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比较阅读课件(共46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比较阅读课件(共46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6张PPT)
生命的追寻与求索
——曹操与陶渊明:忧与归
【解题】
“行”是乐曲的意思。
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
“长歌”比较热烈奔放,
而“短歌”指高亢急促的歌唱。
《短歌行》是汉乐府旧题,曹操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
短 歌 行
曹 操
曹操(155—220),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他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为中常侍曹腾的养子。曹嵩虽然官至太尉,他的出身一直遭人诟病,曹操当然也受到牵连,甚至被人骂成“赘阉遗丑”。
时势造英雄,汉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事,在征讨颍川黄巾和为济南相、东郡太守的过程中,进一步锻炼了曹操治军和处理政事的本领。中平六年(189),灵帝卒,董卓入洛阳,立献帝。曹操变易姓名,潜至陈留,散家财募兵,异军突起,并在军阀混战中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建安元年(196),曹操迎献帝建都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号令天下。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为丞相;十八年(213),封魏公,二十一年(216),进爵魏王;二十五年(220)正月病卒。
史传上说曹操“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现存的二十多首诗,都是在董卓之乱后写的。《薤露行》、《蒿里行》,跨度长达数年,堪称汉末大动乱和讨董实录,可称“诗史”。
代表作品:《蒿里行》《龟虽寿》《观沧海》
“铠甲生饥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
反映了东汉末年诸侯讨伐董卓,互相争权夺利,使得人民在战乱中遭受深重灾难的情景。
曹操: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抒发自己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政治抱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主张人生在世就应当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对酒①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②。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③。咸礼让,民无所争讼④。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班白不负戴⑤。雨泽如此,百谷用成。却走马,以粪其土田⑥。爵公侯伯子男⑦,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⑧。子养有若父与兄⑨。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⑩,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请关注红色字句
慨当以慷, 思难忘。
何以解 ,唯有杜康。
从中来,不可断绝。



【诗眼?】
【品读】
结合诗句,解读:诗人“忧”什么?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一忧:
人生苦短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二忧:
贤才未得
《诗经·郑风·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表现了姑娘思念爱人。
《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表现天子宴请群臣佳宾的盛况,后来也用于贵族宴请宾客。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求贤不得
贤才聚集,相知相欢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忧:
功业未成
《史记·鲁周公世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 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57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shuò兵器)而歌此《短歌行》。
《短歌行》相关背景
全诗着眼点:

年华易逝
贤才难求
全诗落脚点:

一统天下
【小结】
功业未定
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有何效果?
1、比喻
①“朝露”
②“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③“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阐释: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有何效果?
2、用典
①“青青子衿” ——《诗经·郑风· 子衿》
②“呦呦鹿鸣” ——《诗经·小雅·鹿鸣 》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
④“周公吐哺” ——《史记·鲁周公世家》
阐释:本句化用了***的典故,使诗歌语言精练,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3、四言
气势充沛、节奏强烈、音韵铿锵、慷慨激昂。
归园田居
陶渊明
陶渊明,东晋人,字元亮,
号“五柳先生”,
谥号“靖节先生”,
田园诗人的鼻祖。
陶渊明(369—427),名潜,字渊明、元亮(一说他在晋时名渊明,入宋后改名潜),别号五柳先生,死后友人私谥“靖节征士”,世称陶靖节或陶征士。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赫赫有名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但由于“望非世族”,遂在门阀制度森严的朝廷中受人讥讽。他的祖父陶茂、父亲陶敏都曾为官,但家族却已日渐衰落。渊明的母亲孟氏,是东晋名士孟嘉之女、陶侃的外孙女。渊明出生时,家境更是每况愈下,甚至到了“箪瓢屡空”的贫困地步。
青年时期,陶渊明过的是“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颜延之《陶征士诔》)的艰难生活,但他并不为意,平生耽好儒家六经,又深受老庄及魏晋玄学影响,始终崇尚自然、淡泊名利。出身名流却并非世族,祖上荣耀却家道衰落,加之身处东晋十六国的动乱时期,以及深受“儒玄双修”的时风熏染,都对他的人生道路、处世方式,乃至文学创作风格,产生了决定性的重大影响。
诗人八岁时又死了父亲(见《祭从弟敬远文》,颜延之在《陶征士诔》中说他“少而贫苦,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陶在《自祭文》中也自述道:“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绤冬陈。”
他老实不客气地说他自己早年出仕的动机之一就是看上了为官的“公田之利”,可官场上的“违己交病”比“饥冻”更加难熬(《归去来兮辞序》),“拂衣归田里”后等着他的又是“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的煎熬(《咏贫士七首》之三),仕途上的“穷”带来了他生活上的“贫”。
四十四岁那年夏天一场大火将“林室顿烧燔,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戊申岁六月中遇火》),五十四岁时他的生活景况更糟,“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有时甚至糟到不得不沿门行乞的程度(《乞食》)。
陶渊明最初出为江州祭酒,是在太元二十一年(396),最后为官彭泽令,是在义熙元年(405),前后历时十年。在此期间,他曾先后出任过桓玄的幕僚、刘裕镇军参军和刘敬宣建威参军,任期长则几年,短则数月。关于出仕和辞官的原因,据《宋书》本传、萧统《陶渊明传》及其本人的自述,大约不外“亲老家贫”和“不堪吏职”,即迫于家庭生计和性不谐俗两点。但若予深究,则又不尽其然。如他入幕桓玄,正值其高举勤王义旗之时;他为官刘裕军,又恰逢其讨伐桓玄篡晋之日。这种历史的“巧合”,正说明陶渊明并不是一个自甘淡泊、不思有所作为的人;相反,他曾胸怀“大济苍生”的抱负,只是在看惯了世事翻覆、“有志不获骋”的情况下,最后才迫不得已地选择了归隐的道路。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桃花源记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 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挽歌诗三首》之三)“
对个体生命的短促十分敏感和自觉,对光阴的倏忽易逝心怀忧惧:“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游斜川》序),“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闲情赋》)。这种意识是如此强烈,面对美景佳人反而惹起他满怀愁绪:“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拟古九首》之七)
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不死复不老,万岁如平常”(《读山海经十三首》之八)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在临终前回顾平生说:“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如之何。”(《自祭文》)
儒家超越生死是通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人事奋斗,赋予短暂的人生以崇高的价值和密集的意义,在现实人际和短促人生中赢得永恒
魏晋许多名士因其精神价值的虚无而无拘无束,因不必操守什么而得意自如,因没有生活信念和行为准则而放纵感性,因人生的迷茫而挥霍人生,这不是洒落而是一种放诞、一种任性、一种迷惘——因不知道要干什么便什么都干。陶渊明则在饥寒之忧、陇亩之勤、居常之念中,经由忧勤克己的功夫而臻于洒落悠然的境界,他脱弃了穷达、贫富、耕禄、生死等人生的束缚,实现了精神的自由与自我的超越。
《中庸》十四章:“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其乎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归园田居
【品读·从何而归】
官场
尘网、樊笼——羁鸟、池鱼
比喻:这些词反映了作者对官场生活
态度。
【品读·归向何处】
园田
陶渊明描写了怎样的田园?
自然、简朴、安详、和谐、生机
白描——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品读·为何而归】
“性本爱丘山”
——本性就喜欢田园
“守拙归园田”
——“守拙”是为了固守节操
1、如何理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中的“误落”一词表达作者 感情。
作者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性本爱丘山”道出了喜爱田园的心情,表明归隐田园的意愿。
悔恨
【品读·为何而归】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复得返自然”
【品读·归去如何】
双关:看似在写庭院、屋舍的清净、空旷,实则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小结:
内容:对官场的厌恶、回归自然的愉悦。
摒弃世俗,回归田园
田园美景,村居之乐
回归本性,心旷神怡
形式:
(1)比喻
(2)双关
(3)白描:远近结合、动静结合、
有声有色
冲淡平和的内心——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能够放弃“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毅然决然地弃官归田,这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难能可贵。
对自我生命存在的意识——肯定生命独特的姿态和情调,对生命本身的超功利的欣赏,有着清远旷达潇洒飘逸的美。
多数人称赞陶渊明的隐居思想,认为他不屈从于流俗,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憎恶黑暗,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值得我们学习。 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出世态度,如果人人都像他那样,因憎恶黑暗而避世,那我们这个社会岂不没入了黑暗之中而不见光明了吗?
你的观点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陶潜的审美意蕴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饮酒(其五)
归园田居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练笔:我心目中的陶渊明
是怎样的勇气能让你漠视凡尘俗规,是怎样的信念让你超然物外两袖清风。看够了奢靡张狂的官场斗争,听倦了势利浓重的阿谀奉承,那些歌舞升平,那些酒醉鱼肉压的你喘不过气,终于摘下乌纱选择离开。所有的华丽和衰败都声嘶力竭的远走,一切繁华过往将如流云散。不知道,孑然一身的你将去哪里高歌;不知道,那彷徨已久的心是否终于得到解脱,或许你一开始就明白,自己在俗世中注定要有所不为,所以转而走上了那条你所陌生的路,与飞鸟相伴衔着阳光远去。
从此,皑皑流云下多了为把酒行文的酒郎,清山绿水间多了位好菊爱诗的隐者。如凤凰浴火,涅槃后获得重生,你终于活成了自我,活成了真正的陶渊明。你不停的饮着咏着,游尽了万水千山,生活在专属于自己的桃花源,书写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与世无争,书写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淡泊致远。金色团簇的菊花不知道,幽深葱郁的柳林不知道,月下的姌嫋青草不知道,那些未干的墨迹不知道,甚至,连你自己也不知道,那些酒醉之作,那些清悠自赏,那些愤世嫉俗,成了文坛多么亮丽的风景,哪怕你已酣睡千年,哪怕菊无言,柳无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