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五上第八单元日积月累及拓展教学教案【微课内容】五年级单元日积月累及拓展教学。【适用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教学目标】会读会背第八单元日积月累《观书有感》;能根据提供的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用暗喻的手法表达读书的独特感受;能积累和读书相关的诗句。【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用暗喻的手法表达读书的独特感受。【教学设计】直接导入课题同学们,欢迎观看五年级单元《日积月累及拓展教学》系列微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日积月累,这一单元的日积月累有点与众不同,我们要学习的是两首关于读书的诗,但都是同一个作者写的。让我们一起学习《观书有感》。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知诗人 解诗题知诗人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朱熹。朱 熹 (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云谷老人、逆翁。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三、品诗句 明诗意《观书有感》(其一)向我们讲述了诗人哪些独特的读书感受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的提示,自己试着理解诗的意思,并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过渡:同学们理解得怎么样了?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吧。出示诗句意思: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题目是“观书有感”,但是诗中为什么没有提到读书?诗中描写的景物和“书”有什么关系?同学们可以大胆联想。让我们关注这两句诗,半亩方塘:比喻自己的知识储备。源头:比喻新的知识。这样的联想是不是正确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赏析内容。这首诗是以方塘的形象来作喻的。前两句诗人将自己的心智比作明镜般的半亩方塘,以广袤的天光云影来比喻心智容纳之广、鉴理之明。后两句以方塘作比喻来说明道理:只有不断学习、更新浩和发展,汲取新的知识,像不断有源头活水注入塘中那样,才能使内心澄明。这首诗以暗喻的手法,将读书的感想化为生动隽永的形象,阐明诗人独特的读书感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你们可以大胆表达。(我们从词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悠闲自在,热爱大自然的情怀。)《观书有感》(其二)又向我们讲述了诗人哪些独特的读书感受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的提示,自己试着理解诗的意思,并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过渡:同学们理解得怎么样了?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吧。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行进。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和“书”有什么关系?我们一起关注这句诗:昨夜江边春水生 春水生比喻我们平时的大量阅读。在这首诗的后两句作者是用行船来比喻学习。可能有些同学觉得这样的联想理解起来有点困难,不着急,我们继续往下看这首诗的赏析。这首诗也描写了诗人“观书”的感受,同样借助生动形象的比喻揭示深刻的哲理。用“蒙冲巨舰”因江水枯竭而搁浅的时候,花费多少力气去推它都是白费,而当春水猛涨时,“蒙冲巨舰”便可以在水中自由航行的比喻,启示我们只有博览群书,注重积累,做学问的时候才能运用自如。同学们,学到这里,你都掌握了吗?那我们一起巩固练习一下。五、巩固练习1.读一读,背一背。2.完成练习。①这两首的作者是 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② “源头活水”在诗中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观书有感》(其一)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观书有感》(其二)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拓展教学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 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意: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