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国家主席习近平勉励大家,“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摆脱屈辱,终于站起来不断追梦始于(  )
A. 一五计划 B.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 抗美援朝的胜利 D. 公私合营
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巨大成就,涌现出一大批时代楷模。其中,被誉为“铁人”的是(  )
A. 邱少云 B. 雷锋 C. 王进喜 D. 邓稼先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1952年让农民产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原因是(  )
A. 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 农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
C. 农村停产闹革命 D. 农村实行“大包干”
1956年底,中国完成了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这一转变得益于(  )
A. 公私合营 B. 土地改革 C. 三大改造 D. 对外开放
毛泽东诗词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是指1957年建成的(  )
A. 武汉长江大桥 B. 宝成铁路 C. 南京长江大桥 D. 川藏公路
1956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建立,新中国自主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出现(  )
A. 改革开放时期 B. 一五计划时期 C. 土地改革时期 D. 文革时期
学习历史讲究“左图右史”,也就是说图片对于学习历史有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四幅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对外开放 B. 拨乱反正 C. 改革开放 D. 乡镇企业
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党的总书记的是(  )
A. 邓小平 B. 江泽民 C. 胡锦涛 D. 习近平
21世纪初,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开发浦东 B. 加人世贸组织 C. 成立亚投行 D. 开放内陆市县
下面不属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是(  )
A.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 全面深化教育 C. 全面依法治国 D. 全面从严治党
《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见图)再现了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对外开放的伟大探索和实践。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 (  )
A. 毛泽东
B. 邓小平
C. 江泽民
D. 胡锦涛
我国经济特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最大区别在于(  )
A. 主权归属不同 B. 社会制度不同 C. 经济政策不同 D. 外交政策不同
袁隆平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用一生耕耘造福人民,为世界粮食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他的成就是(  )
A. 研制原子弹 B. 研制导弹、火箭等 C. 培育杂交水稻 D. 研制青蒿素
2016年4月24日,被确定为我国第一个航天日。46年前的这一天,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
A. 东方红一号 B. 神舟一号 C. 神舟五号 D. 神舟六号
我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屠呦呦的主要成就是(  )
A. 世界上第一个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B. 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C. 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 开展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研究工作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变化和调整的先后顺序是(  )
①土地改革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农业集体合作化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①②③④ B. ③①②④ C. ①③②④ D. ①③④②
张敏同学绘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示意图。①②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 ①马克思主义②毛泽东思想
B. ①邓小平理论②毛泽东思想
C. ①马克思主义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D. ①邓小平理论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近年来,中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其根本原因在于(  )
A. 中国梦的实现 B. 综合国力的增强
C.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 D.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
A. 四五运动 B. 二月抗争
C.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D. 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时间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三大件” 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 手机、空调、汽车
如表所示内容反映了我国(  )
A. 经济快速发展 B. 文化教育进步 C. 社会保障提高 D. 饮食结构优化
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素材。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如果我们要研究邓稼先为两弹研制作出的贡献,以下可作为一手史料使用的是(  )
A. 电影作品《邓稼先》 B. 邓稼先遗留手稿和日记
C. 《中外科学家故事一一邓稼先》 D. 某同学课堂笔记提纲
“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的这段话总结的是(  )
A.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B.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实行赎买政策的影响
C. 闭关自守导致国家落后
D. 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
如图,旅游时拍个照片发个朋友圈,购物付款时扫一扫二维码,目前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便捷的交流方式源于(  )
A. 航天技术的进步
B. 网络技术的发展
C. 新材料技术的应用
D. 生物技术的突破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在哪次会议中的讲话(  )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二大” C. 中共“十三大” D. 中共“十五大”
中共“十九大”的主题是:不忘初心,____,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
A. 继续前进 B. 牢记使命 C. 方得始终 D. 砥砺前行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0分)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既是中国人民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中国人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材料一:他用浓重的湘音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亲自按动电钮,升起了五星红旗。乐队奏起国歌(代国歌),54门礼炮齐鸣28响,将那伟大、庄严、团结的气氛推向高潮。
(1) 材料一描述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标志着什么?谁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写出“国歌(代国歌)”的名称。
材料二: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 材料二描述的是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哪一法律文件的内容?此改革的名称是什么?具有怎样的意义?(答出任一点即可)
材料三: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打败美帝野心狼》
(3) 这首歌和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中国参战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写出这次战争中重大战役和英雄人物各一例。(必须写教材中的战役)
(4) 综合上述内容,请你拟写一个恰当的主题。
材料一:第五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1) 依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
材料二: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
(2) 根据材料二,周恩来认为能让中印两国关系“一天天地好起来”的主要原因是共同倡导什么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外交原则产生的国际意义。
材料三: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因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周恩来(1955年)
(3) 材料三是周恩来在哪次国际会议上提出的什么方针的体现?
