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自由平等的真谛 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自由平等的真谛 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自由平等的真谛教学设计
课题 自由平等的真谛 课型 新授课 备课人
教材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一框
教 育 价 值 1.自我成长:懂得自由是有限制的,能够享受在法律保障下的自由;懂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与他人的关系:尊重他人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做到平等待人,依法维护权利。 3.我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崇尚宪法和法律,树立规则意识和公民意识,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平等有序的社会。
教 学 目 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自由、平等的意识,认同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的保证。 2.能力目标:初步形成依法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能够理性维护权利,能够理性客观地分析问题,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自由、平等的含义、意义;知道法治与自由的关系;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及其表现。
教 学 重 点 树立法律视角下的自由和平等观念。
教 学 难 点 法治和自由、平等的关系;平等的含义。
教 学 方 法 情境教学、小组讨论、案例教学。
教 学 媒 体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及流程
教 学 环 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走在大街上上,会看到这样一些宣传,那就是大家熟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引导学生从三个层面说出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夯实基础。
环节一: 漫 谈 自 由 1请同学们从“我梦想的自由”与“我现实的自由” 交流对自由的感受与认识。 2为什么人们渴望并追求自由呢? 1分享对自由的认识; 2列举表达向往自由的诗句; 3归纳: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幸福感,而且能激发活力,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引导学生纵向梳理追求自由的事例,再联系自身,明确自由的意义。
环节二: 走 进 自 由 四川凉山森林火灾后,一些网友的言论(视频) 提问:你又如何理解自由? 1除了法律,你还受到了哪些限制? 2如果没有了这些限制,是否就是你想要的自由?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 1学生回答。 2归纳: 自由是法律内的自由; 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3自由是有限制、有条件的, 4自由≠任性、放纵。 链接热点新闻,对学生的认知误区加以澄清。从对自己、他人和社会产生的后果上,看到一味追求个人自由会带来的后果,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使学生明确自自由与法治的关系。 结合自身经验,设计有探究性的话题,引导学生明白自由的真谛。
环节三: 探 问 平 等 1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聆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平等的解读。 2展示图片:社会中的一些不平等现象。 3有人认为:“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与“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是不是存在矛盾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案例,答疑解惑。 4展示材料: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材料二:民法总则规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自然人的材料三: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利受法律平等保护。 材料四:刑法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5播放视频:原国家领导人周永康接受法律的惩罚。 1学生回答:平等的含义 结论:一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比如男女同工同酬、一次选举一人一票等;二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比如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获得优先权和得到特殊关照 2学生小组交流。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义 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 学生阅读材料,感悟总结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表现: 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开放性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氛围,在讨论中让学生认识到,人虽有差异,但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我们所讲的平等是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本活动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直击学生的困惑点,,引导学生从大局和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去理解,平等的意义及表现。
升 华 环 节 引导学生总结,谈收获。 学生总结,深化主题 人们向往自由追求平等,只有遵纪守法,才能真正享有自由和平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