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机械运动课前小测1、 如何测一张纸的厚度?2、 “刻舟求剑”是人人皆知的典故,如图所示,请你从物理的角度来分析,丢失剑的人之所以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的原因是什么?3、 几个同学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甲认为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觉得不运动的物体是没有的,乙说有的物体,如高山、森林、房屋等都是不动的,它们是静止在地球上的。如果你也参与这场讨论,你的观点是什么?课程目标了解长度和常见物体的长度掌握长度的测量方法了解时间和时间的测量了解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选择知识图谱课堂引入关羽、刘备、张飞谁高? 乔丹和姚明谁高?关羽身高“九尺” 刘备“七尺五寸” 张飞“身高八尺” 乔丹6尺6英寸 姚 明7英尺5.5英寸如何比较姚明、乔丹、刘备、关羽、张飞的身高?认识长度知识精讲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换算关系:、、、、、;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米(m)人身体上的长度:人身上的长度因人而异,成年人一拃约20cm,步长约70cm,掌宽约8~10cm。6.估测常见物体的长度长度的单位需要识记,可以结合常见物体的长度对每个单位有一个感性的理解,找到帮助自己记忆的“标准”,如:“人”的一些参数:大拇指宽度1cm;手掌的宽度10cm;身高160cm~180cm;鞋长40码(欧码)相当于25cm;头发丝的直径60μm;学习工具:课桌80cm;物理课本的长度26cm;尺子长度15cm;2B铅笔18cm;A4的厚度70μm;教室长宽高8m×4m×3m;黑板3m;教室中使用的普通日光灯管的长度1.2m;教室门的高度2m;其他:一层楼房的高度3m;操场旗杆的高度12m;PM2.5(固体颗粒的直径在2.5μm左右);乒乓球的直径40mm。长度的单位及换算例题1、 测量是将一个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通过测量,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84401千米。在这个测量过程中,“公认的标准量”指的是( )A.1米 B.100米 C.1000米 D.测量工具例题2、 完成下列单位换算:(1)18 cm=_____ m=___________km。(2)3×105 nm=__________cm=___________dm。(3)50 mm=_____ m=___________km。随练1、 下列单位的换算,正确的是( )A.6.88升=6.88×1000毫升=6880毫升B.1.5米=1.5米×1000=15000 毫米C.7.5微米=7.5微米×1000纳米=7500纳米D.180千克=180×100克=18000克随练2、 微电子器件是指芯片中的线宽在1微米左右。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线宽已降到0.13微米,数年后,有可能降到0.05微米,即50纳米,合________米。常见物体的长度及估测例题1、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进行一些估测。下列估测的数据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A.一个水杯的高度为1m B.中学生的大拇指指甲宽1cmC.小轿车长为2cm D.物理课本的厚度为1dm例题2、 2019年9月29日,女排世界杯赛在日本大阪落幕,中国女排以十一连胜的全胜战绩成功卫冕。本届女排世界杯上首次启用全新的“V200W”室内排球比赛用的排球,其直径长度约为( )A.2.1mm B.2.1cm C.2.1dm D.2.1m随练1、 如图所示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中,仪仗方队高擎党旗、国旗、军旗走正步经过天安门时的情景。队员们每一步行进的距离大约是( )A.75m B.75cm C.75dm D.75m长度的测量知识精讲一.为什么要测量判断上下两根直线,哪个更长?二. 长度的测量的工具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较为精确的长度测量工具:认识刻度尺:①零刻度线:刻度尺的刻度起始点,即标零的刻度线;②量程:刻度尺的测量范围;③分度值:相邻两个刻度线间的长度,它决定测量的精确程度。三. 长度的测量:使用前要做到“三看”①看零刻度线②看量程③看分度值使用时要做到“五会”①会“选”:根据不同的测量对象选择不同的刻度尺;②会“放”:刻度尺要紧贴被测物体,零刻度线要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③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④会“读”:测量时需要估读,除准确读出分度值的数字(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估计值);⑤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除正确记下读出的数字外,还要写上单位,只写数字未写单位的记录是没有意义的。三.误差和错误1.误差的定义:是在正确测量的前提下,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2. 错误的定义: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3. 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测量过程中应该避免错误,减小误差。4.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2)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5.减小误差的办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常见的长度测量工具例题1、 测量需要有一个公认的比较标准,还需要有合适的__________,实验室常用来测时间的工具是__________,测量长度的工具是__________。随练1、 长度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之一,下列图中的四种工具不属于测量长度的是( )A. B. C. D.刻度尺的读数、使用例题1、 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__________(选填“A”或“B”),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__cm。例题2、 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所测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cm。随练1、 如图所示,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___cm,该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__cm。随练2、 如图所示,在测物体的长度时,两种读数方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甲”或“乙”)图,物体的长度应读为________cm。误差和错误例题1、 用一把尺子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一般要测量三次或更多次。这样做的目的是( )A.减小由于观察时视线倾斜而产生的误差 B.减小由于刻度尺不精密而产生的错误C.减小由于估测而产生的误差 D.避免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例题2、 下列情况中是因为误差而引起结果不准确的是( )A.测量时物体的边缘未对准“0”刻度线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够精密C.观察时视线未能与刻度尺垂直 D.读数时没有再估读一位数字随练1、 下列关于误差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测量时为了减小误差可以多估读几位B.由于眼睛不可能估计的非常准,所以没有必要估读C.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可能完全相同,所以误差是可以避免的D.测量时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随练2、 在测量过程中,一般我们会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 )A.为了减小误差 B.避免产生误差 C.避免产生错误 D.提高准确程度长度的特殊测量知识精讲如何测量硬币的直径? 如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如何测量地图上海岸线的长度?