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复活(节选)》课件(共49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复活(节选)》课件(共49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9张PPT)
第9课 复活(节选)
南阳市五中
开卷有益—激活思维高效导学
沧桑的面孔却有着天才的灵魂,锐利的双眼代表着高超的境界。他的笔是一把利剑,直直劈开世人冷漠的面具;他的文字是一曲小调,婉转唤醒世人愚钝的良知。站起来,他是高耸入云的乌拉尔山;倒下去,他是深远悠长的伏尔加河。
文 学 常 识
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1828年8月28日~1910年11月7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身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矛盾重重,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剧变,写成《忏悔录》(1879~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889)、《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一位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甚至有些蒙昧阴沉,但依靠一双锐利异常的眼睛,揭示了文坛宇宙的广袤无垠,丝毫不留恋曾经拥有的荣华,那灵魂之光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
写 作 背 景
时代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作者在参加了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后,体会到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列宁称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因为他的学说“反映了一直到最深的底层都在汹涌激荡的伟大的人民的海洋,既反映了它的一切弱点,也反映了它的一切有力的方面”。
个人背景
托尔斯泰在相继完成了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进入晚年的他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这无疑是他艺术探索的结果,同时更是他精神探索的结果。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他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这在他的各种作品中,特别是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
列宁说:“由于托尔斯泰的天才描述,一个农奴主压迫的国家的革命准备时期,竟成为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  
创作过程
作为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情节的基础是真实的案件。小说写于1889至1899年,素材是检察官柯尼为他提供的一件真人真事:一个贵族青年引诱了他姑母的婢女。婢女怀孕后被赶出家门,后来当了妓女,因被指控偷钱而遭受审判。这个贵族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席法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过的女人,深受良心的谴责。他向法官申请准许自己同她结婚,以赎他的罪过,不幸婢女在狱中死于斑疹伤寒。托尔斯泰以这个故事为主线,用了10年时间,六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部著作。小说原计划创作四部,但只创作了三部。
相 关 知 识
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的《复活》是托尔斯泰世界观发生剧变后,呕心沥血10年写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它是托尔斯泰创作的巅峰,代表了托尔斯泰创作的最高成就,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总结。
小说开始采用的是倒叙手法,从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在法庭上认出被告玛丝洛娃开始。
玛丝洛娃沦落成为妓女,聂赫留朵夫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10年前,还在上学的聂赫留朵夫爱上了姑母的养女卡秋莎·玛丝洛娃,最初的爱情是纯洁的,但聂赫留朵夫经历了4年的军队生涯之后,思想和行为上发生了变化。他占有了玛丝洛娃,并抛弃了她。玛丝洛娃因为怀孕被赶出家门,为了生计沦为妓女。
10年后,玛丝洛娃被冤枉谋财害命,被判4年苦役和流放。聂赫留朵夫因为这件事决心悔过,他要为玛丝洛娃申冤。在上诉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四处奔走,看清了监狱、法庭、官场的种种黑暗和下层人民生活上的苦难,这使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上诉失败后,聂赫留朵夫放弃了优越的生活,跟玛丝洛娃同去西伯利亚流放地,并且希望同她结婚。
玛丝洛娃被感动了,又爱上了聂赫留朵夫,也逐渐摆脱了以前生活上的阴影,恢复了人的尊严。为了不连累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拒绝了求婚,同流放犯中的革命者西蒙松走了,她得到了新生。而聂赫留朵夫也在《圣经》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复活》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出发点,反映了城市、乡村、衙门、监狱、流放地等俄国社会各方面的黑暗以及人民生活的苦难。
托尔斯泰的创作往往被认为是“可怕的真实”“惊人的真实”“极度的真实”。他善于观察生活并从自己的观察中抓住生活现象背后的本质,如实地描写现实,揭露现实的矛盾。因此,列宁认为托尔斯泰创作的最显著的特点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他像一个威严正义的法官,无情地撕下一切假面具。
他,为理想,舍弃富贵,众叛亲离。此后生命变得一片荒芜。但他并未放弃与国民同呼吸共命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期盼黎明的出现。洞察世事的眼睛,成功地将文字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为文学世界再次创造奇迹!
