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戏曲文化精神 萃取中华审美精华2023届高考政治时政热点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激活戏曲文化精神 萃取中华审美精华2023届高考政治时政热点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激活戏曲文化精神 萃取中华审美精华
近日,央视戏曲频道《空中剧院》精心策划了《戏韵家国情》系列节目,在上千场精彩演出中,萃取了中华戏曲中很有现实意义的“家国情怀”这一主题,通过“文化访谈+戏曲视频+现场演出”的节目形式,弘扬了传统戏曲艺术中蕴含的精神价值,展示了当下戏曲文化在新题材、新人物创造中焕发的新风采、新气象,令人印象深刻。
《戏韵家国情》以“爱国篇、壮志篇、巾帼篇、楷模篇、节日篇、立德篇、家风篇、青春篇”等八个主题,十个篇章,甄选出与之对应的传统优秀剧目和当代戏曲新作,通过戏曲剧目来佐证家国情怀的源远流长。《戏韵家国情》不但体现了中华审美成果及其对戏剧文化的贡献,更展示出中华戏曲对中华民族思想智慧和道德理念的承载,凸显千百年来对以“家国情怀”为根基的民族精神的记录和流传。《戏韵家国情》的编导注意展示民族精神的高光释放,所以精美的戏曲表达也就被激活出更感人的力量。面对大家耳熟能详的传统剧目、古代故事、著名人物,《戏韵家国情》突破以往单纯形式的呈现,使观者感受到电视审美的效果。
电视的节目创新如果仅仅是形式的突破,那节目的生命力往往会短暂,而《戏韵家国情》努力创新形式感之上的思想支撑。戏曲中蕴含的民族精神营养必须经过萃取,才会产生对今人的精神感染力。通过符合电视审美特点的改造,《戏韵家国情》的“文化访谈”环节摆脱了以往的惯式。节目中引入的对戏曲题材和审美认知都具有一定功力的解读者虽是“戏曲素人”,但却称职地支撑起节目的讲述重任。于是,由此切入的节目因为此环节的设置,加上话题的切入深刻鲜活,让《戏韵家国情》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在体现出戏曲传统的同时,也让电视戏曲节目访谈给观众以新鲜感。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杨凤城教授和文艺评论家张德祥,一位是党史专家,一位是影视评论家,两人立足各自专业,对传统戏曲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和时代价值娓娓道来,谈话言之有物,让人乐于倾听,并多有收获。更可贵的,还在于两位都是戏迷,使得话题有深度、有内涵的同时,自然具有了极强的艺术指向性和真切的审美感受力。
《戏韵家国情》的选材主要来自《空中剧院》这一戏曲内容宝库,但节目要在20年来录制的几百台剧目、近千场演出中去挑选也有一定难度。《戏韵家国情》在名剧、名家上聚焦,在精彩桥段和感人情节上精选,在内容和审美效果上充分运用电视手段予以强化,节目思路可称创新。“好看、精彩、珍贵”三大特色构成了《戏韵家国情》的内容感染力与审美吸引力。
《戏韵家国情》中传统戏曲题材和内涵很好对应,但仅局限于传统显然不足以体现戏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难以印证“守正创新”的艺术真谛。《空中剧院》的编导在《戏韵家国情》中,不但做优了传统题材家国情怀这篇大文章,而且做精了当代戏曲发展中赓续家国情的新文章。编导极有现实感地精选了近年来发扬光大民族精神、民族美德的戏曲新作。如,沪剧《敦煌女儿》,可谓近年很有感染力、真实感的当代题材精品。节目不是简单邀请主演茅善玉到现场介绍排演体会,而是尝试在撷取剧目精彩感人桥段的同时,用情景剧的方式演绎樊锦诗青年和老年两个人生瞬间真实抒发的内心感受,效果极为感人,节目也因此展示出创造性。再如,革命先贤李大钊无疑不会“缺席”《戏韵家国情》。但意想不到的是,编导不满足于简单对京剧《李大钊》的植入,而是从大钊遗著中创编了一篇革命志向的深沉表达和对青年对未来的深情期许的文章作为情景短剧。当京剧《李大钊》主演张建峰从百年前的情景回到访谈的现实,摘下大钊的胡须和眼镜,一袭长衫和嘉宾一起畅谈革命志士的英雄气概,以及当下人对革命志士精神境界的深刻感受时,明显感觉到现场每一个人都增添许多的敬畏。这怎能不深深打动电视机前的观众呢?其效果恐怕也是以往电视戏曲节目所少有的。
深沉却不乏亲和与平朴,同样是《戏韵家国情》的特点。“青春篇、节日篇”在这方面挥洒出许多活力和朝气。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更是戏曲艺术的希望。《戏韵家国情》在“青春篇”推出的几位可称戏曲“顶流”的青年新秀在观众心中都颇具影响,更让人印象深刻的,则在于他们表达出具有时代感的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知。此外,访谈嘉宾青春朝气扑面,带来的演绎既古典又充满激情和活力,很好表达了戏曲文化薪火相传的无限生机。
《戏韵家国情》节目主题精准清晰,但能够避免概念化和浅表化,如其设置的“节日篇”,营造了整个系列节目严肃主题下的温馨,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生活的精神。这集嘉宾畅述大江南北时令、节日的民俗民风,抚今追昔,畅谈美好生活的变化。在谈民俗中,生动宣示着一种文化的自信和自强。
从《拿手好戏》,再到《戏韵家国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戏曲艺术上,扎实并具有创造和开拓性。相信这种节目创新不但对电视戏曲节目发展有积极作用,也能推动对中华戏曲文化的传播。
文章来源:人民网
涉及知识点:
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练习题
1.“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考察朱熹园、八廓街到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习总书记的“文化足迹”表明( )
①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②赓续民族文化的血脉,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③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④文化具有多样性,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推进不同民族文化交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2022年央视春晚节目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的灵感来自王希孟的千古名画《千里江山图》,舞者的头饰就像画里的山石,双袖下垂的曲线,模仿的是山的纹理和走势;当舞者上身不动、遮住脸颊,脚部开始移动,是在模仿山峦脚下的微尘或水的移动;人物的前后高低错落,也是在演示山的高低错落……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创作( )
①来源于创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入
②彰显文化自信,成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③是对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力