一、“平移法”测长度由于无法对准硬币的直径,所以无法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直径,可以借助于一些简单的辅助器材(如三角板、直尺)把“硬币的直径” “平移”到刻度尺上,从而可直接测出其长度,这种方法叫“平移法”,又称“卡测法”。例如借助于三角板、直尺还可以测出乒乓球的直径,圆锥体的高等。二、“累积法”测长度要测一张纸的厚度,我们可以先用毫米刻度尺测出课本正文(除去封面)的总厚度.利用页数确定纸的张数,用总厚度除以张数算出一张纸的平均厚度。再如,要测细铜丝的直径,可以把细铜丝在圆铅笔上紧密排绕若干圈,测出这线圈的总长度.用线圈的总长度除以线圈的圈数,便可得到铜丝的直径。这种把若干个相同的微小量“累积”起来,变得可直接测量,将测出的总量除以累积的个数,便得到微小量,这种方法叫“累积法”。三、“曲直互化”测长度测量地图上海岸线的长度,我们可以先找一根细棉线,使其与地图上海岸线完全重叠,并在棉线的两端做上标记,拉直棉线,用刻度尺测出标记间长度即为地图上海岸线的长度;再例如,测量操场跑道的长度,可以先测出自行车轮子的周长,然后骑自行车绕跑道一圈,数出轮子转过的圈数,用圈数乘以轮子的周长,即为操场跑道的长度。这种借助于一些辅助器材(例如不易拉长的软线、嘲规、硬币、滚轮)把不能直接测量的曲线变为直线,或者把不能直接测量的直线变为曲线的测量方法就是“曲直互化法”测长度。长度的特殊测量例题1、 怎样才能更精确地测量硬币的周长、一张纸的厚度?试着写出测量步骤.(1)测硬币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测一张纸的厚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题2、 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d,他的实验步骤如下: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C用细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数n.请你解答下列问题:(1)以上没有必要的步骤是____;错误的操作步骤C应改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改正后合理的实验步骤排序应是_________;(3)实验步骤E中的n为20圈比40圈的实验误差_______.随练1、 小亮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1)测圆的直径如图1所示,读数是________cm;(2)他把一条厚薄均匀的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内,如图2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的厚度是________(用D1、D2、n表示)。时间的测量知识精讲一.时间的单位1. 常见的单位:小时()、分钟()、秒()、日、月、年等;2. 换算关系: 1h=60min、1min=60s、1h=60min=3600s;3.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秒()。4. 估测时间时间的单位需要识记,注意在平时中培养自己的时间意识,如:“人”的一些参数:心脏跳动一次0.8s(成人正常心率为60~100次/分钟,运动员的心率较普通成人偏慢,一般为50次/分钟左右);打哈欠3s;生活常识类:升旗时播放一次国歌50s;从一楼到爬到五楼的时间5min;北京中考体育标准,女子800m满分3′24″,男子1000m满分3′37″。二.时间的测量1. 常用的时间测量工具:2. 停表的使用:时间的单位及估测例题1、 下列各种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秒的是( )A.人心脏跳动一次 B.人正常呼吸一次 C.人打一个哈欠 D.眼睛迅速眨一次例题2、 完成下列时间单位的换算:2.5h=___________min1h=___________min=__________s20min=___________s30s=___________min=__________h随练1、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 )A.日 B.小时 C.分 D.秒时间的测量例题1、 如图所示是“停表”的示意图.请观察后回答:(1)停表的量程是________;(2)停表的分度值是________;(3)图中停表的示数是________.随练1、 清晨,王爷爷绕小区花园步行锻炼身体,借助手机中的秒表测量了自己步行一圈的时间为,如图所示,秒表外圈示数的单位为________,分度值为________。运动的描述知识精讲一.机械运动1. 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形式。二.参照物1. 定义: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2. 参照物选取的原则:(1)参照物是被假定不动的物体;(2)研究对象不能做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3)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2)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认识机械运动例题1、 下列所举的事例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抛出的石块在空中运动 B.小船在水面上滑行C.生产技术革新运动 D.月亮绕地球的运动随练1、 下列叙述中哪些是属于机械运动的例子( )A.地面上滚动的球 B.爱国卫生运动 C.空中飞行的小鸟 D.水中游动的鱼找出参照物例题1、 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一首诗:“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在诗人看来云是不动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A.岸边的江堤 B.江边的树 C.树上的飞花 D.诗人的小船例题2、 关于机械运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B.所谓参照物,就是我们假设不动的物体,以它作为标准来研究其他物体的运动情况C.选取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其结果可能是不同的D.研究物体运动,选取地面作为参照物是最适宜的,因为地面是真正不动的物体随练1、 “小小竹排江中游”和“巍巍青山两岸走”选择的参照物依次是( )A.竹排,青山 B.青山,竹排 C.江水,河岸 D.青山,河岸随练2、 平直公路上并排停放着两辆汽车,一段时间后,坐在甲车上的小明感觉乙车向北运动,关于两辆汽车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一定向南运动 B.以甲车为参照物,地面一定是静止的C.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一定是向南运动 D.以地面为参照物,乙车一定向北运动不同的参照物下物体的运动例题1、 十一国庆节大作,小伟兄弟俩与父母一起从随州坐火车到武汉东湖游玩,上火车坐在车内,观察判断火车的运动情况。大伟:以窗外的动车为参照物,火车的位置变化了因此火车是运动的。小伟:以窗外的站台为参照物,火车的位置没有变化,因此火车是静止的,以上判断( )A.两人都正确 B.大伟正确 C.小伟正确 D.两人都不正确例题2、 公路边有一农舍,它的烟囱正冒着烟,插有旗帜的a、b两车在农舍旁的公共路上。观察图中旗与烟的情况,判断以下关于a、b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a、b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a、b两车一定向右运动C.a车可能向左运动,b车一定向左运动 D.a车可能静止,b车一定向左运动随练1、 小林骑自行车沿河堤向下游行进,感觉无风,但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拂。此时的风向是( )A.向下游 B.向上游 C.向河对岸 D.从对岸吹来随练2、 甲、乙两人分别在并列的两个升降机中,各自以自己为参照物,甲看见乙在上升,楼房也在上升,乙看见楼房在上升.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则他们各自运动的状态是( )A.甲在上升,乙在下降 B.甲、乙都在下降,但乙比甲快C.甲、乙都在下降,但甲比乙快 D.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对随练3、 在停车场,甲、乙两辆轿车由于驾驶员的疏忽大意而发生了碰撞,甲车司机感觉背部受到挤压,乙车司机身体向前倾斜,下列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A.甲车静止,乙车运动,乙车尾撞击甲车尾 B.甲车静止,乙车运动,乙车头撞击甲车尾C.甲车运动,乙车静止,甲车头撞击乙车尾 D.甲车运动,乙车静止,甲车尾撞击乙车尾课堂小结长度单位换算关系:1km=103m、1dm=0.1m、1cm=0.01m、1mm=10-3m、1μm=10-6m、1nm=10-9m;长度的测量的工具:刻度尺、三角尺、卷尺长度的特殊测量:“平移法”、“累积法”、“曲直互化”时间单位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1h=60min=3600s;常用的时间测量工具:机械停表参照物拓展1、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 )A.km B.m C.dm D.mm2、 下列长度单位换算过程正确的是( )A.0.058米=0.058米×100厘米=5.8厘米B.45毫米米=0.045米C.10.5厘米=10.5厘米×10=105毫米D.500厘米厘米=5米3、 小明想要测量田径场的长度,他应该选用的测量工具是( )A.