材料四:一个更为显著的变化是在外交领域,在不断加深与亚、非、拉国家友谊的同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中国一步步打开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七十年代,新中国外交取得了哪三个成就“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材料五: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指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阳光普照世界。
(5) 依据材料五,概括说出中国为推动建设和平繁荣世界,为世界发展提出了什么“中国方案”?
(6)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列举一例中国加强国际合作而举办的国际会议。
(7) 综合上述外交大事,请你说说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
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
【制度创新】
材料一: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确立和坚持。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是什么?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什么战略?
【统一创新】
材料二: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政府为实现祖国统一,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构想?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3)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是什么?为完成祖国统一,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台方针?列举发挥“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翻开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作用的三个史实。
(4) 目前你认为阻碍祖国统一的因素有哪些?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应该怎样做?
【人才创新】
材料三:李克强总理认为:注重学生的原创意识,开展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激发丰富的想象力,打牢知识根基,拓宽学术视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育工匠精神,践行知行合一。
(5) 根据材料三,为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谈两点看法。
新中国成立72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请跟随八年级(1)班学生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展开研究性学习。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材料一:这次会议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是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制定的宪法将大大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毛泽东在某会议上致开幕词(1954年9月)
(1) 材料一中,这次会议是 ______ ,这次会议以宪法的形式确定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______ 。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材料二:“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2) 材料二中“光辉的起点”指的是党的哪一次重大会议?在此会议上作出的伟大决策是什么?
材料三: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设立经济特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1980年,中国首先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能够成为经济特区的条件。
【描绘新时代中国梦】
材料四: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习近平
(4)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分别指什么?
(5) 通过探究,谈一谈你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的感想和认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人民翻身当家做主,成为国家的主人。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时间及意义。
2.【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进喜曾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成为我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被群众誉为“铁人”。C正确;邱少云是抗美援朝时期的英雄模范。A错误;雷锋被称为“解放军好战士”。B错误;邓稼先是中国的两弹元勋。D错误。
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英模人物。题干关键信息“铁人”。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英模人物的相关知识。
3.【答案】A
【解析】依据课本知识,1952年让农民产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原因是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其内容主要有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了,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A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以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土地改革的意义。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点。
4.【答案】C
【解析】据题干“实现了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 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知,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相关知识的掌握。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重点识记三大改造相关知识的掌握。
5.【答案】A
【解析】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美好愿望。故“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是指1957年建成的武汉长江大桥。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识记武汉长江大桥是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
本题以诗词为切入点,考查我国的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一五计划实施的时间、原因、重点发展的任务和意义。
6.【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了一批重要的工业企业,其中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了新中国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故选:B。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注意识记一五计划的背景、主要成就及意义。
7.【答案】C
【解析】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使农民富裕起来;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通过设立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城市等措施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腾飞.结合图片内容可以判断反映的主题是改革开放.
故选C.
主要考查对改革开放等考点的理解.
