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考生物突破选考必考的七大题型
题型1 概念原理类
[题型解读]
此类试题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考查。答题时必须能够准确且熟练地判断概念术语和灵活应用原理。命题者可以选择很小角度,但可以包含更多的相关知识,而这些知识都是对概念、原理的延伸和挖掘。往往是给出一定的生命现象和事实,要求考生能对其进行判断、解释或推理。
[解题模板]
[精准突破]
1.(2021·浙江6月选考,10改编)需(有)氧呼吸必须有氧的参加,此过程中氧的作用是( )
A.在细胞溶胶(质基质)中,参与需(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过程
B.与丙酮酸反应,生成CO2
C.进入需(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形成少量ATP
D.需(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中,接受氢和电子生成H2O
答案 D
解析 在细胞溶胶中,需(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不需要氧参与,A错误;需(有)氧呼吸第二阶段,需要水与丙酮酸反应,生成CO2,不需要氧参与,B错误;进入需(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形成少量ATP,此过程原料为丙酮酸和水,不需要氧参与,C错误;需(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氧气接受氢和电子生成H2O,D正确。
2.(2023·湖衢丽质检)在供氧不足的条件下,人体肌肉细胞仍能在短时间内维持生命活动。下列关于肌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溶胶(质基质)
B.厌(无)氧呼吸可以快速地消耗葡萄糖产生ATP
C.肌细胞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仅产生少量的ATP
D.需(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需要氧的直接参与
答案 B
解析 肌肉细胞产生CO2的过程为需(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场所为线粒体基质,A错误;厌(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ATP,C错误;O2直接参与需(有)氧呼吸第三阶段,D错误。
3.(2022·稽阳联谊)下列关于进化及新物种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一只羊发生突变而出现区别于其他羊的长毛性状,说明这只羊发生了进化
B.通过基因迁入和迁出可改变种群基因频率,加速基因迁移并加速新物种的形成
C.农民农田除草,将拔掉的草集中放置,形成了一小片杂草地属于人工选择
D.细菌在青霉素的选择下,其有利的变异基因会逐渐积累形成较强耐药性
答案 D
解析 进化是以种群为单位的,A错误;基因迁移会减小两个种群间的遗传差异,不利于最终生殖隔离的形成,B错误;人工选择的目的是满足人类需求,C错误。
题型2 新情境信息类
[题型解读]
材料信息题是高考中最常见的一种命题形式,它往往以现代生物科技新成果、新发现为情境材料,以文字材料、曲线、图解、表格等为载体,把教材中没有的内容与学生学过的基础知识综合起来设计而成的形式新颖的试题。此类题题干通常较长,材料陌生,构思别致,逻辑思维比较复杂,主要考查学生能否掌握题干要点、抓住信息中的疑点、挖掘题干中隐含的信息、找到解题的突破口等,尤其着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信息迁移能力。
[解题模板]
此类信息题具有情境新、知识活、起点高、落点低等典型特征,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去粗存精,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其解题模板如下:
[精准突破]
1.(2022·效实中学三模)估测叶片细胞液的平均浓度时可用液体交换法。在甲、乙组试管中各加入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将适量大小相同的叶圆片放在甲组试管中,放置60 min,再向甲组试管滴加微量亚甲基蓝溶液,使溶液呈蓝色,充分摇匀后吸取蓝色溶液置于乙组试管中部挤出一滴,观察记录蓝色液滴的升降情况。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若蓝色液滴上升,说明叶片细胞液浓度低于该浓度蔗糖溶液的浓度
