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闭幕——科技增添新意 文化焕发活力-2023届高考政治时政热点一轮复习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闭幕——科技增添新意 文化焕发活力-2023届高考政治时政热点一轮复习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十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闭幕——科技增添新意 文化焕发活力
  1月2日,第十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落下帷幕。本届文博会共展出文化产品超过10万件,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进行展示与交易,主会场、分会场、各相关活动点总参与人次超过200万。
  本届文博会采取线下为主、线上同步的办展方式,主会场设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共6个展馆12万平方米,共有2532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线下参展,另有870家机构和企业线上参展。
  行走在文博会展馆内,一项项最新成果令人应接不暇,文化新风扑面而来。作为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博会已成为引领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和扩大文化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传统文化精品汇聚一堂
  哈尔滨的冰雪世界、青岛的国际啤酒节,浙江的古韵山水、海南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走进文博会文化产业综合馆,来自天南海北的文化精品汇聚一堂。
  这是本届文博会展览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大的展馆,展览面积达4万平方米,馆内设立的“文化中国——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展”成为本届文博会的亮点。
  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各省区市宣传文化部门牵头组织政府展团,发动本地重点文化企业参展,突出展示各地文化产业发展最新成果、优质文化项目和拳头产品,全面展示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成就。为此,文化产业综合馆还打造了“中国文化精品走廊”,设立“文化中国”专题展。
  为介绍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整体情况,馆内还特别设立“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展区”,从各地选取了30个文化和旅游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助力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及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特色品牌。
  本届文博会上,大量取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产品、设计创意获得了游客们的喜爱。
  在专门设置的非遗·工艺美术·艺术设计馆内,由深圳市美协主席陈湘波作为造型总设计师打造的2023年总台春晚吉祥物“兔圆圆”,一经亮相便吸引了许多观众围观。在该馆举办的第九届“百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联展”专题展上,128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带来200余件精品力作,让观众饱享传统文化盛宴。
  数字转型增强文化影响力
  利用全景拍摄技术,再现文博会线下12万平方米的展会现场,连同“云上”国际馆,为参观者呈现沉浸式的视觉效果和观展体验;通过腾讯云直播技术,开展一系列“云洽谈”“云推介”“云招商”活动,让参展商和观众在线上无障碍交流;携手抖音打造“文博会直播消费季”,使数千家专业展商和海量的线下买家精准对接……
  继上届文博会开启线上线下双轨并进、同步举办的模式后,本届文博会继续“双线”模式,通过虚拟现实全景展馆和线上展品展示平台、展商直播平台、供采对接平台三大互动板块,让文博会不仅“面对面”,而且“屏对屏”,线上线下的展示对接、洽谈交易融为一体。
  办展模式的创新,带来的是办展水平的稳步提升,影响力越来越大、品牌效应日渐显现、辐射力越来越强——
  据统计,参加本届文博会的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占比达70%以上,首次亮相的文化产品和项目多达全馆40%以上。
  在“云上”国际馆,30个国家和地区、300家境外文化机构和企业参展,多国驻华文化机构及企业参会展示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文化艺术、文化创意等项目及产品。来自法国、德国、巴基斯坦等108个国家和地区的10931名境外采购商注册线上观展采购。
  本届文博会还举办了文化产业招商大会,云南、西藏等地政府在招商大会上发布文化产业招商项目,各地优秀文化企业代表进行经验分享。10个重点项目进行现场签约,签约项目金额共计28.56亿元。
  文博会推动产业发展
  VR、AR、8K、5G全息舱……行走在文博会展馆内,各种文化科技元素令人目不暇接。
  聚焦“融合”与“创新”两大关键词,本届文博会全新打造“创新项目及新品发布会”,为国内外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服务的发布提供“首展”“首发”“首秀”平台。同时,文博会还通过举办重磅信息发布、论坛、招商大会、艺术品拍卖等配套活动,探讨产业发展前沿问题,探索行业发展方向,促成项目交易合作,充分彰显文博会作为产业发展领航器和风向标的作用。
  本届文博会上,“元宇宙”概念成为热点。在华强方特文化科技展厅,新推出大型元宇宙文旅产品“美丽中国VR”吸引了许多观众排队体验。中宣部版权管理局策划举办了元宇宙版权保护和未来文化产业发展论坛,汇聚多方专家探讨新技术应用下的产业发展问题。
  多年来,文博会在促进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带动了深圳的文化产业发展。2012年以来深圳文化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产业规模年均增速超15%,增加值占全市GDP稳步提高至8%以上,整体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依托创意设计和科技创新两大核心优势,深圳着力推动“文化+创意”“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等“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目前,深圳全市共有市级以上(含市级)文化产业园区71家,就业人数约20万人。
文章来源:人民网
涉及知识点:
文化继承与创新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传播
提升文化竞争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练习
