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皇权膨胀导入新课:【图片】两张朱元璋的画像【师】你知道这两幅画像画的是谁吗?【生】朱元璋【师】据档案记载,南熏殿一共收藏了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皇后画像75幅,其中皇帝画像63幅,大多数皇帝都只有一幅画像,其中画像最多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他一人就有13幅画像。而这是13幅画像却画了截然不同的两个相貌,教材上的画像是根据明孝陵陈列室里的画像绘制的,一般认为这幅画像比较符合朱元璋的真实相貌。【师】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推行了一系列强化君主集权的举措,使得皇权膨胀,下面就进入今天新课的学习《皇权膨胀》。讲述新课(一)明朝强化君主集权的举措1、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师】为了强化君主集权,明朝在地方上采取了什么措施?【生】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师】“三司”指的是什么?【生】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师】它们分别有什么职责?【生】布政使司掌管民政,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刑狱,都指挥使司掌管军政。【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生】三司互不统属,分权鼎立,遇到大事,由三司合议,上报中央。【师】这一制度带来了怎样的结果?【生】这样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材料】胡惟庸,明朝的开国谋臣之一。在明朝创建、发展的初期,得到朱元璋的信任,被任命为丞相,独揽中书省大权。在他任相期间,凭借皇帝的宠信,骄恣渐露,在朝中有恃无恐,并结党营私,对皇权造成极大的威胁。1380年,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之名杀掉胡惟庸极其家人。此后,朱元璋以肃清逆党为名,大规模地屠杀,坐诸者三万多人,株连蔓引,十几年未尽。胡惟庸伏诛后,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及丞相,提升六部的地位,委大政于六部,由六部分理天下庶务,直接听命于皇帝。【师】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朝的统治者朱元璋在中央采取了什么政策?【生】在中央,下令不在设置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工六部分理朝政。【师】为什么要废丞相?【生】为了加强自身的权利。【师】六部各有分工,帮助皇帝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六部分别有什么职责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材料】吏部:六部之首,主管文官的考核与任免。兵部:主管军队调遣、武官及士官的升迁。户部:主管土地、户口、赋税、俸饷、粮仓、钱库、铸钱等等,其中主要是征收赋税。刑部:主管天下刑政,审定和执行律例,判案定罪,管理囚犯。礼部:主管礼仪、祭祀、学校、朝贡、宴会等工部:主管修建宫殿、衙署、陵墓,以及开采、织造、治河、屯田等。【师】这一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生】军政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 3、设殿阁大学士,后来逐渐形成内阁制度。【书本资料】没有丞相,所有的中枢政务集中到皇帝一个人身上。以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为例,内外诸司奏疏共1660道,涉及3391件事情。平均计算,朱元璋每天要阅读207份奏章,处理423桩政事。【师】由于政务繁忙,朱元璋又设立了什么机构,以备顾问。【生】殿阁大学士【师】后来,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到明成祖时期,逐渐形成了什么制度?【生】内阁制度。【师】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贴士,来了解一下内阁制的特点:(1)建立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2)是帝王的秘书机构,辅佐皇帝决策,但最高决策权被皇帝垄断。(3)处理的事物一般是日常文件。(4)内阁没有法定的地位。【师】从中你看出了什么?【生】皇帝掌握着实权,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4、设立厂卫制度等特务机构。【师】下面我们来看两则故事【故事1】(明太祖朱元璋与大臣钱宰和宋濂的故事):话说官员钱宰有一天散朝回家,一时有感就吟诗“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意思是四更时候起床,赶到午门上朝还觉得晚。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对他说“昨天做的好诗,不过我并没有’嫌’啊,改作’忧’字如何?”钱载吓出一身冷汗,连忙磕头谢罪。【故事2】有一次朱元璋问宋濂:“听说爱卿家昨天晚上请客了?有没有喝了酒,请了哪些客人,吃了什么菜呀?宋濂老老实实的回答了,朱元璋笑着说:“全对,你没有骗我。”【师】大家有没有觉得很奇怪,皇帝日理万机,他是怎么知道大臣的种种私事呢?