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化学必修2课本实验总结实验一【实验目的】:探究Na.Mg元素金属性强弱、单质还原性强弱方案一:实验方法:Na、Mg分别与冷水反应【实验仪器】:镊子、小刀、试管【实验步骤】:分别取两只试管,分别加入少量冷水,将少量Na、M g分别加入试管,观察现象【实验现象】:钠与水剧烈反应,迅速融化成闪亮的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镁与水反应缓慢【化学反应】:2Na+2H2O=2NaOH+H2↑ Mg+2H2O=Mg(OH)2+H2↑【实验原理】:金属单质越容易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则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实验结论】:金属与水或同浓度的酸反应的难易程度、剧烈程度可以用于比较金属的活泼性。金属性:Na>Mg 还原性:Na>Mg方案二:实验方法:Na、Mg分别与同浓度同体积盐酸HCl反应【实验仪器】:镊子、小刀、试管【实验方法】:分别取两只试管,分别加入少量盐酸,将少量Na、Mg分别加入试管,观察现象【实验现象】:钠与盐酸剧烈反应,迅速融化成闪亮的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镁与盐酸反应较剧烈【实验原理】:金属单质越容易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则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实验结论】:金属活泼性:Na>Mg金属与水或同浓度的酸反应的难易程度、剧烈程度可以用于比较金属的活泼性。实验二【实验目的】:探究.Mg、Al元素金属性强弱,单质还原性强弱方案一:实验方法: Mg、 Al分别与同浓度同体积盐酸HCl反应【实验仪器】:试管、滴管【实验方法】:分别取两只试管,将少量盐酸加入试管,分别加入Mg 、Al少量,观察现象【实验现象】:镁与盐酸反应剧烈,迅速产生大量起泡铝与盐酸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实验原理】:金属单质越容易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则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实验结论】:金属活泼性:Mg > Al金属与水或同浓度的酸反应的难易程度、剧烈程度可以用于比较金属的活泼性。方案二:实验方法: MgCl2、AlCl3分别与同浓度同体积过量NaOH反应【实验仪器】:、试管、滴管【实验方法】:分别取两只试管,将少量MgCl2、AlCl3加入试管,分别加入NaOH直至过量,观察现象【实验现象】:MgCl2中滴加氢氧化钠至过量,只产生白色沉淀AlCl3中滴加氢氧化钠至过量,先产生白色沉淀,随后沉淀慢慢消失【实验原理】:【化学反应】:MgCl2+2NaOH=Mg(OH)2↓+2NaClAlCl3+3NaOH=Al(OH)3↓+3NaClAl(OH)3+NaOH=NaAlO2+2H2O【实验结论】:①Mg(OH)2显碱性,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 碱性Mg(OH)2>Al(OH)3②金属性Mg > Al③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则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实验三【实验目的】:探究Fe、Cu元素金属性强弱、单质还原性强弱方案一:实验方法: Fe与CuSO4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实验仪器】:、试管、滴管【实验方法】:分别取两只试管,将少量CuSO4溶液加入试管,将一条铁丝弯曲后深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实验现象】:铁丝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的铜【实验原理】:较活泼的金属能将较不活泼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实验结论】:①可根据金属之间的置换反应,判断金属元素金属性的强弱②金属性Fe > Cu方案二:实验方法: Fe、Cu与H2SO4溶液组成原电池装置,测试是否导电【实验仪器】:、电流计,烧杯,导线【实验方法】:铁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导线中连接电流计,同时插入烧杯中的稀硫酸溶液中【实验现象】: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实验原理】:原电池中负极金属活泼性强于正极金属【实验结论】:①Fe做负极,Cu做正极②金属性Fe > cu【问题讨论】1.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有哪些?实验四【实验目的】:探究.