1.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积极引入以传统非遗文化为特色的文创企业。临近虎年新春,瓶窑镇的文创企业推出一系列虎年文创年货,从元旦开始,每天的订货量都在三四千份,深受市场的欢迎。这表明(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
②物质载体往往承载着特定的文化韵味
③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
④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在新疆,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馕。伽师县充分挖掘馕文化内涵,按照“馕产业+技能培训+扶贫就业+旅游观光”的发展模式建设馕文化产业园,产业化、标准化制馕不仅让打馕这门老手艺焕然一新,更给传统美食注入了创新的味道。由此可见( )
①充分挖掘馕文化内涵能够为伽师县脱贫攻坚提供物质支持
②文化兴则经济兴,馕文化能够引领伽师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馕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依托文化产业园转化为物质力量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馕文化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日本人腾弘原发明了“二维码”,中国人进行改良之后,便有了现在的二维码。中国的改良以及推广运用,促进了这项技术的发展。英国专家认为:若不是中国推动,或许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百年之后,人类才会发现这项技术。这启示我们( )
①只有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才能推动本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
②以世界先进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③在文化的交流和借鉴中要以我为主,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
④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发展提高,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为了进一步做好中国文化对外宣传,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文化部推出新版官方英文网站——中国文化网。该网站在设计上融合了中国文化特色和国际流行元素,突出网站的实用性、时尚性和交互性,注重与微信、微博、脸书等新媒体的互联互通。该网站( )
①融入时代元素,增强了中国形象的现代感
②融入传统元素,彰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③利用网络平台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文化理解
④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促使中外文化趋于同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中国和意大利在丝绸之路的两端相映成辉。为庆祝中意两国建交50周年,两国导演联手打造纪录片《从长安到罗马》,透过多样化的视角对比了中华文明和罗马文明。从书写用的文字,到国家历法,从文明图腾,到融汇中西文化的艺术品……讲述了不同文明兼收并蓄、交流互鉴的故事。这部纪录片蕴含的文化价值体现在( )
①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提供新的视角,促进文化传播与民心相通
②跨越时空展示了中西文明的交融,有助于丝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③是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是中国价值在全球范围内的继承与发展
④引起不同国家的人们对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和罗马文明的尊重与认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在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文化折扣”历来是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它是指因文化背景差异,国际市场中的文化产品不被其他地区受众理解而导致其价值的降低。下列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能减少“文化折扣”的做法是( )
①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突出文化传播的民族特色
②根据目标受众的文化特点,打造差异化的文化产品
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大众传媒成为传播主要途径
④坚持求同存异,实现中华文化在当地的本土化表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近年来,我国科技助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取得新进展。多地积极运用5G、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通过虚拟展示、“云”直播讲解、智慧博物馆等创新方式,实现展览内容和展览形式相得益形,增强代入感,沉浸感,愉悦感,促进革命文化的广泛深入传播。这表明( )
①文化创新要着眼于更好地服务人民
②科技应用促进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
③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得益于革命文物保护
④变革传播技术是文化富有生机和凝聚力的保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21年10月20日,廊坊市启动对市民观看演出以及购买书籍等进行补贴的文化惠民卡发行活动。一张小小的“文惠卡”,不仅让普通市民享受到多种文化盛宴,而且倒逼各经营演出团体转变经营理念,促进更多优质文创产品的产生。文化惠民卡推出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有利于用优秀文化塑造人,提高公民文化素养
②实现了文化惠民乐民,彰显廊坊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③有利于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推动文化市场繁荣
④在文化生活的海洋中抵制落后文化对社会的危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我们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在共享中国发展机遇中的共同诉求。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
①要着眼中国实践,增强人民对中华文化认同
②要创新传播手段,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的设计
