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课件(共8张PPT)+配套导学案—2020年秋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课件(共8张PPT)+配套导学案—2020年秋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8张PPT)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评论的一般特点和作用。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3.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导 1 min
阅读知识链接,了解新闻评论的一般特点和作用;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
思+展 3 min
阅读课文,完成文本探究第1题
思 5 min
展+评(第1题) 3 min
工匠精神对于企业和国家的意义
工匠精神是一种改变世界的力量
最行工匠精神应该具备主动探寻的精神
工匠精神引导我们踏实前进
细读课文,完成文本探究第2、3题
思 5 min
2.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1)用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2)道理论证。作者引用企业家、作家和普通人的话,加以分析论证,论述我们的时代需要工匠精神,它体现出社会的品格和国家的形象。
展+评 5 min
展+评
3. “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要提倡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联系现实试分析我们如何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文章倒数第二段中“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这句话正是意在强调,虽然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但是我们都应该追求并实践工匠精神,体现了作者对工匠精神的推崇和倡导,体现了有的放矢、直面现实、解决问题的新闻品格。第五周《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了解新闻评论的一般特点和作用。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重、难点】
1.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2.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导学流程】
一、知识链接
1.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常见的新闻评论有社论(对当前重大事件、重大问题发言)、评论、评论员文章(以评论员名义发表的结合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的评论)、短评(针对某一事物或问题发表的独立成篇的简短评论)、编者按(表明编辑部态度的新闻报道)、专栏评论(在报纸固定的版面,特定的专栏中发表的评论)和评述(新闻中的评论和叙述)等形式。
【特点】(1)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发表独特的见解;
(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4)面向广大群众。
【主要表现方法】(1)夹叙夹议:它既要写事又要写看法。
(2)亦理亦情:论述文体,在对事件作出理性评判和分析时,并不排斥动之以情的作用。
2.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一词,最早出自于著名企业家、教育家聂圣哲,他培养出来的一流木工匠士,正是来自于这种精神。聂圣哲曾呼吁:“中国制造”是世界给予中国的最好礼物,要珍惜这个练兵的机会,决不能轻易丢失。“中国制造”熟能生巧了,就可以过渡到“中国精造”。“中国精造”稳定了,不怕没有“中国创造”。千万不要“中国制造”还没有成熟就天折了,路要一步一步走,人动化(手艺活)是自动化的基础与前提。要有工匠精神,从“匠心”到“匠魂”。一流工匠要从少年培养,有些行业甚至要从12岁开始训练。要尽早恢复学徒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
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有媒体将其列入“十大新词”予以解读。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
二、文本研究
1.请阅读课文,把“工匠精神”的内涵填写在下面的方框内,并思考当今时代推崇的工匠精神具有怎样的意义?第 五 周《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导纲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了解新闻评论的一般特点和作用。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重、难点】
1.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2.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导学流程】
一、知识链接
1.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常见的新闻评论有社论(对当前重大事件、重大问题发言)、评论、评论员文章(以评论员名义发表的结合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的评论)、短评(针对某一事物或问题发表的独立成篇的简短评论)、编者按(表明编辑部态度的新闻报道)、专栏评论(在报纸固定的版面,特定的专栏中发表的评论)和评述(新闻中的评论和叙述)等形式。
【特点】(1)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发表独特的见解;
(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4)面向广大群众。
【主要表现方法】(1)夹叙夹议:它既要写事又要写看法。
(2)亦理亦情:论述文体,在对事件作出理性评判和分析时,并不排斥动之以情的作用。
2.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一词,最早出自于著名企业家、教育家聂圣哲,他培养出来的一流木工匠士,正是来自于这种精神。聂圣哲曾呼吁:“中国制造”是世界给予中国的最好礼物,要珍惜这个练兵的机会,决不能轻易丢失。“中国制造”熟能生巧了,就可以过渡到“中国精造”。“中国精造”稳定了,不怕没有“中国创造”。千万不要“中国制造”还没有成熟就天折了,路要一步一步走,人动化(手艺活)是自动化的基础与前提。要有工匠精神,从“匠心”到“匠魂”。一流工匠要从少年培养,有些行业甚至要从12岁开始训练。要尽早恢复学徒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
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有媒体将其列入“十大新词”予以解读。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
二、文本研究
1.请阅读课文,归纳段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