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8张PPT)《短歌行》导 2min【学习目标】1.了解曹操生平和古体诗、近体诗、建安风骨等相关知识。2.掌握诗歌用典、比喻的表达技巧。3.领悟诗人情感。【重、难点】1.掌握诗歌用典、比喻的表达技巧。2.领悟诗人情感。思:4min阅读“导学流程” 一、知识链接,圈画重点,记忆重点知识。二、基础感知5min1.听音频、正字音,阅读诗歌,整体把握感知情感,并结合作者生平和课本注释,补全下列空缺内容。子衿(jīn ) 鼓瑟吹笙(sè )(shēng )掇(duō ) 吐哺(bǔ )契阔谈讌(qiè )( yàn )结合作者生平和课本注释,补全下列空缺内容。2min短歌行 对酒当歌 慨叹人生(1——8句)我有心愿 期盼嘉宾(9——16句)为人而忧 渴求贤人(17——24句)敞开胸怀 广纳贤才(25——32句)招贤纳士建功立业 2.诗歌运用了比喻、用典等表达技巧。根据提示填写下表,加深对这些表达技巧的理解。表达技巧 诗句 作用表达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达招纳贤才的迫切心情。(1)用典(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3)说明贤才若来投奔自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4)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5)用以虚心待贤的周公自况,表示自己也像周公一样厚遇贤士,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6)比喻(8)明明如月,何时可掇?(7)用比喻形象地说明人生美好的时光何其短暂。思+展+评 12min3.诗歌中“契阔谈?”,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诗歌中多次出现“忧”,这种“忧”是否意味着诗人对人生持有一种消极悲观的态度呢?描写出了宴请嘉宾时欢饮畅谈的场面。诗歌中多次出现“忧”,这个“忧”字是诗歌的“诗眼”,贯穿全诗。从表面上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从其产生的原因来看,正因为人生短暂,而诗人自己年岁已高,霸业未成,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己所用,才更迫切地希望实现自己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宏伟壮志。作者的这种忧思,正是源于内心的忧患意识,体现的正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思+议+展+评 8min回顾全诗+课堂总结第六周 《短歌行》 导纲一班级: 姓名: 小组:【学习目标】1.了解曹操生平和古体诗、近体诗、建安风骨等相关知识。2.掌握诗歌用典、比喻的表达技巧。3.领悟诗人情感。【重、难点】1.掌握诗歌用典、比喻的表达技巧。2.领悟诗人情感。【导学流程】一、知识链接1.作者生平魏武帝曹操(155~220年),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b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东汉末年宰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政权的奠基者。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献帝刘协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中国北方地区,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民、实行“租调制”,促进中原地区经济生产和社会稳定。建安十八年(213年),获封魏公,建立魏国,定都邺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3月15日),去世,谥号为武。其子曹丕称帝,追赠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喜欢用诗歌、散文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是魏晋文学的代表人物,鲁迅赞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2.主要作品与艺术风格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厚的修养。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表当今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曹操的诗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与时事有关联且以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的作品有《薤xiè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这些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等。前两篇写政治理想。他设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这在汉末社会大破坏的现实背景下,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短歌行》的主题是求贤,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句,抒发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以冀成其大业的心情。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3.写作背景曹操巩固了北方割据势力后,在建安十三年回到邺都,立刻着手改革官制,自任丞相,将军政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此时,孙权统一了江南,建立东吴政权,刘备在荆州积蓄扩展力量,伺机而动。曹操深感今后对手更强更难对付,必须广招贤才,迅速扩大自己的力量,方有取胜的把握。南征的战事迫在眉睫,曹操的这层忧虑也日益加深。终于在一次宴会上,他便用“短歌”的形式将自己的思虑展示于众。歌、行、吟均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演唱。“长歌”“短歌”是汉乐府中的曲调名称,根据歌词音节长短进行划分,一般而言,长歌热烈奔放,短歌低吟浅唱。《长歌行》和《短歌行》是乐府《平调曲》中的两种曲名,《短歌行》多用于宴会,这两种曲子长短之间的区别,按照《乐府诗集》的说法,是指歌声的长短,不是所说的歌词内容中人寿命的长短。吟,音节、格律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古体诗文学史习惯上把唐以前出现的所有诗歌体裁称为“古体诗”。如:创作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经》;战国末年屈原等楚地诗人创作的带“兮”字的“楚辞”(代表作品如《离骚》);汉代的“乐府民歌”,以及诗人仿乐府民歌而创作的“乐府诗”(分为“歌”“歌行”“引”“曲”“吟”等小类,代表作品如《短歌行》);汉、魏、晋、南北朝诗人们创作的大量的四言、五言、七言及杂言等(代表作品如《古诗十九首》)。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近体诗出现在唐代,因此唐人把新出现的诗体,称为“近体”,把唐以前的各种诗体称为“古体”,用以区别两种诗体的不同。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没有固定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近体诗则与之相反,有十分严格的格律。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从字数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建安风骨建安(汉献帝年号)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创作诗歌,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建安风骨”,也叫“魏晋风骨”。二、基础感知1.听音频、正字音,阅读诗歌,整体把握感知情感,并结合作者生平和课本注释,补全下列空缺内容。子衿(jīn ) 鼓瑟吹笙(sè )(shēng )掇(duō ) 吐哺(bǔ ) 契阔谈讌(qiè )( yàn )三、重点赏析2.诗歌运用了比喻、用典等表达技巧。根据提示填写下表,加深对这些表达技巧的理解。