B.若蓝色液滴下降,说明叶片细胞吸收了蔗糖溶液中的水分
C.60 min后渗透平衡,此时叶片细胞液浓度等于甲组试管内的蔗糖溶液浓度
D.若蓝色液滴静止不动,则此蔗糖溶液浓度相当于叶片细胞的细胞液平均浓度
答案 C
解析 分析题干信息,甲乙中放置等量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若叶片细胞液浓度小于蔗糖溶液浓度,则在甲试管中将出现叶细胞失水,导致甲试管中蔗糖浓度减小,再将甲试管中溶液转移至乙试管中部,由于该液滴浓度小,在试管中表现为上升,故若蓝色液滴上升,说明叶片细胞液浓度低于该浓度蔗糖溶液的浓度,A正确;分析题干信息,甲乙中放置等量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若叶片细胞液浓度大于蔗糖溶液浓度,则在甲试管中将出现细胞吸水,导致甲试管中蔗糖浓度增大,再将甲试管中溶液转移至乙试管中部,由于该液滴浓度大,在试管中表现为下沉,故若蓝色液滴下降,说明叶片细胞吸收了蔗糖溶液中的水分,B正确;60 min后渗透平衡,进入叶片细胞的水分子和从叶片细胞出来的水分子达到动态平衡,但是此时叶片细胞液浓度不一定等于甲组试管内的蔗糖溶液浓度,C错误;若蓝色液滴静止不动,说明叶片细胞液浓度和蔗糖溶液浓度相差不大,水分进出叶片细胞几乎相等,所以蓝色液滴的浓度和此蔗糖溶液浓度相当,也即此蔗糖溶液浓度相当于叶片细胞的细胞液平均浓度,D正确。
2.(2022·浙南名校联考)细胞中存在一种调控mRNA降解引发基因沉默的机制,其具体调控机理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过程形成的miRNA中不存在氢键和碱基互补配对现象
B.②过程发生的磷酸二酯键的形成和断裂都需要相应酶催化
C.siRNA介导的基因沉默是通过抑制基因表达中的翻译过程实现的
D.siRNA的碱基序列与基因中的一条链的相应序列互补
答案 A
解析 由图可知,miRNA结构内部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现象,并且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氢键,实现空间结构的折叠,A错误;miRNA形成siRNA的过程中,存在RNA序列的剪切和连接,即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和形成过程,这都需要相应的酶催化,B正确;siRNA通过与mRNA之间发生部分区域的碱基互补配对,使得mRNA被降解,抑制翻译过程,C正确;siRNA是由基因转录、加工形成的,转录仅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siRNA的碱基序列与基因中的一条链的相应序列互补,D正确。
题型3 坐标曲线类
[题型解读]
曲线在坐标系中呈现,能简洁、形象地反映生物之间、生物与某些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反映某项生理指标随某些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由于这类题目将大量信息隐藏在图像之中,能够较为全面地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等多种能力,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因而在高考中比较常见。
[解题模板]
[精准突破]
1.(2022·诸暨市高三适应)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曲线a的下降,与胰岛素作用于肝脏有关
B.随着曲线b的上升,葡萄糖在血浆中转化为糖原的速率加快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1)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D.当胰岛素浓度为200(μU·mL-1)时,小鼠可能出现尿糖
答案 A
解析 a曲线为血糖的补充速率,随着胰岛素含量增加,胰岛素作用于肝脏,促进血糖合成糖原,使曲线a下降,A正确;b为血糖的消耗速率,随着曲线b的上升,血糖转化为糖原的速率减慢,B错误;血浆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1)时,血糖补充速率约为0.9,血糖消耗速率约为3.8,所以血糖浓度在较长时间内不会维持相对稳定,C错误;当胰岛素浓度为200(μU·mL-1)时,血糖浓度会很低,因此小鼠不会出现尿糖,D错误。
2.(2022·杭州市高三模拟)科研人员为研究枇杷植株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光合特征,对其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进行了测定,结果如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阴天时净光合速率下降的时间与气孔导度的下降时间不一致
