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课例(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课例(表格式)

资源简介

九年级《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教学课例
设计思想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来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
本课题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介于宏观物质变化、性质和物质变化的微观实质、分子和原子的拆组关系、原子的结构、离子的形成以至后续从微观角度去分析化学反应、计算化学反应之间,属于宏观进入微观的过渡,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既是今后化学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内容: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微观粒子具有相同的基本性质,如微观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微观粒子总是不断地运动,微粒间有间隔,同种微粒的化学性质相同。
教材作用: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本课内容不仅把前面的知识从微观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学习物质的结构、化学方程式、基础计算等内容的必备知识。同时本节课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是借助解释生活常见现象这一任务驱动学生从宏观现象进入微观实质,建立学生物质微粒观,为后续的教学做铺垫、打基础。
学情分析
处于此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认知能力和水平都比较高,在物理课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分子、原子以及分子和原子的相关知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智力支持。但是,学生大部分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较差,面对肉眼无法观察的微粒,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会不够深刻,容易陷入机械记忆为主、难以将知识融会贯通的处境。在教学上,教师要注重借助实验教学、模型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让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来,方便学生理解,加深学生对微粒的印象,建立学生的物质微粒观。
核心素养目标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探究分子的基本性质,用分子的基本性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通过观察、感受微观的分子、原子,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发展微观探析素养。
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从宏观现象到微观粒子的运动,认识分子的性质。
教学难点
抽象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建立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教学策略与手段
教学模式: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竞争与合作学习策略
教学手段:小组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学生的学习准备
预习并完成学案和小组实验记录表,熟悉实验的步骤和实施步骤的目的。
教师的教学准备
①编写教学PPT; ②查找资料编写学案; ③设计并准备实验;
④编写小组实验记录表和分组名单安排。
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
学校录播室,备齐多媒体设备和资源;创设舒适的学习环境。
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教学课件、PPT笔、演示实验的药品和仪器。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用时 0.5 min)
创设情境,引导思考,提出猜想(用时 3 min)
【师】(联系生活列举学生感兴趣且熟悉的生活现象“在教室里闻到学校饭堂饭菜的香味”“湿衣服晾晒后水从衣服上消失了”“樟脑丸放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消失了”等抛出疑问:为什么看不到饭菜却能闻到香味?为什么水和樟脑丸会消失的无影无迹?)
【生】(思考)
【师】(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现象并思考:品红为什么会不断扩散开,仿佛如同一堆沙子被水冲散开了,那品红不断扩散成的最小单位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
2.任务驱动,引入目标(用时 2 min)
【师】(提问一位同学后询问有同样想法的同学举下手)
【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总结并提出猜想“物质可能是由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微粒可能也是在不断运动的”)
【师】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走进围观世界,看看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3.新课讲授(共 32 min)
①证实猜想,建立微粒观:(用时 2 min)
【师】同学们,你们生物观察细胞用显微镜,那是因为细胞很小,肉眼看不到,而在化学上科学家采用比显微镜放大倍数更高的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苯这种物质,看到了教材49页图3-2的现象,看到了一个个苯分子,这个事实证实了什么?(提问)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引导得出结论“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同时举出相应的例子加深学生印象)
②设疑过渡,引导思考,引出微粒的第一个性质:(用时 4 min)
【师】那为什么普通的显微镜看得到细胞却看不到分子呢?为什么一定要用放大倍数更高的仪器才能看到分子呢?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生】(思考、讨论)是因为分子很小
【师】(简单评价)
【师】(举例对比,展示PPT:一根头发丝的质量对比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生】分子的质量很小
【师】(总结微粒的第一个性质)
