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作文备考:演讲稿写作指导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考作文备考:演讲稿写作指导

资源简介

高中语文备考-演讲稿写作指导
演讲稿也称演说词、演讲词,它是演讲者在集会或某些公众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
1.明确概念
(1)演讲: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指在公众场所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2)演讲稿:演讲稿又叫演说词,它是在大会上或其他公开场合发表个人的观点、见解和主张的文稿。它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鼓动性的应用文体,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2.把握特点
演讲稿具有针对性、情感性、鼓动性、临场性等特点。
(1)针对性:根据听众年龄、职业、文化层次、心理状态以及兴奋点的不同确定演讲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2)情感性:演讲者需将激情洋溢在演讲词里,抒发在声调里,用声音感染听众,做到以情感人。
(3)鼓动性:在思想内容上,议题与听众息息相关,观点与听众痛痒与共,感情与听众喜怒相通,能够激发听众情绪,引起共鸣。
(4)临场性:演讲者需根据听众对演讲内容的反应作出及时调整,要充分考虑讲话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对各种情况的对策。
3.演讲稿的具体写作要求
(1)针对听众特点,有的放矢。写演讲稿时,首先要了解听众,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文化水平、职业状况、心理需求等,根据听众的具体情况组织演讲稿,使演讲稿适合听众的群体特征。这样才能达到宣传、鼓动、教育的效果。
(2)突出主题,语言要通俗生动。演讲要诉诸口头,写稿时必须以易说能讲为前提。演讲稿必须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同时,语言要通俗生动,尽量运用贴近大众生活的语言,避免使用过分雕琢和修饰的语言。
(3)以情动人,富于鼓动。演讲只有具备深厚的感情,才能打动人、感染人,才能起到鼓动和教育的作用。在演讲稿的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感情的表达,采取说理和抒情有机结合的表达形式;同时,还要调动一些积极的艺术手段,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热情的鼓动、感人的抒情,才能使听众与演讲者产生感情的共鸣、思想的沟通,才能达到演讲的目的。
4.了解演讲稿的结构要求
演讲稿的结构通常包括标题、称呼、开端(开场白)、正文、结尾几部分。
(1)标题
演讲稿的标题无固定格式,一般有四种类型:
①揭示主题型,如“人应该有奉献精神”。
②揭示内容型,如“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③提出问题型,如“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什么素质”。
④思考问题型,如“象牙塔与蜗牛庐”。
(2)称呼
称谓:是对听众采用恰当的称呼,属于演讲稿的形式特征。
提行顶格加冒号,根据受听对象和讲演内容决定称呼。常用“同志们:”“朋友们:”等,也可加定语渲染气氛,如“年轻的朋友们:”等。
(3)开场白
开端:常用开门见山、设问提要、引用名言、运用事例等作引子。
开场白是演讲稿中很重要的部分。好的开场白能够紧紧地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为整场演讲的成功打下基础。常用的开场白有点明主题、交代背景、提出问题等。无论哪种开场白,目的都是使听众立即了解演讲主题,引入正文,引起思考等。
(4)正文
正文:从多方面、多角度阐释讲题,引经据典阐明观点,是演讲稿的主体部分。
演讲稿的正文也是整篇演讲的主体。①记叙性演讲稿。以对人物事件的叙述和生活画面描述行文。②议论性演讲稿。以典型事例和理论为论据,用逻辑方式行文,用观点说服听众。③抒情性演讲稿。用热烈抒情性语言表明观点,以情感人,说服听众,寓情于事,寓情于理,寓情于物。主体必须有重点,有层次,有中心语句。由于演讲材料是通过口头表达的,为了便于听众理解,各段落应上下连贯,段与段之间应有适当的过渡和照应。
(5)结尾
结尾:针对演讲的全文总结要点,赞扬勉励,感谢祝颂。
结尾是演讲内容的收束,它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结尾的方法有归纳法、引文法、反问法等。归纳法是概括一篇演讲的中心思想,总结强调主要观点;引文法是引用名言警句,升华主题、留下思考;反问法则是以问句引发听众思考和对演讲者观点的认同。
演讲稿的结尾也可以用感谢、展望、鼓舞等语句作结,使演讲能自然收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赏析1:
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那些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本世纪革命的秘密。
分析:演讲稿开篇从1848年革命谈起,形成落差,吸引听众。在欧洲,19世纪中叶是一个崇尚革命、追求革命、推动革命的时代,是一个被革命气氛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压抑着的时代。马克思发表演讲时,近代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8年革命已经过去,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马克思首先从1848年革命谈起,称这场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此时1848年革命的壮烈场面、浩大声势还深深印在听众的心中。因此从听众的接受心理来看,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的这种评价,就与听众的接受期待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从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听众。
形成对照,突出无产阶级革命。在这篇演讲稿里,马克思意欲以1848年革命来对照反衬由它“宣布”预示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马克思把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将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以比喻性的评价对照,这就把后者的宏伟气势、重大意义艺术地展示在听众的面前,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运用比喻,将无产阶级革命比作“汪洋大海”,将1848年革命比作“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形成鲜明对比,形象生动,震撼人心。“吵吵嚷嚷”“模模糊糊”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指出那些反抗专制制度的革命还不太成熟,侧面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才是19世纪革命的潮流,从而引出下面的论述。
