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5《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与地坛》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散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主要学习写景抒情散文,需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本单元为散文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在初中散文学习的基础上对散文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并尝试文学写作。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应设置为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在本单元的前两篇散文中已学生已经学习了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因此,针对《我与地坛》这篇自读课文,我将重点培养学生把握核心内容(本文中的地坛、母亲和“我”),体会文章情感与主题的能力。《我与地坛》(节选)这篇散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地坛以及作者在地坛中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第二部分写母亲,写作者感受到母爱后对生存产生的更深层次的领悟。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艺术形式是借景抒情,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决定了这篇课文解读的核心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学习并借鉴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学情分析:(史铁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史铁生的一篇散文——《秋天的怀念》,对于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他对于母亲的忏悔与思念有过一定的了解。这将有助于学生在此基础上理解本文地坛和母亲对于“我“的意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散文)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思想主题比较容易理解的散文篇目,并且已经通过初中以及本单元前两篇散文的学习熟练地掌握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因此,在本文的学习中,写作手法将不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关键在于“景物为什么能成为情感的依托?”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可能会对于地坛为什么能给予作者生命启示产生疑惑,一方面是因为地坛地历史内涵与人文精神的丰富性,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人生体验与经历尚且不够丰富。因此可能会难以和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困难与亲情)但高一的学生正处于精彩且充满希望的人生阶段,他们可能会无法透彻的领悟本文中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遭受困难时的挣扎与转变以及最终所展现出的积极态度。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父母无声的关爱也缺少深刻的体会与感动,所以理解作者对于母亲的怀念与忏悔也有一定的难度,毕竟作者也是在母亲去世多年以后才猛然领悟母亲的不幸以及无声却炽热的爱。教学目标:1.语言构建与运用 朗读文中对于地坛和母亲的描写以及“我”关于生死的思考等重点词句,体会本文沉静、绵密、睿智的语言特点。2.思维发展与提升 分析地坛和母亲给“我”的生存启迪,探究地坛、母亲和“我”之间的关系,感受作者内心世界的变化以及对于生命独到、深入的思考。3.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品味文章语言,欣赏地坛荒芜却不衰败的景色之美、感悟无声却炽热的母爱,并通过分析作者的心路历程变化感受生命的顽强。4.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并体悟作者面对困难的顽强、对于生命的热爱以及对母亲的忏悔与思念,形成如何勇敢地面对困难、珍爱亲情与生命的个人思考。教学重点:感受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理解“我”在地坛中对于生死抉择的冷静思考。分析母亲形象,感受“我”对于母亲由无视到愧疚与怀念的情感变化。教学难点:1.理解“我”、地坛以及母亲三者之间的联系。2.理解作者对于其所受苦难以及生命的感悟,形成自己对于困难、生命以及亲情的思考。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有一个青年在活到最狂妄的年纪时突然残废了双腿,于是,他退家静思,努力读书,潜心写作,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工人变成了一名颇具哲学家气质的作家。这个青年是谁呢?他又是怎么从痛苦中解脱,完成从工人到作家的蜕变的呢?今天我们就去他的文章中看看能否找到答案。(板书:我与地坛 史铁生)二、整体感知1.走近作者(请学生介绍后再展示)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捐给需要的患者。“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史铁生2.走近地坛(请学生介绍后再展示)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即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地的场所,也是我国最大且是唯一现存的祭地之坛。始建时,坛外辟有护坛一千四百七十六亩,坛内总面积六百四十亩。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地坛的整个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端庄、雄伟、别具一格。从整体到局部都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观念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方泽坛、皇祗室、宰生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3.本文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本文可以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地坛,着重写地坛给“我”的启示;第二部分写母亲,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关心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示,使“我”懂得了怎样生活。教案修改:第三部分“新科研读”改为学生活动,让学生自选问题进行研究,选择同一个问题的学生分为一组,两个问题分别是A.分析地坛中的具体景物及三处景物特点的变化;B.感受作者心境的变化及理解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蓝色字部分可以在学生探讨后将没有涉及到的回答进行补充)三、新课研读·百年的等待——“我”与地坛“我”和地坛之间有着怎样的缘分?这样开篇有什么作用?明确:(1)“我家离地坛很近”,而且搬家是“越搬离它越近”;同病相怜:园子荒芜冷落,而“我”也因残废而被生活抛弃,都历尽沧桑。(2)作用:为下文描写、叙事、抒情打下了基础。2.作者最初与地坛相遇时,“我”和地坛分别是什么样的状态?请朗读并分析相关句子。明确:(1)作者:双腿残废,被社会遗弃。(第三段)“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突然残废了双腿”(第五段)“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遥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了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2)地坛:杂乱荒芜,被人遗弃。