作业时间:20分钟
1.识记字音
①嫣然一笑(  ) ②斜睨(  )
③衣衫褴褛(  )(  ) ④擤鼻涕(  )
⑤鬈发(  ) ⑥瞟(  )
⑦一刹那(  ) ⑧鄙夷不屑(  )
⑨媚笑(  ) ⑩害臊(  )
腥臊(  )
yān

lán  lǚ
xǐng
quán
piǎo
chà
xiè
mèi
sào
sāo
zhà 铁栅栏
shān 珊珊可爱
shān 姗姗来迟
sào 害臊
zào 枯燥
zào 焦躁
zǎo 辞藻
shú 赎罪
dú 亵渎
dú 穷兵黩武
dú 买椟还珠
3.辨析词义
(1)径自·径直·竟自
[辨词] 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强调不与别人商量便自作主张去做某事,多含贬义。
径直:①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②表示直接进行某件事,不在事前费周折。修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不间断。
竟自:竟然。多用于表现人们对某人做事的结果感到意外。
[选词] 
①主管部门在无专家评估影响、无公众听会的情况下     修改标准,暴露出无专业、无良知的低水平。
②刚结束女子4×100米接力比赛的秦梦丽来不及休息和调整,
     跑向下一个比赛场地。
③没有人教他,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    学会了画画。
径自
径直
竟自
(2)驱除·祛除
[辨词] 驱除:赶走;除掉。一般用于具体的对象。
祛除:除去(疾病、疑惧、邪祟等)。多用于抽象的对象。
[选词] 
①    蚊蝇。
②    紧张心理。
驱除
祛除
(3)温顺·温和
[辨词] 温顺:温和顺从。温和:(性情、态度、言语等)不严厉不粗暴,使人感到亲切。“温顺”指温和顺从,按别人意见不违抗,常形容小姑娘、小孩等。“温和”意义范围比“温顺”广。常形容性格、态度、说话口气等的和气平和,使人感到亲切,如温和的脸;它还指气候的不冷不热,如厦门气候温和。
[选词] 
①每个人都希望被   对待,孩子也一样。不过,道理谁都懂,能做到的父母,却不多。
②鹿是腿长尾短、性情     、惹人喜爱的动物,毛色黄褐,杂有白斑,有的头上还有树枝一样的角。
温和
温顺
(4)堕落·腐化
[辨词] 都是贬义词,常“腐化堕落”连用。堕落:思想、行为变坏或日趋反动。腐化:思想行为变坏(多用于贪图享乐等)。“堕落”多指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变坏或日趋反动,如她堕落为人民的敌人,堕落为贪污分子,堕落为娼妓,一直堕落下去等。“腐化”着重于贪图享受,生活糜烂,思想行为变坏,如贪污腐化分子。
[选词] 
①国家公务人员要秉公办事,杜绝贪污    ,才可以做到风清弊绝。
②遭遇失败挫折就自甘    的人,一生很难成就大事。
腐化
堕落
4.积累词语
①    :形容女子优美动人的笑容。嫣然,笑得很美的样子。
②    :斜着眼睛看。
③    :眼泪猛然从眼里涌出。
④    :形容穿戴整齐、漂亮。
⑤    :轻视;看不起。
⑥      :远远地将人挡开。形容态度傲慢,拒绝别人的要求或不愿与别人接近。
嫣然一笑
斜睨
夺眶而出
衣冠楚楚
鄙夷不屑
拒人于千里之外
1.简述文中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情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可玛丝洛娃一开始并没有认出他,后来看到他激动的神气,认出他来,觉得很惊奇。聂赫留朵夫向她问起孩子,她不愿触动心底的创伤,用简短愤恨的话对答,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微笑着向他要了十卢布。聂赫留朵夫从玛丝洛娃的言语、神情中觉察到她“已经丧失生命了”,但他仍坚持请求她的宽恕。
2.概述本文中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玛丝洛娃受审时,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多年前被他抛弃的玛丝洛娃,良心受到了谴责。为了给自己赎罪,聂赫留朵夫通过副典狱长,在监狱里见到了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起初为自己大声说出“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而感到害臊,为自己的罪过感到羞耻。面对可怜的受害者,他感到又惊又怕,心中交织着震惊、怜悯与悔恨等各种复杂的情感。法庭判决玛丝洛娃服苦役,这一残酷的事实加剧了聂赫留朵夫的负罪感,他决心帮她上诉,给予她物质、精神上的帮助,并打算说出要同她结婚的想法。最终,虽然聂赫留朵夫仍不被玛丝洛娃理解,但他还是说出“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这表明聂赫留朵夫的赎罪是发自内心的,也说明开始“复活”了的聂赫留朵夫想要竭尽自己的力量去救助玛丝洛娃,“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3.玛丝洛娃这一形象有何特点?作者塑造这一人物有何意义?请联系整部小说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经历了由天真烂漫逐步走向堕落,又从天昏地暗中良知觉醒,最终实现精神复活的曲折历程。