【生】派亲信监视官员。【师】这些亲信出自哪些组织?【生】东厂、西厂与锦衣卫。【师】东厂、西厂与锦衣卫合称为什么?【生】“厂卫”。【师】明朝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对群臣和人民进行监督。【师】我们通过以下材料来了解一下厂卫等特务机构:【材料】 锦衣卫与东厂、西厂合称为厂卫,是明代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三个办理刑狱衙门之外执掌“诏狱”的特务机构。 因为这里恣意缉捕、刑讯“杀人而不丽于法(不遵守‘明刑律’)”,朝野臣民,只要“一入狱门,十九便无生理”,冤狱累累,因此被人们称做“冤窖”。凡“罪犯”进厂,一概都要受杖责,先打一顿,然后戴枷发遣,一幅枷铐重达一百五十斤。这样的残酷迫害下,官吏军民被害致死者达数千人。锦衣卫:锦衣卫原为皇帝亲军侍卫,初名仪鸾司,是替皇帝掌理仪仗的机构.1382年(洪武十五年),改称“锦衣卫亲军指挥使司”,设指挥使一人,统属有将军、力士、校尉等官卒约一千五百人。卫属机构有南、北镇抚司。南镇抚司掌管卫中刑名和军匠事务,北镇抚司专理“诏狱”(奉皇帝令查办的各种案件)。由于镇抚司对审讯犯人,严刑逼供,非法凌虐,弄得是非颠倒,怨声载道。P22:图5——31锦衣卫为木质印信,印面边宽11.5厘米、印面厚1厘米、通高4厘米。此印缩肩平纽,有部分裂纹。印面篆刻“锦衣卫印”,背面刻“成化十四年三法司置”。锦衣卫是明代内廷侍卫侦察机关,始建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专门从事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是皇帝的侍卫与耳目与明王朝相伴始终。明初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分典刑狱。称三法司,让其互相制约,如遇重大要案由三法司会审结案。这枚木印是三法司会同刻置的。 东厂:1420年(永乐十八年)明成祖迁都北京,立即在东安门(今东厂胡同)设置了东厂,用它专门刺探臣民“谋逆妖言、大好大恶”的事。朱棣怕外臣徇情面,不能及时把实况向他汇报,于是特命他的亲信太监做东厂的提督。从此由太监提督东厂,就成了明代特设的制度。东厂设立后,太监有了随意逮捕、刑讯朝野臣民的特权。为了平衡厂和卫的权势,朱棣一面令东厂所属的人员,由锦衣卫调充,同时又赋予提督东厂的太监,有监视锦衣卫的权力,使厂卫相互倚赖,不敢有违朱棣的意旨,成为他实行特务统治的工具。西厂:成化初,宪宗为了加强特务统治,又特设西厂,令太监汪直提督。汪直易服私访,用锦衣百户韦英做心腹,“屡兴大狱”。西厂所辖缇骑比东厂还多一倍,自京师内外到大河南北,缇骑到处寻衅滋事,就是亲王府也难幸免。民间斗鸡骂狗一类琐事,也在他们缉拿拷索之列,弄得人心惶惶,不可终日。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与东厂、西厂合称为厂卫,是明代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三个办理刑狱衙门之外执掌“诏狱”的特务机构。 因为这里恣意缉捕、刑讯“杀人而不丽于法(不遵守‘明刑律’)”,朝野臣民,只要“一入狱门,十九便无生理”,冤狱累累,因此被人们称做“冤窖”。 厂卫设有监狱、法庭,对犯人采用剥皮、抽筋、刺心等酷刑,制造了大量冤错案。用这种专设的特务机构,用极端残忍的酷刑来强化中央集权,在我国封建史上还属少见。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师】东厂、西厂与锦衣卫分别有什么职能?【生】朱元璋让保护皇帝的军队锦衣卫兼做秘密警察,负责监视、侦察臣民的言行。后来,明朝皇帝又建立了专门的特务机构东厂和西厂,由宦官负责,可以不经过正常的法律程序,肆意侦察、逮捕、审讯臣民。西厂最猖狂时,擅捕三品以上的京官都不向皇帝禀报。【师】从职责中,你能看出厂卫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吗?【生】成为镇压人民的工具。5、设立“廷杖”制度。【师】厂卫制度的设立,说明了明朝统治者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对官员思想和行为的控制,竭力维护专制皇权的史实。大家在回想一下刚才的两个故事,如果当时大臣说了谎,那结果会如何?【生】死刑、廷杖(采取“廷杖”的刑法,来处罚官员,即在殿廷上挨板子。)【师】什么是廷杖?【生】官员违背了皇帝的意旨,就会在殿庭上挨板子。【师】1519年,群臣劝说皇帝不要到江南游玩,皇帝大发雷霆,对劝阻的146名大臣加以杖责,结果打死了11人。【师】廷杖的出现说明了什么?【生】明朝专制皇权高度加强。(二)清朝加强皇权的措施【过渡】清朝建立之后,也和明朝一样,推行了一系列强化君主集权的举措。下面请同学们参考P22最后一段,说一说清朝加强皇权的措施?(提示:清朝初期、雍正时期、乾隆时)A清朝初期:1、中央设内阁,置六部;2、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生】清朝初期,政权机构的设置仿效明朝制度,在中央设内阁、置六部,同时还保留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凡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一经决定,连皇帝也难以改变。【师】什么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材料】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中国清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1622年,努尔哈赤按照部落贵族共同议事的传统,令八旗旗主即八大贝勒“共治国政”,参加后金的决策会议,共同处理军国要务。