毫米刻度尺 B.米尺 C.游标卡尺 D.卷尺4、 你们教室门的高度约为( )A.1m B.2m C.4m D.5m5、 物理学中,我们以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远近来定义物理量,以下四个选项中与物理学描述运动相似的是( )A.一日千里 B.风驰电掣 C.归心似箭 D.姗姗来迟6、 下列测量长度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测一张纸的厚度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然后再除以纸的总张数,即得出一张纸的厚度B.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可以把金属线无间隙地密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和圈数N,则直径D=L/NC.只使用一个刻度尺不用其他工具就可以准确测出乒乓球的直径D.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7、 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线圈的总长l2;C.用铜丝的长度l1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数n。(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________,错误的步骤是________,还缺少的步骤是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改正错误后,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________。8、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 B.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尺面C.误差是由于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 D.某人的拇指长度约为50mm9、 要测量一枚硬币的厚度,在下列方法中,能减小误差的最好方法是( )A.用刻度尺仔细测量硬币的厚度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求平均值C.用刻度尺测量10枚硬币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即可求出一枚硬币的厚度D.用刻度尺分别测量10枚硬币的厚度,然后求平均值10、 测量时间的工具有钟表、秒表等,时间的国际单位是________,比“秒”大的单位有“时(h)”、“分(min)”,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h=________min;1min=________s;比“秒”小的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s=________ms,1ms=________μs。11、 测量仪器是智慧的结晶。(1)如图是小明某次爬山用秒表记录的时间,读数是________(填几分几秒)(2)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一物体的长度测量四次,记录数据分别为12.51cm、12.52cm、12.29cm、12.52cm,这四次测量记录中,________cm是错误的,根据测量数据,物体的长度应记录为________cm。12、 如图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金属片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金属片的长度分别是( )A.1cm、5.50cm B.1cm、8.30cmC.1mm、8.30cm D.1mm、2.80cm13、 摄影师抓拍到了一个有趣的场面(如图):一只乌鸦站在飞翔的老鹰背上休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以乌鸦为参照物,老鹰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鸦是静止的C.乌鸦、老鹰飞行的快慢相同,它们相对静止 D.以地面为参照物老鹰是运动的14、 下列事例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刘翔正在跨栏比赛 B.爱因斯坦在思考问题C.列车在飞速奔驰 D.飞机正在空中飞行15、 在“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中有这样的歌词:“苗岭秀,旭日升”、“雪山低头迎远客”。其中“旭日升”和“雪山低头”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A.太阳、雪山 B.地球、雪山 C.地球、红军战士 D.太阳、红军战士16、 (1)我们确定物体是否运动,必须先选定________;如图1所示,从早晨到中午,阳光下日晷晷针的影子相对日晷的盘面是________(选填“运动”或“静的。)(2)小明在马路边上拍街景照片,先后连续拍了两张,如图2甲、乙所示,如果以小轿车为参照物,大卡车向________运动(选填“左”或“右”);若以地面为参照物,运动速度最慢的物体是________(选填“小轿车”、“大卡车”或“自行车”)17、 图中小球相对于水平桌面静止.小红通过观察,作出如下判断.正确的是( )A.窗外另一列车相对她不动,则她坐的车一定是对地静止的B.窗外另一列车相对她向东行驶,则她坐的车一定对地向西行驶C.小球突然“自动”向东滚动,则她坐的车一定向西启动D.小球突然“自动”滚动,则她坐的车运动状态一定发生了改变机械运动课前小测1、 如何测一张纸的厚度?【答案】 取同样的纸1000张,然后测出其总厚度为D,则每张纸的厚度就为d=D/1000【解析】 由于一张纸的厚度非常小,比平常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还小,无法直接测出,但是我们通过学习知道可以以少测多,可测n张纸的厚度再除以n;测细铜丝直径可测出密绕后n匝的宽度再除以n.2、 “刻舟求剑”是人人皆知的典故,如图所示,请你从物理的角度来分析,丢失剑的人之所以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的原因是什么?【答案】 见解析【解析】 楚人的想法是这样的:掉剑之前,剑和船一起向前运动;掉剑之后,剑也和船一起运动,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所以他在标记的下方找剑;实际的情况是这样的:掉剑之前,剑和船一起向前运动,也就是说剑和船保持相对静止状态; 掉剑之后,剑相对于船就是运动的,也就是说剑不会随着船一起向前运动,所以在标记下找不到剑。3、 几个同学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甲认为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觉得不运动的物体是没有的,乙说有的物体,如高山、森林、房屋等都是不动的,它们是静止在地球上的。如果你也参与这场讨论,你的观点是什么?【答案】 见解析【解析】 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要选择参照物,所选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此不选择参照物是无法判定物体是否在运动,之所以说高山、森林、房屋是静止在地球上的,是因为这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如果选择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它们都是运动的。课程目标了解长度和常见物体的长度掌握长度的测量方法了解时间和时间的测量了解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选择知识图谱课堂引入关羽、刘备、张飞谁高? 乔丹和姚明谁高?关羽身高“九尺” 刘备“七尺五寸” 张飞“身高八尺” 乔丹6尺6英寸 姚 明7英尺5.5英寸如何比较姚明、乔丹、刘备、关羽、张飞的身高?认识长度知识精讲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换算关系:、、、、、;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米(m)人身体上的长度:人身上的长度因人而异,成年人一拃约20cm,步长约70cm,掌宽约8~10cm。6.估测常见物体的长度长度的单位需要识记,可以结合常见物体的长度对每个单位有一个感性的理解,找到帮助自己记忆的“标准”,如:“人”的一些参数:大拇指宽度1cm;手掌的宽度10cm;身高160cm~180cm;鞋长40码(欧码)相当于25cm;头发丝的直径60μm;学习工具:课桌80cm;物理课本的长度26cm;尺子长度15cm;2B铅笔18cm;A4的厚度70μm;教室长宽高8m×4m×3m;黑板3m;教室中使用的普通日光灯管的长度1.2m;教室门的高度2m;其他:一层楼房的高度3m;操场旗杆的高度12m;PM2.5(固体颗粒的直径在2.5μm左右);乒乓球的直径40mm。