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课题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第2课时)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课标依据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情分析 上节课学习了物质的性质,本节课借助物质性质的探究实验,帮助学生明确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变化→变化的现象。学习目标 初步体验科学探究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 认识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 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感受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加以验证 学习如何根据实验现象进行逻辑推断,得到结论。运用教法、学法 引导——体验,证据——推理,启发——表述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原始设计 集备后完善 集备时间 主讲人 蜡烛燃烧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化学变化,从简单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思考并说出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与上节课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讲解有关,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说出石蜡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蜡烛燃烧过程中的一些变化现象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相应的假设和预测。感受科学探究的逻辑性。 锻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培养学生收集证据进行推理的能力。 思考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我们的关注点是什么,抓住做题时的关键点。回想科学探究的过程,分析总结实验方法,总结证明生成物的方法。方案一: [探究活动]蜡烛燃烧的秘密 观察与问题 【实验一】1.观察点燃前蜡烛 观察燃烧时的蜡烛 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哪些变化? 观察火焰的层次和明暗度及探究各层的温度的高低 对熄灭后的蜡烛做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 蜡烛为什么越烧越短? 蜡烛燃烧后生成什么物质? 可以通过什么方法验证产物? 假设与预测假设1:蜡烛燃烧可能生成了水(H2O)和二氧化碳(CO2)。 假设2:蜡烛燃烧除了生成了水(H2O)和二氧化碳(CO2),还可能有白烟。 查阅资料: 1.水蒸气遇冷冷凝成水珠。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与事实 【实验操作一】分别取一个干燥的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的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内壁上的现象。 现象:(1)烧杯内壁有水雾 (2)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后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实验操作二】探究白烟是什么? 往烛焰里插一根玻璃管会发现什么? 用燃着的火柴点白烟又会发现什么? 现象:白烟从玻璃管导出并能燃烧。 结论:说明蜡燃烧是蜡蒸气在燃烧,白烟不是产物。 解释与结论 通过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玻璃管中有白烟、白烟被点燃的现象,说明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 关注物质的性质 关注物质的变化 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表达与交流 蜡烛+氧气 二氧化碳+水你会了吗? 如何检验产物中水蒸气? 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如果烧杯内壁有小水珠,则生成水。 2. 如何检验气体二氧化碳? 在火焰上方罩一个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烧杯内壁有白色斑点),则生成二氧化碳。方案二: [探究活动]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 观察与问题 【实验1-10】将一小块光亮的铜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的颜色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假设与预测 1.预测:1-a 如果铜片上附着的黑色物质是烟灰,则很容易抹去; 1-b 如果把铜片加热,而火焰没有与铜片接触,则金属将不会变黑。 2.假设:铜片变黑是因为它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预测:若把铜片放在没有空气或没有氧气的试管里加热,铜片的颜色将不变。 实验与事实 【实验1-11】验证假设与预测1-a的实验:用洁净干布擦一擦已冷却的铜片黑色部分。 现象:黑色不能被擦掉 结论:预测1-a错误 【实验1-12】验证假设与预测1-b的实验:铜片在敞口试管中加热(火焰不与铜片接触) 现象:铜片变黑 结论:预测1-b错误 【实验1-13】验证假设与预测2的实验:用酒精灯对着放在有塞试管内的铜片左端加热,变黑后逐渐向右移动,直至铜片不再变黑。此时,将火焰移至铜片最右端继续加热一段时间。 现象:铜片左端变黑,右端不变黑。 结论:预测2正确。 解释与结论 阅读课本23页“解释与结论” 表达与交流 根据铜片表面变黑的实验现象,提出黑色物质是什么的问题。 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和预测。 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实验基本操作这一课演示过在试管内加热铜片的实验,学生有这个印象,能帮助他们想出如何不接触火焰进行加热。铜 + 氧气 氧化铜 Cu O2 CuO 拓展与迁移 进行另一个验证预测2的实验:用真空泵(也可用其他抽气装置,如吸尘器或大号注射器)抽去装有铜片的试管内的空气,然后加热,观察铜片有什么变化。随后,趁热打开试管的胶塞,你估计试管内铜片的红色部分会有什么变化?说明理由。 [阅读总结]课本24页“长话短说”。 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清楚认识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清楚科学探究的流程。当堂检测内容 在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以后,请你填写下列空格:(1)取一枝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石蜡会_____________。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______________。(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上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__________处(填字母)的火柴梗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____温度最高。(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烧杯内壁出现_______________,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蜡烛燃烧以后的生成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学校的探究性学习小组发现,铜绿[Cu2(OH)2CO3]受热分解后,除生成CO2和水蒸气外,试管中还有一些黑色粉末状固体。他们通过实验探究,分析黑色固体的组成,并验证产生的气体。请填空:(1)提出问题:黑色固体是什么?(2)猜想与假设,黑色固体可能是:a、炭粉 b、氧化铜 c、__________。(3)查阅资料:炭粉和氧化铜均为黑色固体,其中炭粉不与稀酸反应,也不溶于稀硫酸,而氧化铜可与稀酸反应而溶解。(4)设计实验方案:向试管中的黑色固体滴加足量的____________溶液,充分反应后,观察固体的溶解情况和所得溶液的颜色。(5)现象与结论:如果猜想a正确,则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若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猜想b正确;假如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猜想c成立。(6)已知;无水硫酸铜固体为白色,遇水蒸气则变为蓝色。若用下图装置验证两种气体生成物,应将生成的混合气体先通过装置___________。当将气体通入装置A进行验证时,气流应从_________口通入。授后反思(重点写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及补救措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