氯、溴、碘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单质氧化性强弱【实验仪器】:、试管、滴管【实验步骤】:,①氯水滴入溴化钠溶液发生置换反应,观察现象;滴入四氯化碳,振荡观察现象②氯水滴入碘化钠溶液发生置换反应,观察现象;滴入四氯化碳,振荡观察现象③溴水滴入碘化钾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观察现象;滴入四氯化碳,振荡观察现象【实验现象】:①溴化钠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由无色变橙黄色,加四氯化碳后,溶液分层,上层颜色变强,至颜色消失,下层(四氯化碳层)变为橙红色②碘化钾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由无色变黄褐色,加四氯化碳后,溶液分层,上层颜色变浅,至颜色消失;下层(四氯化碳层)变为紫红色③碘化钾溶液中滴加溴水,溶液由无色变黄褐色,加四氯化碳后,溶液分层,上层颜色变浅,至颜色消失;下层(四氯化碳层)变为紫红色【化学反应】Cl2+2NaBr==NaCl+Br2Cl2+2KI==2KCl+I2Br2+2KI==2KBr+I2【实验原理】:非金属性强的元素的单质能将非金属性较弱的元素的单质置换出来【实验结论】:①氧化性Cl2>Br2>I2②非金属性Cl> Br>I实验五【实验目的】:探究硫、碳、硅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单质氧化性强弱方案一:实验方法: 将硫酸滴入碳酸钠溶液,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硅酸钠溶液中,观察现象【实验仪器】:分液漏斗、试管、【实验步骤】:将硫酸滴入碳酸钠溶液,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硅酸钠溶液中,观察现象【实验装置】:【实验现象】: 碳酸钠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硅酸钠溶液中有白色胶状沉淀生成【化学反应】:H2SO4+ Na2CO3 = Na2SO4+CO2↑+H2OCO2+H2O + Na2SiO3 =H2SiO3 ↓+Na2CO3【实验原理】:强换弱规律:较强酸能生成较弱酸从其盐溶液中【实验结论】:①酸性:H2SO4 > H2CO3 > H2SiO3②非金属性:S > C > Si【问题讨论】1.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有哪些?实验六【实验目的】:探究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硫酸是共价化合物方案一:实验方法:将氯化钠、纯硫酸处于熔融态,做导电性试验,【实验仪器】:电解池【实验方法】: 将熔融态的化合物加入电解池,测试其导电性【实验现象】:熔融的氯化钠导电熔融的硫酸(液态纯硫酸)不导电【实验原理】:离子化合物熔融时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而导电共价化合物熔融态不电离,仍以分子形式存在,不导电【实验结论】:可用化合物处于熔融台式是否导电判断是共价化合物还是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熔融态能导电,是离子化合物,硫酸熔融态不导电,是共价化合物实验七【实验名称】探究铜锌原电池【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2.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实验仪器和试剂】锌片、铜片、稀硫酸、导线、灵敏电流计、烧杯。【实验过程】步骤 现象 结论实验1 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分别插入两个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实验2 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同时插入一个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实验3 用导线把上述实验2中的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实验4 在实验3 的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问题讨论】分析构成原电池需要哪些必要条件?实验八【实验目的】利用氧化还原反应:Cu+2AgNO3=2Ag+Cu(NO3)2设计原电池方案一:实验方法:【实验仪器】烧杯、导线、电流表、铜片、银片,硝酸银溶液【实验步骤】将铜片和银片用导线连接,同时插入硝酸银溶液中,再在导线中连接电流计,观察指指针是否偏转【实验装置】【实验现象】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实验原理】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装置的本质联系:①还原剂本身做负极,本身发生是电子的氧化反应②氧化剂本身做电解质溶液,在正极发生还原反应③选比负极金属活泼性弱的金属或非金属导体做正极材料④氧化半反应是负极反应⑤还原半反应是正极反应【实验结论】原电池装置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实验九【实验目的】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方案一:实验方法:【实验仪器】试管、滴管、药匙、烧杯实验方法: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结论实验一:取2只试管,各加入5 