长度的单位及换算例题1、 测量是将一个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通过测量,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84401千米。在这个测量过程中,“公认的标准量”指的是( )A.1米 B.100米 C.1000米 D.测量工具【答案】 A【解析】 单位是大家公认的比较标准,为了测量的需要和方便;为了便于各国间科技、文化交流,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SI.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故测量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所说的“公认的标准量”是1米。例题2、 完成下列单位换算:(1)18 cm=_____ m=___________km。(2)3×105 nm=__________cm=___________dm。(3)50 mm=_____ m=___________km。【答案】 (1)0.18;1.8×10-4(2)3×10-2;3×10-3(3)0.05;5×10-5【解析】 暂无解析随练1、 下列单位的换算,正确的是( )A.6.88升=6.88×1000毫升=6880毫升B.1.5米=1.5米×1000=15000 毫米C.7.5微米=7.5微米×1000纳米=7500纳米D.180千克=180×100克=18000克【答案】 A【解析】 A、因为1升=1000毫升,所以6.88升=6.88×1000毫升=6880毫升。故A正确;B、“1.5米×1000”不等于15000毫米。故B不正确;C、“7.5微米×1000纳米”得到的单位不存在。故C不正确;D、因为1千克=1000克,所以180千克=180×1000克。故D不正确。随练2、 微电子器件是指芯片中的线宽在1微米左右。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线宽已降到0.13微米,数年后,有可能降到0.05微米,即50纳米,合________米。【答案】 5×10-8【解析】 50nm=50×10-9m=5×10-8m。常见物体的长度及估测例题1、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进行一些估测。下列估测的数据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A.一个水杯的高度为1m B.中学生的大拇指指甲宽1cmC.小轿车长为2cm D.物理课本的厚度为1dm【答案】 B【解析】 A、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5cm,水杯的高度略大于此数值,在20cm=0.2m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B、中学生的大拇指宽度在1cm~1.3cm左右,故B符合实际;C、一般小轿车的长度接近5m,故C不符合实际;D、物理课本的厚度约1cm=0.1dm,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B。例题2、 2019年9月29日,女排世界杯赛在日本大阪落幕,中国女排以十一连胜的全胜战绩成功卫冕。本届女排世界杯上首次启用全新的“V200W”室内排球比赛用的排球,其直径长度约为( )A.2.1mm B.2.1cm C.2.1dm D.2.1m【答案】 C【解析】 女排世界杯上首次启用全新的“V200W”室内排球比赛用的排球,其直径长度约2.1dm,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随练1、 如图所示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中,仪仗方队高擎党旗、国旗、军旗走正步经过天安门时的情景。队员们每一步行进的距离大约是( )A.75m B.75cm C.75dm D.75m【答案】 B【解析】 队员们每一步行进的距离大约是75cm,即0.75m,故ACD错误,B准确。故选:B。长度的测量知识精讲一.为什么要测量判断上下两根直线,哪个更长?二. 长度的测量的工具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较为精确的长度测量工具:认识刻度尺:①零刻度线:刻度尺的刻度起始点,即标零的刻度线;②量程:刻度尺的测量范围;③分度值:相邻两个刻度线间的长度,它决定测量的精确程度。三. 长度的测量:使用前要做到“三看”①看零刻度线②看量程③看分度值使用时要做到“五会”①会“选”:根据不同的测量对象选择不同的刻度尺;②会“放”:刻度尺要紧贴被测物体,零刻度线要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③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④会“读”:测量时需要估读,除准确读出分度值的数字(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估计值);⑤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除正确记下读出的数字外,还要写上单位,只写数字未写单位的记录是没有意义的。三.误差和错误1.误差的定义:是在正确测量的前提下,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2. 错误的定义: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3. 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测量过程中应该避免错误,减小误差。4.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2)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5.减小误差的办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常见的长度测量工具例题1、 测量需要有一个公认的比较标准,还需要有合适的__________,实验室常用来测时间的工具是__________,测量长度的工具是__________。【答案】 单位;停表;刻度尺【解析】 暂无解析随练1、 长度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之一,下列图中的四种工具不属于测量长度的是( )A. B. C. D.【答案】 A【解析】 暂无解析刻度尺的读数、使用例题1、 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__________(选填“A”或“B”),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__cm。【答案】 B;2.48【解析】 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所以正确的是B;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在2.4cm和2.5cm之间偏向2.5cm一侧,估读为2.48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2.48cm。故答案为:B;2.48。例题2、 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所测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cm。【答案】 1mm;1.60cm【解析】 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1mm,所以分度值是1mm,在测量时物体的左端与3cm对齐,所以读数应该为:。随练1、 如图所示,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___cm,该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__cm。【答案】 0.1;3.31【解析】 (1)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0.1cm;(2)物体末端对应刻度值为3.31cm,物体长度为3.31cm。故答案为:0.1;3.31。随练2、 如图所示,在测物体的长度时,两种读数方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甲”或“乙”)图,物体的长度应读为________cm。【答案】 乙;3.40【解析】 由图可知,甲图刻度尺在读数时,视线并未与尺面末端刻度垂直,因此甲是错误的,乙是正确的;图乙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其示数为3.40cm。误差和错误例题1、 用一把尺子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一般要测量三次或更多次。这样做的目的是( )A.减小由于观察时视线倾斜而产生的误差 B.减小由于刻度尺不精密而产生的错误C.减小由于估测而产生的误差 D.