赏析2: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分析:本段悼词具有过渡的作用。它的特点是含有两层过渡。“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是承上,是对原文第五段的总结;“这样”指的是第五段中提到的“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都不是浅尝辄止”。“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是启下,即过渡到评述马克思革命的科学观,这是本段内部的过渡。
而恩格斯对马克思革命的科学观的评价,则说明了马克思是一个完全新型的科学巨匠。他不是一位远离革命实践的书斋学者,而是一位将科学与革命斗争密切结合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这样就把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和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融合到一起,为下段概述马克思的革命实践作了过渡。
写作演讲稿要做到观点鲜明、结构清楚、语言流畅。
(1)观点鲜明。演讲稿显示着演讲者的智慧,体现出演讲者见解的透辟程度。观点鲜明,说服力就增强,容易激发听众的情感。在写作中,要用体现观点的醒目标题、开门见山的开端来彰显观点,并将观点贯穿全文。
(2)结构清楚。演讲稿是口头表达,语言稍纵即逝,听众对演讲中每句话的含意没有思考玩味的余地,所以,演讲稿在结构上就必须层次清楚简明。在写作中,要注意内容的层次逻辑。
(3)语言流畅。写作演讲稿在语言上应做到口语化、通俗性、生动性、抒情性。
①口语化:演讲稿只有朗朗上口,才能使听众声声入耳。演讲稿的语言要冲破书面语言的束缚,做到口语化。
②通俗性:演讲稿要善于运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坚决抛弃晦涩难懂的术语。
③生动性:演讲稿要具有感染性,语言上就必须做到生动形象,要善于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夸张等手法增强语言的形象色彩;要善于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增强文字的表现力,既能深化主题,又能营造氛围;要发挥语言音乐性的特点,注意声调的和谐和节奏的变化。
④抒情性:写作演讲稿,要注意语言的感彩,把说理和抒情结合起来,既有冷静的分析,又有热情的鼓动,要表现出所喜所怒、所哀所乐,让感情像泉水那样喷涌而出。
练习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国旗国旗真美丽,金星金星照大地。我愿变朵小红云,飞上蓝天亲亲您。
材料二 五星红旗,它是一种力量,守护着祖国的壮美山河;它是一种情怀,激励着奋斗的中华儿女;它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的生命的色彩;它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成长,也见证了祖国一次又一次的腾飞。
材料三 西藏自治区102岁老人次仁曲珍阿妈深怀对祖国的感恩之情,天天在自己的家园升国旗,坚持近半个世纪;守护开山岛的王继才夫妇为国守岛永不言弃,用青春守护一面五星红旗,坚持升旗32年;新疆道德模范、“升旗手”哈力克·依明27年用旧80面国旗,只为让五星红旗飘扬在村子上空。
2022年10月1日,学校将要举行升旗仪式,请你结合以上材料,以一名护旗手的身份写一段主题为“以五星红旗之名,燃中华儿女之情”的国旗下的讲话。(300字左右)
答:
参考答案 昔有曹植挥洒的《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今有102岁老人次仁曲珍阿妈深怀对祖国的感恩之情,坚持近半个世纪在家中升国旗;昔有辛弃疾面临国难而无以酬志时“醉里挑灯看剑”,今有王继才夫妇为国守岛,守护国旗……试问:他们若不具备根植于内心深沉的爱国情怀,何来恒年持久的爱国之行?同样,每周一次和重大节日的升旗仪式不也是为了培养我们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吗?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前人的教诲仍在耳边回荡,爱国之行,实宜珍视。当然,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我们并不需要将爱国之行理解为大行为、大作为,须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倘若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融入自己的爱国之心,那么,一个民族的共同行动将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练习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山西大寨的纪念墙上记录着这样的精神:“这办法好,那办法好,自力更生的办法最好。”“要想山河变,大干苦干加巧干。”新时代领路人在讲话中也这样阐释:“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现在的年轻人,一部分当上了公务员,一部分外出务工,还有一部分基本上就是宅在家里混吃啃老,浮躁、急功近利已经成了大多数年轻人的通病。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同学写一段演讲词,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300字左右)
答:
参考答案 自力更生,奋斗不息,前辈们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自力更生是一种人生态度:迎难而上,不怕输,不服输。20世纪50年代,陈永贵等大寨人决心改变当地落后的面貌,于是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并通过艰苦劳动引水浇地,改变了当地人靠天吃饭的状况。而河南林县人民凭着一股“自力更生、奋斗不息”的精神,战斗十年,硬是在险峻的太行山上开凿出了一条“惊天地、泣鬼神”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彻底改变了当地农田缺水的困境,创造出了高产稳产的农田,使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这就是自力更生的力量,这就是艰苦奋斗的硕果。
自力更生,奋斗不息,能筑起梦想,加快实现中国梦。快递小哥雷海为,并没有因为工作收入低、生活劳累而宅在家中好吃懒做,而是日夜奔波,用汗水养活自己。同时,他还在劳累的生活中仰望星空,在平凡的生活里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夺得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生活属于自力更生者,荣誉属于艰苦奋斗者。普通农民冉光辉,为了幸福生活,从农村来到重庆,不懈奋斗十几年,用一根扁担挑出一套房子,挑出一家人的希望。平凡的人生也会因自己的努力奋斗而变得不平凡,这个变化的催化剂就是“自力更生、奋斗不息”的精神!
