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州市中小学思政课新结构教学设计模板基本信息姓名 任佩剑 联系电话 18811323833学段 高中 展示单元 选择性必修二第一单元《民事权利与义务》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名称 民事权利与义务1.单元教学设计说明(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简述本单元学习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价值;简要说明教学设计与实践的理论基础,如新结构教学评框架、学习科学原理和 “八个相统一”)本单元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结合民法典的颁布实施,介绍民事法律关系和民法的基本原则,分别对应人格权编、物权编、合同编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民法典对于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和更好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民法典颁布的重大时代意义,理解民法典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大作用,提升学生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的政治认同感;同时,通过系统学习民事法律关系和民法基本原则,学习民事主体享有的人格权、物权、知识产权和合同债权等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以此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2.单元目标与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大概念、核心素养的落实,设计单元学习目标,确定重点和难点的原因分析、突破策略)(一)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本单元的学科核心内容/大概念是“民事权利与义务”,在本单元所阐述的人格权、物权、知识产权、合同债权、侵权责任等内容中,民事权利与义务是始终存在、相伴而生的。通过对不同民事权利的讲述,增进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规则。结合本单元的学科核心内容,可以确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主要为: 了解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 列举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和物权的主要类型,懂得维护物权的途径。 简述合同的含义和价值,理解合同的主要内容和违约责任,了解合同订立的程序,熟悉解决合同纠纷的途径。 理解侵权责任的内容,树立依法承担责任的观念。(二)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经过了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但对于法治知识仅仅停留在- 1 -表面,对于较为专业的法律概念和法律知识并未完全了解。并且在某些问题上,学生的生活常识与法律规定会出现冲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陷入想当然的误区。由此确定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是: 理解民法的含义以及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列举和阐述物权的基本类型,理解维护物权的途径 简述合同的含义和价值,理解合同的主要内容和违约责任 理解依法承担侵权责任和明确权利界限的意义3.单元整体教学思路(介绍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思路,包括课时安排、教与学活动规划,以结构图等形式整体呈现单元内的课时安排及课时之间的关联等)【整体构思】围绕议题,设计学科活动;优化案例,积极创设情境;强化辨析,注重价值引领。【教学策略】讲授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议题式教学法、辨析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评价策略】采用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方式和任务导向型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在复杂的生活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准备】教师:制作课件,收集案例素材;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准备小组讨论探究【本课题课时安排】12课时【单元结构图】- 2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1.2 积极维护人身权利1.教学内容分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包括学习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条明确规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本课时“积极维护人身权利”,是按照从总到分的结构,在阐述民法、民事法律关系、民法基本原则等一般性规定后,根据以人为本,人身权利优先的原则,重点介绍民法典人格权编规定的相关人身权利。通过本课时探究与分享中有关“校园欺凌”,“人肉搜索”等的内容设计,让学生在理解各项人身权利的基础上,探讨现实生活中对于人身权利的保护,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能力。2.学情分析(分析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发展需求、发展路径等)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上,学生初步学习和了解了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由于当时民法典尚未颁布实施,在进入本课的学习时,学生对于公民人身权利中的核心概念和法律规定没有系统了解,对于相关人身权利停留在初步认知的层面。但同时,本课又是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一课,他们能够在生活实际中衍生出大量问题。因此,在处理本课时,要选取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精准剖析,加强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3.目标确定(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核心素养,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具体学习目标) 结合生活实例,阐述民法典关于人身权利保护优先的理念,深刻理解民法典保护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的重要意义。 理解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人身权利的含义和具体的法律规定。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理解不同类型的人身权利对于民事主体的重要意义。做到增强法治意识,在生活中依法维护个人权利。- 3 -4.学习重点难点(确定重点和难点的原因分析、突破策略)学生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上学习过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相关内容,但对相关人身权利的含义及其法律规定掌握得不够系统和全面,生活常识与法律规定会出现相冲突的地方,由此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实例,阐述民法典关于人身权利保护优先的理念,深刻理解民法典保护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理解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人身权利的含义和具体的法律规定。主要突破策略:选取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精准剖析,促进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 4 -5.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教学环节中呈现的学习情 (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 (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境、提出驱动性问题、学习任 开展学习活动,与教的环节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价值务类型等) 对应) 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内容、程序与工具等;基于学生行为表现证据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环节一:生命健康俱可贵(一)复习回顾:在第一课第一节学习的民法的含义,并展示1986年民法通则中民法的含义,请同学们对比并思考:两个版本的民法中对于民法的含义有结合真实案例和情境,何变化?这样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特 结合案例,思考并回答教做到对知识内容的熟点? 师提问悉和领会。(二)归纳总结:民法优先保护自然人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并初步展示本课所涉及的“人身权利”的知识框架。(三)新课讲授:引用江歌母亲诉刘鑫生命权纠纷一案,请同学们思考并理解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并明确侵犯他人的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设计意图1.通过新旧民法的对比分析,加强对学生“品格价值观”的培养,增强对于我国保护人权,人民至上的政治认同感;2.通过真实案例的设计,主要使学生达到应用性学习的维度,加强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环节二:姓名肖像受保护(一)新课讲授:1.综述姓名和肖像:这两类权利是民事主体用以表现自我,区别于他人的符 结合教师讲授,总结和整 本环节内容介于水平号,也称为标表型人格权。 理笔记 二和水平三之间,在学2.阐释姓名权的含义,法律对姓名权的 生以往知识的基础上,规定以及姓名权在生活中的应用 进行拓展和深化。3.阐释肖像的含义以及法律对于肖像权的规定- 5 -设计意图环节二中有关姓名和肖像的内容学生较为熟悉,本部分的设计是为了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因此,只需结合有关理论内容,强调核心概念。环节三:名誉隐私不可侵(一)新课讲授1.引用有关侵犯陈祥榕烈士名誉的案例,请同学们思考保护英雄烈士的名思考讨论,并回答有关提问誉有何重要性?法律上对于名誉权 结合真实案例和情境,是如何规定的? 做到对知识内容的熟2.阐释有关名誉的含义,法律对于名 悉和领会,并能够迁移誉权和荣誉权的规定。补充说明法律 和应用对于英雄烈士保护的条款,阐释保护英雄烈士的重大意义。3.引用P10探究与分享的相关事例,阐释隐私的含义,民法典对于保护个人隐私权的规定,并阐释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性。6.板书设计(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路径与关键点)- 6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关注作业的针对性、预计完成时间,发挥作业对复习巩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作用;包括基础达标、拓展提升、开放实践等类别)作业设计:1.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人格权编”进行拓展性学习,通过阅读法律条文原文,感受法律条文的严谨性和与时俱进的特征。2.完成课时作业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情境素材一方面贴合学生生活实际,能使学生有代入感和体验感,容易拉近课堂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乐于参与、有话可说;另一方面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典型性,让学生在参与和讨论中体会情法理的统一。9.教学反思(从学习、教学、评价和一致性四个基本问题的角度,进行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如基于学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的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等)教学:进行本课讲授过程中,所选取的案例和情境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最新修订的民法典内容对其固有知识进行了拓展和完善,整体效果较好。学生学习:由于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且有初中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作为铺垫,在整个课堂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气氛活跃,且能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7 -10.使用与改进建议(给使用本课教学设计的同行们提出的建议, 包括本课教学评应该注意的问题,本课教学实施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的设想等)思政课所选取的情境和案例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本课所选取的案例是近期发生的个案,是网络上的热点话题,其他老师在实施本课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对案例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 8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