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12)上册 4.3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12)上册 4.3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型 新授课 磨课时间 2021-11
研课备课组 化学组 授课教师 张丽媛
教学课题 4.3质量守恒定律
课标依据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3.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4.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们对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后得出的第一条化学基本定律,也是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化学定律,并且始终贯穿于学生初高中的化学学习过程,是中学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化学变化的本质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将引导学生从量的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研究,以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学习定量研究化学的方法。而且质量守恒定律体现了宏观与微观、现象与本质相结合的化学思维特点,其含义及应用是化学学科重要的理论支撑,本节课除了使学生认识化学变化的客观规律外,也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做好理论准备。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重点也是难点,很多学生耗费大量的时间记化学方程式,费时费力,效果不佳,其重要原因就是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不透彻。
通过前面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化学式、电解水等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物质的元素组成及微观构成,清楚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但是学生并不清楚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主要学习障碍是没有认识到宏观质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其次是缺乏对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实践经验(未提前考虑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需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电解水的微观过程,学会用原子分子的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培养从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及举例分析,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关键词语,认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3.通过例题解析及变式训练,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简单计算、分析物质组成并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策略
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关键词。 实验探究时设置一组不守恒的实验,使学生产生疑惑,并对比分析不守恒的原因,原因是未考虑生成气体的质量,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从反例中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范围、内容中的关键词语。 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以水通电分解的反应为例,分析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引导学生思考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守恒的原因与什么微粒有关,再归纳总结化学反应前后什么不变什么改变,通过质量守恒定律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课后精选习题加以应用。
教法、学法
教法: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实验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环节一:电解水微观模型探析】 师:根据水通电分解的微观示意图,你认为物质质量是否改变与分子还是原子有关? 生:与原子有关,因为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改变,原子不变。 师:你觉得分解了的水的质量与生成氢气氧气的总质量有什么关系? 生:相等。 师:为什么质量会相等呢?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是什么? 生(举手回答):因为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变,所以宏观上物质的总质量也不变。 以学生的旧知为例,从微观角度设问,联系宏观和微观,使学生建立从本质分析问题的模式。 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思考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构建用本质解释现象的思维模式。
师: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个数是否改变? 生(举手回答):水分子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子的种类改变,分子的数目也变了。 师:分子的数目一定改变吗?我们再来看一个反应的微观图示。 (课件出示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的微观图示) 生(得出结论):分子的种类一定变,分子的个数可能变。 生: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规律(六个一定不变、两个一定变、一个可能变) 【环节二: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师:我们从微观角度得出了质量守恒定律,此定律是否适用于所有反应?大家分组在6分钟内完成实验验证质量是否守恒。 1-2组:锥形瓶中装有0.5g粉末状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注射器中装有2mL稀盐酸。 第一步:称量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并记录; 第二步:取下锥形瓶,推压注射器活塞,使注射器中的稀盐酸流出,与碳酸钙粉末接触发生反应; 第三步:待反应结束后,将锥形瓶放回天平,观察天平是否平衡,记录实验现象。 3-4组:锥形瓶中装有0.5g粉末状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注射器中装有2mL稀盐酸。 第一步:称量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并记录; 以课本实验为载体,从宏观角度验证物质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守恒。
第二步:取下锥形瓶,推压注射器活塞,使注射器中的稀盐酸流出,与碳酸钙粉末接触发生反应; 第三步:待反应结束后,将锥形瓶放回天平,观察天平是否平衡,记录实验现象。 5-6组:两支小试管中分别装有5mL硫酸铜溶液和3mL氢氧化钠溶液。 第一步:称量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并记录; 第二步:取下烧杯,将烧杯倾斜,使小试管中的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流出,接触发生反应; 第三步:待反应结束后,将烧杯放回天平,观察天平是否平衡,记录实验现象。 (板书画天平) 实验结束后,小组代表回答反应现象、反应后天平是否平衡、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守恒。 师提出疑问: 1-2组实验中反应前后天平为什么不平衡? 生(小组讨论):对比1-2组实验与3-4组实验的区别,药品相同,装置不同,为什么不守恒?是否与装置有关?实验装置有何区别? 生(举手回答,如果无人举手则点名回答) 分析后得出结论: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但是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是一个能明显观察到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同时为第五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做铺垫。 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是学生第一次描述生成蓝色沉淀这个现象,也是中考化学实验操作中的必考实验,使学生提前感受生成沉淀的反应,初步锻炼实验操作能力;该反应的颜色好看,深受学生喜爱,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环节三:重点解析】 师:思考下列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 1.10克冰融化成10克水,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生(举手回答):不对,是物理变化,质量守恒定律适用范围仅限于“化学反应”。 2.2升H2与2升Cl2生成4升HCl气体,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生(举手回答):不对,守恒是指“质量”总和守恒。 3.12g碳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 32g碳与32g氧气反应能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 生(举手回答):44g和64g 师:有没有不同答案? 生(举手回答):仍然是44g,因为第二次的碳过量了,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环节四:学以致用】 师:质量守恒定律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应用1:进行有关的计算 例1.反应A+B=C+D中,已知2 g A和5 g B参加了反应,生成了4 g C,则有____g D生成。 解题依据: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 应用2:推测一些物质的组成 例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可简单表示为 通过反例逐步击破对质量守恒定律内容中关键词的理解。 用具体的数据进行简单计算,使学生注意到剩余的反应物不能计算在内。 结合常考题型,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水 + 二氧化碳→淀粉 + 氧气, 由此判断:淀粉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____元素。 解题依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应用3:解释一些实验事实 例3.有人说他能点石(主要成分CaCO3)成金(Au),他的说法是否有科学道理? 解题依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环节五:课堂小结】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均不变。 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进行有关的计算、推测一些物质的组成、解释一些实验事实。 通过习题,初步形成根据元素守恒解题的思路,为后续相关计算做铺垫。 总结归纳本节课重点内容,巩固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板书设计
4.3质量守恒定律
当堂检测内容
1.下列实验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 B. C. 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B.1g氢气和8g氧气反应,生成9g水 C.氯酸钾加热分解后,生成的氯化钾质量小于氯酸钾质量 D.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物的质量小于镁的质量 3.某物质在纯氧中燃烧生成了氮气和水蒸气,该物质一定含有( ) A.氮元素和氧元素 B.氢元素和氧元素C.氮元素和碳元素D.氮元素和氢元素 4.下图是某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 B.生成物有三种 C.反应前后汞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不变 D.汞和氧气都由分子构成 5.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其中“ ”和“ ”分别表示氧原子和氢原子。 (1)在b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
(2)图a属于物质分类中的__________(填物质类别),用微观知识解释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到c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___________(填名称)。
课后反思(可以围绕本节课的亮点、不足以及课堂的生成撰写,重点放在对以后教学的启发上)
1.亮点:宏观微观两方面引入,引导建构学生从微观实质分析宏观现象的思维模式,小组合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不足:讲法常规,没有对课本实验进行有价值的改进和创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