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锤定音-巧用劳动工具创造美好生活》(课件)-(共18张PPT)六年级上册劳动苏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艺锤定音-巧用劳动工具创造美好生活》(课件)-(共18张PPT)六年级上册劳动苏教版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艺”锤定音
巧用劳动工具创造美好生活
CONTENTS
目录
劳动工具
本课小结
锤子
劳动工具的使用
1
2
3
4
劳动工具
1
1生产工具又称劳动工具,是人们在 生产过程 中用来直接对 劳动对象 进行加工的物件。 它被用于 劳动者 和 劳动对象 之间,起传导劳动的作用。 是 劳动资料 的基本的和主要的部分,是机械性的劳动资料。从原始人的 石斧 、 弓箭 ,到现代化的各种各样的机器、工具、技术设备等,都同样起着传导劳动的作用,均属生产工具。
锤子
2
2锤子是敲打物体使其移动或变形的工具。最常用来敲钉子,矫正或是将物件敲开。锤子有着各式各样的形式,常见的形式是一柄把手以及顶部。顶部的一面是平坦的以便敲击,另一面则是锤头。锤头的形状可以像羊角,也可以是楔形,其功能为拔出钉子。另外也有着圆头形的锤头。2使用方法使用工具人员,必须熟知工具的性能、特点、使用、保管和维修及保养方法。各种施工工具必须是正式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工作前必须对工具进行检查,严禁使用腐蚀、变形、松动、有故障、破损等不合格工具。锤子是主要的击打工具,由锤头和锤柄组成,锤子按照功能分为除锈、奶头锤、机械、羊角锤、检验锤、扁尾检验锤、八角锤、德式八角锤、起钉锤···2使用大锤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锤头与把柄连接必须牢固,凡是锤头与锤柄松动,锤柄有劈裂和裂纹的绝对不能使用。锤头与锤柄在安装孔的加楔,以金属楔为好,楔子的长度不要大于安装孔深的 2/3。(2)为了在击打时有一定的弹性,把柄的中间靠顶部的地方要比末端稍狭窄。(3)使用大锤时,必须注意前后、左右、上下,在大锤运动范围内严禁站人,不许用大锤与小锤互打。(4)锤头不准淬火,不准有裂纹和毛刺,发现飞边卷刺应及时修整。羊角锤既可敲击、锤打,又可以起拔钉子,但对较大的工件锤打就不应使用羊角锤。钉钉子时,锤头应平击钉帽,使钉子垂直进入木料,起拔钉子时,宜在羊角处垫上木块,增强起拔力,不应把羊角锤当撬具使用,应注意锤击面的平整完好,以防钉子飞出或锤子滑脱伤人。2锤子种类(1)木柄圆头锤(2)英式纤维柄圆头锤(3)美式纤维柄圆头锤(4)漂白柄美式圆头锤(5)羊角锤发音锤子(6)钢管柄羊角锤(7)美式纤维柄羊角锤(8)英式圆锥羊角锤(9)钳工锤(10)德式钳工锤(11)德式纤维柄钳工锤(12)钢管柄钳工锤(13)德式钢管柄钳工锤(14)美式八角锤扁尾(玻纤柄)九合一锤子(15)美式八角锤(玻纤柄)(16 )大力(方孔)纤维柄圆头锤(17)木工锤(18)扁尾锤(19)电焊锤(20)石工锤
劳动工具的使用
3
3小学科学活动以探究为主,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实践力、合作力、创新力等科学素养。无论是日常的科学课堂、劳动实践,还是课外的科学探究、生活劳动等,劳动工具一直伴随活动出现,而劳动工具的出现又架起了科学探究的桥梁。3(一)劳动工具的选择,需要科学地判断劳动工具的使用需要科学知识的积淀,工具的选择性、工具的使用性都需要老师和学生做出科学的思考,适当地选择,合理地利用。(二)劳动工具的试验,需要细心地求证经历过科学选择程序,劳动工具是否真的可以为科学探究服务,需要经过实验尝试和充分的探究活动才能看出选择的劳动工具的价值,才能检验出劳动工具的使用是否有用有效,能否为探究活动服务。3(三)劳动工具的运用,需要持续地实践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一直是科学活动的追求。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检验出科学育人的效果,体现出育人的价值,发挥科学育人的真正作用。(四)劳动工具的创新,需要大胆地尝试的确,劳动工具在使用过程中,似乎脱离不了科学探究活动。科学创新是科学育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创新才能发展,一味地传承在科学中会显得刻板。国家的进步需要科技创新,社会的发展也需要科技创新,个人的能力也只有在不断创新中得以体现。把劳动工具创造性地用于科学,在浅基础上突破常规,对劳动工具的某些功能拓展创新等,都将为劳动工具服务科学育人提供更好的保障。