mL 4%的过氧化氢溶液,用水浴加热其中1支试管 水浴加热产生 气泡快 升高温度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2H2O2 == 2 H2O + O2↑实验十【实验目的】探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方案一:实验方法:【实验仪器】试管、滴管、药匙、烧杯实验方法: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结论实验二:取3只试管,各加入5 mL 4%的过氧化氢溶液,往其中1支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另一只试管中加入少量氯化铁粉末 加入氯化铁粉末,产生气泡速率较快 加入二氧化锰的,产生气泡速率最快 使用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化学反应:2H2O2 == 2 H2O + O2↑实验十一【实验目的】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方案一:实验方法:【实验仪器】试管、滴管、药匙、烧杯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结论实验三:取2只试管,各加入5 mL 2%、6%、12%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滴入几滴0.2 mol·L-1氯化铁溶液 浓度大的产生气泡快 增大反应物的浓度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2H2O2 == 2 H2O + O2↑实验十二【实验目的】探究甲烷与卤素单质的蒸汽光照下的取代反应【实验仪器】铁架台、水槽、量筒【实验步骤】取两只硬质大试管,通过排饱和食盐水法先后收集半试管甲烷,后半试管收集氯气,分别用铁架台固定好,其中一支试管用预先准备好的褐色纸套套好,另一只试管放在光亮处,(不要放在日光直射处,以免爆炸)片刻后,比较2只试管中的物质,观察现象【实验现象】①纸套套住的试管中无现象②光照的试管中,气体由黄绿色逐渐变为无色,量筒壁有油状液体生成,量筒内液面上升,试管中有少量白雾实验 操作实验现象 a.试管内气体颜色逐渐变浅 b.试管内壁有______________出现 c.试管内有少量_______d.试管内液面上升 无明显现象实验结论 CH4与Cl2在_________时才能发生化学反应, 有关化学方程式为 CH4+Cl2 ___________________, CH3Cl+Cl2 _________________, CH2Cl2+Cl2 _________________, CHCl3+ Cl2 ________________【实验原理】甲烷与卤素单质的蒸汽在光照下能发生取代反应,该反应是连锁反应,产物有五种,四中有机物和一种无机物,其中氯化氢量最多【实验结论】甲烷与卤素单质的蒸汽在光照下能发生取代反应【典型例题】 某课外兴趣小组利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甲烷与氯气的反应。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1)反应前量筒内CH4与Cl2的体积比为_______,向100mL量筒中收集充入CH4、 Cl2的方法是________。 (2)CH4与Cl2发生反应的条件是____;若用日光直射,可能会引起___________ 。(3)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有:量筒内壁上出现黄绿色油状液滴,饱和食盐水中有少量固体析出、____、____等。(4)实验中生成的油状液滴的化学式为 ,其中_________是工业上重要的有机溶剂。(5)饱和食盐水中有少量固体析出,其原因是_________。(6)用饱和食盐水而不用水的原因是_________。答案:(1)1:4 ;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先后收集20mL CH4和80mLCl2(2)光照f或光亮处、漫射光; 爆炸(3)量筒内黄绿色气体颜色变浅; 量简内液面上升(4)CH2Cl2、CHCl3、CCl4CHCl3、CCl4(j)反应中有HCl生成,使溶液中的Cl-浓度增大.促使NaCl的溶解平衡向生成NaCl固体的方向移动(6)降低Cl2在水中的溶解度.抑制Cl2和水因溶解、反应而消耗实验十三【实验目的】探究乙烯工业制取原理的实验方案一:实验方法:实验仪器:试管、酒精灯、石蜡油、碎瓷片、高锰酸钾溶液、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实验方法: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B中溶液紫色_______ C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橙红色褪去 D处点燃火焰_______并伴有_______实验结论 石蜡油分解的产物中含有不饱和烃乙烯 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退色(鉴别乙烯和烷烃) 乙烯能使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退色(鉴别乙烯和烷烃)【注意事项】碎瓷片和氧化铝的作用是:氧化铝起催化剂的作用,碎瓷片除了催化作用还起到间接加热的作用。