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资源。2、特征 (1) 自然资源形成和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和不均衡性。其中可再生资源具有明显地带性地理规律,矿产资源独具地质规律。 (2) 许多自然资源之间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3) 自然资源数量是有限的,但其生产潜力却可不断扩展和提高的。3、利用保护 (1) 对于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是如何节约、综合利用及寻找替代品问题。 (2) 对于再生资源,则是如何保护和促进更新以及如何充分加以利用问题。土地资源 1概念与分类 (1) 土地资源是陆地表层部分,由岩石,岩石风化物和土壤构成。 (2) 按利用类型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滩涂,沼泽,荒漠,建筑用地等等。 2我国土地资源基本特点 (1) 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2) 山地多,平地广,耕地比重小。 (3) 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4) 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3 存在问题 (1)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 (2)滥恳草原、过度放牧,导致土地沙化。 (3)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 (4)滥占耕地修路建房,导致耕地锐减。 4利用保护 (1) 核心问题--保护有限土地资源。 (2) 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3) 布局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4) 两项措施--第一,节约用地少占农田;第二,农业生产要稳妥扩大耕地面积与努力提高单产相结合。森林资源 1.资源价值 (1)环境资源 A.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B.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E.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减少噪声,杀菌抗病。 (2)物质资源 提供木材,原材料,食品饲料等。 (3)国防资源 防护国土,加强战备。 2.世界概况 (1) 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达30%;一个国家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且分布较均衡,就能生产大量木材,还能防御自然灾害,保护农业稳定发展。 (2) 世界原始林主要有针叶林和热带雨林两种类型。南、北美洲、北亚、东南亚、非洲等道地区为主要分布区。但热带雨林正在遭受大规模破坏。 3. 我国特点 (1) 宜林地广,森林树种丰富。 (2) 森林面积小,覆盖率低,林木蓄积量少。 (3) 森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4) 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4. 我国对策 (1)颁布《森林法》,严禁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大力植树造林,规定每年种植3-5棵树为每位公民义务。故我国人工林面积已居世界第一。 (2)实施防护林重点工程 A、三北防护林 横贯"三北"13个省级政区的万里风沙线,防风固沙,保护水土,防护面积占国土40%以上。 B、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覆盖长江中上游流域9个省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是长江三峡工程的配套工程。 C、沿海防护林 北起辽宁鸭绿江口,南到广西北仑河口,防风浪护堤岸工程。 D、太行山绿化工程 太行山植被稀疏,水源涵养条件差,加重了华北水资源缺乏程度。 E、平原绿化工程 属于农田防护林系。草原资源 1、概念:草场资源既包括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也包括高山草甸和河漫滩草甸。 2、世界分布 (1) 热带草原主要在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温带草原主要在亚欧大陆和南、北美洲。 (2) 就国家而言,澳大利亚、中国、俄罗斯、美国、阿根廷、蒙古、新西兰等草场丰富。 3、我国概况 (1) 总面积居世界第二,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 (2) 我国主要草场分布有东北草原区,蒙甘宁草原区,新疆草原区,青藏草原区和南方草山区五大地区。 (3) 存在问题 靠天养畜、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沙化、碱化,载畜量越来越少。 (4) 对策 A、依据《草原法》加强管理,规定合理载畜量,定期轮牧或轮流打草 B、建设人工草场,扭转靠天养畜落后局面。水生动植物资源 1.浅海渔场面积占世界1/4,居世界第一。 2.珍稀水生动物有白鳍豚,扬子鳄,文昌鱼等等。 3. 问题 A,滥捕滥猎,使部分种类濒临灭绝。 B,海洋环境污染,加剧资源衰退。自然保护区 1.意义 保护生物多样化和多种生态系统。 2.我国纳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名录吉林长白山,四川卧龙,广东鼎湖山,贵州梵净山,福建武夷山,内蒙古锡林郭勒,湖北神农架, 新疆博格达峰,江苏盐城,云南西双版纳,贵州茂兰,浙江天目山,黑龙江丰林,四川九寨沟与黄龙。矿产资源 1.概念 矿产是指富集于地壳中或出露于地表达成工农业利用要求的有用矿物。 2.世界概况 (1) 一个国家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广度和深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作为这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标志。 (2) 发达国家消费大部分矿产,并在掠夺和加工中牟取暴利;发展中国家开采、出口矿产资源,部分国家甚至在经济上依附于此.