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期末古诗词赏析真题特训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期末古诗词赏析真题特训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期末古诗词赏析真题特训卷-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部编版
一.古诗词赏析(共8小题)
1.(2021秋 盐湖区期末)默写《望天门山》,再完成练习。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    ,碧水东流    。
两岸青山相对出,   一片日边来。
(1)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用“ ”圈出这幅画里的景物?
(2)把这些景物连接起来,写一写这首诗的意思。    
(3)我从“   ,   ”这句话感受到了天门山的雄伟和长江水的奔腾不息。
2.(2022秋 湖滨区期中)默写《山行》,完成练习。
山 行
   ,   。
   ,   。
(1)《山行》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中描写了    、   、   、   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寒山”指的是    。“坐”的意思是    。
(2)用“ ”画出写诗人停车原因的诗句。
(3)从最后两句诗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写一写。
   
3.(2022秋 太原月考)读诗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这首诗描写的是    (季节)    (时间)诗人的所见所想。
(2)“夜书所见”中“书”的意思是“   ”。
(3)“动客情”中的“情”主要指诗人    的感情。
(4)根据诗歌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写写这首诗所呈现的画面。
   
4.(2021秋 朔城区校级期末)阅读。
《望洞庭》(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诗中的“白银盘”指的是    ,“青螺”指的是    。
(3)阅读前两句诗,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写下来。
   
5.(2021秋 通渭县期末)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睛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
淡妆浓抹总相宜。
(1)将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3)晴天西湖的特点是    ;雨天西湖的特点是    。
A.水光潋滟
B.山色空蒙
(4)诗人抓住西湖 季节的 特征来描绘西湖的风。    
A.春季 鲜花
B.夏季时 雨时睛
C.秋季 西子
D.冬季 女子
(5)作者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   
6.(2020秋 盐城月考)古诗阅读。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   。
乱入池中看不见,   。
(1)将古诗补充完整。
(2)本诗是    代    写的一首七言绝句。他被后人誉为“七言圣手”。
(3)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二行诗句的意思。
   
(4)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欣赏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荷叶与罗裙,荷花与脸庞相互辉映、和谐美妙的图画。
B.第三句中一个“乱”字,写出采莲女融入荷叶、荷花丛中,若隐若现,画面充满动感。
C.诗人始终让采莲女明显地出现在画面上,使得这首诗意境更加优美。
D.全诗语言生动活泼,形象传神地表现出采莲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7.(2020秋 安源区期中)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   。
(1)请把诗句补充完整,并说说这句诗的大概意思:   。
(2)请你用“/”给每句诗划分节奏。
(3)这首诗主要描写了   季的美景,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来?请你用横线划出来。
8.(2020秋 定州市期中)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1)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中的“君”是尊称,相当于我们现在使用的称呼“   ”,在诗中指的人是   ,这首诗是   写给他的。
(2)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中“擎雨盖”指的是   。
A.荷叶
B.雨伞
C.荷花
D.菊花
(3)诗中描绘了秋天哪些事物?
   
(4)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是我们读古诗常用的方法。读到“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几句话描述一下。
   
