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芣苢》《插秧歌》导学案(含答案 )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芣苢》《插秧歌》导学案(含答案 )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统编版必修(上)第二单元·《芣苢》《插秧歌》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比较《芣苢》与《插秧歌》写作手法与语言的异同。
2.朗读古代诗歌,感受韵律美和节奏美;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劳动场景。
【基础回顾】
一、《诗经》
1、《诗经》本名《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古代乐歌总集,所辑多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共305篇。至汉代,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诗经》。
2、《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3、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160;《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105,又分《小雅》31和《大雅》74;《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31《鲁颂》4和《商颂》5。
【分类突破】
任务一:知人论世,走进诗情画意的劳动场面。
(一)《 芣苢 》
芣 苢
《诗经˙周南》
采采① / 芣苢② ,薄言③ / 采之。采采/ 芣苢,薄言/有④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⑤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⑥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⑦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⑧之。
1.《诗经》与《芣苢》
2.文本解读:《芣苢》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二)《 插秧歌》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②。
唤渠③/朝餐/歇半霎④,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⑤,照管⑥/鹅儿/与/雏鸭。
1.杨万里与《插秧歌》
2.文本解读: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及诗中描写劳动场景的动词,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任务二:朗读诗歌,感受诗韵,比较鉴赏。
反复朗读这两首诗,认真体会诗中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在此基础上,说说两首诗诵读时分别有什么特点。
【拓展训练】
1.《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授”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这些动词顺序能够调换?说明理由。
不能。①这六字分三组,首先是“采”“有”,这是概略地叙述采摘劳动。然后是“掇”“捋”,这是对采芣苢动作的具体描写,或摘取,或捋取,真切又生动。最后是“袺”“襭”,两个字皆是“衣”部,或是手提起衣襟兜着,或是以腰带掖起衣襟来兜着,都是对以裙襟盛取采得的芣苢的动作的具体描写,展现了一幅集体采摘的动人劳动场景。②六个变化的动词,表现了采集芣苢的全过程,层层递进、有条不紊,从采获写到收盛,直到满载而归的情景,切合劳动过程,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2.《插秧歌》在描绘该劳动场景时,运用了多种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①正面描写。动作描写。一、二句连用四个动词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系。“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地刻画出全家老少分工严密、配合默契低头插秧的专注,勾勒出一幅全家老少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五、六句,撷取田夫“低头折腰”的动作,生动再现了农夫为赶农时无暇顾及家人呼 的紧张与忙碌。语言描写。“秧根未牢莳未匝”借农夫之口展现了农事的繁重。“照管鹅儿与雏鸭”,送饭人也被安排上保护秧苗的任务,江南农户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映现在读者眼前。②侧面环境烘托。“笠是兜鉴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写雨势之猛,天气条件极为恶劣。虽然戴着斗笠,穿着蓑衣,雨水仍从头上湿到肩胛。农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插秧不辍,表现了农事的繁忙与紧张。③比喻手法。“笠是兜鍪囊是甲”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农民头上戴的斗笠比作头盔,把身上披的蓑衣比作铁甲,将插秧的情景比作了战斗场景,突出了劳动的艰辛与紧张。④白描手法。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农家热火朝天的插秧图。
3.有人说《插秧歌》的第三四两句“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有自嘲之意,也有人说,这是一种积极乐观的表现,你如何理解?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宋代〕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1、这首诗的前两联都含有对比,请简要分析。(4分)
2、综观全诗,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6分)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19全国Ⅰ卷改制)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要求:拟写一个作文标题。(10分)
【课外阅读】
伐 檀
《诗经》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
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插田歌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
齐唱田中歌,嘤伫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
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
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
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
自言上计吏,年初离帝乡。
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
一来长安罢,眼大不相参。”
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
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
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
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答案
【分类突破】
任务一:知人论世,走进诗情画意的劳动场面。
(一)《 芣苢 》
芣 苢
《诗经˙周南》
采采① / 芣苢② ,薄言③ / 采之。采采/ 芣苢,薄言/有④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⑤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⑥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⑦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⑧之。
