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透镜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有会聚光线的作用。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有发散光线的作用。二、凸透镜成像规律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焦距一定)。(1)实验开始时应使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尽量保持在同一水平高度上,以保证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2)在探究前,将凸透镜对着太阳光,把透镜逐渐向白纸 移动,直到太阳光在白纸上会聚到一点。这一操作的目的: 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用阳光或很远的灯光(目的是获得平行光)测得凸透镜到 焦点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① 平行光聚焦法: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在透镜的另 一侧放一张纸,调节透镜到纸面的距离,直至纸面上出现最小、 最亮的光斑,测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 或让光具座支成与太阳平行,将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 并且固定光屏,移动凸透镜,直到光屏上的光斑最小最亮为止, 测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②二倍焦距法(物象等大法):在光具座上依次放上燃烧的蜡烛、 凸透镜、光屏,保持凸透镜不动,同时移动点燃的蜡烛和光屏, 直到光屏上出现倒立的与烛焰等大小的像为止,则物距或像距 的一半即焦距(f=u/2=v/2)。 ③焦点不成像法(观察虚象法):在光具座上依次放上凸透镜 光屏,将一较大的字贴在光屏上,通过凸透镜看光屏上贴的字, 当出现该字正立放大的虚象后,逐渐加大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 直到该字的虚象正好消失为止,测出光屏到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即为焦距。(3)在实验中发现像的位置偏高原因:可能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 不在同一水平高度上;或者由于蜡烛的燃烧而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上方移动。为了使烛焰的像清晰地成在光屏的中央, 应把蜡烛向上调,或将凸透镜向下移动,或将光屏往上调;(4)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和蜡烛,光屏上始终没有出现 蜡烛火焰的像,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① 蜡烛放在焦点上; ②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焦点以内; ③ 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5)用不透光的纸板遮挡住凸透镜的上半边或下半部分,然后前后移动光屏,他能在光屏上看到完整的像,只是成像亮度变暗。2、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1)移动蜡烛使u>2f,再移动光屏,使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将观察结果填入表内。倒立 缩小 实像 2f > v >f(2)移动蜡烛使u=2f,再移动光屏,使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将观察结果填入表内。倒立 等大 实像 v = 2f(3)移动蜡烛使2f>u>f,再移动光屏,使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将观察结果填入表内。v > 2f 倒立 放大 实像(4)移动蜡烛使u=f,再移动光屏,你观察到什么现象?不能成像(5)移动蜡烛使uv > u 正立 放大 虚像记忆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二倍焦点物像等。实像总是异侧倒。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虚像总是同侧正。物远像远像变大,物近像近像变小。像的大小像距定,像儿追着物体跑,物距像距和在变。【拓展】凹透镜成像规律:当物体为实物时,成正立、缩小的虚像,像和物在透镜的同侧。三、照相机成像相机的镜头就是一个凸透镜,要照的景物就是物体,胶片就是屏幕。照射在物体上的光经过漫反射通过凸透镜将物体的像成在最后的胶片上;胶片上涂有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物距>两倍焦距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幻灯机成像投影仪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2f>u>f)时,将投影画面上的光,通过凸透镜形成物体的倒立的、放大的实像,然后经过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其在屏幕中成像。放大镜成像使用放大镜,令其紧靠眼睛,并把物放在它的焦点以内,成一正立虚像。放大镜的作用是放大视角。此时物远像远像变大。光学显微镜成像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焦距不同。物镜的凸透镜焦距小于目镜的凸透镜的焦距。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物体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普通的放大镜,该实像又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经显微镜到人眼的物体都成倒立放大的虚像。四、眼睛1、眼球的结构功能2、视觉的形成眼的折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物体射出的光线经折光系统的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经视神经传入大脑,形成视觉。3、眼睛的调节通过睫状肌改变晶状体的厚度来实现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折射光线的能力就变强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变薄,折射光线的能力就变弱五、近视眼与远视眼在调节放松的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称为近视。近视眼也称短视眼,因为这种眼只能看近不能看远。矫正:在近视眼的眼前放置一适当凹透镜,平行光束通过后被分散入眼,焦点因此后移,正落在视网膜上,可获得清晰的远视力。