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课件(共15张PPT)—2020年秋高一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课件(共15张PPT)—2020年秋高一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15张PPT)
乡土本色
第一章
首先,用大家熟悉的语文文本分析法,来学习第一篇《乡土本色》
一、整体感知: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乡土本色”
二、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
三、画思维导图。理清行文思路。
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乡土本色”
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土头土脑”的乡下人(农民)
段落层次
1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第1段)
2.靠土地谋生。(第2段)
2.眷恋故土。(第3段)
3.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不流动性、稳定性)(第4—6段)
4.地方性。(第7—10段)
5.“熟悉”社会。(第11—16段)
乡土社会特点

人与土地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土地是农民谋生的基础,
农民粘着在土地上。
不流动
强烈的地方性稳定性
人与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形成了以住在一起的小集团村落为单位的孤立和隔膜。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馀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
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
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
黄鸡与白酒,欢会不隔旬。
生者不远别,嫁娶先近邻。
死者不远葬,坟墓多绕村。
既安生与死,不苦形与神。
所以多寿考,往往见玄孙。
朱陈村 白居易
然后我们用学术著作通读方法,再读一遍?
(看作14篇论文去读)
你需要读
内容解读
结构解读
核心概念
具体事例
中心论点
(论证)
行文思路
论证方法
篇名 核心观点 关键概念 主要材料
论证思路
《乡土本色》
篇名 核心观点 关键概念 主要材料 论证思路
乡土本色 1.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 2.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3.我们的民族和泥土分不开,既有光荣,也受束缚。 有机的团结( 礼俗社会);机械的团结(法理社会) 美 国 朋 友 的 话 ; 史 禄 国 先 生 的 话 ; 电 影 里 的 风 俗 ; 西 洋 商 人的故事 先概述中国社会
乡土特色,再从
不同角度列举事
实论证中国人靠
土地谋生,而后
分析由此带来的
聚村而居的社区
特色,最后讨论
熟人社会的规矩
与信任。
思考:现代社会、乡土社会、礼俗社会、法理社会分别又什么特点?
相关概念理解
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得讲个明白,尤其怕口说无凭,需要画押签字,这样才使得法律产生。
乡土社会:法律是无从发生的,乡土社会从对彼此的熟悉中得到信任,是来源一种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礼俗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是“有机的团结”。
法理社会:一种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是“机械的团结”。
探究1.根据原文,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具有怎样的特点 你认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依然如此吗 为什么
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亲密;自由、规矩、熟知;信任;心安。
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不尽如此。相对而言,显得陌生、隔膜;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更多建立在利益之上,地缘、血缘的连接性变弱,人与人之间容易出现不理解、不信任。
探究2.中国人的诚信与西方人的诚信的区别是什么?
(礼俗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是“有机的团结”。
法理社会:一种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是“机械的团结”。)
所以,中国人的诚信是对行为规矩的坚守,西方人的诚信是对契约的遵守。
探究3:乡土社会“生于斯、长于斯”安土重迁的原因及其深远影响。
客观上:农耕文明,让百姓无法脱离土地而生存;聚村而居,生活和工作都有其便利性;
在与土地、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的熟悉而亲密的感觉;日日与土地打交道,视野封闭,缺少闯荡的勇气与决心。
“乡土本色”决定了乡土社会人们的交际圈是封闭狭窄的熟人社会,其社会结构也由此特色而造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