为此,发展中国家应发展民族资源加工工业。 (3) 虽然某些矿产目前出现枯竭迹象,但随技术进步,我们利用类型会增多,品位要求会降低,综合利用程度会提高,我们利用矿产资源的前景是广阔的。 (4) 开矿存在的环境问题。 A. 露天采矿剥离岩土,导致水土流失。 B. 地下采矿形成采空区,导致地面沉陷,破坏地下水自流循环。 C. 废矿石占用大片土地。 D. 采矿"三废"污染环境。 3.我国特点 (1)地质条件复杂,矿产资源丰富。钨,钒,锌,钛,稀土,锑等储量居世界首位;是世界矿种较 齐全,资源配套较好的少数国家之一;矿业开发总规模居世界第三。 (2)铁等一些重要矿产资源贫矿多,富矿少。金刚石、铬、铂、钾盐等矿种短缺或不足。 (3)伴生矿多,分选冶炼困难。我国三大伴生矿是攀枝花铁矿伴生钒钛矿,白云鄂博铁矿伴生稀土矿,金昌金川镍矿伴生多种金属。回收率低会浪费资源,造成污染。 (4) 矿产资源地区分布不均。集中分布便于大规模开发,但运输压力大。 (5) 矿产资源形势严峻。尤其是石油,天然气 ,煤,钾,铁,铜这6种支柱性矿产探明储量严重不足。 4.对策 (1) 保护矿产资源,节约,合理利用资源。 (2) 加强地质勘查,探明后备储量。4、、美国风力发电价格低于常规电力《中国科技日报》华盛顿2006年3月22日电 美国研究人员布朗表示,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美国许多电力市场上风力电力的价格已低于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发电的价格。这是标志美国转向新能源经济的里程碑。布朗说,由于风能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分布广泛、清洁干净和环保无害,因此它正在成为新能源经济的主要角色。美国2005年风力发电量增长了30%,达到9149兆瓦,而当年底美国已有30个州出现了消费风电的农场。2006年美国的风力发电量将再增长50%,风电的价格从20世纪80年代的每度电38美分下降到目前的4至6美分。布朗在展望未来时说,今后如果人们采用风电为电池充电,而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用电池在城里低速行驶,则城市交通工具将会达到无污染排放。气候变暖的影响。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与观察归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二、导与学过程(一)情景设置图瓦卢,位于新西兰以北4000千米处,南接斐济,北临基里巴斯,西望所罗门群岛,全国由9个珊瑚岛群组成,陆地面积26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5米。2000年6月,图瓦卢政府宣布,因地球气温增高引起海水上海,图瓦卢部分土地已被海水淹没,导致许多居民无家可归,图瓦鼎政府还向新西兰政府发出请求,希望新西兰能接受3000名图瓦卢居民前往定居。2001年12月,图瓦卢领导人承认在于不断上升的海平面的斗争中失败,宣布将放弃他们的祖国,2000年初,图瓦卢政府表示考虑准备采取法律手段,控告工业发达国家排放大量废气,造成全球气温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阅读分析材料(1)探究导致图瓦卢被海水肆虐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探究导致海平面上升的原因是什么?它是如何引起海平面上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过去全球气候变化(1)探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探究过去全球气候变化可分为哪几个时期?每个时期具体的变化情况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P92图4-3-2近15万年来地球的气候变化,分析提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前地球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此图可了解到全球气候变化呈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三)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与未来变化幅度(1)通过上一框题得出当前地球气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变化属于自然的气候波动。(2)读P93图4-3-3全球大气CO2含量与全球气温的变化。上图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图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综合可分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探究:引起全球CO2增多的主要原因有哪两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师生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对于高纬度地区、低纬度地区的工业各有什么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小结:全球气候变暖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导致的(四)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阅读P93-P94探究影响有哪些?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探究二氧化碳的施肥效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P94页图4-3-4分析海平面上升会引起哪些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典例分析:例1:据历史资料记载,黄河流域有象、水牛和竹笋。据此推断,当时的气候状况可能是( )A.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多 B.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少C.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少 D.