(5)回忆课文,按提示填空。
秋天,橙黄橘绿,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季节,正如《秋天的雨》中写到:它把黄色给了银杏,   ,扇哪扇哪,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   ,飘哇飘哇,   。
(6)描写秋天的四字词语很多,如:果实累累、   、   、   。赞颂秋的古诗也有很多,比如:   ,   。
期末古诗词赏析真题特训卷-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部编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古诗词赏析(共8小题)
1.【解答】(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掌握情况。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全诗如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全诗描写的景物有: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2)考查对诗歌意思的理解。这首诗的大意是: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西边落日的地方悠悠驶来。
(3)考查诗歌赏析。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我从“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话感受到了天门山的雄伟和长江水的奔腾不息。
故答案为:
中断楚江开 至此回 孤帆
(1)碧水、青山,白帆、红日;
(2)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西边落日的地方悠悠驶来。
(3)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2.【解答】考查了诗歌默写。根据诗歌的背诵完成即可。
(1)考查了文学常识和诗歌中字词的理解。根据课内的学习可知,《山行》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描写的是寒山、白云、枫林、霜叶等景物,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寒山”指的是深秋季节的山。“坐”的意思是因为。
(2)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意思是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这句诗点明了诗人停车的原因。
(3)考查了想象写话。结合译文想象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1)唐 杜牧 寒山 白云 枫林 霜叶 深秋季节的山 因为;
(2)停车坐爱枫林晚;
(3)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3.【解答】(1)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阅读诗歌可知,这首诗描写的是秋天夜晚诗人的所见所想。
(2)考查学生对字义的理解。“夜书所见”中“书”的意思是“写”。
(3)考查学生对字义的理解。“动客情”中的“情”主要指诗人思乡的感情。
(4)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学生根据诗歌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写写这首诗所呈现的画面。即可。示例: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觉。
故答案为:
(1)秋天 夜晚;
(2)写;
(3)思乡;
(4)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觉。
4.【解答】(1)考查对诗句的识记与默写能力。答题时上下句提示写出答案,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2)考查词语的解释。结合诗歌内容可知,“白银盘”是比喻洞庭湖。“青螺”指君山。
(3)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理解。学生要明确描绘某句诗的画面,一定要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与描写。“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镜未磨”十分形象贴切的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这两句诗,让人眼前出现了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的画面。
故答案为:
(1)潭面无风镜未磨;
(2)洞庭湖 君山;
(3)让人眼前出现了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的画面。
5.【解答】(1)考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掌握。学生结合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填空即可。示例:欲把西湖比西子。
(2)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
(3)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阅读诗歌可知,晴天西湖的特点是水光潋滟;雨天西湖的特点是山色空蒙。
(4)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阅读诗歌可知,诗人抓住西湖夏季时雨时睛的特征来描绘西湖的风。
(5)考查学生对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阅读诗歌可知,作者之所以把西湖比作西子,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故答案为:
(1)欲把西湖比西子;
(2)宋 苏轼;
(3)A B;
(4)B;
(5)作者之所以把西湖比作西子,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6.【解答】(1)考查了补充诗句的能力。结合对诗歌的诵读完成。
(2)考查了对诗人的了解。结合课内外的阅读积累填空。
(3)考查了对诗句的理解。结合课内学习及译文完成。
(4)考查了对诗歌的赏析。A、B、D正确。C.有误,结合“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可知,采莲女始终没有明显地出现在画面上,只是通过采莲女的歌声体现了采莲女的存在。
故答案为:
(1)芙蓉向脸两边开 闻歌始觉有人来;
(2)唐 王昌龄;
(3)(采莲姑娘)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才觉察有人前来。
(4)C。
7.【解答】(1)考查了诗歌默写以及翻译。结合诗歌内容以及译文解答。
(2)考查了如何朗读。结合诗句意思以及语气划分即可。
(3)考查了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意欲捕鸣蝉”可知,写的是夏季的景色。
故答案为:
(1)闭口立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2)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夏 意欲捕鸣蝉。
8.【解答】(1)考查了诗句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中的“君”是尊称,相当于我们现在使用的称呼“您”,在诗中指的人是刘景文,这首诗是苏轼写给他的。
(2)考查了对字词的理解。结合句意理解,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中“擎雨盖”指的是荷叶。故选A。
(3)考查了内容理解。通过阅读可知,诗中描绘了秋天的荷、菊、橙、橘。
(4)考查了思维拓展。结合诗句内容展开想象,秋末冬初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漫山遍野的果树硕果累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
(5)考查了课文填空。选自《秋天的雨》,根据积累可知答案。
(6)考查了思维拓展。根据积累写出描写秋天的四字词语和古诗即可。例如:天高云淡、层林尽染、秋高气爽……
出自唐代杜牧的《山行》中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故答案为:
(1)您 刘景文 苏轼;
(2)A;
(3)荷、菊、橙、橘;
(4)秋末冬初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漫山遍野的果树硕果累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
(5)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 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6)天高云淡 层林尽染 秋高气爽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第2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