第二年,又设八大臣以辅佐之,称议政大臣,与八大旗主一起议政。1637年,最后确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作为中央辅政机关的地位。【师】说明清朝初期议政王大臣会议拥有很大的权利。B雍正时期:1、设立军机处;2、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生】到了雍正时期,军机处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师】我们通过一段材料来了解一下军机处【材料】 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年间,当时清朝在西北边疆频繁用兵。按惯例,军机大事应由内阁处理。可内阁离皇宫较远,办事不便,且人员杂,容易泄漏机密。雍正干脆把几个亲信大学士调到乾清门西边的几间平房里值班。军机处秉承皇帝意旨办理军机事物,后来扩及所有机要正事,成为清朝处理政务的正式衙门,而是皇帝身边的办事机构。军机处地处内廷,直接听命于皇帝,随时承旨,随时草诏办理,发出的诏旨不通过内阁,而是交兵部直接发出,称为“廷寄”,保密性强,办事效率高,成为皇帝加强统治食物得力工具。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机大臣日夜轮流在前清宫旁低矮简陋的平房值班。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在地上那笔记录,然后传达下去执行。【师】军机处里的军机大臣要做哪些事情?【生】只要跪在地上拿笔记录,然后传达下去执行。【师】军机处的设立说明了什么?【生】军机处是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产物,清代皇权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皇帝具有绝对的权威。C乾隆时:议政王大臣会议正式撤销。(三)影响【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明清时期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下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明清时期帝王与大臣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生】明清时期帝王与大臣之间完全是主奴、主仆关系。【师】这产生了什么影响?【生】中国古代皇权发展到了顶峰。【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P23资料,结合上述资料,举例说说,皇权高度膨胀可能带来哪些消极后果?【生】1、国家大事均由皇帝一人决定,如果皇帝个人素质不高,就会导致决策失误,危害国家和百姓;2、由于地方官员没有相应的决策权,难以实行有效的管理;3、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主要是上传下达,从而使其丧失政治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巩固新课:1、课堂小结2、课后习题课件18张PPT。这两幅画像画的是谁?朱元璋√皇权膨胀1、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民政 刑狱 军政 关系: 三司互不统属,分权鼎立,遇到大事,由三司合议,上报中央。 结果: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布政使司 提刑按察使司 都指挥使司 (一)明朝强化君主集权的举措小故事 胡惟庸,明朝的开国谋臣之一。在明朝创建、发展的初期,得到朱元璋的信任,被任命为丞相,独揽中书省大权。在他任相期间,凭借皇帝的宠信,骄恣渐露,在朝中有恃无恐,并结党营私,对皇权造成极大的威胁。1380年,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之名杀掉胡惟庸极其家人。此后,朱元璋以肃清逆党为名,大规模地屠杀,坐诸者三万多人,株连蔓引,十几年未尽。胡惟庸伏诛后,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及丞相,提升六部的地位,委大政于六部,由六部分理天下庶务,直接听命于皇帝。2、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影响: 军政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 六部之首,主管文官的考核与任免主管军队调遣、武官及士官的升迁主管土地、户口、赋税、俸饷、粮仓、钱库、铸钱等等,其中主要是征收赋税。主管天下刑政,审定和执行律例,判案定罪,管理囚犯主管礼仪、祭祀、学校、朝贡、宴会等主管修建宫殿、衙署、陵墓,以及开采、织造、治河、屯田等。六部3、设殿阁大学士,后来逐渐形成内阁制度。资料 没有丞相,所有的中枢政务集中到皇帝一个人身上。以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为例,内外诸司奏疏共1660道,涉及3391件事情。平均计算,朱元璋每天要阅读207份奏章,处理423桩政事。 小贴士:内阁制的特点(1)建立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2)是帝王的秘书机构,辅佐皇帝决策,但最高决策权被皇帝垄断。(3)处理的事物一般是日常文件。(4)内阁没有法定的地位。○从中你看出了什么? 4、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故事2:(朱元璋)听说爱卿家昨天晚上请客了?(大学士宋濂)我请了几位好朋友,请厨师烧了些菜。(朱元璋)卿家没有欺骗我。