在理解改革开放的基础的对图片反映的内容进行正确的归纳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D
【解析】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制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与新战略。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9.【答案】B
【解析】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标志着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助于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也给中国的经济体制带来挑战。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以21世纪初,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为依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
10.【答案】B
【解析】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年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全面深化教育不属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相关史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相关史实。
11.【答案】B
【解析】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中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12.【答案】B
【解析】它们最大的区别是社会制度的不同,经济特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区别。
本题掌握解析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区别相关知识。
13.【答案】C
【解析】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被认为是解决整个世界饥饿问题的法宝。
故选:C。
本题考查袁隆平。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解答本题要把握袁隆平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14.【答案】A
【解析】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东方红一号。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故选:A。
本题考查了东方红一号。“两弹一星”指的是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东方红一号。
15.【答案】B
【解析】1971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屠呦呦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它的使用在全世界“拯救了几百万人的生命”。1979年屠呦呦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屠呦呦的主要成就。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成就。
16.【答案】C
【解析】①1950年至1952年,全国展开了土地改革运动,近三亿的无地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和农具、牲畜、房屋等,还免除了地租,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②1958年以来,党中央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企图更快地向全民所有制、向共产主义过渡,这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③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至1956年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④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故选:C。
本题考查对农业的调整。
重点识记对农业调整政策的内容与影响。
17.【答案】D
【解析】根据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邓小平埋论 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中共十九大上,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故选:D。
本题考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知识点,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考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知识点,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8.【答案】B
【解析】1978年12月,邓小平主持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改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年来,中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其根本原因在于综合国力的增强;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我国综合国力增强的表现。注意题干信息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我国综合国力增强的相关知识。
19.【答案】C
【解析】1966年5月16日的“五一六”通知是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标志,1976年10月,中共中央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C符合题意。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知识点。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
20.【答案】A
【解析】据题干图片可知,题干表格所示内容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三大件”发生了质的变化。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的相关史实。
21.【答案】B
【解析】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素材。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如果我们要研究邓稼先为“两弹一星”作出的贡献,可作为一手史料使用的是邓稼先遗留手稿。邓稼先担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的负责人,1963年由他主持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形成。第二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接着他又参加了氢弹的研制,被誉为“两弹元勋”。未经任何加工的历史遗存材料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故选B。
本题考查了邓稼先。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主要有“两弹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等,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未经任何加工的历史遗存材料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22.【答案】A
【解析】据“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可知,邓小平的这一席话总结的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由于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运动,导致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
故选:A。
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运动,导致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23.【答案】B
【解析】旅游时拍个照片发个朋友圈,购物付款时扫一扫二维码,目前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便捷的交流方式源于网络技术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计算机产业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到20世纪末,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日新月异,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人们可以发送电子邮件、收看网络电影电视、实现远程教育、进行电子商务等。网络时代的到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国际互联网是全世界由计算机、计算机网络互相连接成的信息传送网络,是使世界上各种计算机能交换各类数据的通信媒介。它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人类由此进入信息时代。
故选:B。
本题以旅游时拍个照片发个朋友圈,购物付款时扫一扫二维码,目前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便捷的交流方式源于为依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知识。
2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故B项正确;A项涉及的是改革开放,排除;十三大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符合题意,C错误;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共十二大。识记中共十二大的内容。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中共十二大的内容。
25.【答案】B
【解析】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B说法正确,符合题意。其它选项不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十九大的内容。十九大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十九大的内容。
26.【答案】【小题1】开国大典;新中国的成立;毛泽东;《义勇军进行曲》。
【小题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小题3】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上甘岭战役;黄继光。
【小题4】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等史实,重点掌握开国大典与新中国的成立、土地改革以及意义、抗美援朝的目的以及重大战役和英雄人物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开国大典与新中国的成立、土地改革以及意义、抗美援朝的目的以及重大战役和英雄人物等知识。
27.【答案】【小题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小题2】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小题3】万隆会议;“求同存异”的方针。
【小题4】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日建交;1979年中美建交。
【小题5】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小题6】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国际会议:2001年10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这是有史以来中国举办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会议。
【小题7】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综合国力;国际环境等。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背景及意义,万隆会议的历史意义,20世纪70年代中国取得外交新成就,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的布局特点,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世纪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背景及意义,理解万隆会议的历史意义,识记20世纪70年代中国取得外交新成就,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的布局特点,理解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及家国情怀的素养。
28.【答案】【小题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小题2】“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
【小题3】基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史实: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2015年,习近平与马英九会面。
【小题4】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对台方针政策和原则立场;积极参与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坚决同各种破坏两岸统一的行为作斗争等。
【小题5】打牢知识的根基,拓宽知识的视野;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增强实践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敢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权威挑战。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国两制”的构想、港澳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对台的基本方针、海峡两岸交往的史实、阻碍祖国统一的因素、为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的看法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国两制”的构想、港澳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对台的基本方针、海峡两岸交往的史实、阻碍祖国统一的因素、为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的看法等知识。
29.【答案】【小题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小题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光辉的起点”指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有,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3)由材料三“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可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能够成为经济特区的条件有地理位置优越,毗邻香港、澳门、台湾;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一百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要依据本国国情制定发展政策;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故答案为: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4)基本内涵: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第一个一百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5)要依据本国国情制定发展政策;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1)本题考查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知道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本题考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知识。要知道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本题考查了经济特区的设立。要知道1980年设置的四个经济特区拉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序幕。
(4)本题考查了中国梦的相关知识。要知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5)本题考查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要知道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
本题考查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特区、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等知识。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