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寻找非遗小传人——非遗花饽饽的传承与创新教学设计(总1课时)【教学目标】1.价值体认:认同花饽饽所蕴含的非遗文化,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意识,培养家国情怀;体验花饽饽制作过程的辛劳与快乐,在劳动中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等一系列积极的劳动观。2.责任担当:通过动手实践,了解花饽饽传统技艺,形成对非遗文化保护的责任心和使命感。3.问题解决: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会使用劳动工具,共同探究花饽饽制作技艺,解决打酵子、和面、揉面、造型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提高探究与合作能力;将课堂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所学花饽饽技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让非遗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4.创意物化:利用所学的花饽饽知识与制作技法,以小组为单位,在花饽饽造型制作上发挥各自创意,提高创意实现能力。【教学重点】制作花饽饽的过程让学生在手脑协作劳动中,感受家乡非遗文化的魅力,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情感和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解决方法: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与亲历劳动过程,获得对花饽饽传统制作技艺的认识,在劳动中增强劳动观念,提高劳动技能,提升劳动能力,成果分享中获得劳动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教学难点】掌握花饽饽制作技法。解决方法:通过视频讲解、教师示范、学生动手尝试的形式,让学生掌握花饽饽制作技法的要领。【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任务驱动法。【课前准备】1.准备面粉、牛奶、酵母等材料,剪刀、刮刀、擀面杖等工具。2.洗干净手,换好面点服装,佩戴好帽子、口罩。3.分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和评委。【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与学生分享自己和花饽饽的故事,引出课程主题——寻找非遗小传人。【设计意图:这段与老师生活密切相关的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同时,这样的导入方式更容易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二、新授环节一:花饽饽文化内涵教师播放花饽饽视频,学生欣赏花饽饽非遗魅力。从视频中选取几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在哪些场合见过他们的身影?(一)婚庆嫁娶中的花饽饽有寓意着新人心心相印的“龙凤呈祥”饽饽,还有象征富贵吉祥、多子多福的石榴饽饽。(二)逢年过节中的花饽饽胶东人过年,有一个独特的习俗,就是家家都要蒸大枣饽饽。还要蒸元宝,圣虫、刺猬等。希望来年生意兴隆、财源不断、年年有余。(三)生日贺寿中的花饽饽小孩过周岁,家人会蒸制宝葫芦,期盼孩子像葫芦一样长得快,永远健康平安。给老人过生日,还会蒸大寿桃为老人贺寿,希望长辈长命百岁,永远健康。教师小结:其实在重大的场合,花饽饽都是必不可少的亮点,人们会根据场合的不同蒸制形状不一,花色各异的花饽饽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蕴含了喜庆吉祥,体现威海传统民俗和独有的地域饮食文化的花饽饽已被列入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回想花饽饽出现的场合与寓意,使其更深入的了解花饽饽变化多样与与威海节庆风俗密不可分的特点,感受家乡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让花饽饽这一非遗项目深入人心,同时也为本节课的项目任务做好铺垫。】环节二:淬炼制作技艺花饽饽好看还好吃,但要把花饽饽蒸得漂亮,也绝非易事。那你知道制作花饽饽要经过哪些工序呢?可以联系家中蒸馒头的工序。教师小结:打酵子——和面揉面——造型——醒发——蒸制,花饽饽制作的各个环节都十分重要,任何环节出了问题,做出来的花饽饽就会口感不佳,所以要想成为一名非遗小传人,淬炼基本功很关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体验吧!1.打酵子操作指南:●取100ML水,组长拿小的烧杯到老师那里。●酵母倒入小烧杯中,用筷子搅拌均匀,将酵母充分溶解到水中。●装油大烧杯中打入两个鸡蛋,倒入一袋奶,用筷子搅拌均匀。●将小烧杯中的酵母液倒入大烧杯中,用筷子彻底搅拌均匀。温馨提示:混合液搅拌均匀、面板干净整洁。学生活动对照操作指南,学习打酵子的方法,动手进行实践。教师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发现是否存在混合液搅拌不均匀的现象,并提醒学生及时清理垃圾,保持面板干净卫生。制作结束后,教师向学生提问,为何要打酵子,随后播放有关发酵原理的科普知识视频。