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B卷 能力提升练)(原卷版+解析版)【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分层训练AB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B卷 能力提升练)(原卷版+解析版)【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分层训练AB卷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______
第二单元 (B卷·能力提升练)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3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孕育(yùn) 劫难(jié) 连翘(qiáo) 山麓(lù)
B.稀疏(sū) 粗糙(cāo) 膨胀(pénɡ) 丧失(sànɡ)
C.农谚(yàn) 腐蚀(shí) 深渊(yuān) 缄默(jiān)
D.褶皱(zhě) 鸟臀(tún) 狩猎(shòu) 喧嚷(xuān)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宽恕 相得益章 陨石 洗耳恭听
B.愕然 无可质疑 寒噤 消声匿迹
C.烦燥 天衣无逢 农谚 慷概淋漓
D.祷告 迫不及待 翩然 一拍即合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始终保持缄默。
B.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
C.返回的雁群,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
D.一年前失败的痛苦仍刻骨铭心,一年后他带着十足的信心周而复始。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继美国、法国和芬兰之后,我国成为第四个拥有“生物航油”自主研发技术的国家。
B.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今年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C.阿尔法狗与围棋世界冠军柯洁的对战,连胜三局,一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D.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近两年来,梅葆玖、陈忠实、杨绛……等大师的离去,无不使我们每个人心中充满了悲痛之情。
B.“都到齐了吗?同学们。”老师说,“到齐了我们就可以出发了。”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的这句词激励着我们青少年学生珍惜时光,力学习,发奋有为。
D.十三,四岁的胡适沿着“崎岖艰险的小路”先是走进上海,随后飘到美国,继而回到北京。他博览群书,学贯中西,成为国人敬仰的国学大师。
6.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让适当的人处在适当的位置上,承担适当的责任是非常重要的。 。大雁这种团队性强的动物,总是能给人以无限的启发。
①雁群会挑选一只最强壮的大雁担任头雁,掌控方向,带领所有的大雁飞翔。
②雁阵中也蕴含了这个道理。
③爱护、关怀、鼓舞每一只大雁,防止它们掉队。
④这样的安排既保证了团队的飞行效率,又保护了新生力量的成长。
⑤然后挑选另外两只强壮的大雁断后,让它们照顾年幼体弱的大雁。
A.①⑤④③② B.②①⑤③④ C.①②④③⑤ D.②①④③⑤
7.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
B.阿西莫夫,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C.《大雁归来》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科学观察笔记,体裁属于科普散文。
D.说明文按被说明的对象分类,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时间的脚印》属于事理说明文。
8.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大自然的语言》全文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B.《大雁归来》通篇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介绍了大雁的鸣叫、觅食、群居、飞行的活动,说明了大雁是人类有益无损的伙伴。
C.《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用科学研究中的两则实例,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文章论点明确,论据确凿,论证有力,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议论文。
D.《时间的脚印》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岩石记录时间的特异功能。
9. 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每空1分,共9分)
(1) ,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立春过后,大地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3)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 ,春天就来到了。(利奥波德《大雁归来》)
(4)《子衿》中,主人公睹物思人,以至发出反问,责怪对方不留音信的句子: , 。 , ?