③要坚持文化平等,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
④要立足国外受众,打造融通中外的叙事平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近年来,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以“红岩文化展演与传播技术集成与示范”为抓手,通过曲面投影、全息投影、AR、VR等科技手段,打造了《红岩记忆》数字体验厅,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增强互动体验,让深存于博物馆的静态文物和深植于记忆中的革命历史鲜活起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
①现代科技改变了文化的传递和储存方式
②通过科技手段创新使革命文物更具感染力
③现代传媒开辟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途径
④文化生命力来自于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是中国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习近平在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中提出四点主张: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共有110多项精彩活动。来自于世界各大新闻媒体全方位,多方面,深入报道,充分展示亚洲文明的多彩魅力和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体现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交流交融。大会让亚洲各国文明齐聚一堂,同时也成为亚洲各国深度了解中国文明的重要窗口。这场文明对话,既包括国家外交行动的宏大篇章,也深入百姓生活的细微肌理,更激荡起思想的共振和鸣,凝聚起命运与共的强烈共识。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播相关知识,分析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举办对我国国际文化交流的启示。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举办进博会,是中国着眼于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
进博会充分展示了国家形象、经贸发展成就和特色优势产品。中国国家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主线,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英国国家馆集中展现了来自医疗和生命科学、创意产业、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等领域的世界领先企业。越南国家馆展出果干、工艺品、传统服饰等。动漫制作、文化艺术、境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在“进博会”上精彩亮相。可以说,进博会也是各国文化交流的舞台。是四海宾朋,万商云集的进口博览会。引起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将它形容为“一次合作共赢的‘东方之约’”,“一席开放融通的贸易盛宴”,“一曲活力澎湃的恢宏乐章”。
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文化知识谈谈“进博会”是如何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的?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材料中“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积极引入以传统非遗文化为特色的文创企业。临近虎年新春,瓶窑镇的文创企业推出一系列虎年文创年货,从元旦开始,每天的订货量都在三四千份,深受市场的欢迎”,这表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物质载体往往承载着特定的文化韵味;③说法错误,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先进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④说法错误,传统文化为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并非基础。故选:A。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的知识。馕文化发展为馕产业,这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优秀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④符合题意;伽师县充分挖掘馕文化内涵,按照“馕产业+技能培训+扶贫就业旅游观光”的发展模式建设馕文化产业园,说明馕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依托文化产业园转化为推动伽师县经济发展的物质力量,③符合题意。充分挖掘馕文化内涵,能够为伽师县脱贫攻坚提供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质支持,①错误;馕文化能够促进伽师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不能引领伽师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②排除。
3.答案:D
解析:学习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有利于推动本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但不是只有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才能推动本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①错误。“二维码”由日本人发明,后经中国人进行改良,促进了这项技术的发展,这启示我们以世界先进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发展提高,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发展,②④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以我为主,③不符合题意。
4.答案:B
解析:“网站在设计上融合了中国文化特色和国际流行元素”说明该网站融入时代元素,增强了中国形象的现代感,①正确;“为了进一步做好中国文化对外宣传,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文化部推出新版官方英文网站——中国文化网”说明利用网络平台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文化理解,③正确;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外文化不能趋于同一,④错误;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B项。