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有益尝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越是传统的文化元素,越要用创新激发其活力。”动画电影《良渚》用手绘动画的形式讲述良渚故事,影片植入水坝、城墙、玉、饕餮纹等良渚文明的标志性元素,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当代价值,让观众在动画中与良渚文化亲密接触。这启示我们( )
A.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B.电影作品的创作应该以追求更高票房为目的
C.文化发展是继承的前提,继承是发展的要求
D.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4.“走在古城朱雀的小街,听见太白唱醉的明月……”沉淀千百年的经典看似很遥远,却在自然亲切的歌词中浮现在观众面前。《经典咏流传》节目的成功在于其( )
①让人们重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不竭的生命力
②是复苏文化记忆的历史呈现,更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时代强音
③首次实现了诗和歌的结合,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④让观众在歌唱中学诗词、背诗词,是传承经典最合适的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为了“让文物活起来”,让历经时光打磨的国宝再次焕发光彩,故宫博物院与风凰卫视联手,借助8K超高清数字技术、4D动感影像,让文化和科技相融合,将《清明上河图》打造成可沉浸体验、可传播分享的新型艺术展演,让游客变为画中人,走人汴京的众生百态。文化和科技的融合( )
①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能够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多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③有利于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④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千秋伟业,再启新程。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省各地以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通过“党史+艺术”“党史+文创”“党史+直播”等新方式,让党史知识真正“动”起来、“活”起来,成为青少年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身边的历史”。探索“沉浸式党课”“红色朗读亭”“行走的党史”等教育手段,让青少年自己扮演党史人物、自己担当党史主播、组队打卡党史圣地,在互动体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有利于( )
①尊重和认同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②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培育时代新人
③继往开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④讲好党的故事,用优秀的历史文化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7.水墨国风热血动画《雾山五行》一经开播,便以超燃的打斗场面和极具传统韵味的水墨画风收获全网超高口碑。有人将它称作是“迄今为止把国画泼彩山水动画化诠释得最好的作品”。《雾山五行》通过展现传统国画的魅力获得成功,这启示我们( )
①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必须对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予以彻底改造
②立足社会实践,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协调的新形式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④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版《哈姆雷特》是具有国际文化交流性质的典型剧目。剧本以中国著名翻译家英若诚的译本为基础,由日本四季剧团创始人浅利庆太修改:舞美设计出自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大师约翰·贝里,将古典剧目以现代感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获得巨大成功。这体现出( )
A.文化能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B.任何文化都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永葆生命力和延续性
C.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心态,不排斥与一切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
D.融通中外资源,实现综合创新,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之一
9.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上线吧!华彩少年》向观众展现了青春力量和传统文化的相遇。35名少年在婉转吟唱,水袖挥洒间,跃动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融入巧思的现代表达。“与古为新”,为越来越多人创造了亲近传统文化的场景,让传统文化以更轻盈灵动的姿态走进年轻人的心灵。这表明(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通过交流传播才具有价值
②现代传媒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具有积极作用
③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的创新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
④对优秀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衣尚中国》节目聚焦中华传统服饰,通过讲述服饰故事,探寻其背后的文化基因和审美表达,唤醒观众的文化记忆,让美融入生活。该节目通过丰富的艺术创意、年轻态的视觉效果将绵延千年的传统文化娓娓道来,桑蚕化丝织锦绣的演变印证了中华先民的勤劳智慧;丝线装扮的万象世间承载着匠人们推陈出新的创造力;古代织机制造业直至近现代化纤工业的建立与完善,则蕴含着中华民族始终不渝的民本情怀。该节目的成功之处在于可以让观众( )