平行光束经过调节放松的眼球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之后的一种屈光状态,当眼球的屈光力不足或其眼轴长度不足时就产生远视。矫正:为了看清近处物体,要利用调节力量把视网膜后面的焦点移到视网膜上,一般用凸透镜矫正,故远视眼经常处在调节状态,易发生眼疲劳。例1、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两个实验中,分别把一个不透明的木板放在如图甲、乙所示的位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均不能成像 B.甲,乙均不能看到像C.甲、乙都能成像且均能看到像 D.只有甲既能成像也能看到像例2、如图是用手机扫描物品上的二维码,可登录网页查看物品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品上的二维码是光源B.摄像头可以看成是一个放大镜C.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以内D.当二维码超出手机上设定的方框时,物品不动,把手机向后移动例3、如图是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v和物距u的关系图像,分析图像可知(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0 cm B.当物距u=30 cm时,像距V=30 cmC.物距增大时像距也增大 D.当物距u=15 cm时成缩小的像例4、鱼在水中游泳时,即使视线不好,也能顺利躲开礁石,这是因为( )A.嗅觉在起作用 B.侧线在起作用C.听觉在起作用 D.视觉在起作用例5、如图所示,某同学自制了一只小孔成像仪观察烛焰,现有以下说法:①薄膜上出现烛焰的像是倒立的;②薄膜上出现独焰的像可能是缩小的,也可能是放大的;③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拉动内简增加简长,烛焰的像变大;④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前推动内简缩短简长,烛焰的像更明亮了。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例6、为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有一种眼镜的镜片可以改变(如图甲),它的改变是通过在透明的薄膜中注人或抽出光学液体来实现。图乙是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此时该人的视力缺陷和矫正时应选择的镜片是( )A.近视眼,镜片Ⅰ B.近视眼,镜片ⅡC.远视眼,镜片Ⅰ D.远视眼,镜片Ⅱ例7、为了保护视力以及让学生安心在校学习。2月1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如图是眼球结构及成像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如图表示视力正常的眼睛的成像原理B.结构3既是成像也是视觉形成的部位C.当某学生从教室走到明亮的室外时,他的瞳孔变小D.近视眼形成的原因之一是结构[2]曲度过小,不能恢复原状例8、根据透镜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在下列各图中,已知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画出对应的折射光线或入射光线。(2)在下列各图中填入适当的透镜。例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华进行了如下探究:为探究像距与焦距的关系,他选用了焦距不同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实验时物体固定在光具座25cm刻度线处,凸透镜固定在40cm刻度线处不改变,如图所示.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实验序号 物距u/cm 焦距f/cm 像距v/cm115 5 7.52 7.5 153 12 60(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保持物距不变时,焦距越大则像距越 .(2)实验序号1中成的像是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3)做完序号3实验后,小华只更换一个f=13cm的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40cm刻度线处,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像依然模糊,为了使光屏上的像变清晰,他应该在光具座上的凸透镜前的适当位置再放置一个 1.图中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下列操作中可能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的是( )A.透镜不动,蜡烛、光屏靠近透镜B.透镜不动,蜡烛、光屏向右移动C.透镜、光屏都不动,蜡烛向右移动D.蜡烛、光屏都不动,透镜靠近光屏2.照相机和放大镜都是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具体应用。对应图片,下列关于照相机、放大镜使用和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A.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甲区域内,成倒立缩小实像B.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倒立缩小实像C.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虚像D.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实像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2 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18cm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 )A.光屏上所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B.该透镜的焦距f小于9cmC.将点燃的蜡烛移至距透镜9 cm处,不能观察到烛焰放大的虚像D.透镜位置不变,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上也得到烛焰清晰的像4.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移动物体到某位置时,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则下列能成立的是( )①如果将物体靠近凸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必须远离凸透镜,且光屏移动距离先大于后小于物体移动距离;②同时移动物体与光屏,且移动距离相同,有可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③换用焦距较小的凸透镜后,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如果只移动光屏,光屏必须靠近凸透镜;④保持物体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一定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另一个清晰的像。