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古代发生改朝换代的情形有很多种。其中,统治集团发生内乱、少数民族乘虚而入是种并不罕见的情形。该情形除发生于西周外,还发生于A.西汉 B.西晋 C.东晋 D.东汉2.2019年,江苏省文物局开展了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征文活动。假如你参加这次征文活动,且论文涉及“南京—六朝古都”的相关内容,你需研究下列哪些朝代的历史①吴 ②蜀 ③东晋 ④西晋 ⑤南朝宋、齐、梁、陈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⑤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在基层推行了宗主督护制。出任宗主大多是A.鲜卑贵族 B.少数民族首领C.地方豪强地主 D.一般平民4.东晋初,高门士族琅琊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由此可知( )A.社会阶层的有序流动 B.东晋出现分裂割据C.东晋门阀政治的发展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5.下图为《北魏孝文帝出巡图》。据图可知,北魏孝文帝( )A.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B.厉行封建,明宗明礼C.改易汉俗,笃行中制 D.迁都洛邑,改穿汉服6.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入主中原,他们千年传承的乳制食品也随之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这说明A.统治者重视农业 B.民族矛盾消除C.少数民族封建化 D.民族交融加强7.南北朝时期著名士族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对自己的庄园作了这样的描述:阡陌纵横,塍埒交经。导渠引流,脉散沟并。……北山二园,南山三苑;百果备列,乍近乍远。这说明该时期的庄园A.有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 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紧密C.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 D.规模大且产品种类丰富8.对比下面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农牧分界线地图的变化,这一变化A.缘于北方农业耕作技术退步 B.反映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C.说明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 D.体现南方游牧经济发展迅速9.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说明( )A.王氏家族人才辈出,被国家重用 B.世家大族控制朝政C.庶族地主崛起,平等意识增强 D.民族矛盾不断激化10.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该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 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11.216年,曹操要求内迁的南匈奴呼厨泉单于对其称臣,并将其留于邺城。此后,曹魏又将南匈奴分为左、右、南、北、中五部,分居于六郡,各“部立其中贵者为帅,选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这些举措( )A.阻断了少数民族的内迁 B.加强了对南匈奴的管理C.奠定了改土归流的基础 D.促进了边地秩序的稳定12.《隋书》记载:“丹阳(隋朝的南京)旧京(六朝都城)所在,人物本盛,小人率多商贩,君子资于官禄,市厘列肆,埒(等)于二京(长安、洛阳)。”南京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发展的基础是( )A.江南经济的开发 B.国家的统一安定C.经济结构的调整 D.丝绸之路的开辟13.东晋时期,许多世家大族会在家门的两侧,分别竖立名为“阀”和“阅”的柱子,专门用来悬挂朝廷授予的表彰,这在当时形成了一股风气。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平民重视家族荣誉 B.门阀士族政治影响力较大C.建筑技术蓬勃发展 D.形成继承传统的统治理念14.十六国时期,在戎狄居半的关中地区,不管是墓葬随葬品还是壁画,都能看出是汉文化的延续。同时非汉游牧民族的服饰、饮食和马背乘骑等方面也对当时社会产生较大影响。这说明当时A.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 B.民族间文化交流频繁C.物质文化差异性明显 D.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15.著名学者易中天在其《中华史卷十二:南朝,北朝》中指出:“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南北朝的历史意义,我认为那就是: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的有了。什么没了?五胡。什么有了?南北。”这说明A.汉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单向融合导致五胡的消失 B.南北分野对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C.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 D.民族融合是导致民族消失的根源16.云冈石窟前期大佛雕有大耳、大目,具有典型北魏鲜卑族人的特点:公元494年以后佛像造像追求精细,面型大多消瘦,服饰也趋向宽衣博带,显现出南朝士人“秀骨清像”的独特形象。这反映了( )A.鲜卑族封建化的加速 B.三教合一逐渐完成C.石窟佛像的史料价值 D.中西文化加速融合17.十六国时期,匈奴政权前赵的刘渊“《史记》《汉书》、诸子,无不综览”,鲜卑政权前燕的慕容觥“尚经学,善天文”,氐人政权前秦的苻坚“博学多才艺”等。这种现象表明A.儒学的正统地位得到巩固 B.北方民族交融的发展C.九品中正制推动儒学发展 D.孝文帝改革影响深远18.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关键环节。这次迁都前北魏的旧都位于下图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19.嵇康《家诚》:“人无志,非人也”。魏晋时期,知识分子归隐山林,远离俗世,向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生活,上述现象反映了A.儒家修齐治平的社会意识的弱化 B.归隐生活更有利于文学创作灵感C.门阀制度影响下的社会运行异化 D.庄园经济影响下的国家财政极剧减少20.东晋南朝各代政权,都曾在其管辖区内设置侨州、郡、县,安置、优抚北方南迁流民。为北方流民即侨人专门设置地方管理机构始于东晋初年,历经宋、齐、梁、陈,前后共二百余年。这一措施的实施有利于A.解决藩镇割据问题 B.维护社会秩序稳定C.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D.加强对边疆的控制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携南下。此后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据研究,截至刘宋,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西晋时北方诸州,约700万口,南渡的90万口约占其1/8。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长久进步开辟了道路。——摘编自曹文柱等著《亁坤众生》材料二 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9世纪前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1) 根据材料一,概括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和影响。(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方式并各举一例史实。(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朝管理的特点和积极意义。22.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变迁反映了各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服饰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骨针,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 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从原始社会到夏商周,直至清代,中国这个“衣冠之国”的服饰表现出以款式、色彩、面料等的不同体现不同等级身份的特色。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编自《中国服饰鉴赏》材料二 礼乐制度较西周其它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可视化。