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10.1《劝学》导学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10.1《劝学》导学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10.1《劝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重点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2.掌握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3.理解本文关于学习意义的论述,思考作者的观点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文学常识】
作者荀子
(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拿来与孟子的“性善论”作比较。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子的著作有《荀子》20卷,收文章32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辩论等方面。其中绝大多数是他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文章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于用喻。这些在《劝学》中有所体现。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是荀子教学思想的专论,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他对教育和学习的一系列观点和主张。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先秦议论文的发展《论语》——语录体
《孟子》——语录体
《荀子》——专论体
1.骐骥
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出自《劝学》。
①好马。《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六回:“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及其衰老,驽马先之。'今鞠太傅但知臣盛壮之时,不知臣已衰老矣。”
②比喻人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知识分子身体力行的准则,隐含着士人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历代文人深受儒家进取参与精神的影响,埋藏在其内心深处的建功立业的理想与马的“致千里”产生了共鸣;在塑造马形象之时,不可避免地融注了自己的人格理想和价值取向。古代文人强化了“骐骥”意象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用来确证自身的价值及理想,同时用“骐骥不遇”、“病马、瘦马、老马”的凄苦意象表达自己失意、郁懑的情结。
2.金石
释义:(1)金和美石之属。(2)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坚固、刚强,心志的坚定、忠贞。(3)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4)常用以比喻不朽。(5)指钟磬一类乐器。(6)指钟磬发出的乐声。(7)常用以比喻诗文音调铿锵,文辞优美。(8)指古代用金属、石头制成的兵器。(9)指古代丹药。
【分类突破】
任务一:研读文本疏通词意文意
不看课本,凭着的记忆,解释下面加黑的字词,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翻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古:今:),用心一()也。(翻译:)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任务二 1.再读课文思考:
本文属于什么体裁?文章是怎样的结构?文章的论证方法是怎样的?
补充知识:比喻论证是指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其本质是化虚为实。
在两事物之间,只需要有类似之点,即可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它是一种特殊的论证方法。比喻者与被比喻者之间类相异而理相同。
练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论证以下观点
1.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2.承受压力是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2.画出文章的结构思维导图。
【写作素材运用】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角度点拨持之以恒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角度点拨借助于外物往往能让理想早日成为现实 
【拓展练习】
1.情境默写
①《劝学》中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的句子是“”。
②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和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③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才能提升自己的两句是“,”。
④《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
⑤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劝学》中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⑥《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⑦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⑧《劝学》中的“”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了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19全国Ⅰ卷改制)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要求:根据学案01上拟写的题目仿照《劝学》结构拟写分论点。(20分)
【拓展阅读】
翻译下面短文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补充素材积累
古代的劝学诗一、立志
1.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2.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二、勤学
3.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
4.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刘过《书院》)
现代的终身学习理念“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地愉快地应用它们”。终身学习的目的在于建立自信和能力,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的积累、运用和创造过程。而正是通过这个过程本身,使每个人在身临急剧变化的社会——面对新的挑战、任务、情况和环境的时候,都能满怀信心、愉快而自如地去运用知识,驾驭知识和创造知识。
典型素材(1)一副有关劝学的对联:上联:若有恒,何必三更灯,五更鸡;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2)《论语》中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孔子的学生子贡学习累了,对孔子说:“希望老师允许我休息一会。”而孔子却对子贡说:“生无所息。”荀子在《劝学》中也说:“学不可以已。”而今当今社会又是一个知识型社会,每天都有大量的新知识出现,每个人都需要长期学习,终身学习。
【教师版】
【学习目标】
1.重点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2.掌握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3.理解本文关于学习意义的论述,思考作者的观点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文学常识积累】
作者荀子
(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拿来与孟子的“性善论”作比较。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子的著作有《荀子》20卷,收文章32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辩论等方面。其中绝大多数是他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文章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于用喻。这些在《劝学》中有所体现。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是荀子教学思想的专论,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他对教育和学习的一系列观点和主张。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先秦议论文的发展《论语》——语录体