避免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答案】 C【解析】 误差与测量的人、测量工具、测量环境有关,因此,任何测量中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努力设法减小误差,不可能避免误差或消除误差,所以选项A、B、D都是错误的;实验中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要测三次或更多次,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这样做是为了减小由于读数时估计偏大或偏小而产生的误差。例题2、 下列情况中是因为误差而引起结果不准确的是( )A.测量时物体的边缘未对准“0”刻度线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够精密C.观察时视线未能与刻度尺垂直 D.读数时没有再估读一位数字【答案】 B【解析】 A、通常根据被测长度两端靠近的刻度线的间隔来读数,物体的边缘未对准“0”刻度线,也可以读出物体的长度,不会引起结果不准确。B、根据误差产生的原因可知,刻度尺本身刻度不精密会产生误差,从而引起结果不准确。C与D答案是刻度尺使用中的错误,不是误差。随练1、 下列关于误差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测量时为了减小误差可以多估读几位B.由于眼睛不可能估计的非常准,所以没有必要估读C.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可能完全相同,所以误差是可以避免的D.测量时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答案】 D【解析】 A、测量时应该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读值,再多估读几位没有意义,故A错误;B、为了减小误差,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这是有必要的,故B错误;C、误差是不可以避免的,只可以减小,故C错误;D、求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是减小误差有效的方法之一,故D正确。随练2、 在测量过程中,一般我们会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 )A.为了减小误差 B.避免产生误差 C.避免产生错误 D.提高准确程度【答案】 A【解析】 所谓误差,是在正确测量的前提下,所测得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由于人的眼睛不能估得非常准,所以存在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所以,误差和错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只能减小误差,提高精确程度,而不能避免误差,更不能避免,避免错误.长度的特殊测量知识精讲如何测量硬币的直径? 如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如何测量地图上海岸线的长度?一、“平移法”测长度由于无法对准硬币的直径,所以无法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直径,可以借助于一些简单的辅助器材(如三角板、直尺)把“硬币的直径” “平移”到刻度尺上,从而可直接测出其长度,这种方法叫“平移法”,又称“卡测法”。例如借助于三角板、直尺还可以测出乒乓球的直径,圆锥体的高等。二、“累积法”测长度要测一张纸的厚度,我们可以先用毫米刻度尺测出课本正文(除去封面)的总厚度.利用页数确定纸的张数,用总厚度除以张数算出一张纸的平均厚度。再如,要测细铜丝的直径,可以把细铜丝在圆铅笔上紧密排绕若干圈,测出这线圈的总长度.用线圈的总长度除以线圈的圈数,便可得到铜丝的直径。这种把若干个相同的微小量“累积”起来,变得可直接测量,将测出的总量除以累积的个数,便得到微小量,这种方法叫“累积法”。三、“曲直互化”测长度测量地图上海岸线的长度,我们可以先找一根细棉线,使其与地图上海岸线完全重叠,并在棉线的两端做上标记,拉直棉线,用刻度尺测出标记间长度即为地图上海岸线的长度;再例如,测量操场跑道的长度,可以先测出自行车轮子的周长,然后骑自行车绕跑道一圈,数出轮子转过的圈数,用圈数乘以轮子的周长,即为操场跑道的长度。这种借助于一些辅助器材(例如不易拉长的软线、嘲规、硬币、滚轮)把不能直接测量的曲线变为直线,或者把不能直接测量的直线变为曲线的测量方法就是“曲直互化法”测长度。长度的特殊测量例题1、 怎样才能更精确地测量硬币的周长、一张纸的厚度?试着写出测量步骤.(1)测硬币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测一张纸的厚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方法一:用绳子绕硬币一周,用刻度尺测出绳子长即为硬币周长;方法二:在硬币上用刻度尺作两条弦,分别作它们的垂线,相交的点就是硬币的圆心,有了圆心,就能用刻度尺测出直径,乘以圆周率就得周长;方法三:取两只三角板和刻度尺,就能用刻度尺测出直径,乘以圆周率就得周长,采用如图所示:方法四:让硬币在纸上沿直线滚一圈,记下起点和终点,用刻度尺量出两点之间线段长度就是硬币周长.(2)由于一张纸的厚度很薄,无法直接测量,所以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的方法如下:选取100张纸作为一个整体,测出其总厚度记为L,然后再用总厚度L除以纸的张数100,从而得出一张纸的厚度【解析】 (1)由于一角硬币的直径不便于直接用直尺测量,可借助于三角板、直尺等将硬币的直径转移到刻度尺上进行测量.(2)由于测量工具精确度的限制,某些微小量(如一张纸的厚度),无法直接测量,在测量时,可以把若干个相同的微小量,集中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测量,将测出的总量除以微小量的个数,就可以得出被测量的值,这种测量方法叫做“测多算少法”.例题2、 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d,他的实验步骤如下: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C用细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数n.请你解答下列问题:(1)以上没有必要的步骤是____;错误的操作步骤C应改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改正后合理的实验步骤排序应是_________;(3)实验步骤E中的n为20圈比40圈的实验误差_______.【答案】 (1)A; 用铜丝的绕圈总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2)DBEC(3)大【解析】 (1)正确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紧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可见,错误的C应改为用铜丝的绕圈总长度L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2)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DBEC.(3)实验次数越多,误差越小.故实验步骤E中的n为20圈比40圈的实验误差大随练1、 小亮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1)测圆的直径如图1所示,读数是________cm;(2)他把一条厚薄均匀的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内,如图2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的厚度是________(用D1、D2、n表示)。【答案】 (1)1.54(2)【解析】 (1)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圆的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与2.54cm对齐,所以圆的直径为d=2.54cm-1.00cm=1.54cm;(2)由于纸带的厚度太小,所以无法直接用刻度尺来进行测量,因此要用累积法来完成实验;可将纸带紧密绕在铅笔上,直到刚好套入圆环中,然后数出纸带的圈数n;n圈纸带的厚度为圆环内径与圆柱形铅笔的直径差的二分之一,即:。时间的测量知识精讲一.时间的单位1. 常见的单位:小时()、分钟()、秒()、日、月、年等;2. 换算关系: 1h=60min、1min=60s、1h=60min=3600s;3.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秒()。4. 估测时间时间的单位需要识记,注意在平时中培养自己的时间意识,如:“人”的一些参数:心脏跳动一次0.8s(成人正常心率为60~100次/分钟,运动员的心率较普通成人偏慢,一般为50次/分钟左右);打哈欠3s;生活常识类:升旗时播放一次国歌50s;从一楼到爬到五楼的时间5min;北京中考体育标准,女子800m满分3′24″,男子1000m满分3′37″。二.时间的测量1. 常用的时间测量工具:2. 停表的使用:时间的单位及估测例题1、 下列各种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秒的是( )A.人心脏跳动一次 B.人正常呼吸一次 C.人打一个哈欠 D.