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促织》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了解作家蒲松龄,介绍写作背景;b)了解《聊斋志异》的特点及其文学史地位。2、技能目标:a)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b)培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c)品味《促织》朴素自然、简洁凝炼、准确传神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借古说今的创作意图,学习对现实的人文关怀教学重难点: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教学过程:一、文学常识:1、关于篇名——“促织”是什么?“促织”又名“蛐蛐”、“斗鸡”和“蟋蟀”。古谚云:“蟋蟀鸣,懒妇惊”,是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蟋蟀在古代有很多名称。因其形似蝗而小,原与蝗虫同名,都称为“蛩”。《淮南子·本经训》中的“飞蛩满野”就是指蝗虫,而白居易《禁中闻蛩》诗“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则是说蟋蟀。蟋蟀也就以它的善于鸣叫而与蝗虫相区别,称为“吟蛩”。到了魏晋时代,因其鸣声似“促织”、“趋织”,便获得了“促织”的美名。晋人崔豹在他写的《古今注·鱼虫》中说:“促织,一名投机,谓其声如急织也。”这也就是说,“促织”的名称是“因声得意”。现在北方话称蟋蟀为“蛐蛐儿”,也是以其叫声来命名的。从训诂学的角度说,“促织”、“趋织”、“蛐蛐”为同音转化,名称都是由叫声而来。2、关于作者。蒲松龄(1640~1715),清代著名文学家,山东淄川(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出身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地主家庭。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曾经短期地在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过幕宾,大半生都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直到72岁时才补了一个贡生。蒲松龄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尤其是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共有短篇小说431篇,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譬如《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二、讽刺科举,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与考场中营私舞弊,如《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三、歌颂、描绘坚贞、纯洁的爱情及底层妇女、穷书生,有《鸦头》、《细侯》等。《聊斋志异》中相当多狐鬼精灵与人的恋爱故事,颇具浪漫情调,塑造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狐形象,如红玉、婴宁、香玉、青凤、娇娜、莲香等。四、有些短篇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如《画皮》、《劳山道士》等。“聊斋”是他的书房名,据说他曾在书房外摆摊招待路人以搜集民间故事。“志”即是“记”,“异”指“异闻”。他自言“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同黄州,喜人谈鬼,闲则命笔,因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聊斋志异》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并加以加工,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诚如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所言:“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聊斋志异》是中国文学史上由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志怪小说开创的笔记小说的高峰,成名后出现了一系列仿作,其中尤以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和袁枚的《子不语》最出名。蒲松龄有意模仿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曰”笔法,在许多篇小说的最后都带上了“异史氏曰”来进行议论。3、写作背景。这篇小说写的是明代宣德年间,其实大有深意。“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顾以草虫纤物殃民至此耶?抑传闻失实耶?”这是跟作者同时代的诗坛宗师王渔洋写在《聊斋志异》手稿本上的一条评语。王渔洋为什么要强调宣德年间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呢?显然他的用意,是要提醒读者读《促织》时要联系眼前的现实。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目为“英主”。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狗马”,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在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暗现实。“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当是目有所睹;“天子偶用一物”,更是特有所指,不是泛泛议论。这正反映了蒲松龄思想的深刻处,“治世”、“盛世”尚且如此,那“庸主”当政的“衰世”就不用说了。“预习提示”说这篇“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是很有道理的。二、读文:熟读课文为翻译课文做准备。自读要求:①先看课文“预习提示”,画出关键句子。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小组读文要求 1、学生自读,标出有疑问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有疑问的地方,尽量把疑问解决掉; 3、教师把有难度的字词在班级共同明确。 4、可能出现的难字:迂讷 nè 裨益bì爇香ruò 翕辟xī掭tiàn 不啻chì抢呼欲绝 惙然chuò蹄躈qiào 龁hé觇视chān 俾入邑庠bǐ xiáng三、翻译课文:文言句译要求做到三点:①必须忠实于原文。即译文要能够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没有错误。因此要避免胖译(随便增加意思)、漏译、误译等毛病。②译文要明白通顺,这就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直接按原文的词义和词序进行翻译,做到字字落实。