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历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轮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考历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轮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考历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轮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唐末,宰相裴垍改革赋税制度,藩镇治所所在州停止向中央“上供”赋税,全部改为“留使”作藩镇的经费。除治所州郡“留使”不足约定数额时由其予以补足外,藩镇所辖其他州郡的赋税则主要上交给中央。这一做法
A.加强了中央财政实力 B.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C.加剧了藩镇割据局面 D.减轻了其他州郡负担
2.两税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个重大变革,其主要依据是两税法
A.开始经夏秋两次收税 B.没有规定田租的数呈
C.限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 D.开始以土地和财产多少收税
3.唐太宗时期,“宰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及裴炎迁中书令,始迁政事堂于中书省。”除三省长官外,其他较低的官员也可参加机务。此举
A.彻底化解了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的矛盾
B.通过分散宰相的权力加强皇帝的权力
C.为后世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新的范例
D.开创了宰相集体议政的决策方式
4.曹魏初期中正由“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在品评人物时十分重视考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而到西晋时中正品评人物看重门第,品定为“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涂之昆弟也”。这一变化主要缘于,西晋( )
A.世家大族控制朝政 B.选官标准发生改变
C.地方长官充任中正 D.乡村名士地位提高
5.如图为唐代三省位置图,宫城正中为太极宫,是皇帝的居住和办公地。中书省、门下省与主行政的尚书省隔着宫墙,南北分开。这种建制构型,体现出(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尚书省加强对行政干预
C.宰相的权力进一步分散 D.适应于强化皇权的需求
6.历史上的某次土地制度改革,其目的不是改变土地私有制,也没有实际地改变当时私有土地的占有状况,但它把公有土地平均分配给耕种者,然后要求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承担同等数额的租赋。这次改革
A.阻断了土地兼并 B.促进了人口流动
C.稳定了社会秩序 D.消除了社会矛盾
7.以下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
《汉书 武帝纪》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后汉书 左雄列传》 雄又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帝从之
《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 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
A.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 B.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逐渐背离
C.两汉到魏晋时期选官制度不断完善 D.察举制奠定了门阀政治的基础
8.范仲淹、王安石、吕蒙正韩琦无疑全是声名卓著的宋朝宰辅,他们的女婿中居然有五人门第不足称道,以至家世难于考索。这些小小的八品芝麻官竟然做了宰辅家的乘龙快婿,这与唐代宰相往往“女为王妃,男尚主"相比,差别显而易见。以上变化主要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门阀世族的衰落
C.科举制度的发展 D.自我意识的觉醒
9.唐朝前期,中原居民往往是一家三口,四口、五口的极少。进入九世纪之后,从大河上下、大江南北却出现了大量的联合型家庭,三世同堂、四世同堂成为民众追逐称道的榜样。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南移导致生产方式变革 B.唐诗盛行促进家庭观念的变化
C.儒学伦理观念推动亲邻相互扶持 D.赋税变革造成家庭规模的扩大
10.梁启超指出:“科举制构成帝制中国的内在结构性动力,它沟通了官民阶层。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就可能出将入相;而官宦子弟,不解经书,无缘科场,则可能沦为平民。”这说明科举制的意义在于
A.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B.打击了门阀世族集团
C.形成了社会向学风气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
11.《选举·历代制》云:“北齐选举,多沿后魏之制,凡州县皆置中正.其课试之法,中书策秀才,集书策贡士,考功郎中策廉良.”笔试中,字有脱误者、书有滥劣者、文理孟浪者,分别给予呼起立席后、饮墨水一升、夺席脱容刀的惩罚.这说明北齐的选官制
A.进一步改良了科举取士制 B.一定程度遏制了门阀政治
C.严格规定了考试实施程序 D.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
12.《晋书》卷六十《张辅传》载:“梁州刺史杨欣有姊丧,未经旬,车骑长史韩预强聘其女为妻。辅为中正,贬预以清风俗,论者称之。”这体现了
A.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而无法真正选出人才 B.魏晋时期官员选拔制度非常重视个人品德
C.当时选拔人才的制度具有一定时代局限性 D.魏晋时期中央集权制被破坏地方势力加强
13.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该诗表明了唐朝( )
A.九品中正制的发展 B.士族政治势力的衰弱
C.工商业经济的繁荣 D.儒学道教与佛教发展
14.唐朝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月,玄宗下诏宣布∶"关内诸州庸调资课,并宜准时价变粟取米送至京,逐要支用。其路远处不可运送者,宜所在收贮,便充随近军粮。其河南北有不通水利,宜折租造绢,以代关中调课。"这一规定
A.体现中央对财政的统筹调配 B.旨在抑制豪强势力发展
C.推动政府变革税赋征收标准 D.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15.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
16.下列关于两税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均田制被破坏后,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为增加财政收入而改行两税法
B.780年,宰相张居正建议
C.以土地和财产多少为收税标准,分夏、秋两季征收,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
D.两税法实行后,唐政府收入增加,但农民所受剥削仍然很重
17.唐朝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中央集权 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C.减少决策失误 D.加强对权力监督
18.《后汉书·许荆传》记载:“许武以弟许晏、许普未显,欲令成名,乃剖财产为三,自取肥田广宅,二弟所得悉劣。俾弟得克让之名而得选举。后复会宗亲泣言所以分产取讥意,悉推财产于二弟。郡中翕然称之。位至长乐少府。”这体现了
A.财产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 B.察举制的弊端
C.选拔官吏以品评等级为主 D.科举制的演变
19.《资治通鉴》对某--制度记载:“(政府)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之与居者均,无侥利。“该制度的实施( )
A.减轻了农民的人身限制 B.延续了重农抑商的传统
C.实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D.促成了赋税形式的转变
20.如图是唐朝三省位置的示意图,关于三省及其职能判断正确的是
A.①为中书省,其职能为草拟诏令 B.②为门下省,其职能为审核诏令