(5)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说临别之际,气势宏伟,已有不必作别之意,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 , 。
二、综合性学习(8分)
10.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善待自然,我们生活的家园将会更加美好,漠视自然,人类将会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新华中学八(2)班拟开展以“善待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9分)
(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使用比喻或对偶的修辞手法)(2分)
答: 。
(2)下图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请语意简明地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并任选一个要素说说它的寓意。
构图要素: 。(2分)
寓意: 。(4分)
三、现代文阅读(2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12分)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①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②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
③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④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荣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
⑤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⑥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
⑦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选文有删改)
11. 作者从唐宋大诗人的诗中发现了物候变化的哪些规律?(3分)
答: 。
12. 下面两句说法矛盾吗?为什么?(3分)
①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其内在性质。
②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问题在于这种语言是无声的,只有具备科学的头脑才能系统地听懂它。
答: 。
13. 下面的语段应放在第段和段之间,为什么?(3分)
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答: 。
14. 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指出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物候”现象的一项是( )(3分)
A.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B.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C.鸟语花香,雄鸡晓唱
D.萃天地之清气,极造化之大观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9题。(17分)
落在父亲生命中的雪
熊荟蓉
查出患心脏病和高血压时,父亲才三十出头,那时我刚上初中。那时候的秋天好像特别冷,9月一开学就需穿上夹衣了。我每周都要穿过四五里长的田间小路回家,带着一罐头瓶腌菜和五毛零花钱返校。
开学不久后的一个周末,我回到家,意外听到母亲边哭泣边说:“你这病要长期吃药,又不能负重,卖棉花的白条不晓得哪天能兑现,我看就让蓉儿去学裁缝吧。湾子里就她一个姑娘在读书了……”
父亲的声音干脆利落:“蓉儿聪明,是读书的料。这话以后不要再提。我这病一时半会儿也不会要命,咱们悠着点,日子能过得去的……”
我装作什么也没有听见,径去厢房找饭吃。只是后来在返校时,拒绝接受父亲递过来的五毛钱。父亲没有勉强,他默默推出自行车,送我上学。
乡间土路,逼仄坑洼,一边是水沟,一边是田地。自行车买回家才半年,父亲车技不佳。我在车后座上摇晃,提心吊胆。
过谭湖段时,猛一阵颠簸,父亲和我连人带车翻到田里。我只是被稻草扎了一下,并无大碍。父亲却歪在车下,挣不起身子来。
在我的帮助下,父亲才重新站起来。他拍拍身上的泥土,有些尴尬地笑了笑,随即提出要我坐在车上,他继续推车行进。
我说学校快到了,你先回去吧。他没有坚持,叮嘱我好好念书,就调转车头。
绚烂的夕阳余晖中,他摇晃在自行车上的黑瘦的背影,显得那么单薄而苍凉。我不忍看第二眼,铆足劲儿朝学校奔跑。
回到学校,在书包的夹层里,我发现了被刻意藏着的五毛钱。每周的这五毛钱,是用来补充维生素的。
那时候,我们自己淘米,用铝盒煮饭吃。下饭的菜,就是从家里带来的酱萝卜、洋姜、霉干菜之类。条件好点儿的学生,可能会带些榨菜炒肉、干鱼什么的。父亲说光吃腌菜不行,要我打点青菜,补充维生素。
五分钱一个的青菜,我本来就舍不得买,这时更不会了。我的零用钱都花在了买纸笔和蜡烛上。晚自习下课后,教室就停电了。还想学习,就只能点蜡烛。一支蜡烛八分钱,能点两个晚上。
直到现在,我都记得蜡烛那淡淡的熏香味,记得镜子里那黑黢黢的鼻孔,记得考了好名次后老师那高分贝的表扬声,记得同学们羡慕和嫉妒的眼神。
说到底,那时我更沉浸于小我的感受,并深以自己的刻苦努力为荣。当我朝着自己的目标坚定奋斗的时候,我看不到落在父亲身上的雪,那沉甸甸的雪。
一个周末回家,见到一脸苦相的大舅正在堂屋里跟父亲说着什么,之后,父亲踅回房里拿出一张条子交给他:“这是150块,你先对付一下。以后,不要再赌了……”
大舅走后,母亲嘟哝开来:“我们的日子都愁得没有法子,你倒是会做好人,给他钱,丢到无底洞里……”
父亲沉下脸来说:“你忍心看着你兄弟被别人下胳膊下腿吗?他求到我们这里了,总不能让他空着手回去。”
然而,父亲的不忍,终是将自己拖进了更深的冬天。那时候,除了田地的收入,我家再没有其他来钱的途径。家里意外支出的这150元钱,只能通过精打细算、节衣缩食来弥补了。
那一个秋冬,我们连红薯和甘蔗都没有吃足,更不用谈鸡蛋和面饼了。所有能换钱的东西,都被父亲打进了算盘。
我们生命的每一抹暖阳、每一缕清光,其实都是父亲用孤独的雪擦亮的。现在,当我为了给儿子买房,而甘愿长年累月地躬耕匍匐,每天忍受十几个小时的煎熬时,我总是想起父亲,想起他为我们所默默承受的苦,那些不曾诉说的累,那些悄悄化掉的冰……
父亲,一直都在自己的生命里,孤独地过冬。落在他一生中的雪,今天,终于被我看见。而我,竟然已经没有机会,去为他生一个小火炉,披一件寒衣。
15. 作者在文中记叙了有关父亲的哪几件事?(6分)
答: 。
16. 试赏析下列句子。(3分)
我们生命中的每一抹暖阳、每一缕清光,其实都是父亲用孤独的雪擦亮的。
答: 。
17. 文章结尾“而我,竟然已经没有机会,去为他生个小火炉,披一件寒衣”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
18.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 。
19.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落在父亲生命中的雪”的寓意。(3分)
答: 。
四、写作。(共50分)
20. 写作。(50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知识的丰富,习惯的养成,技能的提升,阅历的增长以及点滴的进步……都离不开天长日久的坚持与积累。