③引导学生观察扫描隧道显微镜下微粒间黑色填充物或黑色边框,思考黑色填充物或黑色边框到底是什么?( 2min)
【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黑色填充物或黑色边框是什么)
【生】(思考、讨论)
【师】(导出结论)
④实验探究:分子间有间隔—“10mL水和10mL乙醇混合 < 20mL”(用时 5 min)
【师】(演示:先后量取5mL用红墨水标记的水和5mL乙醇倒入试管中,无振荡静置后用红笔划出凹液面最低处的刻度,然后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充分振荡后,观察混合情况,重新观察凹液面最低处所处位置)
【生】(观察并对比前后凹液面的最低处所在位置)
【师】(引导思考“为什么5mL水和5mL乙醇混合体积不是10mL?”提问学生)
【生】(大胆猜想)
【师】(评价并引出答案、进行总结)
⑤实验探究:针筒挤压空气和水探究不同物态间分子间隔的大小(用时5 min)
【师】(组织一个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用相同的针筒挤压体积相同的空气和水,对比将空气和水进行挤压的难易程度)
【生】(参与实验,感受挤压空气和水的难易程度)
【师】(引导学生思考,得出不同物态间分子间隔的大小同时得出压强越大,分子间间隔越小的结论)
【师】(举“夏天时单车易爆胎”和“同一根电线夏天较长冬天较短”吸引学生注意生活,导出温度对分子间隔的影响)
⑥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浓氨水与酚酞溶液”(用时 13 min)
【师】(过渡)微粒除了体积和质量都很小之外,还有没有其它性质呢?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湿衣服可以被晒干会不会是水分子运动了、离开了衣服呢?那接下来各小组按照实验的具体步骤完成教材49页的实验探究,思考微粒是否在不断运动?温度对实验有何影响?大家一边完成实验一边记录并完成实验报告。
【生】(小组进行实验,小组间将实验现象进行对比并完成实验报告)(用时10min)
【师】(提问某一小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生】(分享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师】(总结)(3min)
⑦观看“布朗运动”动画,直观感受分子的运动,加深印象:(用时 3 min)
【师】(PPt播放动画)
【生】(观看动画)
4.课堂练习(用时5 min)
【师】(PPt展示练习)
【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4min)
【师】(简单校对答案1min)
5.课堂小结(用时 1 min)
【师】(强调这节课的重点内容以及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
6.布置作业(用时 1 min)
【师】(交代清楚作业的内容和检查的时间)
作业1:整理并完成学案内容,周五早读课交;
作业2:预习教材50页,用白纸画出图3-5 、图3-6 、图3-7,周五早读课交。
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巩固练习:
整理并完成学案内容。学案的编写包括知识的梳理和对应知识点的针对练习,意在驱动学生及时梳理所学内容,明确知识点考察方向。
提前预习:
预习教材50页,用白纸画出图3-5 、图3-6 、图3-7。模型的书写能引导学生建立原子和分子的联系、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为下节课的讲授进行热身。
十一、教学分析与反思
教学环节 优点 不足
创设情境,引导思考,提出猜想 能够联系生活,选取生活中学生熟悉且深刻的现象来创设情境,同时抛出一个疑问引导学生思考。品红不断扩散成细小的粒子类比沙子被水冲散,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想象品红也是由很多小颗粒组成,在水的冲击作用下化成每个细小的颗粒。 吸引力不够强,不够直观,未能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可以就地取材,让学生闻一闻氨水的味道,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 品红的扩散未能进行小组实验,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
任务驱动,引入目标 以任务驱动学生将注意力回归课堂,引导学生思考,注重思维能力的提高,明确课堂教学方向,让每位学生都有发表看法、展现自己的机会,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学生思考主动性较差、相关知识储备少,导致发表看法学生较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不强。
新课讲授 ①证实猜想,建立微粒观: ② 从生物细胞的观察着手,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过渡到化学新内容,既增强了学科间的联系,又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知识。 没有在多媒体课件中出现细胞图像,教学上对学生的视觉冲击不够,激发学生兴趣效果不够好。
设疑过渡,引导思考,引出微粒的第一个性质: ③引导学生观察扫描隧道显微镜下微粒间黑色填充物或黑色边框,思考黑色填充物或黑色边框到底是什么? ④实验探究:分子间有间隔—“5mL水和5mL乙醇混合 < 20mL” ⑤ 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的图像直观得出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同时还得出微粒的体积很小的性质。 引导学生关注图像中黑色填充物和边框,可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微粒间的间隔。 化抽象为形象可感,学生直观感受并得出分子间有间隔的性质。 演示实验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很难兼顾到每位学生。若条件允许还是开展学生分组实验更有利于学生直观感知“分子间有间隔”这一性质。
实验探究:针筒挤压空气和水探究不同物态间分子间隔的大小 ⑥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浓氨水与酚酞溶液” ⑦观看“布朗运动”动画,直观感受分子的运动,加深印象 通过实验,直观感受不同物态物质间微粒间隔的大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知。 同时引导出压强对分子间隔的影响。 开展小组实验探究,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使实验现象更直观。组内、组间合作探究增强了学生间的交流。 借助多媒体动画既可以让学生直观、形象感受分子的运动,加深对分子运动的印象,又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物质微粒观。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题量适中、针对性强、代表性高,能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由于时间较短,未能较好地关注学生学习的效果。学生自学思考的时间较短。
课堂小结 能突出重点并明确学习要求和命题方向。
板书设计 简洁明了,条理清晰。 知识系统性不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