《周礼》规定了周王和贵族在各种场合的服饰要求,王室公卿为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周礼》中关于服饰的规定,紧紧围绕了周人的治国思想,是穿在身上的政治。——改编自谢红《中国历代服饰赏析》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且这种变化是双向的。一方面,汉族发现胡服短小紧身,便于活动。南方出现的新服饰之一是裤褶,即上身穿齐膝长衣,下身穿裤。这是汉族服饰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最直接的特征。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改编自谢红《中国历代服饰赏析》(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特点。(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西周的服饰)是穿在身上的政治”?(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出现双向变化的原因,并举一典型实例说明。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孝文帝的全面汉化是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于中原汉民族文化的伟大典范。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都是旨在学习吸取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同时,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孝文帝的封建化改制对于鲜卑族和汉族来说,都有无可置疑的历史进步性。——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 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设置进士科算起,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发布上谕停罢科举止,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整整延续了1300年。科举制的长期存在,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政治、文学乃至社会风俗等各方面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科举制的作用一直是双重的:它曾促进了中国的强盛统一,也一度使得中国衰败落后;既有利于吏治的清明,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朋党;既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也阻碍了学术的进步;既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又使学校沦为其附庸;既选拔了大量才智之士,也虚耗了无数学子的人生光阴……总的说来,在科举制实行的前期,其进步作用较明显,而后期消极作用较突出。及至清末,科举制还来不及完成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转变,便在历史的浪潮中消失了。——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一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材料三 唐朝统一全国后,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国力强盛,周边民族及亚洲、欧洲等七十多个国家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唐朝统治者认为隋朝灭亡的一大原因在于外交政策的失误,过于“大汉族主义”,因此唐朝采用当时国际上遵循的外交语言,与各国元首亲热地称兄道弟,而且还特别重视民间经贸文化交流,通过不断的民间交流来影响到各国的外交政策倾向,对前来中国的海外商贾,采取了不少保护性措施。如《唐律》规定,官员不得无故刁难外国商旅进入关津,对于“无故留难者,一日主司答四十,十日答一等,罪止杖一百”。——摘编自曹文君《从外交政策看唐朝统治者的对外意识》等材料四 阅读唐朝人口变化表,回答问题。时间 人口数(单位:万人)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约1900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26年) 约4142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 约4532唐玄宗天宝二十三年(755年) 约5291唐玄宗上元元年(760年) 约1699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约1576回答下列问题:(1) 依据材料一指出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突出特征,结合材料和所学对孝文帝改革予以简要评价。(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科举制的双重影响。(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唐朝外交特点并简析其原因。(4) 根据材料四,通过唐朝人口变化指出其反映的时代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参考答案1.B2.D3.C4.C5.C6.D7.D8.C9.B10.D11.B12.A13.B14.B15.B16.A17.B18.B19.C20.B21.(1)特点:由北向南迁徙;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迁徙活动范围广;迁徙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 (任答两点)影响:促进了落后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有利于促进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与经济发展;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2)方式:战争——唐太宗灭东突厥;设置机构——设置安西都护府;和亲——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会盟——9世纪前期唐蕃会盟碑;册封——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3)特点:形式多样化;方式灵活性;武力与怀柔并用(任答两点)积极意义: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鉴。(任答三方面)22.(1)历史悠久;带有政治色彩;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礼乐制度(分封制或宗法制)对不同等级的贵族服饰做出了严格的规定,等级森严。(3)原因:魏晋南北朝时北方动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大量南迁;民族交融的加强;一些北方少数民族主动实行汉化。实例: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仅回答孝文帝改革汉化)23.(1)突出特征: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于汉民族文化之中,少数民族实现封建化;汉族人民也吸收了部分草原文化的因子。评价:孝文帝改革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促进民族融合,是历史的进步;但改革全盘汉化、激化了矛盾等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2)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促进国家强盛统一、吏治清明;推动了文化普及和学校教育的发展;选拔了大量才智之士,有利于官员队伍素质的提升;扩大了统治基础。消极方面:易导致朋党政治出现;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日益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学术进步。(3)特点:外交活跃;同周边民族及亚洲、欧洲等七十多个国家保持友好关系。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统治者汲取隋亡教训,奉行平等外交政策;特别重视民间经贸文化交流,通过民间交流推动外交发展;对海外商贸采取保护性措施;外国仰慕唐朝,主动示好于唐朝等。(4)特征:唐朝在755年之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之后社会动荡、经济衰退。原因:755年之前唐统治清明、制度创新;755年安史之乱及之后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及朋党之争等使唐朝的统治衰弱,社会混乱。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