请以“积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600字;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______
第二单元 (B卷·能力提升练)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3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孕育(yùn) 劫难(jié) 连翘(qiáo) 山麓(lù)
B.稀疏(sū) 粗糙(cāo) 膨胀(pénɡ) 丧失(sànɡ)
C.农谚(yàn) 腐蚀(shí) 深渊(yuān) 缄默(jiān)
D.褶皱(zhě) 鸟臀(tún) 狩猎(shòu) 喧嚷(xuān)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B项注音有误,“稀疏”的“疏”应该读作“shū”。故选B。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宽恕 相得益章 陨石 洗耳恭听
B.愕然 无可质疑 寒噤 消声匿迹
C.烦燥 天衣无逢 农谚 慷概淋漓
D.祷告 迫不及待 翩然 一拍即合
【答案】D
【解析】A.相得益章——相得益彰;B.无可质疑——无可置疑;消声匿迹——销声匿迹;C.烦燥——烦躁;天衣无逢——天衣无缝;慷概淋漓——慷慨淋漓;故选D。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始终保持缄默。
B.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
C.返回的雁群,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
D.一年前失败的痛苦仍刻骨铭心,一年后他带着十足的信心周而复始。
【答案】D
【解析】A.缄默:闭口不说话。使用恰当;B.目空一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用在这里符合语境;C.摇晃,指摇摆,晃动。使用恰当;D.“周而复始”意思是一次又一次地循环,不合语境,应用“卷土重来”;故选D。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继美国、法国和芬兰之后,我国成为第四个拥有“生物航油”自主研发技术的国家。
B.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今年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C.阿尔法狗与围棋世界冠军柯洁的对战,连胜三局,一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D.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答案】A
【解析】B.缺少宾语中心语,句末加“的活动”;C.主谓搭配不当,改为“阿尔法狗在与围棋世界冠军柯洁的对战中”;D.语序不当,改为“发现、干预和制止”;故选A。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近两年来,梅葆玖、陈忠实、杨绛……等大师的离去,无不使我们每个人心中充满了悲痛之情。
B.“都到齐了吗?同学们。”老师说,“到齐了我们就可以出发了。”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的这句词激励着我们青少年学生珍惜时光,力学习,发奋有为。
D.十三,四岁的胡适沿着“崎岖艰险的小路”先是走进上海,随后飘到美国,继而回到北京。他博览群书,学贯中西,成为国人敬仰的国学大师。
【答案】C
【解析】A项,省略号和“等”连用,重复多余,去掉省略号。B项,问句中的问号放在句末“同学们”后,中间换做逗号。D项,“十三,四岁”中间的逗号去掉。C项正确,故选C。
6.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让适当的人处在适当的位置上,承担适当的责任是非常重要的。 。大雁这种团队性强的动物,总是能给人以无限的启发。
①雁群会挑选一只最强壮的大雁担任头雁,掌控方向,带领所有的大雁飞翔。
②雁阵中也蕴含了这个道理。
③爱护、关怀、鼓舞每一只大雁,防止它们掉队。
④这样的安排既保证了团队的飞行效率,又保护了新生力量的成长。
⑤然后挑选另外两只强壮的大雁断后,让它们照顾年幼体弱的大雁。
A.①⑤④③② B.②①⑤③④ C.①②④③⑤ D.②①④③⑤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排列句子顺序。可按事情的发展、时间先后、空间推移、句意之间内在逻辑排列。文段介绍了大雁团队性强的特点。②句中“这个道理”承接横线上文“让适当的人处在适当的位置上,承担适当的责任是非常重要的。”故排除AC两项。④为总结句,应该放在最后。“这样的安排”指的是①⑤两句中“挑选一只最强壮的大雁担任头雁”“挑选另外两只强壮的大雁断后”的做法,而③点明了这样做的目的。所以顺序为:②①⑤③④。故选B。
7.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
B.阿西莫夫,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C.《大雁归来》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科学观察笔记,体裁属于科普散文。
D.说明文按被说明的对象分类,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时间的脚印》属于事理说明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C.《大雁归来》是一篇说明文。故选C。
8.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大自然的语言》全文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B.《大雁归来》通篇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介绍了大雁的鸣叫、觅食、群居、飞行的活动,说明了大雁是人类有益无损的伙伴。
C.《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用科学研究中的两则实例,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文章论点明确,论据确凿,论证有力,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议论文。
D.《时间的脚印》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岩石记录时间的特异功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C.有误,《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都属于事理说明文。故选C。
9. 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每空1分,共9分)
(1) ,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立春过后,大地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3)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 ,春天就来到了。(利奥波德《大雁归来》)
(4)《子衿》中,主人公睹物思人,以至发出反问,责怪对方不留音信的句子: , 。 , ?