①感悟到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用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②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③认识到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通过科技赋予传统文化时代内涵
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蕴含着革故鼎新、安民富民的思想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传统文化“正流行”。《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典籍为脉络,串联起中华文明史的文化之链,以期构建深刻的文化传播、交流的历史图谱。自牛年新春开播,《尚书》《本草纲目》《论语》等享誉中外、流传千古的典籍依次登场,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也一次次焕发新的光彩。
《典籍里的中国》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其用视觉化的语言呈现典籍的“前世今生”,让我们直观了解一部部典籍的闪光故事、流转传承,还在于它将那些蕴含在古雅文字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将那些具有当代价值、时代意义的文化精髓展示出来,实现了知识的传播和中国文化精神传承的融汇。根植在中华文明血脉中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内含着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文化力量。
结合材料,运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阐述《典籍里的中国》热播带来的积极影响。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在千帆竞发的国内综艺市场中,以《经典咏流传》《登场了!敦煌》《国家宝藏》等为代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以“润物细无声”之势悄然崛起,让先人远香今仍酣,也成了烛照文化传承路径的一盏盏路灯。
文化类综艺不能“唯市场”,但一定要有市场价值。第一,找到节目和观众的“共情点”。要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内在创新驱动力,满足新时代观众的人文期许和情感诉求。第二,找到历史与现实的“共鸣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呼应时代,迭代升级。第三,找到技术与艺术的“共振点”。当下,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正在成为文化创新创造的重要引擎。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①错误,我们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②③正确,“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考察朱熹园、八廓街到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习总书记的“文化足迹”表明赓续民族文化的血脉,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④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文化具有多样性,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推进不同民族文化交流。故选B。
2.答案:D
解析:①错误,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创作来源于创作者的实践;②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③④正确,春晚节目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的灵感来自于王希孟的千古名画《千里江山图》,舞者的头饰就像画里的山石,双袖下垂的曲线,模仿的是山的纹理和走势,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创作,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有益尝试,是对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力。故选D。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A正确,《良渚》用手绘动画的形式讲述良渚故事,影片植人水坝、城墙、玉、饕餮纹等良渚文明的标志性元素,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当代价值,启示我们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B错误,文化创作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而不是以追求更高票房为目的;C错误,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要求;D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4.答案:A
解析:经典重新用歌词演绎出来,供观众欣赏,这是《经典咏流传》节目的特色,其成功之处在于,观众从中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不竭的生命力,用现代表达方式展现民族文化,复苏文化记忆,①②符合题意;③④犯了绝对化错误。
5.答案:D
解析:让文化和科技相融合,将《清明上河图》打造成可沉浸体验、可传播分享的新型艺术展演,让游客变为画中人,走人汴京的众生百态。这说明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有利于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③④符合题意。本题强调文化创新要正确对待传统,不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①不合题意。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没有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多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排除②。故选D。
6.答案:B