B.晴天时出现“午休”现象与气孔关闭引起的CO2浓度下降有关
C.两种条件下枇杷净光合速率峰值出现的早晚均与光强度无关
D.实验结果显示枇杷植株适合种植在光线弱的荫蔽环境中
答案 C
解析 据图分析,阴天时净光合速率下降的时间与气孔导度的下降时间不一致,A正确;晴天中午温度较高、光照较强,枇杷植株叶片的气孔部分关闭,同时气孔导度下降,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导致净光合速率下降,B正确;两种条件下枇杷净光合速率峰值出现的早晚与光强度、温度均有关,C错误;图示说明,阴天时光强度较弱,净光合速率高于晴天,说明枇杷植株适合种植在光线弱的荫蔽环境中,D正确。
题型4 柱形图类
[题型解读]
将相关实验数据以柱形图的形式直观化呈现,用于考查学生识图、提取信息和利用信息解题的能力。完成两个信息转化是解题的关键:①图形→文字:将图形用生物学语言描述;②柱状图→坐标图:若将柱形图中的“柱状”理解为“直线”,则可降低问题的难度,有利于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解题模板]
[精准突破]
1.(2022·杭州市高三模拟)某实验小组用一定浓度的萘乙酸(NAA)溶液和激动素(KT)溶液探究二者对棉花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棉花主根和侧根对NAA的敏感性不同
B.据图推断,一定浓度的NAA可在某些情况下作为除草剂使用
C.据图分析可知,KT能促进主根生长,且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
D.一定浓度的KT对NAA促进侧根生长的效应具有增强作用
答案 C
解析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施加试剂的种类,因变量是主根长度和侧根数,甲、乙组对比来看,NAA能抑制主根生长,甲、丙组对比来看,KT能促进主根生长;乙、丁组对比可知,一定浓度的KT对NAA促进侧根生长的效应具有增强作用。从图中可以看出,与甲组对照相比,乙组经NAA处理,棉花的主根长度减小,侧根数目增多,因此主根和侧根对NAA的敏感程度不同,A正确;NAA是生长素类似物,具有和生长素类似的作用,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除草剂使用,B正确;从甲、乙、丙三组实验可知,NAA能抑制主根生长,KT能促进主根生长,但图中无法得知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C错误;甲、乙相比,可知NAA促进侧根数目的增多,乙、丁组相比,可知加了KT以后NAA的促进作用更强,因此一定浓度的KT对NAA促进侧根生长的效应具有增强作用,D正确。
2.(2022·宁波市适应性考试)甜菜碱能促进植物在环境胁迫下生长和发育。在耐盐节杆菌中,codE基因所控制合成的胆碱氧化酶能够催化合成甜菜碱。选取转codE基因小麦中表达量较高的三个株系(L1、L2、L3)和野生型株系(WT)进行对照实验,测定叶片中相关色素的含量,以探究甜菜碱在小麦遭受干旱胁迫时的作用机理,其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干旱胁迫后,转codE基因小麦植株的各种叶绿素含量都要比野生型植株的高
B.转codE基因小麦及野生型小麦叶片受干旱胁迫后叶绿素总含量均明显降低
C.部分转codE基因小麦株系在干旱胁迫后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不明显
D.含有codE基因的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用以感染植株可获得转codE基因小麦植株
答案 C
解析 由图丙可知,干旱胁迫后,转codE基因小麦植株的叶绿素b含量低于野生型,A错误;由图甲可知,转codE基因小麦L3叶片受干旱胁迫后叶绿素总含量未明显降低,B错误;由图丁可知,经干旱胁迫后,WT和L3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L1含量上升,L2含量变化不明显,C正确;大肠杆菌可以侵染人体,不能侵染植株,D错误。
题型5 数据表格类
[题型解读]
以数据表格形式把生物学现象、事实、规律、原理及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呈现出来,全面考查学生相关信息的分析、处理、概括及综合运用能力。
[解题模板]
[精准突破]
1.(2022·诸暨市模拟)人感染乳头瘤病毒(HPV)可诱发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研究机构为评估某种HPV疫苗的效果,在志愿者中进行接种。一段时间后,统计宫颈出现癌前病变(癌变前病理变化,可发展为恶性肿瘤)的人数,结果见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组别 接种物 总人数 癌前病变人数