(5)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说临别之际,气势宏伟,已有不必作别之意,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 , 。
【答案】(1)气蒸云梦泽
(2)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3)暖流的雾霭
(4)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
(5)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解析】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泽”“沉睡”“雾霭”“衿”“嗣”“阙”是此题中的易错字词,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二、综合性学习(8分)
10.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善待自然,我们生活的家园将会更加美好,漠视自然,人类将会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新华中学八(2)班拟开展以“善待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9分)
(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使用比喻或对偶的修辞手法)(2分)
答: 。
【答案】示例:保护自然环境,爱护美好家园
【解析】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拟写。要求学生把握标语的简洁易懂、琅琅上口、新颖独特以及主题突出的特征,言之有理即可。标语要求符合场所的特点和主题,语言要精炼生动,铿锵有力,有鼓动性。此题主题为“善待自然,保护环境”,使用比喻或对偶的修辞手法。如:示例:保护自然环境,爱护美好家园。
(2)下图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请语意简明地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并任选一个要素说说它的寓意。
构图要素: 。(2分)
寓意: 。(4分)
【答案】构图要素:地球、太阳、山、水、橄榄枝以及英文字母ZHB。
寓意示例:①橄榄枝代表和平、安宁,又代表植物和生态环境。②地球、太阳、山、水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们要共同保护它。③“山”“水”二字借用中国象形文字并使之图案化,具有中国特色。④英文字母ZHB为“中国环境保护”的缩写,表明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时,考生需认真分析图上的内容,包括构图要素,颜色、线条、文字等,并选择其中一个要素结合实际经验理解其象征意义。构图要素:地球、太阳、山、水、橄榄枝以及英文字母ZHB;然后根据构图要素写出寓意即可。
三、现代文阅读(2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12分)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①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②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
③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④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荣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
⑤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⑥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
⑦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选文有删改)
11. 作者从唐宋大诗人的诗中发现了物候变化的哪些规律?(3分)
答: 。
【答案】芳草有一年一度的循环,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绿是春天来临的标志;物候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意同即可)
【解析】根据文章内容总结,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12. 下面两句说法矛盾吗?为什么?(3分)
①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其内在性质。
②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问题在于这种语言是无声的,只有具备科学的头脑才能系统地听懂它。
答: 。
【答案】不矛盾,说石头和花卉没有语言,是指它们不能通过语言表情达意,不会说话;说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花香鸟语能暗示并从而告知人们大自然的一些规律。(意合即可)