但有的文言语句,如果直译,意思反而不明确,语句反而不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意译,也就是按照原文的意思译写,千万不要硬译。③译文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古今汉语有许多不同之处,翻译时词序排列往往要作调整,这样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这里所讲的是文言句译的一般原则,而《促织》一文的文言句译则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准确作好省略句的翻译。《促织》中的文言省略句较多,句译时应注意补上省略的成分,且要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和过渡。②准确作好前置或倒装句的翻译,译文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对词句顺序予以调整。③凡出现古地名、年号、职官、器物的词语,一般可予保留,不必翻译,但必须明了它的意思,必要时可用括号作解释。归纳的文言现象1、通假字:(1)手裁举 (段6) “裁”通“才” (2)昂其直(段7) “直”通“值”(3)翼日进宰(段8) “翼”通“翌”2、词类活用:(1)岁征民间 (段1) 名作状,每年 (2)试使斗而才(段1) 名作动,显示才能(3)得佳者笼养之(段1) 名作状,用笼子 (4)昂其直 (段1) 形容使动, 使…高(5)辄倾数家之产(段1)动词使动,使…倾尽(6)成然之(段2) 形容意动,认为…对(7)早出暮归 (段2) 名作状,早上、晚上(8)旬余,杖至百(段2) 名作动,打板子 (9)大喜,笼归(段4) 名作动,用笼子装 (10)上于盆而养之(段4) 名作动,放置(11)蟹白栗黄(段4) 形作名,白肉、黄粉 (12)取儿藁葬 (段6)名作状,用草席(13)成以其小,劣之 形容意动,认为…劣 (14)日与子弟角 (段7) 名作状,每天(15)而高其直 (段7) 形容使动,使…高 (16)成述其异 (段8)形作名,非凡本领(17)益奇之(段8)形容意动,认为…奇特3、特殊句式:(1)定语后置句,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2)被动句,如“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3)省略句,如“又试之鸡。”“试之鸡” 即“试之以鸡”或“以鸡试之”4、一词多义 ① 回头看, 如“成顾蟋蟀笼虚”(《促织》) ② 看,环视, 如“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促织》)(1)顾 ③ 转折连词,相当于“但是”,如“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④ 顾虑,考虑,如“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⑤探望,拜访,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① 索取, 如“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促织》(2)责 ② 责任,差使, 如“留待期限,以塞官责”。(《促织》) ③ 责令, 如“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促织》) ④ 责罚, 如“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促织》 ① 无,没有,如“靡计不施,讫无计”。(《促织》)(3)靡 ② 败退,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促织》) ③ 倒下,如“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21 打开,如“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 ② 挖,如“于败堵丛草中,探石发穴”。(《促织》)(4)发 ③ 丝毫,如“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 ④ 射出,如“见其即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⑤ 抒发,如“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⑥征发,派遣,如“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5、归纳本课中出现的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1)俄见小虫跃起。 俄:不久,一会儿 (2)旋见鸡伸颈摆扑。旋:随即,跟着就。(3)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少间:一会儿。 (4)斯须就毙。斯须:一会儿。(5)未几,成归。 未几:没多久。 (6)无何,宰以卓异闻。 无何:没多久。(7)既而得尸于井。 既而:不久,随后。 (8)食顷,帘动。食顷:吃一顿饭的工夫。四、理清课文脉络:1、 找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可以借助PPT的提示。2、 理清课文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起因。故事的背景:祸患起于宫廷,为满足宫中斗蟋蟀之乐而“岁征民间”,一头促织会带来“辄倾数家之产”的后果。围绕着征集促织,充分地表现了官府的贪鄙,“游侠儿”的居奇,里胥的刁猾。故事背景的简要交代为全文作了铺垫。第二部分(第2段),故事的开端:写成名因缴不上促织而遭受的痛苦。本段先点明成名充“里正”是受里胥的陷害,以致家业败落,“薄产累尽”。面对征促织,他既“不敢敛户口”,又“无所赔偿”,形势逼迫下,只好自行捕捉,又无所得,苦受杖刑,只有“转侧床头,惟思自尽”。这部分概写故事发端,点出成名因“征促织”而遭受的苦难,同时表现出他“迂讷”、忠厚的性格。 第三部分(第3、4段),故事的发展:写求卜得虫为成名一家带来解脱苦难的希望。 “求神问卜”是在无望中寻求生路。“能以神卜”的女巫竟有“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的灵验,引出成妻问卜,由此推动情节的发展。问卜得图为再度捕捉促织提供了线索。 第四部分(第5~9段),故事的高潮:写成名得虫、失虫和再得异虫(成子化虫)。 “失虫”是又一新的波澜。获虫的喜悦和对虫的珍爱,为成子的误毙促织作了衬笔。“儿惧”,母亲的惊恐,说明事关身家性命,而“死期至矣”一语,暗扣后文的“得其尸于井”。教师总结:1、序幕:朝廷征促织----------------------交代背景2、开端:被摊派交纳促织----------------山穷水尽3、发展:卜促织 索促织----------------柳暗花明4、高潮:毙促织 化促织 斗促织-------大起大落5、结局:献促织-----------------------------因祸得福6、尾声:评促织----------------------------痛斥官吏警戒天子五、作业:1、归纳总结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要写出例句。2、思考:小说批评的矛头是统治阶级,为什么作者给故事安排一个喜剧的结局? 第 5 页 共 5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