(板书:杂乱荒芜)(第三段)“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第五段)“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3.你觉得第三段和第五段的地坛景色给人感觉是否相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朗读两段中的景物描写。明确:不同。(第三段)“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特点:荒芜(第五段)“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特点:充满了生机,荒芜但并不衰败。(板书:荒芜但不衰败)4.通过这两处景物能够看出作者的心境是什么样的?明确:(第三段)沮丧迷茫,万念俱灰。(板书:万念俱灰)(第五段)感受生机,受到触动。(板书:受到触动)5.带着这一点点触动,“我”在这园子里开始思考。那么“我”主要思考了哪些问题?明确:问题1:我该不该去死?我为什么要活着?问题2:我为什么要出生?问题3:我应该怎样活着?6.“我”在这古园里找到了什么样的答案?明确:问题1:“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问题2:“上帝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问题3不是有作者一个人完成得了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来地坛的陪伴,更离不开伴他而行的母亲。7.请小组合作概括第七段中的6幅图景(如“落日余晖”),讨论作者关于“应该怎么活”找到了怎样的答案。明确:(第七段)“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请学生朗读)六幅图景:落日余晖、雨燕高歌、雪地稚印、古柏静伫、暴雨释香、霜叶熨苦(展示ppt)答案:在第七段中,作者笔下的地坛充满生机,展现了生命的张力,而作者的心态也发生了转变——“我”也应该勇敢的面对不幸与挫折,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活着。8.“我”在这古园中,心境发生了什么变化?明确:(初遇古园)沮丧迷茫,万念俱灰。(观察古园)感受生机,受到触动。(深入古园)破茧成蝶,拥抱生命。(板书:拥抱生命)四、拓展延伸思考:地坛对于作者而言有什么意义?明确:逃避苦闷之地——感悟生命之地——重获新生之地(板书:生)五、课堂小结汪国真曾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他是从凄凉之中,看到美好,看到人生的丰富。至此,他看透了生死,完成了自己的涅槃,走出人生困境。就像海德格尔说的,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地坛和“我”融为一体,这个自然中的地坛就是“我”的精神家园。然而,我们也提到了关于“应该怎样活”的问题,不是有作者一个人完成得了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来地坛的陪伴,更离不开伴他而行的母亲。我们下节课将一起去寻找地坛中作者的车辙和母亲的足迹。六、课堂作业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都表现了作者眼中的自然美,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平时你是否留意过身边的自然景物?哪些景物曾激起你心灵的涟漪,引发你对生命的感悟?请用文字书写你的感动。(不少于800字)教案修改:阅读《合欢树》1.赏析其中的景物描写。2.与本文中的景物描写进行对比。3.对比《合欢树》以及《我与地坛》的情感以及情感表达地异同。(以上作业三选一,下节课进行分享)七、板书设计第二课时回顾与导入二、新课研读·沉痛的怀念——“我”与母亲1.请阅读文章的第二部分,圈点勾画关键词,思考母亲为我做了什么?母亲的的关爱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并分析。明确:(1)送我去地坛(“五个知道”“一个不知道”自我安慰、目送离开)到地坛找我(看见:悄悄离去;没看见:茫然急迫)在家担心我(心神不定、坐卧难安、做最坏的打算、从不抱怨)特点:关爱心疼、理解体贴、坚忍无私、呵护细腻2.最初,我对于母亲的爱是一种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概括和分析。明确:(1)沉浸于痛苦之中,来不及为母亲考虑。“那是她的儿子还太年轻,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2)拒绝与母亲交流。“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对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3.讨论:而母亲又怎样去拥抱那时封闭而又固执的“我”呢?“我”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请四人组成一个小组讨论。明确:(1)①给予“我”理解,给“我”空间。母亲每次“我”要去地坛时,她无言地帮“我”备,帮助“我”上车……②牵挂担忧,沉默无言。送“我”出门,经常去找“我”……(2)母亲的形象:①关爱儿子。母亲送“我”离开后久久没有反应;母亲曾无数次来寻找过我,确定我安好后默默离开。②命运艰难。母亲唯一的儿子在二十岁上就失去了双腿,母亲承担着双倍的痛苦。③意志坚韧。母亲面对艰难的命运,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并且从未说过“你为我想想”这样的话。4.命运艰难却意志坚韧的母亲用她无声却炽热的母爱陪伴“我”走过了那段艰难岁月。请大家梳理“我”的心路历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明确:沉浸在苦难中——忽视母亲的担忧——理解母亲的苦与爱——直面困难 拥抱生活四、拓展延伸·生命的微光——地坛与母亲1.本文题为“我与地坛”,却不仅写了“我”与地坛,还写了“我”和母亲。请大家讨论一下,难道这样写不会让人觉得这两部分缺少关联吗?明确:文章的两部分联系紧密。理由:(1)从内容上看,这两部分是紧密相连的。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在地坛这个环境中“我”与母亲的故事。所选部分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我”在遭遇双腿瘫痪的不幸后对生死的深沉思考,重点写地坛对“我”的启迪;二是“我”悔恨在母亲过早去世后才理解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与激励。(2)从主题上看,也是浑然一体的。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母亲都给过我关于生命的启示,可以这么说,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我心中永远的地坛。五、课堂小结史铁生永远地坐下开始思考,体察心灵,在地坛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使躁动的心走向宁静;在一次一次地寻求中,终于体悟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他的车辙与母亲的足迹在这个荒芜而又充满生机的园子中融为一体,成为永恒。他曾说,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史铁生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六、课堂作业1.本文引发了你对于困难、生命以及亲情的哪些思考呢?2.当你面对困难与挫折的时候,是否也曾有那么一个人或是那么一处景触动你呢?请任选一个任务完成写作,不少于800字,文体不限。七、板书设计反思:在课堂当中,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可以根据学生水平设计活动。比如本课第一课时中的内容,可以提出两个大任务让学生们进行自主探究,留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如果教师预设了很多密集且连贯的问题很有可能会让课堂变得僵化,让学生缺少活力,所以在教学设计当中应该设计一些学生活动,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在双减背景之下,教师应该想办法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并布置高质量的作业,由于还没有到单元的结束时,所以本节课第一课时中所布置的800字作文写作并不合适,而应考虑巩固第一课时所学的同时,布置一些内容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一些铺垫。当下鼓励群文阅读,所以这里可以布置本文第二部分提到的作品——《合欢树》,并且进行分层布置作业,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作业并给予评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