A (接种前未检出HPV DNA) A1 对照剂 7 863 83
A2 疫苗 7 848 4
B(接种前检出HPV DNA) B1 对照剂 1 125 126
B2 疫苗 1 121 125
A.A2组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明显低于A1组,原因是接种该疫苗后,一旦HPV侵入机体,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大量抗体,阻止HPV吸附宿主细胞
B.B1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显著高于A1组,据此推测感染HPV一定会诱发癌前病变
C.B2组与B1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异,原因可能是该疫苗未能明显诱导细胞免疫清除被HPV侵染的细胞
D.实验结果分析,该疫苗可有效用于宫颈癌的治疗
答案 C
解析 记忆细胞不能直接产生抗体,其增殖分化产生的效应B(浆)细胞才能产生抗体,A错误;接种前检出HPV DNA(已感染HPV)的人,B1组共1 125人,发生癌前病变的仅126人,不能说明感染HRV一定会诱发癌前病变,B错误;B1组与B2组的结果表明,该疫苗对于宫颈癌无治疗作用,D错误。
2.(2021·湖北卷,6)月季在我国享有“花中皇后”的美誉。为了建立月季某新品种的快速繁殖体系,以芽体为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6-BA和IBA进行芽体增殖实验,芽分化率(%)结果如表。
IBA/(mg·L-1)
6-BA/ (mg·L-1) 0.1 0.2 0.3 0.4 0.5
1.0 31 63 58 49 41
2.0 40 95 76 69 50
3.0 37 75 64 54 41
4.0 25 35 31 30 25
5.0 8 21 12 8 4
关于上述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6-BA浓度大于4.0(mg·L-1)时,芽分化率明显降低
B.6-BA与IBA的比例为10∶1时芽分化率均高于其他比例
C.在培养基中同时添加适量的6-BA和IBA,可促进芽分化
D.2.0(mg·L-1)6-BA和0.2(mg·L-1)IBA是实验处理中芽分化的最佳组合
答案 B
解析 由表中数据可看出,当6-BA浓度大于4.0(mg·L-1)时,在不同浓度的IBA条件下,芽的分化率都明显降低,A正确;6-BA与IBA的比例为10∶1时,仅当6-BA的浓度为2.0(mg·L-1)、IBA的浓度为0.2(mg·L-1)时,芽分化率(95%)高于其他比例,B错误;分析可知,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6-BA和IBA浓度增加,芽分化率均提高,故在培养基中同时添加适量的6-BA和IBA,可促进芽分化,C正确;当6-BA的浓度为2.0(mg·L-1)、IBA的浓度为0.2(mg·L-1)时,芽分化率(95%)明显高于其他组合,D正确。
题型6 图示解读类
[题型解读]
生物体的某一结构或某一生理过程均可用图形或图解的形式考查。这类试题可包含大量的生物学知识信息,反映生命现象的发生、发展以及生物的结构、生理及相互联系。这类试题多是通过图形创设情境,提供新材料,或是以图形的方式展示生物原理、过程等。
[解题模板]
[精准突破]
1.(2022·金丽衢十二校联考)应激反应是机体在受到各种应激原(引起应激反应的因素)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下图是机体应激反应中的部分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糖皮质激素的靶器官有肝脏、下丘脑、垂体等
B.通过惊吓刺激能反映出糖皮质激素可以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C.据图分析可知,肾上腺素分泌的调节方式与糖皮质激素的不同
D.人体调节血糖过程中,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与胰高血糖素都有协同作用
答案 B
2.(2022·绍兴适应性考试)脂质体是一种人工膜,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中形成稳定脂双层的原理制成,是很多药物的理想载体,其结构示意图如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形成的各脂质体大小不一定相同
B.甲处适合装载水溶性药物,乙处适合装载脂溶性药物
C.抗体可以使脂质体靶向作用于特定细胞或器官