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多解析:从现实状况看,象、水牛和竹等动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而黄河流域在历史上有这些动植物,估计当时气温和降水的数值都比现在高。答案:D例2 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有( )A.喜马拉雅山雪线高度降低 B.温带地区粮食产量下降C.北温带耕作区向高纬方向延伸 D.高纬度地区比原来降水更少解析:备选答案A是错误的,在这里,学生应了解雪线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雪线是指山体上有多年积雪的下界高度,年平均固体降水量恰好等于融化和蒸发量,这种雪量收支平衡地带称为雪线。影响雪线高度分布的因素有温度和降水,其中温度的影响相对大一些,如果全球变暖,喜马拉雅山区的温度也将上升,导致积雪融化数量加大,雪线的高度将会上升。备选答案D是错误的。影响某地降水量多少的原因,主要是大气中水汽的含量,其次,有凝结核及温度变化等。目前,高纬度地区降水量少,主要是因为温度相对低,水汽蒸发量较少。如果全球变暖,高纬地区是增温最明显地区,将会使水汽蒸发增多,从而导致降水的增多。答案:B、C例3: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信息反馈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惑和困惑?札 记札 记 答案:A 点拨:自然灾害是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构成危害的事件。台风、滑坡、泥石流、寒潮都是对人类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尼罗河下游两岸地区盐碱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是因为修建阿斯旺大坝后,沿尼罗河两岸出现了土壤盐碱化。由于河水不再泛滥,也就不再有雨季的大量河水带走土壤中的盐分,而不断的灌溉又使地下水位上升,把深层土壤内的盐分带到地表,再加上灌溉水中的盐分和各种化学残留物的高含量,导致了土壤盐碱化。 2 关于洪水造成的危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冲毁房屋、淹没农田 B.引起瘟疫和传染病的爆发 C.水电供应中断,生活秩序紊乱 D.对农业危害较大,对工业没有多大影响 答案:D 点拨:洪水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一旦洪水发生,可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淹没农田、村镇和工厂,造成工农业的财产损失,以及人畜的伤亡,有时会引起瘟疫和传染病的爆发,造成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城乡商业活动停止,生活秩序紊乱等。 二、洪灾的形成原因 3 关于洪水和洪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没有暴雨和大暴雨就不会造成洪灾 D.无论什么地区,只要发生洪水就会形成洪灾 C.洪水发生的区域越大,洪灾就越严重 D.经济越发达,洪水造成的损失就可能越严重 答案:D 点拨:洪水和洪灾是有区别的。如果洪水发生在无人区,不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也就不会形成洪灾。洪水只有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区域并且带来灾害时,才能称为洪灾。洪水发生的区域人口越密集,致灾的可能性就越大;经济越发达,损失就可能越严重。 4 关于洪水的形成与流域的汇水速度和排水速度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流域的汇水速度大于河道的排水速度时,就容易形成洪水 B.当河道的排水速度大于流域的汇水速度时,就容易形成洪水 C.当流域的汇水速度等于河道的排水速度时,就容易形成洪水 D.洪水的形成与流域的汇水速度和河道的排水速度无关 答案:A 点拨:洪水的形成与流域的汇水速度和河道的排水速度有关。当流域的汇水速度大于河道的排水速度时,就容易形成洪水;反之则不会形成洪水。流域的汇水速度与流域的地面坡度、土壤含水率、植被覆盖率等因素有关。地面坡度越大,土壤含水率越高,植被覆盖率越低,则流域的汇水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河道的排水速度与河谷的顺直程度、通畅程度、纵向坡度等因素有关。河谷越顺直、越通畅、纵向坡度越大,河道排水的速度越大。 5 下列哪种情况下,流域的汇水速度较大…………………………………………( ) A.地面坡度较小 B.土壤含水率较低 C.植被覆盖率较高 D.土壤含水率较高 答案:D 点拨:流域的汇水速度与流域的地面坡度、土壤含水率、植被覆盖率等因素有关。地面坡度越大,土壤含水率越高,植被覆盖率越低,则流域的汇水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 6 下列地区,洪水造成的损失可能较为严重的是…………………………………( ) A.雅鲁藏布江谷地 B.荆江河段 C.亚马孙河平原 D.撒哈拉沙漠 答案:B 点拨:河道越弯曲,河道的排水速度越慢,越容易形成洪水;洪水只有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区域并且带来灾害时,才能称为洪灾;洪水发生的区域,人口越密集,致灾的可能性就越大;经济越发达,损失就可能越严重。 7 关于长江洪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江洪灾,完全是由于长江流域降水多,又多暴雨造成的 B.长江洪灾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C.1998年的特大洪水,有自然因素,人为原因的加剧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D.“小雨量、高水位、大洪灾”,说明人为因素的影响不大,而三峡对干流的扼制起了重要作用 答案:C 点拨:暴雨洪水是一种气象灾害,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可能造成洪涝灾害;其次如果河道疏浚畅通,大水宣泄有路的话,也不一定就会造成洪涝灾害。所以流域内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加剧,一方面使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另一方面泥沙大量流入江河,淤积抬高了河床,泄洪能力降低,使暴雨形成的洪涝加剧并引发损害人民生命财产的灾害。