眼睛迅速眨一次【答案】 A【解析】 A、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脏1min跳动75次左右,跳动1次的时间接近1s.故A符合题意.B、正常情况下,人1min呼吸20~30次,一次的间隔时间在3s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C、人打一个哈欠的时间在5s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D、正常情况下,1s时间眼睛可以眨3~5次,一次需要的时间在0.3s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例题2、 完成下列时间单位的换算:2.5h=___________min1h=___________min=__________s20min=___________s30s=___________min=__________h【答案】 150【解析】 暂无解析随练1、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 )A.日 B.小时 C.分 D.秒【答案】 D【解析】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是主单位是秒。故选:D。时间的测量例题1、 如图所示是“停表”的示意图.请观察后回答:(1)停表的量程是________;(2)停表的分度值是________;(3)图中停表的示数是________.【答案】 (1)0~15min(2)0.5s(3)3min20s【解析】 (1)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最大示数为“15”,所以秒表的量程为0~15min,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2)在秒表的大表盘上,5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s,即秒表的分度值为0.5s;(3)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指针在“3”和“4”之间,偏向“3”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3min,在停表的大表盘上,指针在20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20s,即停表的读数为3min20s.随练1、 清晨,王爷爷绕小区花园步行锻炼身体,借助手机中的秒表测量了自己步行一圈的时间为,如图所示,秒表外圈示数的单位为________,分度值为________。【答案】 s;0.2【解析】 由“时间为”结合秒表示意图知,秒表外圈示数的单位是;在之间平均分成5等份,所以一份是,也就是秒表的分度值是。运动的描述知识精讲一.机械运动1. 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形式。二.参照物1. 定义: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2. 参照物选取的原则:(1)参照物是被假定不动的物体;(2)研究对象不能做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3)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2)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认识机械运动例题1、 下列所举的事例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抛出的石块在空中运动 B.小船在水面上滑行C.生产技术革新运动 D.月亮绕地球的运动【答案】 C【解析】 A、抛出的石块在空中运动时,相对于地面位置不断变化,属于机械运动,不符合题意;B、小船在水面上滑行,小船相对于岸的位置不断变化,小船的滑行属于机械运动,不符合题意;C、生产技术革新运动是生产科研活动,不是机械运动,符合题意;D、在月亮绕地球的运动中,月亮相对于地球的位置不断变化,属于机械运动,不符合题意。随练1、 下列叙述中哪些是属于机械运动的例子( )A.地面上滚动的球 B.爱国卫生运动 C.空中飞行的小鸟 D.水中游动的鱼【答案】 A C D【解析】 ACD中都存在物体位置之间的变化,所以都属于机械运动;B、爱国卫生运动属于政治运动,但不属于机械运动。找出参照物例题1、 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一首诗:“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在诗人看来云是不动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A.岸边的江堤 B.江边的树 C.树上的飞花 D.诗人的小船【答案】 D【解析】 最后一句“不知云与我俱东”可知,相对于地面来说,诗人与云都是向东运动的,也就是说,二者的运动状态相同,相对静止。所以诗人以自己乘坐的小船为参照物看云时,会出现“卧看满天云不动”的效果。例题2、 关于机械运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B.所谓参照物,就是我们假设不动的物体,以它作为标准来研究其他物体的运动情况C.选取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其结果可能是不同的D.研究物体运动,选取地面作为参照物是最适宜的,因为地面是真正不动的物体【答案】 D【解析】 A、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故A正确;B、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要选择一个作为标准的物体,该物体叫作参照物,故B正确;C、对于同一个物体,若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来研究它的运动情况,得到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也可能是相同的,故C正确;D、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一切物体都可以被选作参照物,故D错误。随练1、 “小小竹排江中游”和“巍巍青山两岸走”选择的参照物依次是( )A.竹排,青山 B.青山,竹排 C.江水,河岸 D.青山,河岸【答案】 B【解析】 “小小竹排江中游”的意思是说“竹排”在运动,“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意思是说“青山”在运动。A、选取参照物时,一般不选取研究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否则的话研究对象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故A错误;B、以青山为参照物,竹排和青山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竹排在运动;以竹排为参照物,青山与竹排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青山在运动,B符合题意;C、以江水为参照物,竹排顺水而流,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竹排处于静止;以河岸为参照物,青山与岸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故青山处于静止,C错误;D、以青山为参照物,竹排在运动;但以河岸为参照物,青山是静止的,故D错误。随练2、 平直公路上并排停放着两辆汽车,一段时间后,坐在甲车上的小明感觉乙车向北运动,关于两辆汽车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一定向南运动 B.以甲车为参照物,地面一定是静止的C.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一定是向南运动 D.以地面为参照物,乙车一定向北运动【答案】 A【解析】 坐在甲车上的小明感觉乙车向北运动,甲车的运动有5种情况:①甲车不动,乙车向北运动;②乙车不动,甲车向南运动;③甲车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④甲车向北运动,乙车也向北运动,但甲车比乙车慢;⑤甲车向南运动,乙车也向南运动,但甲车比乙车快;A、坐在甲车上的小明感觉乙车向北运动,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一定向南运动,故A正确;B、坐在甲车上的小明感觉乙车向北运动,甲车可能静止,也可能运动,故以甲车为参照物,地面不一定是静止的,故B错误;C、坐在甲车上的小明感觉乙车向北运动,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可能静止也可能先北运动,也可能向南运动,故C错误;D、以地面为参照物,乙车可能静止也可能先北运动,也可能向南运动,故D错误.不同的参照物下物体的运动例题1、 十一国庆节大作,小伟兄弟俩与父母一起从随州坐火车到武汉东湖游玩,上火车坐在车内,观察判断火车的运动情况。大伟:以窗外的动车为参照物,火车的位置变化了因此火车是运动的。小伟:以窗外的站台为参照物,火车的位置没有变化,因此火车是静止的,以上判断( )A.两人都正确 B.大伟正确 C.小伟正确 D.