作品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揭露了当时俄国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农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复活》以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沉浮为主线索,深入探讨了其精神复活的必然性,不仅凸显了其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更突出了这一形象对俄国底层人民实现精神复活的重大意义。
4. “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你认为聂赫留朵夫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不是真实的。聂赫留朵夫“不敢开口了”,是在怀疑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值得。因为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已经习惯了的优渥的贵族生活。同时,玛丝洛娃沦落风尘、酗酒享乐、粗野可怕,已不再是往日自己爱过的那个纯洁可爱的卡秋莎了。
观点二:是真实的。他之所以不敢开口了,是因为担心自己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怕因此惹恼她。再者,在探望的时间结束,玛丝洛娃站起来要走时,他告诉她,“我还要来的”,“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他已把玛丝洛娃视为自己的亲人,这些都表明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
素材这样积累
课内素材
《复活》中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身上有着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影子,聂赫留朵夫的某些经历、性格特征都暗合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历与内心体验。我们虽然不能简单地把聂赫留朵夫看作列夫·托尔斯泰的化身,但是《复活》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有自传体色彩的。小说中的聂赫留朵夫不断地进行着道德的自我完善,不贪财,不纵欲,与人亲善。这种爱的宗教,正是晚年列夫·托尔斯泰的精神投射。
但是聂赫留朵夫的形象并非单一化的,恰恰相反,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形象。在年少时,聂赫留朵夫是正直、纯洁、善良的,他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己,改善社会。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这种美好的品质与那个虚荣腐朽的贵族圈子是格格不入的。聂赫留朵夫的善良遭到一些人的批评和奚落,甚至被认为是荒唐和可笑的。而当他随波逐流的时候,他却受到了人们的称赞。聂赫留朵夫身上的腐朽性与邪恶性是能够在每一个平凡人身上找到影子的。列夫·托尔斯泰不仅刻画了聂赫留朵夫的复杂人格,揭露和批判了贵族的腐朽生活对人性的戕害,而且深刻地挖掘了人自身具有的人性恶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危害。
适用话题 “人性的复杂性”“环境的影响”“忏悔之心”等。
课外素材
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警句
①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
②当困难来访时,有些人跟着一飞冲天,也有些人因之倒地不起。
③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④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⑤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并没有权利只凭自己的意愿放弃它。
⑥爱和善就是真实和幸福,而且是世界上真实存在和唯一可能的幸福。
⑦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⑧他的谈吐总是平易近人的,这种单纯既掩饰了他对某些事物的无知,也表现了他的良好的风度和宽容。
⑨我会有这样的爱情……全世界在我眼中这时分为两半:一半是她,那里一切都是欢喜、希望、光明;另一半是没有她的一切,那里一切是苦闷和黑暗。
人物评价
①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列宁评)
②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高尔基评)

素材这样运用
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茨威格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事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