泥沙淤积抬高河床是因为人们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当;三峡对长江上游几乎全部来水和来沙有扼制作用,但这种作用主要是对上游,对中下游则无能为力。 三、洪灾的防治措施 8 人类活动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诱发和加剧洪灾的发生,而且还无形中使得洪水成灾的可能性及灾害损失增大。下列做法不利于避免或减轻洪水造成损失的是……………………………………………………………………………………………( ) A.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 B.长江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 C.黄河下游加固江防大堤 D.三江平原恢复和重建沼泽湿地 答案:B 点拨:围湖造田使得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由于水土流失严重,长江河床和沿岸彻底普遍淤高,导致水位升高,洪灾加剧。 9 防洪减灾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 B.严格控制滥砍乱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C.我国人多力量大,没有必要过多投入,哪里出现灾情,全国人民一起支援 D.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 答案:C 点拨:防洪减灾的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包括: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严格控制滥砍乱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制,将减灾防灾纳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发展计划;建立统一的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设置防洪保险基金和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加强灾前水利建设投入与减灾科研投入,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和抗灾等。 10 图(一)、(二)、(三)是“我国部分灾害分布”示意图,图(四)是“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我国洪水害、风暴潮分布 我国干旱灾害分布 我国热带气旋与台风进行路线、 我国自然灾害区划泥石流灾害、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分布 图4—9 将下列自然灾害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第(1)(2)小题的相应空格内 A.洪水 B.风暴潮 C.干旱 D.水土流失 E.泥石流 F.台风 (1)图示的各自然灾害,在我国分布地区最广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图(四)中,地区Ⅰ、Ⅱ与地区Ⅲ共有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____(多项选择);在地区Ⅱ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灾害的分布地区最广;与其他地区相比,地区Ⅳ中____________灾害的分布最为集中。 (2)(多项选择)按所在的地球圈层与灾害成因分类,在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发生在岩石圈中的是____________,发生在大气圈中的是____________,发生在水圈中的是____________。 (3)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情,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写出我国加强防灾设施建设的具体实例。(至少三例) 答案:(1)A C ABCF C D E (2)DE CF AB (3)①兴建长江三峡工程,②在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加固长江、黄河大堤,③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在城市内疏通排水通道等)。 点拨:此题主要考查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1)从图(一)(二)中可以看出,在我国洪水与干旱分布地区最广。从图(四)中可以看出,Ⅰ、Ⅲ都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属于季风区。因此在两地区内洪水、风暴潮、干旱、泥石流都会发生。地区Ⅱ是黄土高原区,干旱、水土流失多有发生。地区Ⅳ地处第一、二阶梯交界处,由于地质活跃、降水集中等因素,多发生泥石流。(2)水土流失、泥石流多发生在岩石圈内,干旱、台风多发生于大气圈中,洪水、风暴潮多发生在水圈中。(3)减灾防灾的措施,可结合我国的水利工程和生态工程作答。本题出错原因是没有掌握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不会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合理推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鲁教版必修1必修一第四单元学案: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doc 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鲁教版必修1必修一第四单元学案:第三节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doc 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鲁教版必修1必修一第四单元学案: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