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5张PPT)
琵琶行并序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记四、五自然段翻译及重点字词,掌握对比分析白居易人物形象。
2.学会分析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思+展:10min
(一)译读《琵琶行并序》的第四自然段,解释加点的字。完成1、2题。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 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 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 黄芦苦竹绕宅生。
翻译: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住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重:更加
唧唧:叹声
谪居:被贬官降职到边远外地居住
黄芦:发黄的芦苇
苦竹:又名伞柄竹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 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 为君翻作《琵琶行》。
旦暮:早上、晚上
花:开花
朝:早上
秋月夜:秋季月明之夜
独倾:独自饮酒
岂:难道
呕哑:拟声词,形容单调的乐声
嘲哳:形容声音繁杂
难为听:难听,听不下去
暂:突然,一下子
更: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复」、「又」
翻译:在这里从早到晚能听到些什么声音呢 只能听到杜鹃悲切的啼声和猿猴凄哀的鸣叫。春天江边鲜花盛开的早晨,秋天明月朗照的夜晚,常常拿出酒来便独自酌饮。难道没有樵夫牧童唱山歌、吹竹笛吗 可那声音或单调乏味,或繁条纷乱,实在难听。今夜听到你的乐曲,如同听到仙界的音乐,耳朵顿时清亮起来。您不要推辞,再坐下弹一首曲子,我为您写作《琵琶行》的歌词。
1.“春江花朝秋月夜”本是美好时光,诗人为什么此时却倍感悲伤
这句诗采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这句诗由“春江”“花朝”“秋月夜”三个名词短语组成,每个短语都是一种美好景象,每到此时,诗人联想到家人的团聚、朋友的欢宴等,更加感到自己的孤独凄凉。所以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联系诗人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分析诗人形象。
谪居卧病浔阳城
终岁不闻丝竹声
黄芦苦竹绕宅生
内容分析 形象概括
昔日 今日 年轻貌美 年长色衰 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
门庭若市 孤守空船 今年欢笑复明年 去来江口守空船 身份变化:京倡 ( 商妇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身份变化:京官 ( 谪官 )
是一个才华横溢却被朝廷冷落的多愁善感
的诗人形象
做官京城 丝竹不绝 其乐融融 (一)译读《琵琶行并序》的第五自然段,解释加点的字。完成第3题。
思+展:8min
感我此言良久立, 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翻译:被我的这一番话感动,琵琶女站了很久,她退回(原处)坐下,把弦拧紧,调定得更高。那凄惨的声调不像以前的乐音,满座人再一次听到后都掩面哭泣起来。在座的谁流的眼泪最多 我这个江州司马的青衫已被泪水湿透了。
却坐:退回到原处坐下 促弦:把弦拧紧
转:更、越 向前:以前
掩泣:掩面哭泣
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肤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江州司马”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3.“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湿青衫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所写:“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一、整体感知
1.诗歌往往少不了景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有几处描写的文字,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思+议:5min
景物 作用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 ①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 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景物 作用
绕船明月江水寒 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黄芦苦竹绕宅生 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第六周 《琵琶行》并序 第三课时导纲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1.熟记四、五自然段翻译及重点字词,掌握对比分析白居易人物形象。
2.学会分析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重、难点】
1.熟记四、五自然段翻译及重点字词,掌握对比分析白居易人物形象。
2.学会分析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导学流程】
基础感知
译读《琵琶行并序》的第四自然段,解释加点的字。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
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
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
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1.“春江花朝秋月夜”本是美好时光,诗人为什么此时却倍感悲伤
内容分析 形象概括
昔日 今日
年轻貌美 年长色衰 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
门庭若市 孤守空船
今年欢笑复明年 去来江口守空船
身份变化:京倡 ( 商妇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身份变化:京官 ( )
做官京城
丝竹不绝
其乐融融 黄芦苦竹绕宅生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联系诗人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分析诗人形象。
译读《琵琶行并序》的第五自然段,解释加点的字。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3.“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湿青衫呢
整体感知
4.诗歌往往少不了景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有几处描写的文字,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景物 作用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
唯见江心秋月白
绕船明月江水寒
黄芦苦竹绕宅生
三、学完本课你还有什么困惑?
【课内拓展】
诗中描写了几次琵琶女的演奏?请简要说明每一次描写的特点。
一共描写了三次。第一次是暗写,只写诗人江边送客听到琵琶声,没有进行具体描写,但从“主人忘归客不发”可以看出音乐之高妙。
第二次是明写,琵琶女出场并演奏,这是诗的主体部分。诗人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她演奏的内容、演奏的技艺,并由此转入琵琶女自叙身世,不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而且引出了诗人自己的“沦落”,将自己“辞帝京”“谪居卧病”之事带出。
第三次是明暗结合,写得简略。先说调子悲凄,又从侧面写听众“掩泣”,更以“江州司马青衫湿”作结,补足了“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的内涵,鲜明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