【问题讨论】1.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及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现象相似,原理是否也相似?2.如何区分甲烷和乙烯气体?实验十四【实验目的】探究乙醇与钠的反应【实验仪器】试管,带尖嘴导管的胶塞,烧杯【实验步骤】在盛有少量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加入一粒擦干煤油的金属钠,在试管口迅速塞上配有针头的单孔塞,用小试管倒扣在针头之上,收集并验纯气体然后点燃,并把一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片刻在烧杯壁上出现液滴后,迅速倒转烧杯,向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观察实验现象,比较前面做过的水与钠反应的现象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开始钠位于试管底部,最终慢慢消失,试管中有气泡产生,放出的气体在空气中安静燃烧;②烧杯内壁有水珠产生;③向烧杯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后,石灰水无浑浊产生结论 乙醇与钠反应生成乙醇钠,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金属钠的变化 气体燃烧的现象 检验产物水乙醇实验十五【实验目的】苯的性质(掌握探究有机物结构的简单实验方法)实验 现象 结论试管中加入少量苯,再加入溴水,振荡后,观察现象。 溶液分层,上层有机层为橙色,下层水层变为无色 溴易溶于苯,溴水与苯不反应试管中加入少量苯,再加入酸性KMnO4溶液,振荡后,观察现象。 溶液分层,上层有机层为无色,下层水层仍然为紫色 苯不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实验结论】:苯分子虽然不饱和程度较大,但分子中并没有C=C,不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也不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典型习题】通过实验事实的验证与讨论,认识苯的结构式。提出问题:苯分子结构是碳碳单、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吗?(1)提出假设:从苯的分子式看,C6H6具有不饱和性;从苯的凯库勒结构式看,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苯一定能使 褪色。(2)实验验证:①苯不能使 褪色。②经科学测定,苯分子里6个碳原子之间的键 ;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都在同一 上。(3)结论:苯的凯库勒结构式中的双键跟烯烃双键 ,苯的性质没有表现出不饱和性,结构稳定,说明苯分子 一般的碳碳单、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4)应用:为了表示苯分子的结构点,结构式用 表示,用凯库勒式表示苯分子结构式是不确切的。实验十六【实验目的】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实验方法】实验现象:红色铜丝加热,变黑色,伸入乙醇中,又变红,【注意】铜丝弯成螺旋状原因:增大与乙醇的接触面积,减少铜丝的热量散失。实验结论:乙醇在能被热的CuO氧化为醛(乙醇在用Cu做催化剂并加热时能被空气氧化)实验十七【实验目的】探究乙酸的酯化反应【实验仪器】大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实验方法】在大试管中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振荡试管边缓慢沿试管内壁加入浓H2SO4,冷却后再加入CH3COOH,在另一只试管中加入碳酸钠溶液,如图组装好仪器,用小火慢慢加热,观察现象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饱和Na2CO3溶液液面上有 生成, 且能闻到化学方程式【实验中的注意事项】(1)试剂的加入顺序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振荡试管边缓慢沿试管内壁加入浓H2SO4,冷却后再加入CH3COOH。(2)导管末端不能插入饱和Na2CO3溶液中,防止造成溶液倒吸。(3)浓H2SO4的作用①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②吸水剂——提高CH3COOH、CH3CH2OH的转化率。(4)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①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分层得到乙酸乙酯。②除去挥发出来的乙酸。③溶解挥发出来的乙醇。(5)酯的分离采用分液法分离右侧试管中的液体混合物,所得上层液体即为乙酸乙酯。