1.《诗经》与《芣苢》
①“赋”“比”“兴”和“风”“雅”“颂”被合称为“《诗经》六义”。② 这是一曲劳动之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2.文本解读:《芣苢》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使用赋的手法,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
(二)《 插秧歌》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②。
唤渠③/朝餐/歇半霎④,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⑤,照管⑥/鹅儿/与/雏鸭。
1.杨万里与《插秧歌》
淳熙六年(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2.文本解读: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及诗中描写劳动场景的动词,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①抛秧接秧图
②拔秧插秧图
③雨中插秧图
④呼唤早餐图
⑤农夫应答图
任务二:朗读诗歌,感受诗韵,比较鉴赏。
反复朗读这两首诗,认真体会诗中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在此基础上,说说两首诗诵读时分别有什么特点。
①《芣苢》的韵律美和节奏美。《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不断变化,极具韵律感。在不断的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节奏,切合采摘芣苢劳动的轻快动作节拍,表现了她们歌声中的喜悦心情,同时不断的重复有强调感情的作用。采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抓住采摘过程中最精彩的动作,展现出特写式的劳动动作美,各个动作富于变化之美,体现出劳动中的节奏感。
②《插秧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一韵到底,富有韵律。整首诗,除首句不押韵,其余7句皆押韵,音律和谐。通俗晓畅,节奏轻快。整首诗歌,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描绘劳作的场景,自然轻快,朴实畅达。巧用动词,富于跳跃。全诗在描写劳作场景的时候运用到大量的动词,“抛”“接”“拔”“插”“唤”“低头”“折腰”“不答”等词,不断地切换着画面与场景,富于变化之美,流畅轻快。
【拓展训练】
1.《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授”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这些动词顺序能够调换?说明理由。
不能。①这六字分三组,首先是“采”“有”,这是概略地叙述采摘劳动。然后是“掇”“捋”,这是对采芣苢动作的具体描写,或摘取,或捋取,真切又生动。最后是“袺”“襭”,两个字皆是“衣”部,或是手提起衣襟兜着,或是以腰带掖起衣襟来兜着,都是对以裙襟盛取采得的芣苢的动作的具体描写,展现了一幅集体采摘的动人劳动场景。②六个变化的动词,表现了采集芣苢的全过程,层层递进、有条不紊,从采获写到收盛,直到满载而归的情景,切合劳动过程,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2.《插秧歌》在描绘该劳动场景时,运用了多种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①正面描写。动作描写。一、二句连用四个动词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系。“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地刻画出全家老少分工严密、配合默契低头插秧的专注,勾勒出一幅全家老少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五、六句,撷取田夫“低头折腰”的动作,生动再现了农夫为赶农时无暇顾及家人呼 的紧张与忙碌。语言描写。“秧根未牢莳未匝”借农夫之口展现了农事的繁重。“照管鹅儿与雏鸭”,送饭人也被安排上保护秧苗的任务,江南农户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映现在读者眼前。②侧面环境烘托。“笠是兜鉴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写雨势之猛,天气条件极为恶劣。虽然戴着斗笠,穿着蓑衣,雨水仍从头上湿到肩胛。农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插秧不辍,表现了农事的繁忙与紧张。③比喻手法。“笠是兜鍪囊是甲”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农民头上戴的斗笠比作头盔,把身上披的蓑衣比作铁甲,将插秧的情景比作了战斗场景,突出了劳动的艰辛与紧张。④白描手法。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农家热火朝天的插秧图。
3.有人说《插秧歌》的第三四两句“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有自嘲之意,也有人说,这是一种积极乐观的表现,你如何理解?
观点一:自嘲。斗笠和蓑衣连雨水都抵挡不了,怎么能够和盔甲相比 杨万里将农民的雨衣比作盔甲,以一种貌似轻松俏皮的语调,表现了农民的艰辛与苦涩。
观点二:积极乐观。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而此时的农人正是像战士一样,驰骋沙场,斗志昂扬,在平凡的生活中,展现了抗争与进取的精神。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宋代〕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1、这首诗的前两联都含有对比,请简要分析。(4分)
①诗的首联中的“新麦”和“陈谷”是新与旧对比;“诸孙”和“老人”是幼与长的对比;②颔联中,“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是天气坏与天气好的对比。
2、综观全诗,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6分)
①欣慰、喜悦之情。前两联写诸孙替老人收麦,多日阴雨,终有日出,流露出欣慰、喜悦之情。
②疼爱、赞赏之情。后两联写为诸孙急炊大饼、多博村酤、赋诗足精神,传达出疼爱、赞赏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19全国Ⅰ卷改制)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要求:拟写一个作文标题。(10分)
①青春逢盛世,劳动正当时
②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课外阅读】
伐 檀
《诗经》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
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插田歌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
齐唱田中歌,嘤伫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
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
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
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
自言上计吏,年初离帝乡。
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
一来长安罢,眼大不相参。”
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
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
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
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