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登泰山记》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2《登泰山记》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实词,把握古今异义词,积累文言虚词、状语后置、意动用法等文言知识。(重点)
2.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重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培养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难点)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识一识,识泰山
1、导入新课
泰山,五岳之首,它那磅礴的气势和无与伦比的日出景观,古往今来吸引了众多登临者,而这些登临者又以他们那绝妙的诗章为这位东岳尊者增添了无限的光彩,使之更加名扬天下。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慨叹,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而在洋洋大观的登览诗文中,清代桐城派代表作家姚鼐的《登泰山记》堪称经典,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姚鼐的步伐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2、赛一赛:说出与泰山有关的诗句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李斯: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李白: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
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
谢道韫: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张养浩: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姚鼐: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3、泰山——五岳独尊
泰山,古称岱宗、岱岳,在山东省中部,面积436平方公里,顶峰玉皇顶,海拔1524米。泰山被尊为“五岳独尊”,古代帝王常登山封禅,加以封号。佛道两教在泰山上广建庙观,将泰山神化。历代文人也留下许多记游的精美之作。
泰山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突兀挺拔的气势、雄伟壮丽的景观,而成为饮誉四方的游览胜地,被联合国科 教文组织评为“世界人类文明遗产”。
五岳 :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解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如:《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
《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
《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核舟记》(明朝魏学洢)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 文体裁。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他有室名惜抱轩,学者称他为惜抱先生。乾隆二十八年(1765)中进士,历任山东、湖南副考官。《四库全书》馆开,任纂修员。不久,请病假辞官还乡。著有《惜抱轩全集》等。他提出文章要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在学习方法上,主张多读多做,要从摹仿到自我脱化。
“鼐尝谓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文章、考据三者之分,异趋而同为不可废。”
——姚鼐《复秦小岘书》
义理:普遍皆宜的道理或讲求经义、探求名理的学问。
考据:研究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
(文章)辞章:指文章的修辞;写作技巧。
桐城派:中国清代散文流派。提出“义法”,所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冗辞。
2、写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病归、养双亲”为名,告归故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他这次的目的地泰山。泰山代表的是儒家精神。对儒家信徒来说,登泰山本身就是一个追随孔子的仪式。
3、预习检测
姚鼐:nài 汶水:wèn 济水:jǐ
子颍:yǐng 砌石:qì 为磴:dèng
徂徕:cú lái 戊申:wù 樗蒲:chū pú
绛皓:jiàng hào 少圜:yuán 石罅:xià
若偻:lǚ 须臾:xūyú 人膝xī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交待泰山位置
记述登山过程
描绘日出美景
返记人文景观
补写自然景观
研读文本
1、研读学习第一段
⑴齐读这一段。
⑵标出本段中的表方位和地点的词,并列出本段的思维导图。
本段有“阴” “阳” “东” “西” “南北”等表方位的词,有“汶水” “济水” “谷” “古长城” “日观峰”等表示地点的词。
(3)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
作者概括介绍了_____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山水形势,点出_______位置,为下文写观日出埋下伏笔。作者采用由______到______再到______的写法。
2.研读学习第二段
⑴指名朗读这一段。
⑵根据第二段内容画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图。
作者所经过的地方:京师(起点)、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之限、泰安、泰山南麓、中谷、中岭、西谷、泰山巅、东谷、天门(终点)。
(3)此段中的几个动词“乘、历、穿、越、至于”蝉联而下,交代了哪些内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①“乘”“历”“穿”“越”“至”五个动词,把作者从京师去泰安的季节、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
②“风雪”言“乘”,河言“历”,山谷言“穿”,城墙言“越”,既符合描写对象的特点,准确生动,而且富于变化,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神态,笔墨传神。
③几个动词,几个短句,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顶风冒雪、不畏艰险、不远万里赶来登山的迫切心情。
(4)作者描写山顶上的景色时,描写了哪几幅图景?
苍山负雪图、泰山夕照图。
(5)作者在描写泰山景色时有“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半山居雾若带然”的描写,“苍山负雪”可否 换成“苍山被雪”?“明烛天南”可否换成“烛照天南”“ 半山居雾”能否换成“半山有雾”呢,为什么?
明确:不能更换,在这里使用了动静结合、拟人、比喻手法:
“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使雪山奕奕传神。“烛”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雪光的亮度,写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
“居雾”以静写动,写出雾的轻,呈停聚不动的状态。
“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
3.研读学习第三段
⑴指名朗读这一段。
⑵第三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描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运用了什么手法?
主要写山顶观日出。
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待日出——稍见——须臾——日上——回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图画。
比喻、拟人手法:“白若摴蒱”“正赤如丹”用比喻写色彩;“绛皓驳色”写色彩,抓住了时令特点(山上都是积雪,故而被日光照着的地方是红色,未被照着的地方是白色);“而皆若偻”以拟人手法烘托出日观峰凌驾于群峰之上的雄伟气势
4、研读学习第四、五段
⑴女生齐读朗读第四段,男生齐读第五段。
⑵第四段写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什么作用?