【解析】前者是从使用语言的角度,二者无法表达;后者是从现象反应的信息角度来说,二者并不矛盾。意思理解合理即可。
13. 下面的语段应放在第段和段之间,为什么?(3分)
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答: 。
【答案】第②③段之间;这样紧承前文黄宗羲说的话,又引出下文唐宋诗人的诗句。(意同即可)
【解析】词语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作用,观察原文,词语段承接第2段,引出下文第3段。
14. 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指出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物候”现象的一项是( )(3分)
A.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B.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C.鸟语花香,雄鸡晓唱
D.萃天地之清气,极造化之大观
【答案】D
【解析】根据“物候”这一概念便知。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D不属于此现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9题。(17分)
落在父亲生命中的雪
熊荟蓉
查出患心脏病和高血压时,父亲才三十出头,那时我刚上初中。那时候的秋天好像特别冷,9月一开学就需穿上夹衣了。我每周都要穿过四五里长的田间小路回家,带着一罐头瓶腌菜和五毛零花钱返校。
开学不久后的一个周末,我回到家,意外听到母亲边哭泣边说:“你这病要长期吃药,又不能负重,卖棉花的白条不晓得哪天能兑现,我看就让蓉儿去学裁缝吧。湾子里就她一个姑娘在读书了……”
父亲的声音干脆利落:“蓉儿聪明,是读书的料。这话以后不要再提。我这病一时半会儿也不会要命,咱们悠着点,日子能过得去的……”
我装作什么也没有听见,径去厢房找饭吃。只是后来在返校时,拒绝接受父亲递过来的五毛钱。父亲没有勉强,他默默推出自行车,送我上学。
乡间土路,逼仄坑洼,一边是水沟,一边是田地。自行车买回家才半年,父亲车技不佳。我在车后座上摇晃,提心吊胆。
过谭湖段时,猛一阵颠簸,父亲和我连人带车翻到田里。我只是被稻草扎了一下,并无大碍。父亲却歪在车下,挣不起身子来。
在我的帮助下,父亲才重新站起来。他拍拍身上的泥土,有些尴尬地笑了笑,随即提出要我坐在车上,他继续推车行进。
我说学校快到了,你先回去吧。他没有坚持,叮嘱我好好念书,就调转车头。
绚烂的夕阳余晖中,他摇晃在自行车上的黑瘦的背影,显得那么单薄而苍凉。我不忍看第二眼,铆足劲儿朝学校奔跑。
回到学校,在书包的夹层里,我发现了被刻意藏着的五毛钱。每周的这五毛钱,是用来补充维生素的。
那时候,我们自己淘米,用铝盒煮饭吃。下饭的菜,就是从家里带来的酱萝卜、洋姜、霉干菜之类。条件好点儿的学生,可能会带些榨菜炒肉、干鱼什么的。父亲说光吃腌菜不行,要我打点青菜,补充维生素。
五分钱一个的青菜,我本来就舍不得买,这时更不会了。我的零用钱都花在了买纸笔和蜡烛上。晚自习下课后,教室就停电了。还想学习,就只能点蜡烛。一支蜡烛八分钱,能点两个晚上。
直到现在,我都记得蜡烛那淡淡的熏香味,记得镜子里那黑黢黢的鼻孔,记得考了好名次后老师那高分贝的表扬声,记得同学们羡慕和嫉妒的眼神。
说到底,那时我更沉浸于小我的感受,并深以自己的刻苦努力为荣。当我朝着自己的目标坚定奋斗的时候,我看不到落在父亲身上的雪,那沉甸甸的雪。
一个周末回家,见到一脸苦相的大舅正在堂屋里跟父亲说着什么,之后,父亲踅回房里拿出一张条子交给他:“这是150块,你先对付一下。以后,不要再赌了……”
大舅走后,母亲嘟哝开来:“我们的日子都愁得没有法子,你倒是会做好人,给他钱,丢到无底洞里……”
父亲沉下脸来说:“你忍心看着你兄弟被别人下胳膊下腿吗?他求到我们这里了,总不能让他空着手回去。”
然而,父亲的不忍,终是将自己拖进了更深的冬天。那时候,除了田地的收入,我家再没有其他来钱的途径。家里意外支出的这150元钱,只能通过精打细算、节衣缩食来弥补了。
那一个秋冬,我们连红薯和甘蔗都没有吃足,更不用谈鸡蛋和面饼了。所有能换钱的东西,都被父亲打进了算盘。
我们生命的每一抹暖阳、每一缕清光,其实都是父亲用孤独的雪擦亮的。现在,当我为了给儿子买房,而甘愿长年累月地躬耕匍匐,每天忍受十几个小时的煎熬时,我总是想起父亲,想起他为我们所默默承受的苦,那些不曾诉说的累,那些悄悄化掉的冰……
父亲,一直都在自己的生命里,孤独地过冬。落在他一生中的雪,今天,终于被我看见。而我,竟然已经没有机会,去为他生一个小火炉,披一件寒衣。
15. 作者在文中记叙了有关父亲的哪几件事?(6分)
答: 。
【答案】①30多岁就患了心脏病和高血压的父亲,尽管需要长期吃药,仍然不肯让“我”辍学。 ②父亲用自行车送“我”去上学,途中摔了跟头,仍然要“我”坐在自行车上推着“我”去学校。③父亲把150元钱给了大舅,让他去还赌债,而自己只能通过精打细算、节衣缩食来弥补这额外的支出。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概括出父亲所做的事情即可。
16. 试赏析下列句子。(3分)
我们生命中的每一抹暖阳、每一缕清光,其实都是父亲用孤独的雪擦亮的。
答: 。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父亲用艰辛付出给了孩子温暖和希望,赞扬了父爱的伟大。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突出”等。本题都是作者表达情感的议论性语句,点明其修辞手法,说明其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即可。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赞扬了父爱的伟大。
