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复习课件(共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复习课件(共24张PPT)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统编六上语文第八单元
复习
【主题】走近鲁迅
【语文要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习作】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25《少年闰土》
【出处】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
【主要内容】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易错字】
字形:拜 缚
多音字:正(zhènɡ正好 zhēnɡ正月)
撒(sā撒手,撒谎 sǎ撒种)
供(ɡònɡ供奉 ɡōnɡ供给jǐ)
【课文构成】
第一部分:描述记忆中闰土看瓜刺猹的场景。
第二部分:“我”和闰土相识原因,初识的情景。
第三部分:“我”和闰土相处(重点是闰土讲的四件新鲜事)。
第四部分:“我”和闰土的分别和友谊。
【重点】
正面描写: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闰土这个人物形象。
侧面描写:文中反复写“我”“并不知道”“也没有知道”“素不知道”,“我”和朋友们“所不知道”,一方面借“我”的孤陋寡闻衬托出闰土的见多识广,另一方面体现出“我”对自己那“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生活环境的不满,流露出“我”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闰土在“我”心中的形象】
月下看瓜刺猹——
初次相识闰土——
讲新鲜事的闰土——
机智勇敢
纯朴
聪明能干,见多识广
【练习】
结合句子理解词语。
他和我仿佛年纪。( )
那是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 )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 )
差不多
家境
从来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1.最后一句话中的“他们”是指 。“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指 。“只”表达了 。
2.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选文表达了“我”对整天被关在高墙深院里,不能广泛接触大自然的不满。
B.选文表现了“我”对闰土那种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向往。
C.选文说明“我”与往常的朋友过的是高墙大院的富裕生活,看不起穷困的闰土。
“我”往常的朋友
生活的天地非常狭窄
对狭窄生活环境的不满
C
26《好的故事》
【背景】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创作于1925年。当时鲁迅先生生活在被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就像处于异常“昏沉的夜”。鲁迅先生在梦境中看见了远方水乡的美丽风景,但这一风景刚出现即消逝,表现出他的怅惘和失望,课文中对梦境里那“好的故事”的描绘,表现出鲁迅先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本文写于现代文学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文创初期:石油 鞭爆 膝髁 蒙胧 伽蓝 皱蹙 虹霓
现在: 煤油 鞭炮 膝盖 蒙眬 寺庙 皱缩 彩虹
【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先猜测,再考证;有的词语知道大概意思即可,如“伽蓝”是一种建筑物,“斑红花”是一种花;有的词语需要查找资料理解意思。
2.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说说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
【点拨】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结合《野草》的资料,了解这部散文集中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并结合资料,具体了解“梦境”和“昏沉的夜”的象征意义,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回答例举】作者的“梦境”中展现出来的是美好的生活,虽然现实是黑暗的,是“昏沉的夜”,是让作者迷惘和失望的,但是作者追求美好的事物,相信他看见了好的故事,美好的生活一定会到来。
2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主要内容】
本文是周晔写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易错字】
驰骋chěnɡ,尴尬ɡān ɡà ,戛jiá然而止
【结构】
第一部分是果——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
第二部分是因——鲁迅先生受爱戴的原因。(五件事:谈《水浒传》,笑谈“碰壁”,燃放花筒,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人物形象】
谈《水浒传》: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临走时,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
通过动作、语言的描写,写出鲁迅的率真、有情趣,对晚辈的热情关怀、谆谆教诲。
笑谈“碰壁”:
“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通过语言描写,暗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鲁迅在于反动派作斗争时屡遭挫折和迫害。表现了鲁迅对困难和敌人的轻蔑,体现了自信和乐观精神。
救助车夫:
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通过对人物神态、动作描写,体现出鲁迅对喷哭百姓的同情和关心,他为天下穷人的无出路而忧虑,同时又为自己无力解救苦难中的穷人而叹息。
28《有的人》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鲁迅逝世13周年时,臧克家为纪念鲁迅而写的。
【主要内容】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鲁迅的怀念,而且通过两种“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过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向鲁迅先生学习,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学习重点】
借助前面的课文以及课外资料,读懂“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等句子。
理解“活着”和“死了”。
第1小节第一个“活着”指的是身体活着,第二个“活着”指的是灵魂活着;第一个“死了”指的是灵魂死了,第二个“死了”指的是身体死了。
“有的人”分别指两种人,一种是”骑在人民头上的人”,一种是“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人”。
【当堂练】
1.《有的人》这篇课文的副标题是 ,用副标题的作用是 。
2.根据语境填写。
读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我联想到的词语是 ,我想到的人物是 。
纪念鲁迅有感
对主标题加以解释说明
俯首甘为孺子牛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阅读文章,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了解各部分讲的是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
◇有的题目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抓住关键句也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阅读一篇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多选)
A.先了解各部分主要讲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能把握主要内容。
B.关注文章的题目,题目往往对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C.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如中心句、过渡句、议论、抒情句等。
ABC
【词句段运用】文章的题目。
1.以主要人物作题目,简洁明了,一看即知文章写的谁,人物有什么特点。
例:《少年闰土》《军神》《气象学家竺可桢》
2.以事件作题目,让读者对文章所记叙的事件有大体了解。
例:《开国大典》《草船借箭》《飞夺泸定桥》
3.以事物的名称作题目,简单交代了要描写的对象。
例:《竹节人》《芦花鞋》《七根火柴》
【书写提示】柳公权书法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用笔方圆并施,点画棱角分明,结构精妙。人们常说的“颜筋柳骨”之“柳骨”,即形容其书法瘦硬挺拔,骨力遒劲。《玄秘塔碑》是柳公权楷书代表作之一。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柳公权是宋代著名书法家。
2.柳公权的隶书用笔方圆并施,点画棱角分明,结构精妙。
3.《玄秘塔碑》是柳公权楷书代表作之一。
4.人们常说的“颜筋柳骨”之“柳骨”,即形容其书法瘦硬挺拔,骨力遒劲。
×
×


【日积月累】背诵积累鲁迅名言。
1.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答客诮》
2.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3.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学界的三魂》
4.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当堂练】
1.下列作品与作者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文学家-《有的人》
B.柳公权-书法家-《兰亭集序》
C.贝多芬-歌唱家-《月光曲》
D.毛泽东-军事家-《七律﹒长征》
2.与“风吹河面层层浪”相对的下联是( )
A.飞霞落影片片红。B.霜雪满地处处白。
C.雨打沙堆万点坑。D.喜鹊登梅声声脆。
D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