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5.新冠疫情还未结束,仍然需要同学们严格做好防护措施。如图是某学校安装的“无接触体温检测门禁系统”,工作原理是:人站立在摄像头前,内置芯片进行人像对比,并将倒立缩小的人像处理成正立缩小的人像显示在屏幕上;测温仪测量额头温度,将体温显示在屏幕上;若是校内人员且体温正常者,门禁打开:若是校外人员或体温不正常者,发出警报声,提醒工作人员来检查。(1)该款产品的摄像头是利用 (填一光学器材)成像的规律而制成的。(2)测温仪将人体辐射出的 (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信号转化为温度信号。6.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象(v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u表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用该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时,被观察的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在 m以内;把物体从距凸透镜5cm处移动到距凸透镜20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先变小再变大”、“先变大再变小”)。 7.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某次实验过程中,小敏移动光屏直到出现清晰的像,蜡烛、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此时所成的是倒立 的实像。(2)若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透镜应该移到 厘米刻度处。(3)实验一段时间后,原来成在光屏中央的像,“跑”到图甲所示的位置。下列操作可以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的有 。①光屏上移一段距离 ②蜡烛下移一段距离 ③透镜下移一段距离(4)研究好成像规律后,小敏模拟了近视和远视的矫正,图乙中,小敏给透镜A戴上“眼镜”(凸透镜B),光屏上刚好出现清晰的像,摘下“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如图丙所示,若要通过移动蜡烛使像再次清晰,应将蜡烛向 (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1.小金同学患有近视眼,自习课上他戴上眼镜看书。如果摘下眼镜,要想还能够看清书上的字迹,关于他的做法以及书上的字在视网膜上成像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将书靠近眼睛,像是倒立的 B.将书靠近眼睛,像是正立的C.将书远离眼睛,像是倒立的 D.将书远离眼睛,像是正立的2.在中考百日誓师大会上,小明使用无人机进行拍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无人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无人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C.要拍誓师大会全景,需控制无人机上升,所成的像变小D.要拍主席台近景,需控制无人机上升,所成的像变大3.如图是一种称之为“七仙女”的神奇玻璃酒杯,空杯时什么也看不见,斟上酒,杯底立即显现出栩栩如生的仙女图。下列对仙女图形成原因的探讨,不正确的是( )A.可能是酒和凸透镜对光产生折射,出现放大的像B.空杯时,“七仙女”的图片可能在凸透镜的焦点上C.可能是斟酒后杯底凸透镜焦距变小,使原来在焦点上的图片移在一倍焦距以外,成放大的像D.可能是斟酒后杯底凸透镜焦距变大,使原来在焦点上的图片移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放大的像4.在新昌城区推出“小马骑行”共享单车,切实解决了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如图甲是一处共享单车存放点,市民只需使用手机支付宝或微信扫描图乙中的二维码进行注册、实名认证,即可解锁用车。下列关于共享单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二维码是光源B.共享单车转弯时受到平衡力的作用C.二维码中黑色部分反射光,白色部分吸收光D.扫码时,要使屏幕上二维码的像变小,只需将手机摄像头远离二维码5.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作为青少年要爱眼护眼,科学用眼。下列关于近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正确的是( )A.甲和乙 B.甲和丁 C.丙和乙 D.丙和丁6.如图所示,a、b、c、d是距凸透镜不同距离的四个点,F为焦点。下列几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与物体在不同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对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幻灯机是根据物体放在c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B.照相机是根据物体放在d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C.使用放大镜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a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D.人眼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F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7.如图,小明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下列操作最合理的是( )A. B.C. D.8.小眼镜”成为全社会的“大关切”,有人大代表建议要高度重视近视低龄化问题。(1)如图甲所示,正常人眼看远近不同物体时能实现自动变焦,使物体都成像在 上,看清近处物体时的焦距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看清远处物体时的焦距。(2)如图乙所示,现流行的全飞秒近视手术,在眼角膜上削去一部分并从切口取出,从而使角膜形成一个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的形状,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但也有一定的后遗症。9.