17. 文章结尾“而我,竟然已经没有机会,去为他生个小火炉,披一件寒衣”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
【答案】抒发了作者对不能给父亲尽孝,已无法报答父亲的遗憾之情。
【解析】父亲为“我”做了这么多,而“我”却没有机会报答,不难看出作者对不能给父亲尽孝,已无法报答父亲的遗憾之情。
18.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 。
【答案】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坚强、善良有爱心,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不愿耽误女儿前途的好父亲。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们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要求语言简洁。学会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来分析。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这里的父亲是一个坚强、善良、有爱心,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不愿耽误女儿前途的好父亲。
19.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落在父亲生命中的雪”的寓意。(3分)
答: 。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父亲不管遭受多大磨难,他总能独自承受,坚强面对,对孩子和亲人的爱始终不变,这表现了父爱的伟大。
【解析】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文章标题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四、写作。(共50分)
20. 写作。(50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知识的丰富,习惯的养成,技能的提升,阅历的增长以及点滴的进步……都离不开天长日久的坚持与积累。
请以“积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600字;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解析】
作文话题“积累”。该题为话题作文,并且有提示语,要写好此话题,必须注意如下几点:首先抓住关键,提炼主旨。提示语中“知识的丰富,习惯的养成,技能的提升,阅历的增长以及点滴的进步……都离不开天长日久的坚持与积累”,告诉我们本次作文的主旨是读书、做事都要坚持不懈、积少成多。第二要精心选材,力求内容与众不同。例如,“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谚语,说明生命的孕育需要积累;而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更需要一步一步的培养与一点一滴的知识积累,正如爱迪生所说的“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所以,认识到这一点后,就要考虑文章的主旨“开掘要深”。本话题的写作应该由此及彼,由物及人,由现象到实质,由实就虚,由具体到抽象,要从人生意义上去挖掘精神富矿。第三要有独特的视觉。王蒙谈到写作独特的视觉时,称之为“亏他想得出来”。意思是说:个性化的写作,它的切入角度和题材的选择与众不同,新颖别致。“积累”的话题,包含的写作题材和提炼观点的视觉是丰富多彩的。例如,从增长知识的角度,可以感悟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滴水成河,粒米成箩”等;从事物形成和积累情感的角度,可以感悟出“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身心的成长或一个事物的某种现象的形成,都是一个长年累月发展的结果,而不是一朝一夕所为的。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那么就得从现在开始多积累经验,多经受磨炼。只要我们的经历是独有的,感悟是独到的,我们笔下的作文就是“独特的”。
【点睛】
话题作文写作注意事项。一要全面,审清命题的所有信息要素。新话题作文文题的表述一般由导语、材料和要求三部分构成。对这三部分用语要全面关注。尤其是“要求”用语,其内容往往涉及角度、拟题、文体、字数、提示、警示等,大都是刚性要求,不可逾越。二要深入,审清话题概念的内涵、外延甚至一些隐含信息。三要分析,审清材料的内容、含意以及不同的角度。四要推求,审出话题背后的“命题意图”,以便有针对性地选择写作策略和方案。中考其实是一种社会行为,既要教育考生,又要引导舆论,自然应有积极的命意。话题或文题只是一个“窗口”,它要引导考生张望社会、世界和人生。因此我们应以正确的思维方式联系社会热点,推求命题意图。
【答案】【例文】
【例文一】积累获得成功
成功在于积累,任何经验都是慢慢地一点点地积累起来的。每天进步一点点,贵在每天,也难在每天。
下面我给同学们举几个有关积累成功的例子吧!