教师小结:原来生活中的发酵也蕴含着科学知识,看来我们都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设计意图:将STEM元素融入课程,通过向学生介绍发酵的科学原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启发学生自主去发现蕴藏在生活中的科学知识。】2.和面揉面教师通过播放微视频,使学生掌握和面、揉面劳动技能。要求:1.组内分工合作,人人参与,人人体验。2.面粉全部揉进面团,不浪费粮食。3.面活好后,每人分得一块面团,练习揉面。4.完成后整齐摆放在面板中央。评价标准:1.“三光”——手光、板光、面光。2.面团表面光滑滋润。3.人人参与,分工明确,文明有序。本环节采用自评,让学生对照评价标准,评价本组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反思总结本组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与行为,针对没做好的地方进行改正。学生活动观看微视频,学习和面、揉面的方法,弄清楚揉面的关键动作,再动手进行实践。教师活动1.提示学生,做到“三光”。2.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各小组是否存在面和得太稀或太干的现象,及时指导。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针对尚未掌握和面、揉面技能的学生,进行亲身演示讲解,让学生更直观观察操作动作。【设计意图:通过设置和面、揉面具体清晰的评价标准,使学生的活动更具有指向性,让学生了解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然后基于评价要求进行动手操作,过程中小组内有分工、有合作。同时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大胆去尝试、去探索、去思考,在体验中获得劳动的技能。】3.制作技法教师播放制作小刺猬的微视频,要求学生认真观看,并总结制作过程中都运用了哪些制作技法。教师小结:揉、搓、捏、剪、擀,都是制作花饽饽必不可少的技法。【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从中总结制作花饽饽的基本技法,了解制作花饽饽的劳动技能与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环节三:终极考验小组从小孩周岁、老人祝寿、新春贺礼、结婚喜饽饽、开业庆典、献礼建党百年等主题中抽取其一完成花饽饽制作。任务要求:1.围绕主题进行花饽饽创作,可以发挥各自创意。2.给作品起名字,并撰写祝福语,表达美好祝愿。活动指南:1.明确分工(文明、有序、合作。)2.安全节约(使用剪刀、切刀注意安全,面团全部塑造成型,不浪费粮食。)学生活动1.小组讨论,确定作品名称。2.依据主题,动手实践,制作花饽饽。3.完成花饽饽制作,给作品起名字,并撰写祝福语。4.分工合作,收拾好桌面卫生。教师活动1.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制作中出现的问题,如面团的比例等。2.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进行创作。3.提醒学生注意活动秩序与活动时间。【设计意图:在体验中劳动,在劳动中创作,学生运用掌握的花饽饽制作技艺,围绕主题在花饽饽造型制作上发挥创意,过程中学生又动手又动脑,体会劳动的快乐与辛苦,体验用双手和智慧实现创造性劳动的成就感。】三、展示评价教师组织各小组依次向全班展示创作作品,先让学生自评、互评,学生既要参照评价标准,从劳动分工、劳动习惯、工艺、创意、表达方面对本组的活动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还要对其他小组的展示进行评价。教师再对成果和活动过程给予积极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设计意图:注重教学与评价的协调统一,关注学生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学习的同时,也关注学生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的形成等方面的评价。让学生的劳动情感在成果分享中自然得到升华,看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四、分享交流本节课同学们体验了花饽饽制作,劳动过程中,你都遇到了哪些难题,怎么解决的?你有什么劳动感受?【设计意图:学生经过动手实践,获得了劳动体验,对花饽饽制作技艺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与认识。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就活动中遇到的难题及产生的感想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劳动感受。】五、总结提升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大家通过动手实践掌握了花饽饽制作技艺,每一位同学都用自己劳动的双手制作出了花样别出的花饽饽,体会了劳动的辛苦与快乐,不仅如此我们还了解了家乡的花饽饽非遗文化。习总书记指出:“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应该接过传承文化的旗帜,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传承和创新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将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品格发扬光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