《孟子》——语录体
《荀子》——专论体
1.骐骥
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出自《劝学》。
①好马。《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六回:“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及其衰老,驽马先之。'今鞠太傅但知臣盛壮之时,不知臣已衰老矣。”
②比喻人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知识分子身体力行的准则,隐含着士人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历代文人深受儒家进取参与精神的影响,埋藏在其内心深处的建功立业的理想与马的“致千里”产生了共鸣;在塑造马形象之时,不可避免地融注了自己的人格理想和价值取向。古代文人强化了“骐骥”意象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用来确证自身的价值及理想,同时用“骐骥不遇”、“病马、瘦马、老马”的凄苦意象表达自己失意、郁懑的情结。
2.金石
释义:(1)金和美石之属。(2)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坚固、刚强,心志的坚定、忠贞。(3)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4)常用以比喻不朽。(5)指钟磬一类乐器。(6)指钟磬发出的乐声。(7)常用以比喻诗文音调铿锵,文辞优美。(8)指古代用金属、石头制成的兵器。(9)指古代丹药。
【分类突破】
任务一:研读文本疏通词意文意
不看课本,凭着的记忆,解释下面加黑的字词,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青,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通“煣”用火烤使弯曲)以为轮,其曲(曲度,弧度)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直)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靠近)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检查)省乎己,则知(通“智”,见识)明(明达)而行无过(过失)矣。(翻译: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都注意省查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慧多智,行为没有过失了。)
吾尝终日而(表修饰的连词)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跂(踮起脚后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也,而闻者彰(清楚)。假(借助)舆马者,非利(利,使动,使……走得快;)足也,而致(达到,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游泳,名词作动词)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通“性”,资质,禀赋)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意为“于此);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固定句式,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古义:地下的泉水今义:人死后所往之地),用心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也。(翻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能喝到泉水,因为它心思专一啊。)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浮躁,不专心)也。
任务二 1.再读课文思考:本文属于什么体裁?文章是怎样的结构?文章的论证方法是怎样的?议论文总分结构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补充知识:比喻论证是指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其本质是化虚为实。
在两事物之间,只需要有类似之点,即可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它是一种特殊的论证方法。比喻者与被比喻者之间类相异而理相同。
练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论证以下观点
1.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2.承受压力是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压力是一种意志的磨刀石,是一种进取的推动力,是一种成功的催化剂。
2.画出文章的结构思维导图。
【写作素材运用】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角度点拨持之以恒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角度点拨借助于外物往往能让理想早日成为现实 
【拓展练习】
1.情境默写
①《劝学》中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的句子是“”。
②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和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③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才能提升自己的两句是“,”。
④《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
⑤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劝学》中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⑥《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⑦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⑧《劝学》中的“”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了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①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⑤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⑧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古代的劝学诗】
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19全国Ⅰ卷改制)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要求:根据学案01上拟写的题目仿照《劝学》结构拟写分论点。(20分)
【拓展阅读】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译文:晋平公对师旷说:“我年龄七十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  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  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壮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强烈的阳光;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晋平公说:“说得真好啊!
补充素材积累
古代的劝学诗
一、立志
1.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2.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二、勤学
3.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
4.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刘过《书院》)
现代的终身学习理念“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地愉快地应用它们”。终身学习的目的在于建立自信和能力,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的积累、运用和创造过程。而正是通过这个过程本身,使每个人在身临急剧变化的社会——面对新的挑战、任务、情况和环境——的时候,都能满怀信心、愉快而自如地去运用知识,驾驭知识和创造知识。典型素材(1)一副有关劝学的对联:上联:若有恒,何必三更灯,五更鸡;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2)《论语》中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孔子的学生子贡学习累了,对孔子说:“希望老师允许我休息一会。”而孔子却对子贡说:“生无所息。”荀子在《劝学》中也说:“学不可以已。”而今当今社会又是一个知识型社会,每天都有大量的新知识出现,每个人都需要长期学习,终身学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