王老师在课堂上,看近处课本时要戴上眼镜,观察远处同学时又摘下眼镜,这样戴上摘下,非常不方便。王老师的眼睛是 (近视、远视)眼,可以用 镜来矫正。小凡将一种新型眼镜送给了老师,如图所示,镜片A区厚度相同,B区可以矫正视力,现在王老师可以通过 区看书,通过另一区看同学,再不需要频繁戴上摘下眼镜。10.眼睛健康是大家一直关注的问题,请回答下列与眼睛有关的光学问题:(1)如图甲为正常人眼看远近不同物体时眼睛的自动调节,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这不可能是同一个人的眼 b.这说明眼睛是一个自动变焦(距)的系统c.看远处的物体常常需要眯起眼睛看 d.看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应更凸一些(2)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表明:中学生近视发生率约为55.22%,且急剧低龄化。如图所示 (填"乙"或“丙")图表示近视眼折光系统的光路示意图,矫正近视眼应佩带 (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片。(3)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夜晚看书时突然停电,瞬间眼前一片乌黑,什么都看不到;片刻后才逐渐看见周围的物体。这种变化是因为眼球的 变大。11.按要求作图:⑴已知图1中的凹透镜和凸透镜的焦距相同,根据两种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画出已知光线的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⑵在图2中画出AB物体在MN镜子中的像。⑶自行车的尾部安装一种塑料制成的反光镜,夜间骑车时,在车灯照射下,能把光线按原来方向返回。反光镜结构如右图3所示,两镜面相互垂直,当一条光线AB人射到其中一平面镜,作出所有反射光线的光路图。1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如图1,小明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下列操作最合理的是 (2)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在图2所示的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图中未画出),此时成像情况与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的原理相同。以下哪些方法可以恰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 A.交换蜡烛和光屏的位置 B.把凸透镜移到30cm刻度线处C.把蜡烛和光屏同时向右移动20cm13.小徐在STEAM课堂上,通过老师的教导,成功制作出水凸透镜,并完成了以下实验:(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通过注水器调节水透镜的焦距为10cm。将蜡烛、水凸透镜和光屏固定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上,此时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像的性质是倒立、 的实像。(2)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后,如果保持光屏和水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当蜡烛向水凸透镜靠近时,要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可以采取什么办法?请简要写出操作过程 。(3)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如图乙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部分色光未画出)。这说明不同色光在入射三棱镜(或凸透镜)时,蓝光偏折的程度会最大。于是,小徐使用红光、黄光和蓝光来测量水凸透镜的住距(f)大小(如图丙)。以下关于三种色光通过水凸透镜时的焦距(f)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f红>f黄>f蓝 B.f红C.f红=f黄=f蓝 D.f黄>f红>f蓝答案及解析例1、C【解析】甲:蜡烛在平面镜内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是所有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因此木板不能挡住,可以看到;乙:蜡烛通过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是所有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因此木板也挡不住,可以看到。 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例2、D【解析】A.物品上的二维码自己不发光,不是光源,故A错误;B.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相当于照相机,故B错误;C.当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物体应该在二倍焦距以外,故C错误;D.二维码超过设定的方框时,即像太大,要使像变小,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此时要增大物距,即物品不动,把手机向后移动,故D正确。 故选D。例3、A【解析】根据图像可知,当u=20cm时,v=20cm,因此2f=20cm,解得:f=10cm,故A正确;当物距u=30cm时,相距v=15cm,故B错误;当物距u=30cm时,相距v=15cm;当物距u=15cm时,相距v=30cm,据此可知:物距增大时,相距减小,故C错误; 当物距u=15cm时,此时f例4、B【解析】鲫鱼通过侧线可以感知水压大小、水流方向、水流速度、水中物体的位置和其他各种变化。所以鲫鱼即使是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游泳,也不会迷失方向,能顺利躲开礁石,起主要作用的器官是侧线。例5、A【解析】①薄膜上出现烛焰的像是倒立的,正确;②薄膜上出现独焰的像可能是缩小的,也可能是放大的;正确;③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拉动内简增加简长,烛焰的像变大;正确;④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前推动内简缩短简长,烛焰的像更明亮了。正确; 故选A。例6、A【解析】根据乙图可知,成像在视网膜前面,为近视眼,应该用凹透镜矫正。根据甲图可知,镜片I中间薄边缘厚,为凹透镜。因此用镜片I矫正。 