特别提醒对乙酸、乙醇、浓H2SO4的混合液加热时,要用小火慢慢加热,并且温度不能过高,目的是尽量减少乙酸、乙醇的挥发,提高乙酸、乙醇的转化率。[典型例题] 在如下图所示的试管甲中先加入2 mL 95%的乙醇,然后缓慢加入2 mL浓硫酸,充分摇匀,冷却后再加入2 g无水乙酸钠,充分振荡后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在试管乙中加入5 mL饱和碳酸钠溶液,按图连接装置,用酒精灯对试管甲加热,当观察到试管乙中有明显现象时停止实验。试回答:(1)试管乙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加入浓硫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该实验中使用球形干燥管除起冷凝作用外,另一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4)试管乙中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试管乙中有无色、芳香气味的液体生成,不溶于水,在饱和Na2CO3溶液上面分层。(2)硫酸与乙酸钠反应生成乙酸;浓硫酸又是酯化反应的催化剂,同时吸收酯化反应产生的水,促进乙酸乙酯的生成。(3)防止乙中的溶液倒吸入甲中。(4)乙酸乙酯在饱和Na2CO3溶液中溶解度很小,便于观察分层现象,另外Na2CO3溶液可以吸收挥发出的乙酸、溶解挥发出的乙醇。【答案】 (1)液面上有一层无色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出现(2)与乙酸钠反应生成乙酸;作酯化反应的催化剂、吸水剂(3)防倒吸(4)吸收反应挥发出的乙酸、乙醇,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实验十八方案一:实验方法:【实验名称】探究糖类的性质【实验目的】1.了解糖类物质的性质;探究葡萄糖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 探究葡萄糖的银镜反应2.了解葡萄糖的检验反应。3.了解淀粉的检验及淀粉的水解。【实验仪器和试剂】葡糖糖晶体、蔗糖晶体、可溶性淀粉固体、脱脂棉、10%的葡萄糖溶液、淀粉溶液、2%的硝酸银溶液、2%的稀氨水、10%的氢氧化钠溶液、5%的硫酸铜溶液、碘水、热水、蒸馏水、试管、试管夹、酒精灯、小烧杯、玻璃棒。【实验过程】实验一:葡萄糖的检验1.银镜反应(1)配制银氨溶液:在洁净的试管里加入2mL2%的AgNO3溶液,振荡试管,同时滴加2%的稀氨水,直到析出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2)在配制好的银氨溶液中加入1mL10%的葡萄糖溶液,在温水浴里加热3-5min。现象: 出现银镜 。结论:葡萄糖中含有醛基。反应: 。2.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1)制备新的Cu(OH)2悬浊液:在洁净的试管里加入2mL10%NaOH溶液,滴加4-5滴5%的CuSO4溶液,得到含NaOH的Cu(OH)2悬浊液。(2)向新制Cu(OH)2悬浊液中加入2mL10%葡萄糖溶液,加热。现象: 蓝色沉淀变为砖红色 。结论: 葡萄糖中含有醛基 .反应: .实验二:淀粉的性质实验1.淀粉的水解(1)向一支试管里加入4mL淀粉溶液,向其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加热试管4-5min。(2)待溶液冷却后分装在两支试管中,进行以下实验:试管1 试管2操作 滴加碘水 加入NaOH溶液(作用:中和硫酸,使溶液呈碱性环境) 加入含有NaOH的Cu(OH)2悬浊液,加热至沸腾现象 溶液不变蓝 沉淀由蓝色变为砖红色结论 淀粉在稀硫酸作用下,加热水解, 淀粉在稀硫酸作用下,加热水解,生成的产物是葡萄糖实验十九【实验名称】探究蔗糖的水解反应反应方案一:实验方法:实验仪器:蔗糖、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稀硫酸、试管实验方法: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最终有砖红色沉淀生成实验结论 蔗糖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和新制Cu(OH)2悬浊液共热生成砖红色沉淀化学反应 C12H22O11+H2OC6H12O6+C6H12O6 蔗糖 葡萄糖 果糖【典型例题】:为证明无还原性的蔗糖水解后的生成物有还原性,可能有如下实验步骤:①加入稀硫酸;②加入几滴CuSO4溶液;③加热;④加入蒸馏水;⑤加入烧碱溶液至碱性;⑥加入新制Cu(OH)2。最佳顺序是( )A.④①③⑥③ B.④③①⑥⑤③C.①③②⑥③ D.④①③⑤⑥③实验二十【实验名称】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实验目的】探究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探究检验和鉴别糖类、蛋白质方法。【实验步骤】1.在试管里加入10%的NaOH溶液2 mL,滴入2%的CuSO4溶液5滴,再加入2mL10%的葡萄糖溶液,加热,观察现象。2、将碘酒滴到一片土豆或面包上,观察并记录现象。3、取一小块鸡皮,置于蒸发皿中,滴加3~5滴浓硝酸,在酒精灯上微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4、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3mL鸡蛋清溶液,加热第一支试管,向第二支试管中加入醋酸铅溶液,向第三支试管中加入甲醛溶液,观察现象。