人文景观: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道中石刻。
作用:表现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的历史,突出其作为文化宝库的作用。
⑶从第五段中找出泰山“三多三少三无”的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三多”、“三少”、“三无”。
“三多”是:多石 、石多平方、多松;
“三少”是:少土、石少园、少杂树;
“三无”是: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
以极平实简练的语句,将景物进行对比,写出泰山有别于其他名山的特征。虽无细部刻画,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语言简练,准确生动,紧扣时令特点,体现了桐城派文章“雅洁”的特点。
思考探究
1、姚鼐是按照什么顺序书写游记的呢?(时间、游踪顺序)
2、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悟?
示例一: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不经风雨,怎么能见彩虹。要想得到美的感受,必须付出艰辛的代价。
3、姚鼐首次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义理、考证(考据)、文章(辞章)三者相统一的观点,树立了桐城派文论的纲领和旗帜。
小组合作讨论,结合全文内容证明此观点。
①义理方面:不仅寄寓了“神气”,还描写泰山本身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
②辞章方面:全文脉络分明,结构有序,语言节奏分明,描写形象。
③考证(考据):写出了泰山重要的地理位置,介绍了登山路线和泰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且说明了汶水与长城的位置,是寓考据于文辞的典型。
六、课堂总结
写作特色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词灵活传神。
主旨概括:作者以简洁的笔法,写出了泰山的壮丽和独具特色的自然与人生景观,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对祖国山河的爱。
七、随堂训练
(1)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高高耸立的日观峰的所在位置,为下面观日出的主要活动埋下伏笔。
(2)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突出了登山之艰险,进一步点明了风雪中登山的特点。
(3)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三句,写作者在山顶上远望所见到的景象。
(4)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通过描摹色彩,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
八、作业布置
如果你是泰山旅游的开发商,现在你要做一个推广泰山旅游的活动。
首先要像西湖十景一样(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整理泰山十景,你会选取哪一幅图景呢?
请给这幅图景取一个名字,并写一段70字左右的推广词。
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比较清代孔贞瑄《泰山纪胜》与《登泰山记》对泰山日出描写的异同。
秋末冬初,星皎云净,夜色空如觳(hú,绉纱)。村鸡鸣,曙光生。登日观,注目久待,苦日不至。
才一转瞬,忽露半体如月弦,其色殷红,光乃不曜,终为一轮而上腾。
少顷,日中忽如一灯吐焰,次如炬,次如瓶,次如罍(léi,古时酒器)、樽,次如葫芦,上黄白,下赤紫,作薄蚀状;又次如葫芦、罍、瓶之倒置;
最后如炬之烬。
盖其初为海气所蒙,蝉蜕即尽,然后全体昭融,光芒四射。动越前却,若危船颠浪,心为震荡。其下积雾,色正黑。俄而重雾之下,忽出白练,长可竞天,殆海水也。
明确:
相同点:①二者皆按时间顺序写了日出的动态过程,②都注重景物色彩的瞬息变幻,动静结合,③都采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不同点:
①课文善于用侧面烘托手法,孔文侧重从正面直接描摹。
②课文侧重日出前后的色彩变化,孔文侧重于日出时的形态变化。
③孔文对景观成因作了解释,课文没有这一层。
④孔文采用了博喻绘形绘色,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课文的比喻没有孔文丰富。
附:文言知识
1.通假字
须臾成五采(同"彩")
少圜(同"圆")
2.古今异义词
泰山之阳 山南水北
至于泰安 到了
多平方 平形的、方形的
3.多义词
乃暴以秋阳 太阳,阳光
泰山之阳 山的南面
济水之阳 水的北面
阳春布德泽 温暖
皆阳应曰:诺 表面上,假装
泰山之阴 山的北面
达于汉阴 水的南面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阴暗,没有阳光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 日影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阴冷,寒
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暗中
春看湖水漫 水涨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弥漫
其远古刻尽漫失 模糊不清
漫卷诗书喜欲狂 随便,随意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此东海也。
(2)定语后置句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限当道”为“崖”的定语。
文学常识:
关于阴阳
山南水北为阳
山北水南为阴
(2)古代纪年的方法
1.干支纪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配合,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2.年号纪年。如贞观二年。文中“乾隆三十九年”即为此种纪年方法。
3.帝王纪年。在汉武帝之前是没有年号的。只能用干支纪年。帝王纪年如秦始皇八年、汉高祖三年、周武王十二年等。
4.黄帝纪年,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传说中的纪年。黄帝二十七年等。
(3)古代纪月方法
1.序数纪月法。“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作为岁首的月份称正(zhēng,一年的开始)月。
2.月建法。“建”,指“斗建”,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斗柄指向“子”,这个月就叫“建子之月”,其余“建丑之月”“建寅之月”类推。
3.干支纪月法。如文中“是月丁未”。
4.时节纪月法。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二时,后来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古称“四时”每季三个月,常用孟、仲、季来称呼。
(4)古代计时方法
【鼓】 古时常夜间击鼓报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漏】 古时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
【时】 时是时辰,介绍见上面的表格。
【点】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每点约等于现代的24分钟。
【刻】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00刻,实算96刻,每刻15分钟。漏刻指很短的时间。
五鼓:古代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两小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晚上七点起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