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导学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个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1、(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注意:不是辩证关系),
也叫做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和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有同一性)与不可知论(没有同一性)。
注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可知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表达方式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
(1)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哲学
(2)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哲学家,其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不尽相同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2)根本观点: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3).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1)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阴阳、五行等)
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
局限性——这些观点是一种可贵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金、木、水、火、土、气)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叫机械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即:自然科学中的物质结构 = 物质。原子的属性 = 物质的属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微粒、粒子、元素)
进步性: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朴素性和直观性,在自然科学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局限性: 第一,把自然科学中的物质结构直接混同于物质概念。
第二,机械性,把世界万物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动,因而具有机械性,否认联系的多样性。
第三,形而上学性。(即否认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第四,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即不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社会历史领域去,把人的思想和意志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从而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 = 客观实在)
基本观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进步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2)三种基本形态的唯物主义的共同点:它们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4).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
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这里的人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别人,如英雄、帝王等。
客观唯心
基本观点: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的共同点:二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四、哲学的两大阵营
(1)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两大阵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注意: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对世界本原的回答不同。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对世界状态的回答不同。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 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判断正误
1、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 )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
3、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 ( )
4、哲学的基本派别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
5、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
9、唯物主义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
10、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
【课堂小结】
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什么:思维物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为什么 首先是基本问题
贯穿始终、不能回避、必须回答
怎么做 (划分两大派别)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哲)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课堂小练
1.哲学自产生以来,就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A.对意识和物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2.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我们所确实知道的唯一存在物就是知觉,由于这些知觉借着意识直接呈现于我们,所以它们获得了我们最强烈的同意,并且是我们一切结论的原始基础。”“我们可以在一些差异的知觉之间观察到一种结合或因果关系,但是永远不能再知觉和对象之间观察到这种关系。”休谟的观点是( )
①存在决定思维 ②物质是意识派生的
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实际之间的关系。上述材料体现了(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
4.下列说法中反映了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
①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②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③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④理在气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荀子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下列观点与之一致的是( )
A.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B.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C.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6.我国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他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额,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恶。这种观点( )
A.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方向,但把具体的物质形态当做世界的本原,具有一定局限性
B.否定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但蕴含辩证法的思想
C.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是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哲学基本派别
7.伟大的科学巨人霍金在《大设计》里说:“自然发生说,是有物而非无物存在的原因,是宇宙和人类存在的原因。没必要借助上帝引燃蓝色导火线,让宇宙诞生。”下列与霍金观点相一致的有( )
①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②道者器之道,无期器则无其道 ③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④气化流行,生生不息,事故谓之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下列与这句话所蕴含的观点一致的是( )
①天地合而万物生 ②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③存在就是被感知 ④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哲学史上存在着“两个对子”。下列能正确体现“两个对子”的是( )
①形存则神存——存在就是被感知 ②无其器则无其道——天地合而万物生
③我思故我在——万物皆是一理 ④沧海变桑田——天不变,道亦不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下边漫画中“只要我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的观点(  )
①与“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原”属于同一性质的世界观 
②与“气者,理之依也”分属于哲学史上完全对立的两大阵营 
③与“存在即被感知”都强调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④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都否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进行了探索:
材料一 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都是没有任何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
材料二 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在这里……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材料三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的说法,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中国古代哲学家杨泉提出:“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水土之气,升而为天。”
材料四 18世纪法国哲学家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都是不变的,世界上形形色色不同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原子的结合和分离在空间位置的变化所造成的。
(1)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各自属于什么哲学思想?
(2)简要对上述材料三和材料四的观点分别进行评析。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堂小练答案
1.哲学自产生以来,就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A.对意识和物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2.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我们所确实知道的唯一存在物就是知觉,由于这些知觉借着意识直接呈现于我们,所以它们获得了我们最强烈的同意,并且是我们一切结论的原始基础。”“我们可以在一些差异的知觉之间观察到一种结合或因果关系,但是永远不能再知觉和对象之间观察到这种关系。”休谟的观点是( )
①存在决定思维 ②物质是意识派生的
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实际之间的关系。上述材料体现了(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
4.下列说法中反映了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
①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②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③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④理在气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荀子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下列观点与之一致的是( )
A.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B.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C.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6.我国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他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额,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恶。这种观点( )
A.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方向,但把具体的物质形态当做世界的本原,具有一定局限性
B.否定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但蕴含辩证法的思想
C.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是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哲学基本派别
7.伟大的科学巨人霍金在《大设计》里说:“自然发生说,是有物而非无物存在的原因,是宇宙和人类存在的原因。没必要借助上帝引燃蓝色导火线,让宇宙诞生。”下列与霍金观点相一致的有( )
①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②道者器之道,无期器则无其道 ③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④气化流行,生生不息,事故谓之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详解】题干中的观点否认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观点;①这是一个唯心主义论 意思是 精神的本源 如果用在唯物思想上是形容一个人外在的体现 认为精神由道产生,形体由精神产生,精神比形体更根本.;②“道者器之道”、“ 无其器则无其道”指的是道是具体事物的道,没有具体事物也就没有抽象的道理,强调抽象的道理离不开具体的事物。是唯物主义,入选;③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的意思意思是说,道是物质,给我证据?没有证据,就只是一个恍惚的说法而已。,是唯心主义,入选;④物质世界的气化流行,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其规律性的。是唯物主义
8.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下列与这句话所蕴含的观点一致的是( )
①天地合而万物生 ②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③存在就是被感知 ④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哲学史上存在着“两个对子”。下列能正确体现“两个对子”的是( )
①形存则神存——存在就是被感知 ②无其器则无其道——天地合而万物生
③我思故我在——万物皆是一理 ④沧海变桑田——天不变,道亦不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下边漫画中“只要我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的观点(  )
①与“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原”属于同一性质的世界观 
②与“气者,理之依也”分属于哲学史上完全对立的两大阵营 
③与“存在即被感知”都强调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④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都否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
“只要我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与漫画中观点属于同一性质的世界观,①符合题意;“气者,理之依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漫画观点属于哲学史上完全对立的两大阵营,②符合题意;③不符合题意,“存在即被感知”强调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④不符合题意,“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属于不可知论。故本题选B。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进行了探索:
材料一 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都是没有任何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
材料二 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在这里……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材料三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的说法,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中国古代哲学家杨泉提出:“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水土之气,升而为天。”
材料四 18世纪法国哲学家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都是不变的,世界上形形色色不同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原子的结合和分离在空间位置的变化所造成的。
(1)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各自属于什么哲学思想?
(2)简要对上述材料三和材料四的观点分别进行评析。
答案】(1)材料一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材料二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材料三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材料四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材料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根本观点上是正确的,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但是它只是一种猜测,缺乏科学依据,并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材料四: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根本观点上是正确的,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但它把原子当作世界的本原,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