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时1)【新课标要求】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自主学习】一、生态脆弱区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 、易于退化且 的地区。2.主要分布:分布在 交替、 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 等地区。3.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系统 ,土地易退化。4.土地退化(1)概念:土地出现 、生产力降低的过程。(2)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 化、土壤侵蚀,土壤 、土壤 等。5.我国的生态脆弱区(1)特点: 、类型多、 。(2)典型地区①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多 ,土层 ,石灰岩抗风化能力较强,成土过程 ,如果失去了森林植被的保护,遇到 ,石灰岩上的土层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出现 。②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场退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 源区。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1.概况(1)位置特征:位于农区与 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 地区的过渡地带。(2)现象变化:气候出现 变化时,就会出现 或牧进农退的现象。2.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1)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年均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之间,降水变率 且多以 形式出现在 。(2)多大风——大风多集中于 季节。春季气温回升,地表 ,但是降水 ,因此表土层 ,极易遭受大风 。3.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1)过度开垦:本地区生态脆弱,开垦后土壤肥力逐年 ,作物产量逐渐 。(2)过度放牧:过度放牧的后果是 ,是牲畜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下降。(3)不合理的 、 、道路建设【知识整合】1.生态脆弱区(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于恢复的地区。(2)主要分布: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3)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4)我国的生态脆弱区①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②典型地区:a.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石漠化问题突出。b.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场退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沙尘源区。[微点拨]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而人口的过度增长又是导致人地关系紧张的关键。由于人口增长导致经济压力增大,为了生存和发展选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水土流失的治理应以“脱贫”为主。2.正确认识生态脆弱区(1)从成因看: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往往是气候变异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对其脆弱的生态产生强烈干扰,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2)从分布看:生态脆弱区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3)从表现看:生态脆弱区的土地易退化,呈现出荒漠化景观,不同的区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土地退化表现 土地沙化 土壤侵蚀 石漠化 土壤盐碱化 土壤肥力下降我国的分布 “三北” 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 西北干旱灌溉、华北半湿润区 东北平原黑土分布区3.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1)概况:①位置特征:位于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②现象变化: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2)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年均降水量多在300~400 mm,夏季暴雨集中。②多大风:本带多大风,且集中于冬春季节,地表易遭受大风侵蚀。(3)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微点拨】导致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有很多,不同区域的主导人为原因不同,但其结果都是导致了地表植被遭到破坏而导致风蚀、水蚀、沙漠侵吞,从而使土地退化。4.正确理解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1)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2)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①干旱是土地退化的潜在威胁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如左下图所示:②气候异常是导致土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如右上图所示。(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首先是人口的压力,人口的激增加大了对环境的压力;其次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方式,人类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的利用加速了土地的退化。其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如下图所示: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 过度开垦另外,人类对水资源利用不当,比如在绿洲地区,河流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灌溉农业区。不合理的灌溉方式,比如大水漫灌等会导致生态恶化和次生盐渍化。4.判断造成不同地区土地退化的人为因素的技巧不同的地区,因为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差异,造成土地退化发生、发展的主要人为因素有所不同:人为因素 主要危害 典型地区过度樵采 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到破坏 能源缺乏地区过度放牧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土地沙化的进程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过度开垦 使土壤风蚀沙化和次生盐渍化 农垦区周围及荒漠绿洲水资源利用不当 上游用水过多,下游因缺水而使绿洲退化、沙化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古城遗址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时2)【新课标要求】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自主学习】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1.治理原则(1)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 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2)综合运用 、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 发展。2.综合治理措施(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2)构筑防护体系(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4)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知识整合】5.北方农牧交错带治理原则:(1)树立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2)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6.综合治理措施措施 具体做法优化土地利用 结构 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构筑防护体系 在草地退化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采用灌草结合的方式,适当人工补种植物,固沙防沙;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地养地, 自然恢复 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退化草场,使牲畜数量控制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生态脆弱区的人口容量有限,人口过快发展对环境压力增大。在北方农牧交错带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7.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北方农牧交错带上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其中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因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也主要是针对人为原因实施的。(1)合理利用水资源在西部地区,不同的位置合理用水的措施不同,具体如下表所示:地区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大量无序增长干旱的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8.“图解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荒漠化治理措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状况,形成不同的荒漠化问题,具体的分布特点、防治措施也不相同,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分析要点如左下图所示:9.“由因索果法”分析荒漠化的治理措施不同的区域荒漠化的成因有所不同,所采用的治理措施也有所不同,具体图解如下图:10.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的答题模板答题思路 答题方向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表起伏大,冲刷力强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荒漠化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湿地萎缩 自然原因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人为原因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森林破坏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居民烧柴等生物多 样性减少 自然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人为原因 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2.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的答题模板答题思路 答题方向工程措施 ①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②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技术措施 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生活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经济措施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政策措施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等环保措施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2019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导学案(课时1).docx 人教版2019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导学案(课时2).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