第一个故事说的是:古代蒙古人训练大力士,就是用积累这个办法的,他们从小让参加大力士训练的孩子每天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小牛犊上山吃草,小牛犊刚开始不过十多斤重,孩子们可以轻松胜任。这样,随着牛犊的一天天长大,孩子们的力气也就越来越大了,最后,当牛犊长成几百斤的大牛时,孩子们也就练出了能举千斤鼎的神力了。
第二个故事说的是:古印度一个着名棋手和皇帝下棋,皇帝问他要什么赏赐,他说,只要在棋盘上第一个格子里放一粒米,然后第二个格子里放两粒米,第三个格子放四粒米,依此类推,放满64个格子就行了。皇帝很高兴,不假思索就一口答应。可后来兑现赏赐时,皇帝傻眼了,把全印度一年收获的全部粮食加起来也不够用。谁能想到,棋盘上这一格到下一格的微不足道的积累,到后来竟然成了天文数字。
第三事例讲的是: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原来在部队一个科研单位工作。他原来基础并不好,学历不太“硬”,也曾不被人看好。可是他自己却“不放弃,不抛弃”,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积累知识;积累经验;积累成绩。他不放弃一切可以学习机的会,他向一切内行的人虚心请教;参加科研项目从小到大,从刚开始当助手,到后来自己牵头领着助手干;发表学术论文从一开始的一般刊物到后来的核心刊物到国外着名刊物;他自己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工程师,成了本专业的权威,博士生导师,军队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到2007年,他终于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进入了中国科学家的最高殿堂。他的成功经历,再次雄辩地说明了积累对于成功的重要性。成功需要积累,作文成功需要积累作文。
天道酬勤,水滴石穿。无数事实证明,成功需要积累;需要积累经验;需要积累能力;需要积累成绩。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恒心和坚持,任何微小的量变,我们只要能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方向努力,最终必将导致质的飞跃。古人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一个人若能每次进步一点点,持之以恒,天天向上,就一定能积小胜为大胜,变平庸为神奇。他一定能找到成功的钥匙,实现人生的价值,创造人生的辉煌业绩。
那些一事无成的人,往往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那些一事无成的人,而是他们缺乏耐心,急于求成;那些一事无成的人,而是他们总想一口吃个胖子。于是结果他们就放弃了每天一点点进步,也就放弃了希望,放弃了成功!
希望同学们听到以上这些故事后,也每天进步一点点,积少成多,一步步走向成功!
【点评】本篇议论文论点新颖独特,独辟蹊径,用三个故事阐述了“成功在于积累,任何经验都是慢慢地一点点地积累起来的”。立意深刻,发人深省。论据的引用更是恰到好处地提供了佐证,使文章更加具有说服力。
【例文二】积累获得成功
有些人总是妄想一步登天,一举成名,有人每天都要买两张彩票,想像报纸上那些人一样一下子成为百万富翁,空守自己的不切实际的“发财梦”,孰不知,积累才能造就成功。
拿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爱迪生在发明灯泡时,为了找到合适灯丝材料,爱迪生和助手对一千六百多种耐热材料分门别类地进行了几千次实验。1879年10月的一天,他用一根经过碳化处理的棉线作灯丝,研制成功了经久耐用的电灯泡,有人夸爱迪生是个“天才”,他本人却回答道:“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可见,世界没有绝对的天才,有的只是在抓住灵感之际付出成千上万倍的努力。
在各个时候,各个领域,无不到处存在着这样的例子。
王羲之学“书”,在广袤平原中感受“横”的舒展,在深山古藤上感受“竖”的坚韧,一笔一画,不断地反复练习,入木也三尺,大树下的水也成“墨池”。他的书法已不再是简单的笔画与结构。李时珍学医,在质疑中研读前人书典,在尝遍百草中验证真伪,努力创作《本草纲目》,他的仁心已超越艺术本身。更有孔子学琴,在反复弹奏中思考着乐曲的奥妙,在乐声中领悟曲作者高尚的追求,他的思想在音乐中升华……这些简单的事情,就看你是否能够坚持,不断积累,才能在某一方面的顶峰有所造诣。
有一句着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习、探究也都是如此。先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然后一次一次的询问,一次一次的探索,在询问的过程中汲取经验,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获得了成功。
在成功的大路上,这样的事例又岂止这几个?它说明成为“天才”并不难,获得成功很简单,不断积累是关键。
【点评】这篇议论文开篇点题,论证充分,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述有理有据,逻辑严密,文章多次运用反问,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激发人们思考,结尾更是蕴含哲理。
【例文三】生活是一点一点的积累
哲人曾经说过,世界上所有的整体都是由个体积累而成。在几千年的哲学观中,无论唯心,或是唯物主义,都不能否认积累的重要。积累有它的必然性与时间性,不要企望偶然碰巧,也不要想到一蹴而就。
集腋,方能成裘;水滴,方能石穿。积累作用于成功,成功是积累的结晶。正如文中所述,成千上万的雪花可以压断树枝,那么,人生中数以万计的积累,如能正确利用,又能迸发出多大的力量?