解析:①错误,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尊重和认同各民族文化”的说法错误;②④正确,各地通过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党史知识真正“动”起来,“活”起来,讲好党的故事,用优秀的历史文化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培育时代新人;③不合题意,党史学习教育属于革命文化,材料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关。故选B。
7.答案:C
解析:有些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不需要改变,①中“彻底”说法错误,排除。《雾山五行》的成功得益于继承和发展了国画的精华,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这说明要立足实践,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协调的新形式,②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③与题意无关。该动画的成功还在于其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④符合题意。
8.答案:D
解析:A与材料无关,戏剧作为一种精神成果,其主要目的是美的熏陶,不是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养;B错误,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应当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C错误,应当与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相融合,而非一切外来文化;D正确,材料中《哈姆雷特》剧目的成功就在于其融通中外资源,实现综合创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9.答案:C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中华先民的勤劳智慧创造了中华传统服饰艺术的文化,通过《衣尚中国》节目唤醒观众的文化记忆,让美融入生活,用优秀文化塑造人生,①符合题意。从古代织机制造业直至近现代化纤工业的建立与完善的过程蕴含着安民富民的思想,同时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丝线装扮的万象世间承载着匠人们推陈出新的创造力,④符合题意。我们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而非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且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②错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不是途径,③错误。
11.答案:①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典籍里的中国》热播有利于发挥中华优秀文化的当代价值,弘扬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②《典籍里的中国》热播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知识的传播和中国文化精神传承的融汇。③《典籍里的中国》热播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使根植在中华文明血脉中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得到弘扬。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阐述《典籍里的中国》热播带来的积极影响。材料“以期构建深刻的文化传播、交流的历史图谱。自牛年新春开播,《尚书》《本草纲目》《论语》等享誉中外、流传千古的典籍依次登场,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也一次次焕发新的光彩”,说明《典籍里的中国》热播有利于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弘扬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有利于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材料“让我们直观了解一部部典籍的闪光故事、流转传承,还在于它将那些蕴含在古雅文字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将那些具有当代价值、时代意义的文化精髓展示出来,实现了知识的传播和中国文化精神传承的融”,说明《典籍里的中国》热播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材料“根植在中华文明血脉中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内含着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文化力量”,说明《典籍里的中国》热播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使根植在中华文明血脉中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得到弘扬。
12.答案: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以健康向上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不断呼应时代、迭代升级。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坚持了正确方向,克服了错误倾向。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属于措施类的试题。解答时,要明确设问范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切入点较大。材料中“找到节目和观众的‘共情点’。要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内在创新驱动力,满足新时代观众的人文期许和情感诉求”,说明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材料中“找到历史与现实的‘共鸣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呼应时代,迭代升级”,说明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材料中“找到技术与艺术的‘共振点’。当下,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正在成为文化创新创造的重要引擎”,说明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