表达技巧 诗句 作用(1)用典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表达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3)说明贤才若来投奔自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4)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5)用以虚心待贤的周公自况,表示自己也像周公一样厚遇贤士,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6)比喻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7)用比喻形象地说明人生美好的时光何其短暂。(8)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表达招纳贤才的迫切心情。3.诗歌中“契阔谈?”,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诗歌中多次出现“忧”,这种“忧”是否意味着诗人对人生持有一种消极悲观的态度呢?答:描写出了宴请嘉宾时欢饮畅谈的场面。诗歌中多次出现“忧”从表面上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从其产生的原因来看,正因为人生短暂,而诗人自己年岁已高,霸业未成,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己所用,才更迫切地希望实现自己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宏伟壮志。作者的这种忧思,正是源于内心的忧患意识,体现的正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四、探究未知学完本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第六周 《短歌行》 导纲一班级: 姓名: 小组:【学习目标】1.了解曹操生平和古体诗、近体诗、建安风骨等相关知识。2.掌握诗歌用典、比喻的表达技巧。3.领悟诗人情感。【重、难点】1.掌握诗歌用典、比喻的表达技巧。2.领悟诗人情感。【导学流程】一、知识链接1.作者生平魏武帝曹操(155~220年),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b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东汉末年宰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政权的奠基者。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献帝刘协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中国北方地区,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民、实行“租调制”,促进中原地区经济生产和社会稳定。建安十八年(213年),获封魏公,建立魏国,定都邺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3月15日),去世,谥号为武。其子曹丕称帝,追赠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喜欢用诗歌、散文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是魏晋文学的代表人物,鲁迅赞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2.主要作品与艺术风格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厚的修养。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表当今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曹操的诗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与时事有关联且以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的作品有《薤xiè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这些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等。前两篇写政治理想。他设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这在汉末社会大破坏的现实背景下,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短歌行》的主题是求贤,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句,抒发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以冀成其大业的心情。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3.写作背景曹操巩固了北方割据势力后,在建安十三年回到邺都,立刻着手改革官制,自任丞相,将军政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此时,孙权统一了江南,建立东吴政权,刘备在荆州积蓄扩展力量,伺机而动。曹操深感今后对手更强更难对付,必须广招贤才,迅速扩大自己的力量,方有取胜的把握。南征的战事迫在眉睫,曹操的这层忧虑也日益加深。终于在一次宴会上,他便用“短歌”的形式将自己的思虑展示于众。歌、行、吟均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演唱。“长歌”“短歌”是汉乐府中的曲调名称,根据歌词音节长短进行划分,一般而言,长歌热烈奔放,短歌低吟浅唱。《长歌行》和《短歌行》是乐府《平调曲》中的两种曲名,《短歌行》多用于宴会,这两种曲子长短之间的区别,按照《乐府诗集》的说法,是指歌声的长短,不是所说的歌词内容中人寿命的长短。吟,音节、格律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古体诗文学史习惯上把唐以前出现的所有诗歌体裁称为“古体诗”。如:创作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经》;战国末年屈原等楚地诗人创作的带“兮”字的“楚辞”(代表作品如《离骚》);汉代的“乐府民歌”,以及诗人仿乐府民歌而创作的“乐府诗”(分为“歌”“歌行”“引”“曲”“吟”等小类,代表作品如《短歌行》);汉、魏、晋、南北朝诗人们创作的大量的四言、五言、七言及杂言等(代表作品如《古诗十九首》)。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近体诗出现在唐代,因此唐人把新出现的诗体,称为“近体”,把唐以前的各种诗体称为“古体”,用以区别两种诗体的不同。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没有固定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近体诗则与之相反,有十分严格的格律。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从字数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建安风骨建安(汉献帝年号)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创作诗歌,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建安风骨”,也叫“魏晋风骨”。二、基础感知1.听音频、正字音,阅读诗歌,整体把握感知情感,并结合作者生平和课本注释,补全下列空缺内容。子衿( ) 鼓瑟吹笙( )( )掇( ) 吐哺( ) 契阔谈讌( )( )三、重点赏析2.诗歌运用了比喻、用典等表达技巧。根据提示填写下表,加深对这些表达技巧的理解。表达技巧 诗句 作用(1) (2) 表达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4)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5)(6)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7)(7) 表达招纳贤才的迫切心情。3.诗歌中“契阔谈?”,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诗歌中多次出现“忧”,这种“忧”是否意味着诗人对人生持有一种消极悲观的态度呢?答:四、探究未知学完本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短歌行》导纲学生,10.12晚制作.docx 《短歌行》导纲答案.docx 短歌行》.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