两人都不正确【答案】 A【解析】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是静止的;大伟以窗外的动车为参照物,如果火车的位置变化了,则火车是运动的,故大伟的判断正确;小伟以窗外的站台为参照物,火车的位置没有变化,则火车是静止的,故小伟的判断正确;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两人的说法都正确,故A符合题意。例题2、 公路边有一农舍,它的烟囱正冒着烟,插有旗帜的a、b两车在农舍旁的公共路上。观察图中旗与烟的情况,判断以下关于a、b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a、b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a、b两车一定向右运动C.a车可能向左运动,b车一定向左运动 D.a车可能静止,b车一定向左运动【答案】 C D【解析】 由图中的信息可以判断出:因为房子的烟向左飘,所以风是向左吹所以a车运动状态有三种可能:①向右运动,②静止,③向左运动,车速小于风速;因为b车旗向右飘,所以b车只能向左运动,且速度要大于风的速度。随练1、 小林骑自行车沿河堤向下游行进,感觉无风,但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拂。此时的风向是( )A.向下游 B.向上游 C.向河对岸 D.从对岸吹来【答案】 A【解析】 小明骑自行车沿河堤向下游行驶,以自己作为参照物,他骑车的速度与风速相同,所以感觉无风,此时的风向应该是向下游;以柳树作为参照物,会看到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动。所以选项A正确,B、C、D错误。随练2、 甲、乙两人分别在并列的两个升降机中,各自以自己为参照物,甲看见乙在上升,楼房也在上升,乙看见楼房在上升.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则他们各自运动的状态是( )A.甲在上升,乙在下降 B.甲、乙都在下降,但乙比甲快C.甲、乙都在下降,但甲比乙快 D.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对【答案】 C【解析】 楼房是不动的,甲、乙都看见楼房在上升,说明他们都在下降.而甲又看到乙在上升,说明甲下降的速度比乙快,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随练3、 在停车场,甲、乙两辆轿车由于驾驶员的疏忽大意而发生了碰撞,甲车司机感觉背部受到挤压,乙车司机身体向前倾斜,下列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A.甲车静止,乙车运动,乙车尾撞击甲车尾 B.甲车静止,乙车运动,乙车头撞击甲车尾C.甲车运动,乙车静止,甲车头撞击乙车尾 D.甲车运动,乙车静止,甲车尾撞击乙车尾【答案】 B【解析】 由于甲车司机的背部受到挤压,故应该是甲车司机相对于甲车向后运动,故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情况甲车原来静止,甲车的车尾受到后面的撞击而突然向前运动而甲车司机由于惯性保持不动,即相对于甲车向后运动而使背部受到挤压;第二种情况甲车向后倒车,甲的车尾撞到乙车的车头上而停止运动,而甲车司机由于惯性继续向后运动而使背部受到挤压;乙车司机身体向前倾斜,应该是乙车司机相对于乙车向前运动,故也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乙车向前运动车头撞到甲车的车尾而停止,而乙车司机由于惯性继续向前运动而撞到乙车上造成身体向前倾斜;第二种可能是乙车静止,乙车车头由于受到撞击而向后运动,而司机由于惯性保持静止而造成乙车司机身体向前倾斜。综上分析:故只有B正确。课堂小结长度单位换算关系:1km=103m、1dm=0.1m、1cm=0.01m、1mm=10-3m、1μm=10-6m、1nm=10-9m;长度的测量的工具:刻度尺、三角尺、卷尺长度的特殊测量:“平移法”、“累积法”、“曲直互化”时间单位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1h=60min=3600s;常用的时间测量工具:机械停表参照物拓展1、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 )A.km B.m C.dm D.mm【答案】 B【解析】 在国际单位制中,千米、分米、毫米、纳米都是长度的国际单位,但米(m)是长度的国际单位的主单位。其余为辅助单位。故B正确,ACD错误。2、 下列长度单位换算过程正确的是( )A.0.058米=0.058米×100厘米=5.8厘米B.45毫米米=0.045米C.10.5厘米=10.5厘米×10=105毫米D.500厘米厘米=5米【答案】 B【解析】 A、“0.058米×100厘米”得到的单位不存在,故A错误;B、进率及过程正确,故B正确;C、“10.5厘米×10”得到的单位不是毫米,故C错误;D、“厘米”得到的单位不是米,故D错误。3、 小明想要测量田径场的长度,他应该选用的测量工具是( )A.毫米刻度尺 B.米尺 C.游标卡尺 D.卷尺【答案】 D【解析】 测量工具的选择应该根据测量的具体要求来确定,一般来说,田径场的长度的测量要求精确到米,而且田径场的长度一般都是几十到几百米长,所以应该选择卷尺作为测量工具.4、 你们教室门的高度约为( )A.1m B.2m C.4m D.5m【答案】 B【解析】 老师的身高在170cm=1.7m,教室门的高度比老师的身高略高,约为2m,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5、 物理学中,我们以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远近来定义物理量,以下四个选项中与物理学描述运动相似的是( )A.一日千里 B.风驰电掣 C.归心似箭 D.姗姗来迟【答案】 A【解析】 这四个选项中的成语都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其中“离弦之箭”、“一日千里”、“风驰电掣”这三个成语描述的是物体运动非常得快,而“姗姗来迟”描述的是物体运动的比较慢。但这四个成语中,与物理学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最相近的是“一日千里”,因为这个成语中既有时间又有路程,“一日”指的是时间,“千里”指的是路程。故选:A。6、 下列测量长度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测一张纸的厚度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然后再除以纸的总张数,即得出一张纸的厚度B.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可以把金属线无间隙地密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和圈数N,则直径D=L/NC.只使用一个刻度尺不用其他工具就可以准确测出乒乓球的直径D.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答案】 C【解析】 A、一张纸的厚度太小,甚至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无法直接准确测量,所以测量纸的厚度时,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然后再除以纸的总张数,即得出一张纸的厚度。此选项正确;B、细金属丝的直径太小,甚至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无法直接准确测量,所以可以把金属线无间隙地密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和圈数N,则直径.此选项正确;C、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线一侧要靠紧被测部分,所以无法仅利用刻度尺测量乒乓球的直径。此选项错误;D、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可以测出,要测量自行车行驶的路程,可以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此选项正确。7、 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线圈的总长l2;C.用铜丝的长度l1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数n。(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________,错误的步骤是________,还缺少的步骤是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改正错误后,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________。【答案】 (1)A;C;用细铜丝的线圈总长度l2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直径d(2)DEBF【解析】 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正确测量方法是: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拉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紧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2,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由以上可知,没有必要的步骤是A,错误的步骤是C,还缺少的步骤F:用细铜丝的线圈总长度l2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直径d。