在向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蒸馏水。实验内容 现象 结论葡萄糖 加热后生成红色沉淀 葡萄糖分子中含醛基,跟醛类一样具有还原性。葡萄糖是还原性糖淀粉 滴有碘水的地方变为蓝色 土豆、面包中含有淀粉,遇碘会变蓝蛋白质 鸡皮变黄 浓硝酸遇蛋白质显黄色鸡蛋清 产生白色沉淀,加入蒸馏水不溶解 重金属盐、有机物能使蛋白质变性结论:以上是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常用于检验和鉴别该物质,需掌握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实验二十一【实验名称】探究铝热反应—金属的冶炼【实验目的】探究铝热反应方案一:实验方法:实验仪器:铁架台,蒸发皿实验步骤:1.用两张圆形滤纸分别叠成漏斗状,套在一起,使四周都有四层。把内层滤纸取出,再底部剪一个孔,用水润湿,再跟另一纸漏斗套在一起,架在铁圈上,下面放置盛沙的蒸发皿。2.把5g炒干的氧化铁粉末和2g铝粉混合均匀,放在纸漏斗上,上面加少量氯酸钾并在混合物中间插一根镁条,用小木条点燃镁条。观察发生的现象。实验 装置 实验 现象 点燃镁带剧烈燃烧,放出一定的热量,使氧化铁粉末和铝粉在较高温度下发生剧烈的反应。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并放出耀眼的白光。纸漏斗的下部被烧穿,有熔融物落入沙中实验 结论 在高温下,铝与Fe2O3发生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2Al+Fe2O3 ====== Al2O3+2Fe[特别提醒]1.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1)镁带要打磨净表面的氧化膜,否则难以点燃。(2)氧化铁粉末要干燥,铝粉要没有被氧化,否则难以反应。(3)要保证纸漏斗重叠时四周均为四层,且内层纸漏斗一定要用水润湿,以防高温物质从四周溅出。2.铝热反应可以用铝还原氧化铁来焊接钢轨,但工业上并不利用此方法炼铁。 [注意] 铝热反应的操作和运用往往容易被忽视,但近几年高考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大部分是穿插在推断题中。要掌握铝热反应的操作,知道是固+固冶炼金属的方法,铝和CuO、Cr2O3、MnO2、WO3都能发生置换反应。【典型例题】例一、(04黑吉滇川渝湘鄂第26题)粉末状试样A是由等物质的量的MgO和Fe2O3组成的混合物。进行如下实验:①取适量A进行铝热反应,产物中有单质B生成;②另取20 g A全部溶于0.15 L 6.0 mol·盐酸中,得溶液C;③将①中得到的单质B和溶液C反应,放出 l.12 L(标况)气体,同时生成溶液D,还残留有固体物质B;④用KSCN溶液检验时,溶液D不变色。请填空:(1)①中引发铝热反应的实验操作是 ,产物中的单质B是 。(2)②中所发生的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③中所发生的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4)若溶液D的体积仍视为0.15L,则该溶液中c(Mg2+)为 ,c(Fe2+)为 。【答案】(1)加少量KClO3,插上Mg条并将其点燃 Fe(2)Fe2O3+6HCl=2FeCl3+3H2O MgO+2HCl=MgCl2+H2O(3)Fe+2H+=Fe2++H2↑ Fe+2Fe3+=3Fe2+(4)c(Mg2+)=0.67mol·,c(Fe2+)=2.3mol·例二、如右图所示,用两张圆形滤纸分别折叠成漏斗状,套在一起,使四周都有四层。把内层滤纸取出,在底部剪一个小孔,用水润湿,再跟另一纸漏斗套在一起,架在铁圈上,下面放置一盛沙子的蒸发皿。把5 g干燥的氧化铁粉末和2 g铝粉混合均匀,放在纸漏斗中,上面加少量氯酸钾并在混合物中间插一根镁带,用小木条点燃镁带。观察发生的现象。通过以上实验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在该反应中________是氧化剂,________是还原剂,该反应称为________反应。(2)选出该实验的实验现象________(填写在横线上)。①镁带剧烈燃烧 ②放出大量的热,并发出耀眼的光芒,火星四射 ③纸漏斗的下部被烧穿 ④有红热状态的液珠落入蒸发皿内的细沙上,液珠冷却后变为黑色固体。(3)写出下列操作或物质的作用:内层纸漏斗底部剪一个孔:_________;蒸发皿盛沙子:__________;镁带:___________;氯酸钾:___________。【答案】 (1)Fe2O3+2AlAl2O3+2Fe Fe2O3 Al 铝热 (2)①②③④(3)使熔融物易于落下 防止溅落物炸裂蒸发皿 引起氯酸钾分解 引发铝热反应【典型例题】1、.如图为铝热反应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装置中还缺________________。引发铝热反应的操作为__________。(2)若将氧化铁换成氧化镁,该反应________发生(填“能”或“不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铝热反应的用途有____________。(解析):(1)利用镁带燃烧放热从而引发铝热反应,同时促使KClO3分解产生O2,使镁带快速燃烧。