C.②为中书省,其职能为草拟诏令 D.③为尚书省,其职能为执行诏令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晔论曰:“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中兴以后,复增淳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淳厚之属,荣路既广,觖望(绝望、不满意)难裁。自是窃名伪服,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式),权门贵仕,请谒繁兴。……”
——(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一)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趋炎附势,贪图贿赂,定品不实,世风颓废。……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材料一、二分别涉及什么古代选官制度
(2)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说明两种选官制度的弊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在隋唐时期产生的积极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226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爱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违反规定);浚(掠夺)我以求宠(加官进爵),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官吏)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延缓)。……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买来了朝廷的恩宠)。
——《白居易集》卷2《重赋》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违反规定);浚(掠夺)我以求宠(加官进爵),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官吏)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延缓)。……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买来了朝廷的恩宠)。
——《白居易集》卷2《重赋》
材料二 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三 今之散青苗钱(农作物青黄不接时,官府提供的贷款)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
——司马光《司马光集》卷6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的基本特点,并概括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王安石针对“兵农”的改革措施各一项。
(3)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赋税改革与王安石变法存在的相同弊端。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的科举制度,科谓科目,举谓举士,科举即通过科目考试而取士。这是我国最重要的取士制度。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度,由州郡岁贡士人,隋炀帝始设进士等科考试取士。入唐,发展为进士、明经、俊士、明法、明算、明学等,据说有五十多科,其中最重要的是进士、明经两科。隋唐推行科举制,士人经由考试而入仕,这就结束了魏晋以来凭家世高低取士任官的制度,为庶族知识分子开辟了广阔的入仕道路。
——摘编自张祥浩《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唐代的乡贡,完全不同于察举制下的推荐,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是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从科举制建立之初起,就着力打破贵族世家倚仗门荫资历对官位的垄断,为庶族地主以至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在唐代实行科举制以前,教育制度主要是为培养官吏服务,学而优则仕,隋唐时的科举,凡没有生徒资格者,必须先经过州县考试,宋代以后参加科举考试者必须具有官办学校的生员身份。这样,学校教育成为法定的选官前提,教育制度和选官制度都不能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
——摘编自刘文瑞、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科举制度创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当今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从科举制度的演变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末流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逢迎权贵,徇私舞弊……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邹纪万《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隋文帝时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自隋文帝罢九品中正制,始立科举。炀帝时设进士等科,并命按十科举人,科举制度形成。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实行的选官制度名称及其选拔标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
1.A2.D3.B4.A5.D6.C7.B8.C9.D10.A11.B12.B13.B14.A15.D16.B
17.B18.B19.A20.B
21.(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2)察举制弊端:逐步流于形式;被权贵把持;九品中正制弊端:选拔人才不公平;社会风气败坏;选官权被世家大族垄断。
(3)积极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选官权收归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打破了贵族官僚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公平;促进了人才流动;扩大了封建统治合法基础。
22.(1)特点:以人丁、资产及田亩缴纳税赋;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
历史意义: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农民负担。
(2)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追求兵农合一;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
(3)弊端:官员在执行改革法令时,执行不力,腐败贪婪,增加了农民负担
23.(1)原因:九品中正制存在弊端,无法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阶层兴起;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2)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局稳定;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展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结合,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有利于推动教育、文化的发展。
(3)启示:高考制度改革要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要理性对待历史传统或尊重本民族文化传统;要继承科举制注重公平、公正的优秀传统。
24.(1)名称:九品中正制;标准:门第。
(2)原因: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庶族地主地位的上升;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影响: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到才能;方式由推荐、评品到考试,日趋严密;逐渐公平、公正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