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1200多年的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登高杜甫了解杜甫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背诵全诗。从意象入手,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重点)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难点)杜甫的最后10年,是在巴蜀和荆湘的流离漂泊中度过的, 《登高》一诗是公元767年杜甫在夔州所作。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割据,社会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而抱病登台。全诗通过所见的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复杂感情。背景解读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常见别号“少陵野老”“杜工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作品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主要作品:《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存诗1400多首。“三吏”: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登高》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此诗八句皆对仗。不仅上下两句对仗,而且句中自对仗,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登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诗风“沉郁顿挫”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节拍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因声求气: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秋风急切,天空高远,猿啸悲凉;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翔回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的落叶萧萧地坠下,不尽的长江滚滚地奔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经常飘泊万里,作客他乡,更添悲秋情绪,晚年多灾多病,今天又独自登临高台。命运艰难,可恨鬓角又像著了繁霜,穷途潦倒心灰冷,因病戒酒难举杯。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风 天 猿 渚 沙 鸟 落木 长江急高哀清白飞萧萧滚滚四句八景,意象丰富集中,富季节特征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秋气逼人,天气寒冷,内心凄凉天地高远广阔,更显人渺小孤单。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在空中盘旋,急风猛烈,无处停息,诗人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相似(孤独无依)冷色调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首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 这两句写远眺之景,好一幅三峡秋景图,深秋风大,所以闻落叶之“萧萧”;峡深流急,所以见波涛之“滚滚”。“落木”以“无边”来形容,见其境界之阔大;“长江”以“不尽”来形容,见其大江之无穷。然而在极其萧瑟凄凉的景象中,却又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两句又多用双声叠字,读来音调铿锵,充满着声韵之美。生命短暂,时间无穷,历史长河永不停息。上下两句互相对比,相互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落木长江无边不尽萧萧滚滚生命之短暂时间之永恒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沉郁高昂情怀: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下来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四句八景,意象丰富,语言凝练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手法)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这两联浑然一体,境界深远,营造出雄浑苍凉、深邃悠远的意境,渲染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无尽悲凉之情。首联、颔联小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宋人罗大经说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含有八层意思,你能领悟出几层来?试析之。颈联“‘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乙编卷十五)作客登台,已有游子思乡之意,加上万里漂泊,百年多病,孤零悲苦之情便得到更进一层的描写。秋风萧瑟,已令人触景生哀,更何况又值垂暮之年抱病登台呢?如此层层递进的顿挫笔法,蕴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便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了。深厚的感情,来自丰富的生活,反映的虽是诗人的个人遭遇,但读者却可从中窥见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国事艰难,人生潦倒。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苦恨:恨国家动荡不安,恨自己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杜甫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思想的核心。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兵车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惊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的“悲”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社会、悲国家,相对于国家的风雨飘摇,诗人自己的生活困顿、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风萧瑟,只不过是文本的表层罢了。拓展 探究作者“悲”之根本。杜甫将他的诗写在个人的悲欢里,镶在人民的疾苦里,嵌在国家的命运里,融在中华文明的血液里。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们的诗人杜甫是达也兼济天下,穷也忧思天下,不愧为“诗圣”。“圣”是刻在我们中华民族血液里的品格,一代一代人秉承“圣心”,才有了今日之中国。“致君尧舜上,再使民俗淳”是杜甫的人生理想。登高而当秋风摇落之时,沙渚清幽之处,故啼猿飞鸟各自有情。落木江波,一望无际,是所见者万里皆秋,而以久客值此,其悲可知。---唐汝询“三秋图,杜甫心”资料补充 季节之秋——秋风正劲,长天高远,猿猴哀鸣,飞鸟盘旋,天地间阔大苍茫、凄凉清冷的景象,皆传达出秋之凄冷;生命之秋——落叶是衰老的象征,“萧萧下”隐含着诗人心情的下坠,他感叹自己的生命也到了晚秋,面对滚滚长江,永恒的自然更令人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国运之秋——战乱虽已平定,盛唐景象不再,国事颓败,触动了诗人忧时伤世之感。三秋图明写季节之秋,渗透着生命之秋与国运之秋,三者交汇浑融,诗意深沉博大。古体诗与近体诗字数不同句数不同格律不同用韵不同律诗特点八句四联押韵对仗漫谈诗歌格律1、押韵(第二四六八句尾字韵母相同、声调一致,首句为平尾时,也需押韵)2、平仄第一三五字不论,第二四六字严格句內相间 平平仄仄平平仄联内相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联间相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丞相的祠堂到哪里去找寻?锦官城外的柏树郁郁森森。映着石阶的碧草独自地呈现着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唱着动听的声音。刘备三顾芧庐,是为了制定天下的大计,你辅佐两朝创业治国,竭尽了老臣为国为民的耿耿忠心。出征还没获胜自己却先死去,经常使得后世英雄泪满衣襟。《蜀相》前四句写武侯祠,后四句先概括诸葛亮的功业,后述惋惜之情。诗中借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抒发了诗人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拓展阅读渚落木繁霜鬓潦倒万里百年独苦恨无边落木萧萧下艰难苦恨繁霜鬓zhǔ水中小块陆地。秋天飘落的树叶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衰颓,失意远离家乡晚年副词,独自极其遗憾方位名词作动词,落下使动用法,使·····增多注意下列字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古今七律第一《登高》.pptx 子午书简_唐诗十家_杜甫.rmv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