本课小结
4
4(一)科学选择,让劳动工具使用“有据可循”上课伊始出示问题:老师手中握着的导线,是连接在一起的,还是断开的呢?根据问题,学生想办法去判断:是掰开手直接看,还是借助工具判断?显然,掰开手这一方法过于简单,违背了深度思考原则。结合本单元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会想到与判断“导体”“绝缘体”类似的方法,借助“检测器”去测一测,如果检测器中小灯泡亮了,说明形成了通路,可以判断老师手中的导线是连着的,如果在连接方法和材料本身无误的情况下,检测器中的小灯泡不亮,则说明老师手中的导线是断开的。通过选择“检测器”这一劳动工具,串起了新旧知识,解决了问题,同时在科学探究中加深了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在回答中,也出现了一些其他的情况。比如,同为借助工具,有的同学却选择了电笔、灯泡+导线+电池等工具,他们的想法也是有根据的。通过本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已经了解到了电笔可以检查家庭电路中的电路情况,也学习过灯泡、导线和开关可以组合形成一个简单电路的知识,那最终为什么我们不选择这些工具呢?工具的选择需要科学的方法,除了“检测器”之外,其他的工具要么缺乏检测的条件,要么工具组装耗费人力、物力。只有结合学生操作实际,科学合理地选用组装好的“检测器”,才能快速、方便、准确地解决当前的科学问题,盲目地选择只会浪费时间,耗费精力。4(一)科学选择,让劳动工具使用“有据可循”上课伊始出示问题:老师手中握着的导线,是连接在一起的,还是断开的呢?根据问题,学生想办法去判断:是掰开手直接看,还是借助工具判断?显然,掰开手这一方法过于简单,违背了深度思考原则。结合本单元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会想到与判断“导体”“绝缘体”类似的方法,借助“检测器”去测一测,如果检测器中小灯泡亮了,说明形成了通路,可以判断老师手中的导线是连着的,如果在连接方法和材料本身无误的情况下,检测器中的小灯泡不亮,则说明老师手中的导线是断开的。通过选择“检测器”这一劳动工具,串起了新旧知识,解决了问题,同时在科学探究中加深了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在回答中,也出现了一些其他的情况。比如,同为借助工具,有的同学却选择了电笔、灯泡+导线+电池等工具,他们的想法也是有根据的。通过本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已经了解到了电笔可以检查家庭电路中的电路情况,也学习过灯泡、导线和开关可以组合形成一个简单电路的知识,那最终为什么我们不选择这些工具呢?工具的选择需要科学的方法,除了“检测器”之外,其他的工具要么缺乏检测的条件,要么工具组装耗费人力、物力。只有结合学生操作实际,科学合理地选用组装好的“检测器”,才能快速、方便、准确地解决当前的科学问题,盲目地选择只会浪费时间,耗费精力。4(二)科学试验,让劳动工具使用“水到渠成”问:这个电路暗箱里,两个触点之间可能藏着一节电池或一个灯泡或一根导线,也可能什么都没有,同学们,如何解开这个暗箱的秘密呢?生:用检测器连接到暗箱表面的触点上,看看小灯泡亮不亮再做判断。学生演示、解说,教师视频示范,劳动工具被科学地示范也是为解开谜团做铺垫。在清晰的画面示范下,学生明白了判断内部情况的具体方法,知道了判断的依据,明白了检测器该怎么与两个触点接触。简单的示范帮助学生厘清了实验思路。真正的实验环节,还要讲究科学的检测顺序和科学的记录方法。暗箱上有4个触点,我们该怎么检测,才能做到检测时不重复、不遗漏呢?经过学生讨论和教师梳理,大家罗列了A-B,B-A,A-C,C-A……12种检测顺序,并且将这12种检测顺序规划在记录表中,做到边实验边记录,让“检测器”在学生的手中发挥作用,步步解开暗箱谜团。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谢谢欣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