5.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中意两国导演联手打造纪录片《从长安到罗马》,透过多样化的视角对比了中华文明和罗马文明,讲述了不同文明兼收并蓄、交流互鉴的故事,其文化价值在于可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提供新的视角,促进文化传播与民心相通,且跨越时空展示了中西文明的交融,有助于丝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③说法错误,继承与发展的应该是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④说法错误,认同的应该是本民族文化。故选:A。
6.答案:C
解析:①错误,减少“文化折扣”重在突出文化共性,而不是突出文化传播的民族特色;②④正确,文化差异是导致出现“文化折扣”现象的主要原冈。根据日标受众的文化特点,实现中华文化在当地的本土化表达,使其更易为受众接受,可减少“文化折扣”;③错误,大众传媒是传播手段不是途径。故选:C。
7.答案:A
解析:①②正确,我国科技助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取得新进展。多地积极运用5G、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通过虚拟展示、“云”直播讲解、智慧博物馆等创新方式,实现展览内容和展览形式相得益彰,增强代入感,沉浸感,愉悦感,促进革命文化的广泛深入传播。这表明文化创新要着眼于更好地服务人民,科技应用促进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③错误,并不是因为保护革命文物才推广应用信息技术;④错误,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保证。故选:A。
8.答案:B
解析:①③正确,文化惠民卡推出有利于用优秀文化塑造人,提高公民文化素养、有利于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推动文化市场繁荣;②错误,文化惠民卡推出会让文化惠民乐民,但是“彰显廊坊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夸大了这一做法的作用;④错误,“抵制落后文化对社会的危害”夸大了这一做法的作用。故选:B。
9.答案:D
10.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材料中强调通过曲面投影、全息投影、AR、VR等科技手段,让深存于博物馆的静态文物和深植于记忆中的革命历史鲜活起来,表明现代科技改变了文化的传递和储存方式,也说明通过科技手段创新使革命文物更具感染力;③说法错误,现代传媒属于文化传播的手段,不是途径;④说法错误,文化生命力来自于自身,而不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故选:A。
11.答案:①丰富文化传播途径,利用亚洲文明大会为亚洲文明的交流借鉴提供平台,加强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和了解;②借助现代文化传播手段,通过大众传媒的强大传播功能,扩大中华文明的辐射范围,打造世界了解亚洲文明的重要窗口;
③文化交流要求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大会倡导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学互鉴提高各国参会积极性,推动各国文明交流中进步;④要将吸收各国优秀文明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相结合,凝聚各国文化共识,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本题要求分析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举办对我国国际文化交流的启示,属于启示类试题。答题时依据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结合材料信息,确定答案要点即可。具体来说,“大会让亚洲各国文明齐聚一堂,同时也成为亚洲各国深度了解中国文明的重要窗口”表明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和了解,“来自于世界各大新闻媒体全方位,多方面,深入报道,充分展示亚洲文明的多彩魅力和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表明扩大中华文明的辐射范围,“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表明要坚持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原则和要求,“激荡起思想的共振和鸣,凝聚起命运与共的强烈共识”表明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相结合,凝聚各国文化共识,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12.答案: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进博会是各国文化交流的舞台,促进各国文化的交流与传播。②大众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进博会依托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局限促进文化的交流传播。③进博会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促进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推动文化发展。④我们通过进博会平台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同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文化知识,谈谈“进博会”是如何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属于措施类试题。知识范围是文化生活,具体的知识指向是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依据材料的关键信息作答即可,材料中强调“各国文化交流的舞台,促进各国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体现了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材料中“动漫制作、文化艺术、境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在‘进博会’上精彩亮相”,体现了大众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材料中“中国、应该越南等国在‘进博会’上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体现了进博会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材料中“‘进博会’也是各国文化交流的舞台,是四海宾朋,万商云集的进口博览会”,这体现了我们通过进博会平台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同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