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 课件(共11张PPT)—高中语文2020年秋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拟行路难 课件(共11张PPT)—高中语文2020年秋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资源简介

(共11张PPT)
拟行路难
鲍照
作者简介:
鲍照(约414—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
鲍照出身寒微,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但空有一腔才华,不被朝廷重用,一辈子愤愤不得志,至多只做过一些小官,最后死在战乱中。
作者简介: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他的作品充满了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不平的情绪,诗风雄健奔放,俊逸潇洒,其诗文与谢灵运一样有影响,在生年就颇负盛名,对唐代诗人李白等产生重大影响,居然史书无传。可见,鲍照身前身后的寂寞冷清情况。钟嵘为之叹道“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鲍照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比较李白《行路难》鲍照《拟行路难》的思想和语言风格异同。
相同点:
1、思想内容上,在诗歌中都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悲愤抑郁之情,且都是借助于“行路难”这一特定含义,来暗指宦途的艰难。
2、语言风格上,受乐府影响,语言清新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来表达深邃的诗意,气势连贯,笔力酣畅淋漓
比较李白《行路难》鲍照《拟行路难》的异同。
不同点:
1、思想内容,鲍照有对命运的抗争,最后仍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和痛苦。而李诗虽有表达壮志难酬的苦闷,最后展现的是一种豁达和乐观,凸现出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2、语言风格,鲍诗语言更为平易,浅近通俗,古朴而不流于浅露,含蓄而不失于生涩。
李诗自然流畅,更为直接,又抑扬宛转。悲歌慷慨,于抑郁中冲出了奔放不羁的豪情。
比较李白《行路难》鲍照《拟行路难》的异同。
相同点:
1、体裁上,都是古体杂言诗。
2、思想内容上,在诗歌中都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悲愤抑郁之情,且都是借助于“行路难”这一特定含义,来暗指宦途的艰难。
3、技法上,都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把水的流向的不同比作人生的贵贱穷达的不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则是把宦途比作行路的艰难。
4、行为上,在抑郁之时,诗人都是通过喝酒来发泄内心的苦闷。
比较李白《行路难》鲍照《拟行路难》的异同。
不同点:
1、从思想内容看,鲍照的诗歌,有对命运的抗争,但也是无力的表达,最后仍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和痛苦。(“吞声踯躅不敢言),而李诗虽有表达壮志难酬的苦闷,最后展现的是一种豁达和乐观。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凸现出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比较李白《行路难》鲍照《拟行路难》的异同。
2、从语言风格看,从艺术上看,鲍照的这首《拟行路难》语言很质朴。全诗用近乎口语的文字写成,明白晓畅。诗人并非为写诗而造情,而是在倾诉衷肠,一吐为快,诗句自然而然地从心底涌流出来,显得十分真切感人。鲍照用如此浅近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含蓄的诗意和深沉的感情。如“泻水置平地”的比喻很浅近,但如前所分析的,它包含了复杂的现实内容。又如“岂无感”三个字并不深奥,但在鲍照的笔下,它既申诉了愁叹之情的合理性,又蕴含着对精神压抑的抗议。
比较李白《行路难》鲍照《拟行路难》的异同。
李白《行路难》自然流畅,音节高亢,又抑扬宛转。形象鲜明突出,悲歌慷慨,于抑郁中冲出了奔放不羁的豪情。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 理想还在。
借用典故表达诗人希望重获重用、一展宏图的愿望通过丰富的想象,把仕 途比作像“黄河” “太行山”这些壮美的意象,形象地写出世途的艰难,蕴含无限悲愤之情。
心非木石岂无感?
无论是以理劝喻,还是酌酒自宽,都是诗人在竭力压抑内心的情感,以反问的口气在大声疾呼,带着一股强烈的抗争意味。
“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前面的“心非木石岂无感”是那么慷慨义愤,后面的“吞声踯躅不敢言”又那么无可奈何。
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抒发了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深恨志不得伸(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