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例7、C【解析】A、图中指的是近视眼的成像原理,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A不符合题意;B、视觉形成的部位在大脑皮层,B不符合题意;C、瞳孔能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看强光时瞳孔缩小,看弱光时瞳孔扩大,因此当某学生从教室走到明亮的室外时,他的瞳孔变小,C符合题意;D、形成近视眼的原因是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成像于视网膜前,看不清远处物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例8、(1)解:如图所示:(2)解:如图所示:例9、(1)大 (2)缩小 ;照相机 (3)凸透镜 【解析】(1)据表格中的数据特点可知,保持物距不变时,焦距越大则像距越大;(2)据上面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实验序号1中的物距大于像距,所以此时应该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3)据图可知,此时的物距是15cm,而若换一个f=13cm的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40cm刻度线处,相当于增大了凸透镜的焦距,即相当于减小了物距,故此时的像距应该变大,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像依然模糊的原因,就是此时的像距太大导致的,所以为了使光屏上的像变清晰,即需要让光线提前会聚,所以应该在光具座上的凸透镜前的适当位置再放置一个凸透镜.1.B【解析】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要在光屏上的得到清晰的放大的像,必须减小物距,增大像距,即蜡烛和光屏都向右移动,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2.A【解析】甲区域:此时物距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为照相机,故A正确,B错误;乙区域:此时f丙区域:此时u3.D【解析】A.根据题意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那么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B.当物体成缩小的实像时,u>2f,且f2f,f<18cm<2f,解得:9cmC.当蜡烛距离透镜9cm时,此时uD.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透镜位置不变,蜡烛和光屏互换,那么光屏上仍然得到清晰的实像,故D正确。 故选D。4.D【解析】①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如果将物体靠近凸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必须远离凸透镜。由于此时u>2f,因此光屏移动距离小于物体移动距离,故①错误;②当光屏上成缩小的实像时,此时u>2f,f③换用焦距较小的凸透镜后,相当于焦距不变,而物距增大。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必须靠近凸透镜,故③正确;④保持物体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当物距和像距的数值交换时,一定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另一个清晰的像,只是像的大小发生改变,故④正确。 那么正确的是③④。 故选D。5.(1)凸透镜(2)红外线【解析】(1)该款产品的摄像头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而制成的;(2)测温仪将人体辐射出的红外线信号转化为温度信号。6.0.05;变小【解析】(1)根据图像可知,当物距为10cm时,像距也是10cm;根据u=v=2f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5cm,因此用该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时,被观察的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应该小于焦距5cm,即在0.05m以内;(2)把物体从距凸透镜5cm处移动到距凸透镜20cm处的过程中,由于u>f,所以凸透镜成实像。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因为物距增大,所以像的大小变小,像距变小。7.(1)放大(2)45(3)①③(4)远离【解析】(1)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则所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2)此时的物距u=30cm-15cm=15cm,像距v=60cm-30cm=30cm。将二者交换数值,即u=30cm时,v=15cm时,光屏上再次成像,此时透镜的位置为:15cm+30cm=45cm。(3)①光屏上移一段距离,相当于像向下移动,故①正确;②蜡烛下移一段距离,则像向上运动,故②错误;③透镜下移一段距离,像也向下移动,故③正确。 故选①③。(4)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去掉凸透镜B后,光线肯定比原来发散了,即成像位置比光屏的位置靠后。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如果要使像向前移动到光屏上,那么蜡烛就要远离凸透镜。1.A【解析】近视眼靠近物体,可使物体经过眼球中的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上,所成像是倒立实像,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将书远离眼睛,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使人的眼睛看不清远处物体,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2.C【解析】无人机的镜头就是一架照相机,相当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B错误;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无人机上升,物距增大,则像距增大像变小,故C正确;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无人机下降,物距减小,则像距增大像变大,故D错误。 故选C。3.C【解析】根据图片可知,酒杯底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没有酒时,“七仙女”的图片恰好在焦点上,此时不成像,因此我们看不到。加入酒后,酒和瓶子底部构成的新的凸透镜的焦距变长,图片这时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可以看到,故A、B、D正确不合题意,而C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4.D【解析】A.二维码自己不能发光,它反射其它物体的广,不是光源,故A错误;B.共享单车转弯时,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没有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故B错误;C.