古人云:“厚积而薄发。”诚然,只有大量的积累、充分的积蓄才可以做好每一件事,法国著名短篇巨匠莫泊桑便是一个成功的典例。莫泊桑早期在文学上的造诣并不是特别的高,他的小说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便是空洞。后来他遇到了福楼拜,福楼拜教他不要只追求技巧,而应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多去积累生活中的素材。从此以后,莫泊桑游览于各地,上结交宫廷贵族,下民百姓,他的积累得到了迸发,终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家。
由此观之,正是积累让他成功,“厚积薄发”是对他的真实写照。是积累,让他充实内心,将自己的心境表现在小说中;是积累,让他不再空洞地杜撰,最终铸造了一位巨匠。倘若他只是去追求技巧,而不积累生活,那他的文章只能是空谈,那样的文字终会被人遗忘。由此可见,积累才可以创造出一颗充实的内心,才能做好想做的事情。
了解各方面知识并进行积累,这些积累的知识在关键时刻能释放出巨大力量。三国时,吕蒙便是如此。在初期,吕蒙只是一个习武的粗人,直到孙权劝其学习,让他不能只懂习武之道,更应去博览群书,积累各方面知识。从此,吕蒙广读兵书,涉猎于各种书籍,他的积累在麦城之战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吕蒙白衣渡江,生擒关羽。正是他平日的积累使他在关键时刻彰显出价值,正是平日的积累使他文武双全,不拘泥于兵书,不愚专于武术。倘若没有对知识的积累,一介武夫又有多少人记得?
但,积累必须是沉下心的积累,是深刻之举,是全面的积累,而不是表面、单面的轻浮。赵括只会死读兵书,以为就是积累了真正的兵法,结果全军覆没。项羽只单面积累自己的武艺,而不着于谋略,结果自刎乌江。综上,积累只有全方面的深入,才能达到可观的效果。否则,积累只是空谈。
所有的事物都由小小的点滴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粒粒沙,总可以铺成沙滩;一棵棵树,总可以聚成森林。请不要忘记,生活是一点一点的积累。
【点评】本文标题“生活是一点一点的积累”新颖精练,见解独到。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文采,如“一粒粒沙,总可以铺成沙滩;一棵棵树,总可以聚成森林。请不要忘记,生活是一点一点的积累”。
【例文四】成功在于积累
“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鲁迅的这句名言带给了我深刻的启迪:成功源自于积累。
杰克·伦敦依靠自修与点滴的积累才促使他成为一个大文豪,恰恰印证了“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的这句古训名言,正是因为杰克·伦敦不断地积累才让他走向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让他走向了成功。
“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这是一条最原始的谚语,但却铸就了几代人的成功。看来量的积累可以取得质的飞跃,试问,纵观古今,文坛之名士,哪一个不是依其积累才走向的成功?
莫泊桑,曾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这都要归功于他不断地积累,每天,他都很早地出去采集素材,他将这一天所见到有趣的事,感人的事都记录了下来,并将其一一整理运用在文中,使他的文章更生动,这样如此大的成就,皆因是积累一切琐碎细微的事物才走向的成功,由此可见,成功在于积累。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在于一点一滴的积累,这是句耐人寻味的千古良训。
李贺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他清新飘逸的诗句皆在于点滴的积累,当他在与好友游玩时,遇到优美的诗句便抄在纸上,回家后又字斟句酌。积累是与成功紧密相连的,他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修养,让你变得睿智而又博学。
成功的背后便是平常的点滴积累,唯有善于积累,做什么便都会得心应手,在生活中亦是如此。
我从来不屑于积累,但我却为此付出了较高的代价,在我自信满满地去参加语文作文培训班时,我自以为读的书很多,还能绰绰有余,会让他们刮目相看的,但是上课后,我被他们问得一怔一怔的,完全跟不上他们的思路,当老师提问我时,我急得满头大汗也想出什么所以然来,我恍然大悟:不注重平时的积累,就不会成功。
一朵花绽放一个春天,是因为积累了阳光;一滴露珠折射出多彩的世界,是因为它心中蓄满了彩虹;积累,让成功不再遥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