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相关主题阅读
关于《复活》
翻译家力冈:“《复活》是托尔斯泰世界观发生剧变后,呕心沥血写出的最后一部长篇巨著,公认为托尔斯泰创作的顶峰,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总结。”
内容简介
玛丝洛娃原是一个农奴的私生女,她天真,善良,真诚地爱上聂赫留朵夫。但这个腐化堕落的贵族少爷却诱奸了她,把她抛弃,使她陷入种种悲惨遭遇,最后沦为妓女。妓女生活使她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她再也不相信什么善了。于是拼命吸烟、喝酒,麻醉自己。一次被诬告谋财害命,关进监狱,并被昏庸的法官判处四年苦役,流放西伯利亚。
在审判玛丝洛娃时,正巧聂赫留朵夫做陪审员。当他认出她时,良心受到谴责,想通过拯救她以赎前罪,并准备和她结婚。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逐步恢复过去的爱情,重新唤起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德,自动戒了烟酒,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地位而拒绝与他结婚,而与另一她心爱的犯人西蒙松结合,从而走向“新生”。
聂赫留朵夫也放弃贵族生活,把土地分给农民,与上流社会断绝交往,虔诚信奉宗教,相信《圣经》中说的“人不但不可恨仇敌,而要爱仇敌”,认为这是克服种种社会罪恶的做法。
人物介绍
聂赫留朵夫
《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完整而充分地体现了“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和思想。他经过返归和自我完善在精神上获得了新生。
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变化可以分为:第一阶段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这时他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而献身,真挚地爱着玛丝洛娃。那时的爱是纯洁美好的。“在他眼里,只有妻子才是女人,凡是不能成为他妻子的女人都不是女人,而只是人”。第二阶段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踏上社会后,聂赫留朵夫变得猥琐、低下、空虚、渺小。认为女人无非是一种“享乐工具”。他诱骗了玛丝洛娃,之后给了她一笔钱。这种做法是兽性的表现更是对纯洁的爱的侮辱,但那时他无法控制自己,导致了一个女人的悲剧。第三阶段是从忏悔走向复活。法庭审判之后,他内心痛苦,认清了自己虚伪可耻的面目,决心悔过自新。在他忏悔的过程中,通过对他的所见所闻,揭露和批判了沙皇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批判了沙俄专制的国家制度,揭露了政府机关的黑暗和官吏的残暴。
玛丝洛娃
作品通过玛丝洛娃表现了俄罗斯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和对整个黑暗社会的无比憎恨。她在拒绝聂赫留朵夫的“善行”时,一再表现出自己内心的屈辱、痛苦和按耐不住的愤怒。正是这种感情触动了她麻木不仁的灵魂,并最后使她觉醒过来。由于她的灵魂深处始终保存着善良的天性和与聂赫留朵夫初恋时的美好回忆,“悔罪”的聂赫留朵夫才能获得她的宽恕,并使她重新“爱”上他。玛丝洛娃最终拒绝聂赫留朵夫要求和他结婚的建议,表现出玛丝洛娃的崇高品质,也是她为了爱他而做出的自我牺牲。
玛丝洛娃的“宽恕”精神使她的灵魂获得了“复活”,然而,我们却看到作者在寻求玛丝洛娃“复活”的过程中,逐步接近了托尔斯泰过去所否定和厌恶的“革命者”。作者让玛丝洛娃进入政治犯的圈子;跟这些人接触,使玛丝洛娃感到亲切和自然。西蒙松对玛丝洛娃的爱情,虽然说是出于同情,却也是合适的。这能使她的灵魂感到轻松和慰藉。尤其重要的是,他们的结合将会把玛丝洛娃带入革命者的队伍。而聂赫留朵夫的那种仁慈的“忏悔”,无论怎样真诚,却终究免不了带有居高临下的态度和宽宏大量的意味。玛丝洛娃意识到过去的爱情已经永远不能“复活”,她也不再需要这一切了。而此时在她面前展现的是她所渴望的、有意义的、鲜活的、真实的生活,这才是玛丝洛娃真正的新生和灵魂的“复活”。
作品主题
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的《复活》是其晚年的代表作品,一方面,在对当时社会的罪恶和腐朽反动的国家、法律、教会制度的揭露上,很难找出另一部作品有这样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宗教对于托尔斯泰非常重要,而“托尔斯泰主义”也与他的宗教思想密切相关。托尔斯泰历来被看作集多重矛盾于一身的人物,而其最显著的矛盾就表现在他的宗教思想上:一方面,他激烈地揭露和抨击俄国黑暗的教会;另一方面,又热烈宣扬宗教道德思想。但是如果结合19世纪俄国现实的话,就会理解他身上的矛盾性。首先,俄罗斯民族信仰宗教,托尔斯泰要宣扬其思想就必须顾及整个俄罗斯民族的这一特点。当时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腐败、残暴使得生活其下的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无奈之下只有从宗教中寻求慰藉和解脱。所以,作为宗法制农民代言人的托尔斯泰也必须从宗教角度为俄国人民寻求摆脱的路径。
