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型 新授课 磨课时间研课备课组 化学组 授课教师教学课题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课标依据1.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发生的条件。 2.能独立进行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物质燃烧是生活、生产中常见的现象。燃料的燃烧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但是不注意防范燃烧也会引起火灾。因此我们要了解物质燃烧的条件,掌握其原理,并学会控制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就能够灭火了。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是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燃烧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探究燃烧的条件、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知道如何灭火防火保证安全,依照课标建议将本节课内容分为2课时,第1课时探究燃烧的条件,能准确找到对比实验,第2课时在燃烧条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以及灭火的原理。在此之前,我们学习了氧气的化学性质,知道许多物质能在氧气中燃烧,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课主要采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方案,与学习第六章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有着相同的思想,为后续控制单一变量法的实验打下基础。 学生对燃烧现象并不陌生,很容易能想出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在第二章第一节探究我们的呼吸作用时,学生已经能初步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找出进行对照的实验组。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已经具备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之前学过的燃烧现象和生活经验,能说出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 2.根据燃烧的条件,运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比实验,并能改进完善实验。 3.能准确找到进行对比的实验组,并能通过对比实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4.通过探究实验的拓展练习,强化控制变量的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策略重点:燃烧条件 联系生活实际,猜测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难点: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 运用绘制表格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燃烧条件需要控制单一变量,设计对比实验,通过对比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教法、学法教法: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实验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环节一:情境引入】 师:播放视频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作为当今最大运载能力的火箭,长征五号的动力来自哪里? 展示图片——古猿人利用火、北京奥运会主火炬台 介绍: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反应之一,火是物质的燃烧产生的一种现象。火的使用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野蛮生活,从此踏上文明的征程,人类文明薪火相传。 归纳物质与氧气的特点,引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探究燃烧条件。我们学过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等等,这些物质燃烧的现象有什么特点?什么样的现象叫作燃烧? 生(思考):都发光发热,有的产生火焰。燃烧是某些物质与氧气反应的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师:任何物质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燃烧吗?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燃烧? 生:燃烧需要氧气。 【环节二:实验探究】 师:请同学们根据所给物品验证燃烧的条件。 实验1:木条、玻璃棒、酒精灯 可燃物空气 (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结论木条 燃烧√√√燃烧需要可燃物玻璃棒 未燃烧√√生:将木条和玻璃棒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观察到木条燃烧、玻璃棒未燃烧。 实验2:两支蜡烛、烧杯、酒精灯 生:点燃两支蜡烛,一支放在空气中燃烧,另一支罩上蜡烛,观察到空气中的蜡烛持续燃烧、罩上烧杯的蜡烛熄灭。 可燃物空气 (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结论蜡烛1√√√归纳燃烧反应的共同点,推断燃烧需要的条件,为接下来的实验探究做准备。 学生依据所给物品设计对比实验,分别得出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证明燃烧的三个条件,并能找出证明每一个条件对应的实验组。燃烧燃烧需要氧气蜡烛2 未燃烧√√实验3:木炭、纸团、镊子、酒精灯 生:点燃木炭和纸团,观察到纸团剧烈燃烧、木炭仅受热发红未燃烧。 可燃物空气 (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结论纸团 燃烧√√√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物质的着火点木炭 未燃烧√√师(提出问题):上述推断出的三个条件是否需要同时具备才会发生燃烧? 生(结合探究实验思考):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环节三:能力提升】 过渡:以上我们通过三个简单的对比实验对燃烧的三个条件逐一进行了验证。你能否用一组物品设计实验验证燃烧的多个条件? 提供的物品:红磷(着火点240℃)、白磷(着火点40℃)、冷水、热水、烧杯、氧气(收集于试管中)、气球、铜片(导热) 生:独立思考,利用给出的物品设计实验方案。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 锻炼学生准确找出对比实验组的变量,进一步明确对照实验的目的。 引导学生按照控制变量的原则,利用多种物质设计多组变量探究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综合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可燃物空气(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铜片上的红磷√√热水中的白磷√√[分组实验] 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对比分析后得出实验结论。 设计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对比______________可知:燃烧的条件要与氧气接触。 通过对比试管中的白磷与红磷可知:燃烧的条件需要_____。 [反思评价] 师:图一的方案会产生大量白烟,污染空气,如何改进? 生:放在密闭容器中。 能准确找到对照组,并通过对比实验现象得出相应的结论。师:图二的方案燃烧时因气体受热膨胀,橡胶塞易喷出,如何改进? 生:在装置上套一只气球;将装有氧气的试管倒扣在水中的白磷上。 【环节三:归纳总结】 师:引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整理燃烧条件和实验组的对应关系。 生:回忆所学知识,找到知识间的联系。 【环节四:随堂练习】 师:布置随堂练习任务,引导学生对比实验装置和方案,找到不同装置和方案的优点和不足。 将装有空气的量筒倒扣在热水中的白磷上,不仅解决了燃烧放热使压强增大的问题,还能通过观察量筒内液面上升的高度进一步证明燃烧需要消耗氧气,从定量的角度验证了燃烧条件。 通过小结,培养学生学习→总结→学习的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巩固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运用。板书设计3.3 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编号可燃物空气(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①√√√②√√③√√④√√当堂检测内容1.用图1、图2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其中红磷(着火点240℃)、白磷(着火点40℃)。 (1)图1所示的演示实验,你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红磷________,水中的白磷___________。(2)图2所示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3)是否需要在水中放红磷进行对比,说出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按图3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请你填写下列实验报告: 改进后的图3装置与图1装置比较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试管中白磷燃烧,水中白磷没有燃烧。a试管中反应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b试管中红磷_________。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某同学指出图3装置仍有不足之处,设计了图4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______(填字母)。收集生成的气体 B. 防止有害物质污染空气 C. 调节试管内外气压,防止橡皮塞因气体热膨胀而松动 2.燃烧是可燃物与___________发生的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氧化反应。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达到可燃物燃烧必需的______________(也叫_________)。 3.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可燃物的________、_________,以及大气压强等因素有关。 4.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①完全燃烧后;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仅③燃烧。回答下列问题: (1)对比①③,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_______; (2)对比②③,说明燃烧需要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③④,说明燃烧需要_________________; (4)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对吗?____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反思(可以围绕本节课的亮点、不足以及课堂的生成撰写,重点放在对以后教学的启发上)亮点: 2.不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