二维码中黑色部分吸收光,白色部分反射光,故C错误;D.根据“物远像近小”可知,扫码时,要使屏幕上二维码的像变小,只需将手机摄像头远离二维码,故D正确。 故选D。5.A【解析】近视眼的晶状体偏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成像在视网膜前面,即甲为近视眼;要时像后移到视网膜上,必须使光线发散,因此用凹透镜矫正,即乙为近视眼的矫正,故A正确,而B、C、D错误。故选A。6.A【解析】A.幻灯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在c点时,处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正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正确;B.物体在d点时,处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而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C.物体在a点时,处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而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C错误;D.物体放在F点时,不成像,而人眼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错误。故选A。7.C【解析】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太阳光必须与主轴平行,即与凸透镜的表面垂直,承接焦点的光屏要与凸透镜的表面平行,便于测量焦距,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8.(1)视网膜;小于(2)凹透镜【解析】(1)如图甲所示,正常人眼看远近不同物体时能实现自动变焦,使物体都成像在视网膜上.看清近处物体时,晶状体的凸度变大,那么它的的焦距小于看清远处物体时的焦距。(2)在眼角膜上削去一部分并从切口取出,此时晶状体中间薄边缘厚,从而使角膜形成一个凹透镜的形状,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但也有一定的后遗症。9.远视;凸透镜;B【解析】(1)(2)王老师看近处的物体不清楚,应该为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3)王老师看书时不清楚,需要戴眼镜,因此可以通过B区看书。10.(1)bd(2)丙;凹透镜(3)瞳孔【解析】1)正常眼看远处和近处的物体都清晰,就是根据晶状体自动调节的原理,说明眼睛是一个自动变焦(距)系统,所以图中可能是同一个人的眼观察不同物体时的情况,故a错误,b正确;对于正常眼,看远处和近处的物体的都是正常看就行,但对于近视眼,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只有近视眼通过眯眼的方式让晶状体在一定程度上变薄,有利于看清远处的物体,c错误;看近处的物体,要使得像成在视网膜上,应该让晶状体会聚能力变强,所以晶状体应该变厚,d正确。(2)图丙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发散一下,因此带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3)瞳孔能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看强光时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刺激;看弱光时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得到足够光的刺激。夜晚看书时突然停电,瞬间眼前一片乌黑,什么都看不到;片刻后才逐渐看见周围的物体。这种变化是因为眼球的瞳孔变大。11.解:如图所示:【解析】1)①射向凹透镜另一侧虚焦点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折射光线与主轴平行;②与主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如下图所示:(2)①通过A点作镜面的垂线,然后在这条直线上镜面另一侧根据“物像等距”找到它的像点A'的位置;②同理,找到B点的像点B'的位置;③用虚线连接像点A'B'即可,如下图所示:(3)①通过竖直的平面镜上的入射点作镜面的法线(垂线),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下面作出对应的反射光线;②通过水平的平面镜上的入射点作镜面的法线(垂线),用同样的方法做出对应的反射光线即可,如下图所示:12.(1)C(2)照相机;ABC【解析】(1)在测量凸透镜的焦点时,必须使太阳光与凸透镜的主轴平行,且承接焦点的白纸要与凸透镜平行,这时得到的光点才可能最小最亮,故选C。(2)根据图2可知,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根据“物远像近小”可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为照相机。A.交换蜡烛和光屏的位置,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肯定能够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正确; B.把凸透镜移到30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等于20cm,像距等于40cm,恰好与原来物距和像距相反,肯定能够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正确;C.把蜡烛和光屏同时向右移动20cm,此时此时物距等于20cm,像距等于40cm,恰好与原来物距和像距相反,肯定能够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正确。 故选ABC。13.(1)缩小(2)通过注射器往水凸透镜中注入适量的水(3)A【解析】(1)根据甲图可知,此时物距u=70cm-20cm=50cm>20cm,所以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2)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后,如果保持光屏和水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当蜡烛向水凸透镜靠近时,即物距减小,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此时像距增大像变大。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上,必须使光线会聚,即增大水透镜的凸度,那么:通过注射器往水凸透镜中注入适量的水。(3)根据图乙可知,三棱镜对红光的偏转能力最弱,对蓝光的偏折能力最强。当它们经过同一个凸透镜后,如下图所示:三种色光通过水透镜的焦距f大小关系为:f红>f黄>f蓝。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冲刺重高”讲义(十二)透视和视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