托尔斯泰是艺术家和思想家,而并非政治家和革命家,又由于自身的原因和时代的局限性,他无法接受马克思主义,只有把改造社会的关键点寄希望于以博爱为核心的宗教道德理念上,希望以此来解决社会矛盾。要注意的是,托尔斯泰主义虽然来源于宗教思想,但在托尔斯泰那里,他将现代宗教意识概括为全人类兄弟姐妹般的友爱团结。可以说在这里宗教就不是一种迷信思想,而是一种道德准则。
在《复活》中,道德问题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大量的说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作品的价值。过去很多观点认为,书中充满了托尔斯泰布道式的道德说教,并把这些视为托尔斯泰作品中的消极因素。有些批评家甚至干脆认为《复活》是托尔斯泰变成道德家之后艺术走下坡路的一个证明。比如小说中含有教会无法接受的渎神言论,也含有社会批判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书中所反映的司法环境:诉讼过程不公正,监狱关押缺少人性,只会增加犯罪率;另外,根据福音书的说法,人也没有权力审判别人。
宗教的救赎
托尔斯泰主义和俄罗斯的宗教哲学有很多关联之处,但在《复活》一文中,这种精神的自我拯救和自我完善与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结合在一起,因而这种解决的方式显得苍白无力,并充满了内在的矛盾。作为上层统治阶级的一员,自然在认识到自身的罪恶之后,可以通过宗教的手段,来实现自我救赎。
然而对于从来就处于下层的穷苦百姓,他们的救赎要依靠什么呢?显然只能靠宗教。由于这种局限,托尔斯泰艺术地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人在失足后仍可重新站起来,并在道德上获得新生。所以才会造就典型的托尔斯泰式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他作为陪审员出席庭审时意外看到被控杀人的妓女卡秋莎·玛丝洛娃。十年前他诱奸并抛弃了她,从而导致她沦落风尘。聂赫留朵夫良心发现,他想和她结婚,并跟随她到西伯利亚服苦役。他抛开自己优越的生活环境,把大部分土地分给农民,奔赴西伯利亚。但玛丝洛娃拒绝这种“牺牲”,嫁给了一个政治犯。
其实,岂止是平民,对于贵族也一样,《复活》里写的虽然是贵族的忏悔,但是托尔斯泰并不是把这个主题当作贵族的专利,他是把忏悔放在人的心灵的内在的、普遍的矛盾中展开的。人都有神性和兽性。人若放纵了自己,就可能堕落;而人一旦自觉,则可能“复活”。所以托尔斯泰主张以“道德的自我完成”来改变社会的不平等和罪恶。在社会革命激烈的时代,他提倡“不以暴力抗恶”,是反对阶级斗争的。
玛丝洛娃最后原谅了聂赫留朵夫,可这并没有改变她被流放的命运。人是一个作为过程的存在,当人的物质形式消灭以后,无论是托尔斯泰或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或是任何一位有理性的文学家都难于讨论关于灵魂的问题。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面对着无处不在的恶,人们怎么样才能摆脱。原谅与宽恕对恶能起到任何作用吗?当然,暴力不能解决一切,尤其不能解决人性深处的、不依赖社会制度而存在的矛盾,例如贪婪、妒忌、淫欲、暴力等。但是,幻想在一个恶的环境中通过道德自我完善来达到自我解放,是不现实的,只有在实现物质上的解放后,才有条件实现精神上的解放。只有在每个人摆脱了饥饿、寒冷、奴役、压迫的束缚之后,才有可能追求灵魂的自由。
矛盾的诉求
在《复活》中,托尔斯泰最终也没能找到解
决俄国社会问题和矛盾的方法,作品最后也只
写了聂赫留朵夫希望从福音书找到解决的方法。
不少人认为这是托尔斯泰的一个局限,他在小
说中对革命者是不抱太大希望的,所以也就没
有深入去探讨这些革命者并持一定的反对态度。他宣扬的只是一种非暴力政策,即“不以暴力抗恶”,他虽然厌恶当局者,但是却反对报复政府的统治,所以他通过革命者表达了这个思想,即书中纳巴托夫说的:“不应该摧毁整个大厦,只要把这个美丽、坚固、雄伟,为他们所热爱的古老大厦内的房间作一次重新分配就行了。”
只希望通过福音书里的教义教导人们向善,企图以此感动所有的人,使统治者也向善,达到社会的安定繁荣,人民生活幸福,从而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可是,这种改良思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聂赫留朵夫最终也没有真正找到出路。
托尔斯泰虽然没有找到社会的真正出路,但他为普通民众服务的思想以及其忏悔过程是值得每一个人深思的。《复活》中最后男女主人公在心灵上、道德上都达到了复活,实际上也是作者心灵和道德的复活,他更清醒地认识了社会,并且思想上也达到了新的飞跃。
不过,很有意思的是,尽管不赞成摧毁当时的制度,但托尔斯泰对俄国统治机关的合理性提出了怀疑:“法院唯一的宗旨就是维持社会现状,因此他要迫害和处决那些品德高于一般水平并想提高这个水平的人,也就是所谓政治犯,同时又要迫害和处决那些品德低于一般水平的人,也就是所谓犯罪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