(2)Mg比Al活泼,Al不能从MgO中置换出Mg。(答案):(1)镁带和氯酸钾 在混合物中间插一根长度约10 cm的镁带,上端弯曲,将氯酸钾放在混合物上镁带的周围,用燃着的小木条点燃镁带(2)不能 镁比铝活泼,铝不能置换镁(3)用于焊接钢轨;冶炼某些熔点高的金属实验二十二【实验目的】探究海水的蒸馏与净化【实验方法】如图,组装仪器,ab接通自来水,a进b出,点燃酒精灯,观察现象【实验仪器】主要仪器:A:__________,B:______,C:______;冷凝水的流向:____口进,_____口出。、【实验现象】a中产生大量水蒸气,c中收集到无色液体【实验原理】利用海水中各物质熔沸点的不同,用蒸馏的方法将海水中的物质分离出来【实验结论】利用海水中各物质熔沸点的不同,用蒸馏的方法将海水中的水分离出来,使海水淡化实验二十三【实验目的】海带中碘元素的检验【反应原理】2H++2I-+H2O2===I2+2H2O。【实验步骤及证明方法】【实验步骤】:(1)取食用干海带,用刷子刷去表面粘附物,不用水洗,称取15g,放入铁或瓷坩埚中,把坩埚置于泥三角上,用煤气灯高温灼烧,将海带烧成炭黑色后,自然冷却, (2)将坩埚内灼烧残余物放至小烧杯中,加入5mL蒸馏水,不断搅拌,10分钟后过滤。 (3)在滤液中加入1mL饱和的新制氯水或双氧水,振荡溶液,5分钟后,再滴入1%淀粉液1—2滴,溶液立刻由无色变成蓝色,由此证明溶液中含碘。2.海带中提碘【流程】海带→灼烧→浸泡→氧化→过滤→提纯→碘单质。【主要化学反应】2I-+H2O2+2H+===I2+2H2O或Cl2+2I-===I2+2Cl-【主要的物理原理】:单质碘用苯或四氯化碳萃取,分液后用蒸馏的方法将碘和有机溶剂分开。【特别提醒】1.海水中碘的浓度很低,碘一般从海带或海藻等植物中提取。2.使I-变成单质碘,可供选择的常见氧化剂有Cl2和H2O2。【典型例题】海藻中含有丰富的碘元素(以I-形式存在)。实验中提取碘的流程如下:―→(1)实验操作③的名称是________,所用主要仪器名称为________。(2)提取碘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有机试剂是________(填序号)。A.酒精(沸点78℃) B.四氯化碳(沸点77℃)C.甘油(沸点290 ℃) D.苯(沸点80 ℃(3)在操作②中,溶液中生成少量ICl(ICl的性质类似于氯气),为消除此杂质,使碘全部游离出来,应加入适量(填序号)________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_____。A.KIO3 B.HClOC.KI D.Br2(4)利用碘的有机溶液得到单质I2的方法是_____。【解析】 从碘水中提取碘单质应加入有机萃取剂如苯、四氯化碳(酒精和甘油均溶于水,不能作萃取剂),然后在分液漏斗中分液即得到碘的有机溶液,从碘的有机溶液中提取碘并回收溶剂要采用水浴加热蒸馏的方法。其中在操作②中,为使少量的ICl中的碘全部游离出来,应加入还原剂,故只有C项符合,发生的化学反应为ICl+KI===I2+KCl。【答案】 (1)萃取分液 分液漏斗 (2)BD(3)C ICl+I-===I2+Cl- (4)蒸馏法实验二十四【实验目的】海带中溴元素的检验【反应原理】【主要流程】【四个过程】【两个原理】【特别提醒】1.从含Br-的海水和含HBr的吸收液中得到Br2,都是用氧化剂把Br-氧化为Br2。2.不能利用最初得到的含Br2的海水直接蒸馏获取液态溴,因为此时溶液中Br2的浓度较低,若直接蒸馏,处理量大,成本高。【典型例题】海水是巨大的资源宝库,在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方面,天津市位居全国前列。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和溴的过程如下:(1)步骤Ⅰ中已获得Br2,步骤Ⅱ中又将Br2还原为Br-,其目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步骤Ⅱ用SO2水溶液吸收Br2,吸收率可达95%,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反应可知,除环境保护外,在工业生产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解从工业溴中提纯溴的方法,查阅了有关资料:Br2的沸点为59 ℃,微溶于水,有毒性和强腐蚀性。他们参观生产过程后,绘制了如下装置简图:请你参与分析讨论:①图中仪器B的名称为________。②整套实验装置中仪器连接均不能用橡胶塞和橡胶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要达到提纯溴的目的,操作中如何控制关键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C中液体颜色为________。为除去该产物中仍残留的少量Cl2,可向其中加入NaBr溶液,充分反应后,再进行的分离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步骤Ⅰ中Br2的浓度很小,多次用SO2反复吸收,最终用Cl2处理,则可获得大量的工业溴。溴具有强氧化性可以氧化SO2,生成H2SO4,因此要注意酸对设备的腐蚀问题。溴具有腐蚀性,可以腐蚀橡胶。蒸馏的目的,就是通过沸点不同而提纯Br2,所以要通过温度计控制好Br2沸腾的温度,尽可能使Br2纯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