D.胆固醇有比磷脂更长的尾部,赋予脂质体的“刚性”
答案 D
解析 胆固醇可以维持生物膜结构的稳定性,但尾部比磷脂分子短,D错误。
题型7 实验探究类
[题型解读]
常见的有两类,一类是教材实验的基本原理、流程、结果的分析,另一类是给出一个全新的实验,要求完善、补充实验步骤,进行结果分析或者误差分析等。此类题需要依据单一变量原则设计对照实验,明确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中不同的思路方法,分析自变量、因变量与无关变量的关系及对实验结果的不同影响,主要考查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解题模板]
[精准突破]
1.(2022·湖衢丽质检)每天用不同浓度的萘乙酸喷施某植株,一段时间后分别测量顶芽和侧芽的生长速度,得到的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萘乙酸的浓度和芽的生长速度
B.萘乙酸对顶芽生长的作用体现了其作用的两重性
C.不同浓度的萘乙酸对顶芽生长的作用可能相同
D.16 mg·L-1的萘乙酸喷施处理会抑制该植株顶芽和侧芽的生长
答案 C
解析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萘乙酸的浓度,因变量是顶芽和侧芽的生长速度,A错误;图中左图实验组顶芽的生长速度均大于空白对照组,即只表现出萘乙酸的促进生长作用,B错误;图中4 mg·L-1和16 mg·L-1的萘乙酸对顶芽的促进作用相同,C正确;16 mg·L-1的萘乙酸喷施处理会促进该植株顶芽生长,抑制侧芽的生长,D错误。
2.(2022·东阳市模拟)造血干细胞(HSC)在骨髓中产生,可分化和发育为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当受到某些细胞因子刺激后,骨髓中的HSC释放到外周血中,此过程称为HSC动员。收集外周血中的HSC,可用于干细胞移植及血液疾病治疗。
(1)下图表示HSC动员的机制。由图可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CSF)刺激骨髓中的伤害性感受神经元,促进神经纤维末梢中的____________融合,释放神经肽(CGRP),CGRP作为一种________可作用于HSC上的受体,促进HSC迁移至血管中。
(2)R蛋白是HSC上受体的组分之一,是受体响应CGRP信号所必须的。为研究HSC动员对骨髓造血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以下的实验
①实验分组:对照组:野生型小鼠(野生型)
实验组:通过基因工程敲除________的小鼠(敲除组)
②步骤:
a.测对照组和实验组小鼠单位体积骨髓和________中的HSC,并记录。
b.给对照组和实验组小鼠注射适量的________________。
c.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d.重复步骤a。
e.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若HSC动员对骨髓中HSC的存储量无影响,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以柱形图的形式表示实验结果)。
(4)实验分析:实验处理后发现野生型小鼠体内HSC总量明显高于实验组,推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 神经递质(或“信号分子”)
(2)R蛋白基因 单位体积外周血 G CSF
(3)实验结果图如下
HSC动员对骨髓造血的影响实验结果的柱形图
(4)HSC迁移至外周血导致骨髓中HSC增殖,维持骨髓中HSC的储存量,从而使体内HSC总量增加
解析 (1)G CSF刺激骨髓中的伤害性感受神经元,促进神经纤维末梢中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的CGRP作为一种神经递质(信号分子),与HSC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促进HSC迁移至血管中。(2)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发生HSC动员;对照组不作处理,注射G CSF后会发生HSC动员;实验组敲除R蛋白基因,因而HSC表面无R蛋白,注射G CSF后不会发生HSC动员。(3)根据相关原理可推测,实验组外周血中HSC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但两者骨髓中HSC的存储量无显著差异,因而实验结果如参考答案所示。(4)HSC迁移到外周血导致骨髓中HSC增殖,以维持骨髓中HSC的储存量,从而使体内HSC总量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