故事1:(钱宰摇头晃脑地)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朱元璋见钱宰)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但是我何尝“嫌”你,为什么不用“忧”字呢?(钱宰吓得忙磕头请罪)●皇帝日理万机,他怎么知道大臣的种种私事? 锦衣卫与东厂、西厂合称为厂卫,是明代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三个办理刑狱衙门之外执掌“诏狱”的特务机构。 因为这里恣意缉捕、刑讯“杀人而不丽于法(不遵守‘明刑律’)”,朝野臣民,只要“一入狱门,十九便无生理”,冤狱累累,因此被人们称做“冤窖”。凡“罪犯”进厂,一概都要受杖责,先打一顿,然后戴枷发遣,一幅枷铐重达一百五十斤。这样的残酷迫害下,官吏军民被害致死者达数千人。厂卫制度 锦衣卫原为皇帝亲军侍卫,初名仪鸾司,是替皇帝掌理仪仗的机构.1382年(洪武十五年),改称“锦衣卫亲军指挥使司”,设指挥使一人,统属有将军、力士、校尉等官卒约一千五百人。卫属机构有南、北镇抚司。南镇抚司掌管卫中刑名和军匠事务,北镇抚司专理“诏狱”(奉皇帝令查办的各种案件)。由于镇抚司对审讯犯人,严刑逼供,非法凌虐,弄得是非颠倒,怨声载道。锦衣卫 1420年(永乐十八年)明成祖迁都北京,立即在东安门(今东厂胡同)设置了东厂,用它专门刺探臣民“谋逆妖言、大好大恶”的事。朱棣怕外臣徇情面,不能及时把实况向他汇报,于是特命他的亲信太监做东厂的提督。从此由太监提督东厂,就成了明代特设的制度。东厂设立后,太监有了随意逮捕、刑讯朝野臣民的特权。 为了平衡厂和卫的权势,朱棣一面令东厂所属的人员,由锦衣卫调充,同时又赋予提督东厂的太监,有监视锦衣卫的权力,使厂卫相互倚赖,不敢有违朱棣的意旨,成为他实行特务统治的工具。东厂 成化初,宪宗为了加强特务统治,又特设西厂,令太监汪直提督。汪直易服私访,用锦衣百户韦英做心腹,“屡兴大狱”。西厂所辖缇骑比东厂还多一倍,自京师内外到大河南北,缇骑到处寻衅滋事,就是亲王府也难幸免。民间斗鸡骂狗一类琐事,也在他们缉拿拷索之列,弄得人心惶惶,不可终日。西厂 厂卫设有监狱、法庭,对犯人采用剥皮、抽筋、刺心等酷刑,制造了大量冤错案。用这种专设的特务机构,用极端残忍的酷刑来强化中央集权,在我国封建史上还属少见。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厂卫特务机构成为镇压人民的工具5、设立“廷杖”制度。官员违背了皇帝的意旨,就会在殿庭上挨板子。 小故事 1519年,群臣劝说皇帝不要到江南游玩,皇帝大发雷霆,对劝阻的146名大臣加以杖责,结果打死了11人。 ●廷杖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明朝专制皇权高度加强。 (二)清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中国清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1622年,努尔哈赤按照部落贵族共同议事的传统,令八旗旗主即八大贝勒“共治国政”,参加后金的决策会议,共同处理军国要务。第二年,又设八大臣以辅佐之,称议政大臣,与八大旗主一起议政。1637年,最后确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作为中央辅政机关的地位。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年间,军机处最初是因西北用兵而设的,秉承皇帝意旨办理军机事物,后来扩及所有机要正事,成为清朝处理政务的正式衙门,而是皇帝身边的办事机构。军机处地处内廷,直接听命于皇帝,随时承旨,随时草诏办理,发出的诏旨不通过内阁,而是交兵部直接发出,称为“廷寄”,保密性强,办事效率高,成为皇帝加强统治食物得力工具。 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机大臣日夜轮流在前清宫旁低矮简陋的平房值班。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在地上那笔记录,然后传达下去执行。军机处 军机处是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产物,清代皇权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皇帝具有绝对的权威。 ○阅读P23资料,结合上述资料,举例说说,皇权高度膨胀可能带来哪些消极后果?1、国家大事均由皇帝一人决定,如果皇帝个人素质不高,就会导致决策失误,危害国家和百姓; 2、由于地方官员没有相应的决策权,难以实行有效的管理;3、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主要是上传下达,从而使其丧失政治责任感和创新精神……1、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开始于 ( ) A、南宋 B、元朝 C、明朝 D、清朝2、我国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在( ) A、隋唐时期 B、明清时期 C、宋元时期 D、秦汉时期课后习题CB3、朱元璋能知道大臣的私事,能洞察百官的言行是因为他设立了什么机构( ) A、锦衣卫 B、东厂 C、西厂 D、军机处4、在我国分封建社会中丞相被称为“百官之长”,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分别是在( )。A秦朝 隋朝 B秦国 唐朝 C秦国 明朝 D秦朝 明朝A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皇权膨胀.doc 皇权膨胀.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