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共22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共22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程标准: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新变化。
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对王安石的评价,宋代的议和。
一、防弊之政——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新弊渐生——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三、解弊之法——王安石变法
四、循弊偏安——南宋的偏安
目录
一、防弊之政——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背景
1、960年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武将势大
2、统治者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二)目的: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雪夜访普图》
1、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收权)
行政
军政
财政
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
节度使转化为虚职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交中央
(三)措施
“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
三衙
调兵权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统兵权
二府
2、分散机构权力(分权)
2、分散机构权力(分权)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四监司
由中央派到地方监控指挥地方
思考:唐三省六部制与宋二府三司制分散相权的方式有何区别?
唐:程序分权(草拟、审核、执行)
宋:领域分权(行政、财政、军事)
3、崇文抑武(抑权)
罢免宿将兵权-杯酒释兵权
分散军权
调兵权:枢密院(文官)
统兵权:三衙(武将)
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士人地位
抑武
崇文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特点
特点:
①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②分化事权、相互制约
③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四)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影响
积极:
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消极:
制度过于僵化,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
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1、边防压力
项目 北宋与辽 北宋与西夏
战争 起因
过程
议和
结果
二、新弊渐生——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收复燕云十六州
宋两次惨败
澶渊之盟
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岁币”
党项族自立
宋屡战屡败
庆历和议
西夏称臣但保持帝号;“岁赐”
2、财政危机
养兵
养官
募兵制
前世为乱者,皆无赖不逞之人。艺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无赖不逞之人以为兵,连营以居之,什伍相制,节以军法,厚禄其长,使自爱重,付以生杀(之权),寓威于阶级之间,使不得动。无赖不逞之人既聚而为兵,有以制之,无敢为非;因取其力以卫养良民,各安田里。所以太平之业定而无叛民,自古未有及者。
——《续资治通鉴长编》
积贫
积弱
冗官
冗兵
冗费
战斗力弱
强兵
扩大文官队伍
增设官僚机构
扩充军队
分散军权
养兵、养官
岁币、岁贡
富国
改革势在必行!
三、解弊之法——王安石变法
背景
(1)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2)“三冗两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3)“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朝廷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主要内容:
1、富国: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2、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三、解弊之法——王安石变法



基本原则:
加强国家对军事、经济等的管理和控制,
目的:
富国强兵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强兵 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原则 思考: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
性质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是一场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变法改革运动
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① “强兵”方面,成果甚微。
②一些措施实施过程中,加重人民负担
③触犯地主官僚利益,遭到反对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 拗相公》
围绕是否应当变法,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四、循弊偏安——南宋的偏安
南宋的建立——“直把杭州作汴州”
北宋灭亡后,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灭亡。
宋金和战
南宋初年,岳飞抗金。
宋高宗和宰相秦桧主动求和,催令班师。
1141年,“绍兴和议”。
1142年,宋廷以莫须有的罪名赐死岳飞。
内容: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
偏安局面的形成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四、循弊偏安——南宋的偏安
和议 时间 内容
绍兴和议 1141年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
隆兴和议 1164年 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
嘉定和议 1208年 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至30万匹、两;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来边界
宋金三大和议对比
五、课堂小结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偏安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加强地方控制: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
分散机构权力
抑制武将权力——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中央:二府三司、三衙、台谏
地方:四监司、通判
特点及影响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边防压力
财政危机——三冗二积
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
背景
主要内容(富国强兵)
评价、败因、启示
南宋的建立
宋金之战
岳飞抗金
偏安局面的形成(三大和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