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乡土文化之旅》(课件)-六年级上册劳动苏教版(共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亲近乡土文化之旅》(课件)-六年级上册劳动苏教版(共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亲近乡土文化之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凤阳乡土文化知识:凤阳花鼓、凤画、钱杆子舞等,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知识的搜集整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凤阳乡土文化的资料并开展手抄报比赛。
(2)教师带学生去鼓楼广场凤画店听取凤画艺人常道江老师讲解凤画知识并制作凤画作品。凤阳花鼓和钱杆舞。
(3)课堂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承家乡优秀的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热爱乡土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了解,传承家乡优秀的乡土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热爱乡土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 乡土文化的内涵
乡土文化的内涵
乡土文化是指带有浓厚地方色彩,反映地方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的艺术形式,比如地方戏曲、绘画、庙祝等等。
《凤 阳 花 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左手锣,右手鼓;
手拿着锣鼓来唱歌;
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
单会唱个凤阳歌。
凤 阳 花 鼓——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小锣”、“双条鼓”等,起源于明代凤阳府临淮县,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凤阳花鼓被周恩来总理誉为 “东方芭蕾”。2006年凤阳花鼓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解放后凤阳花鼓由讨饭的象征演变成人们自娱自乐的工具
凤 阳 花 鼓——双 绝 合 璧
凤画传承人张维武分别在直径2.6米和直径2厘米的花鼓上植入凤画元素
凤 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凤画源于明初,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凤阳凤画经历代艺人不断创造,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汉族传统艺术风格和陈式,其凤凰造型必须是“蛇头、龟背、鹰嘴、鹤腿、如意冠、九尾十八翅”等,聚集了百鸟之长。它象征着吉祥如意,幸福美满。 凤画的题材很多,其中有:丹凤朝阳、百鸟朝凤、带子上朝、五凤楼、龙凤图、凤撵麒麟、百鸟献寿、四扇屏等传统佳作。“有钱没钱请个凤凰回家过年” “凤凰不落无宝之地”
2006年入选全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凤 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丹凤朝阳 百鸟朝凤
凤 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凤凰涅槃 吴文军和他的凤画
凤 画——师生作品






凤 画——师生作品



钱 杆 舞
钱 杆 舞
钱杆舞是主要分布在五河县城关镇旧县社区及周边村镇的汉族民俗舞蹈。由于不断的文化交流,流传地区也相应延伸,钱杆舞在凤阳、泗县及周边县、市也广为流传。
钱杆舞的主要表现方法为手握钱杆子中段,绕体打击身体的肩、臂、手、腰、腿和脚等部位。其中有单打、双打、对打和不同的队形变化,边打边唱,整个场面欢快、流畅。解放前,钱杆子曾是民间艺人沿街乞讨的一种表演形式,俗称“耍钱杆”。如今,富饶的凤阳,“钱杆子”已成了人们锻炼身体或表演的一种器具。
传承乡土文化
爱我大美凤阳
作 业
写一篇关于凤阳乡土文化的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