正确的实验步骤是:DEBF。8、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 B.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尺面C.误差是由于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 D.某人的拇指长度约为50mm【答案】 C【解析】 由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可知A、B不符合题意;C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即使遵守操作规则也会产生误差.故C符合题意;D的估计是合理的,故不符合题意9、 要测量一枚硬币的厚度,在下列方法中,能减小误差的最好方法是( )A.用刻度尺仔细测量硬币的厚度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求平均值C.用刻度尺测量10枚硬币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即可求出一枚硬币的厚度D.用刻度尺分别测量10枚硬币的厚度,然后求平均值【答案】 C【解析】 A.用刻度尺仔细地测量1个硬币的厚度;由于一枚硬币的厚度很小,不易直接测量,若直接测量则误差会很大;故A错误;B.用刻度尺多次测1个硬币的厚度,再求平均值;不是最佳方案,因为一枚硬币的厚度很小,不易直接测量;故B错误;C.用刻度尺测出10个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是最佳方案,采取累积法,总厚度较大,易测长度,误差较小;故C正确;D.用刻度尺分别测出10个硬币的厚度,再求平均值;不是最佳方案,因为一枚硬币的厚度很小,不易直接测量;故D错误.10、 测量时间的工具有钟表、秒表等,时间的国际单位是________,比“秒”大的单位有“时(h)”、“分(min)”,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h=________min;1min=________s;比“秒”小的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s=________ms,1ms=________μs。【答案】 s 60 60 ms μs 1000 1000【解析】 暂无解析11、 测量仪器是智慧的结晶。(1)如图是小明某次爬山用秒表记录的时间,读数是________(填几分几秒)(2)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一物体的长度测量四次,记录数据分别为12.51cm、12.52cm、12.29cm、12.52cm,这四次测量记录中,________cm是错误的,根据测量数据,物体的长度应记录为________cm。【答案】 (1)5min37.5s(2)12.29;12.52【解析】 (1)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5s,即秒表的读数为5min37.5s;(2)对于12.51cm、12.52cm、12.29cm、12.52cm,比较知12.29cm与其它测量结果偏差最大,所以测量结果是错误的,应该舍去;物体的长度为。12、 如图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金属片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金属片的长度分别是( )A.1cm、5.50cm B.1cm、8.30cmC.1mm、8.30cm D.1mm、2.80cm【答案】 D【解析】 由图可知,在(5~6)cm之间有10个格,那么每一个小格就是1mm,即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从图中可看出,测量的起始刻度不是零刻度,而是5.50cm的刻线,金属片末端对着的刻度线为8.30cm,所以金属片的长度即为两刻度值差L=8.30cm 5.50cm=2.80cm。故选:D。13、 摄影师抓拍到了一个有趣的场面(如图):一只乌鸦站在飞翔的老鹰背上休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以乌鸦为参照物,老鹰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鸦是静止的C.乌鸦、老鹰飞行的快慢相同,它们相对静止 D.以地面为参照物老鹰是运动的【答案】 B【解析】 A、以乌鸦为参照物,老鹰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老鹰是静止的,故A叙述正确;BD、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鸦和老鹰的位置都发生变化,所以乌鸦和老鹰都是运动的,B叙述错误,D叙述正确;C、乌鸦、老鹰飞行的快慢相同,它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它们相对静止,故C叙述正确。14、 下列事例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刘翔正在跨栏比赛 B.爱因斯坦在思考问题C.列车在飞速奔驰 D.飞机正在空中飞行【答案】 B【解析】 A、刘翔在跨栏,刘翔相对于栏杆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B、爱因斯坦在思考问题,是人思维的活动,不是机械运动,故B符合题意;C、列车在飞速奔驰,列车相对路面位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D、飞机正在空中飞行,飞机相对天空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15、 在“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中有这样的歌词:“苗岭秀,旭日升”、“雪山低头迎远客”。其中“旭日升”和“雪山低头”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A.太阳、雪山 B.地球、雪山 C.地球、红军战士 D.太阳、红军战士【答案】 C【解析】 地球、红军战士以地球为参照物,旭日与地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会感到“旭日升”;以红军战士为参照物,红军战士与雪山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会感到“雪山低头”。16、 (1)我们确定物体是否运动,必须先选定________;如图1所示,从早晨到中午,阳光下日晷晷针的影子相对日晷的盘面是________(选填“运动”或“静的。)(2)小明在马路边上拍街景照片,先后连续拍了两张,如图2甲、乙所示,如果以小轿车为参照物,大卡车向________运动(选填“左”或“右”);若以地面为参照物,运动速度最慢的物体是________(选填“小轿车”、“大卡车”或“自行车”)【答案】 (1)参照物;运动(2)右;大卡车【解析】 (1)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首先选择参照物。影子和日晷的盘面之间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是运动的。(2)从图上可以看出当选择小轿车为参照物时,大卡车的位置偏右了,所以大卡车以小轿车为参照物时是向右运动的。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三者通过的距离,发现大卡车通过的距离最短,所以大卡车的速度最慢。17、 图中小球相对于水平桌面静止.小红通过观察,作出如下判断.正确的是( )A.窗外另一列车相对她不动,则她坐的车一定是对地静止的B.窗外另一列车相对她向东行驶,则她坐的车一定对地向西行驶C.小球突然“自动”向东滚动,则她坐的车一定向西启动D.小球突然“自动”滚动,则她坐的车运动状态一定发生了改变【答案】 D【解析】 A、若窗外另一列车与该列车同向、同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两车之间不会发生位置的变化,以一方为参照物,另一方是静止的,但相对于地面来说,有位置的改变,此时两车是运动的,故A错误;B、若两车都向东行驶,且另一列车的速度大于该车的速度时,以小红为参照物,则认为另一列车是向东运动的,而小红坐的车对地却是向东行驶的,故B错误;C、小球突然“自动”向东滚动,说明她坐的列车向西加速(启动)或向东减速,故C错误;D、小球突然“自动”滚动,说明小球由于惯性而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她坐的车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故D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01讲_机械运动(一)(学生版).docx 第01讲_机械运动(一)(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