练习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目前,我们在全球各地看到越来越多社群之间失和、互相猜忌,甚至出现分裂。越是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越应该就如何保持社会和谐与凝聚力交流看法。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自己将以中国代表的身份,在一次模拟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讲。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①分析材料。“各美其美”是对自我的肯定和接纳,“美人之美”是对别人的认可、接纳、包容、互鉴。“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则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结果。“社群之间失和、互相猜忌,甚至出现分裂”就是由于缺少对不同文明的赞美、欣赏、包容、互鉴。“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则为“失和、互相猜忌,甚至出现分裂”的社群和国家开出了一剂良方。三则材料或从正面或从反面肯定“文明”应该在交流中相互尊重、欣赏、包容,从而达到彼此融合、求同存异、共建和谐社会的目的。不可对他国“文明”持排斥、否定甚至批判的态度。
②关注情境。材料提供的真实情境是如何对待不同国家和社群间的文明问题,离开这一问题去谈交流、沟通、融合等都是不符合题意的。题目要求考生“想象自己将以中国代表的身份,在一次模拟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讲”,即考生要注意演讲的场合是模拟联合国大会的现场,演讲的对象是各国与会代表,演讲的主题是解决全球各地越来越多的社群之间失和、互相猜忌,甚至出现分裂的问题,保持社会和谐与增强凝聚力。
③注意格式。要注意演讲稿的格式。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演讲,最好选择议论文体。
[佳作展台]
容世界文明,筑大同天下
各位代表:
大家好!
作为中国代表,我想就如何对待不同文明谈谈我的看法,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当今世界文明高度发展,但全球各地越来越多社群之间却失和、互相猜忌,甚至出现分裂的问题。我们应该就如何保持社会和谐与增强凝聚力交流看法。
想要实现真正的和平,就必须弄清楚导致双方冲突的原因。在我看来,矛盾冲突归根结底是文明的冲突,是对他国文明的否定与排斥。对此,中国的观点是:兼容世界文明,共筑大同天下。(切入话题,亮明观点)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中国学者、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就是要发扬自己的长处,树立文化自信;“美人之美”则是尊重别人的文明,包容别人的文明;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就是说只有尊重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明,才能实现世界文明的共同繁荣,也只有实现了世界文明的共同繁荣,才能解决文明冲突。黑格尔说“存在即是合理的”。尊重他人、包容他人、肯定他人,从根本上解决文明冲突,才能真正实现世界和平,实现天下大同。(正面分析,指出排斥异己不能解决冲突,兼容并包才能实现和平发展)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不论何时何地,文明的冲突都会为国家和人民带来伤害。
各个民族、社会群体之间如果互相猜忌,必定会失去和气,以致冲突升级,甚至可能引发暴恐事件。相信各位代表对中国新疆地区的暴恐事件有所耳闻。“疆独”分子忽视民意,试图通过暴恐手段分裂中国,搞独立,其结果便是害人害己,影响了新疆人民的正常生活和地区的长治久安。由此看来,维护社会和谐、保持民族凝聚力,就得从兼容各民族的文明入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追求的是全国各民族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其文明也是多元包容的。(举反面例子,论证兼容不同的文明才能求得长治久安)
如何才能让文明变得更加完美呢?中国新时代领路人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说:“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各国文明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文明间的交流能够促进相互间的发展与完善。如果一个国家只坚持自己的文明,拒绝外来文明,那么本国的文明也不会长久。以中国为例,清朝末年闭关锁国,拒绝接受外来文明,从而导致生产力落后、国家衰弱,最终使国家落后世界几十年。如果能肯定自身文明,又包容外来文明,真正构建起多元化的文明社会,那么,国家的兴盛也就指日可待了。(在前文论证的基础上提出解决之道,并用中国近代史上闭关锁国,拒绝外来文明造成国家衰败的事实,从反面论证兼容不同文明的重要性)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包容各种文明,实现各种文明共存,构建多元化文明社会,这样才能解决文明冲突,实现天下大同。(结尾再次亮明观点,深化主题)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演讲稿示例
莫言诺贝尔颁奖演讲稿(节选)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