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7.1 自由平等的真谛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7.1 自由平等的真谛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 学 设 计
课题 7.1 自由平等的真谛 单元 四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下
教材分析 《自由平等的真谛》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第七课“尊重自由平等”第一框内容。本框阐述了自由与法治的关系,指出了无法治不自由,旨在让学生法眼看自由,树立正确的自由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具备法治思维。
学习 目标 政治认同:了解自由和平等的含义,懂得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道理 道德修养: 结合具体案例理解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法治观念: 在生活中能做到平等处事、待人 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自由观和平等观 责任意识:做一个富有法治精神的人
重点 自由的意义、平等的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难点 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庄子的故事 有一天,庄子在濮水边上钓鱼,正好楚威王派来两位大臣,要请庄子到他的朝中,做楚国的宰相。 庄子一点也不动心,仍旧握着钓竿,反问那两位大臣:“我听说贵国有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一直将它供奉在庙堂上;你想那只神龟,是愿意死了被供奉起来,还是宁愿活着在地上到处爬?” 两位大臣都说:“宁愿活着在地上爬。” 庄子说:“是啦!你们请回吧!我也宁愿在地上自由自在的走。” 自由是珍贵的,也是有限制的,无限制的自由只能产生混乱。那么我们应如何理解自由平等的真谛?如何实现自由平等的追求? 准备教材等学习用品 倾听并思考,结合自身实际,谈做法及感受。 学生快速浏览第四单元,了解主要内容 组织教学 故事引入,激发思考热情。 通过介绍单元知识,使学生对本单元有整体了解。
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无法治不自由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结合材料,分析以下问题。 你对自由的认识 思考:(1)你为什么想要拥有自由? (2)什么是自由? 2.在家隔离的山东人的心愿: 疫情期间在家 思考:自由有什么意义? 小结:增强个人的幸福感;激发每个人的活力; 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3.畅谈想法:网络世界中可以随意发言吗? 2022年3月15日15时许,王某将自己核酸检测报告中自己的姓名用P图软件篡改为其朋友姓名,并将检测结果阴性一项P图为阳性,并将P完的图片发布到自己朋友圈,致使朋友圈内有6人点赞,其行为已经扰乱公共秩序,造成不良影响。鉴于王某在几分钟后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违法并立即将该朋友圈内的虚假信息自行删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九条第二项之规定,大凌河派出所依法对王某作出罚款五百元的行政处罚。 思考:(1)自由的体现? 小结: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所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 (2)自由的真谛(特点)? 4.探究活动:无法治不自由 阅读课本,结合法律条款,思考并讨论: 甲:我终于有了自由!你不知道,今年1000元零花钱由我自由支配! 甲:我决定支持国货,先买一部华为手机。 甲:有了手机,我就能实现“随手拍”啊。 甲:我终于可以实现:“走自己的路,爱说谁说谁去吧”! 甲:我把消息赶紧转给我妈。 相声中“甲”认为的“自由” 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你们生活中使用手机的情况,谈一下你们小组对自由的理解。2.小组讨论谈一谈自由和法治的关系。 思考: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小结:①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②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 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损害。 ④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有自由。 5.法律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6.探究活动 阅读课本,结合法律条款,思考并讨论: 甲:可咱们不是未成年人吗?有法律特殊保护的。  乙:不履行义务,你还想要保护? 甲:你怎么带手机来学校啊?! 乙:因为我是班长啊! 甲:班长就可以带手机吗?我不服! 是否应该没收“班长”的手机呢?结合你们对平等的认识,请分别站在“普通学生”、“班长”和“班主任”的角度分析讨论。 目标导学二:法眼看平等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结合材料,分析以下问题。 材料一:同等情况同等对待 材料二: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思考:(1)“同等情况同等对待” 与“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是不是存在矛盾呢? 提示:不矛盾。因为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等属于弱势群体,是需要帮助的特殊对象,所以对他们给予“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是对他们人权的尊重、关心和爱护,这也是对宪法精神和平等原则的体现和尊重。 (2)什么是平等?(含义) 讲解: 法律链接 任何公民都一律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 《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的权利。” 活动,我身边的平等 提问: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这些变化和做法的意义。 小结:①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原则之一。 法律链接 保障男女平等的相关法律条款 ①宪法第二章第四十八条第1款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②继承法的第九条中明确规定:“继承权男女平等。” ③劳动法的第十三条中明确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5.法治实践,我来倡议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中学生。但正如相声《手机与自由》中所透露出来的问题,自由是美好的,但也是有限制的。如何合理的使用手机,给我们带来道德和法律的双重考验!   同学们,结合自身和周围同学使用手机的实际情况,结合“自由与平等”的相关内容,在全校中号召“增强自制力,合理使用手机”,写一份倡议书。形式不限,50字以内。 6.教师寄语 自由是珍贵的,也是有限制的,当人类依据法治自觉止步于自由的边界,彰显的是人类的力量。同样,平等是珍贵的,但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人类通过法治把“同等对待”与“差别对待”统一起来,将一份真挚的关爱给予社会中的特殊群体,闪耀的是文明的光辉。我们在追求自由平等的道路上继续探索!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本目内容。 结合教材,回答问题,如:广义上的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纪律 、道德等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 学生结合自身想法,谈认识,如:能够增强个人的幸福感。 学生阅读材料,畅谈想法,如: 无论是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 学生列举,如: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 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例如: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 学生阅读法律链接条文,了解关于自由的相关规定 学生阅读课本,讨论并交流,如: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有自由……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第二目,初步了解教材内容。 结合两则教材,谈看法,例如:不矛盾。因为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等属于弱势群体,是需要帮助的特殊对象。 学生阅读法律链接条文,拓展知识视野 学生分析材料,结合自身,谈意义,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原则之一…… 学生认真阅读法律链接中保障男女平等的相关法律条款,拓展知识视野 学生结合实践,根据要求,构思并书写倡议 学生齐读教师寄语,感悟升华 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一方面,能使学生了解本目的基础知识,为以下问题探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借助当前热点问题——山东人的心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使学生有话可说,同时,在交流中自然的明确:自由能够增强个人的幸福感…… 自由的真谛的探究,是在前面材料分析的基础上,由学生总结得出,教师通过幻灯片进行总结归纳,使知识整体呈现,易于学生全面理解和识记。 探究活动环节,借用一由小相声,引导学生分析法治与自由的关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法律链接环节,引导学生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一条,拓展学生法律视野 探究活动,选取学生生活实际中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是否应该没收“班长”的手机呢?”,旨在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两则具体材料——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引导学生从现象的角度认识平等,为解决什么是平等奠定基础。 借助法律链接环节,进一步使学生从法律角度明确平等的含义,即: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说“我身边的平等”,使学生有话可说,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在交流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法治实践,我来倡议环节,旨在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教师寄语,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升华主题。
检测目标 1.私家车主胡某因交通违规,驾照被扣除6分。他通过“熟人关系”花费3000元钱免除了扣分处罚。面对他人指责,胡某振振有词:“花钱买分是我的自由!”对于胡某的言行,下列认识丕正确的是( C) A.自由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以合法的方式进行 B.公民都要增强法律意识,才能更好地维护公平 C.只要不损害公众利益,自由权利可以任意行使 D.维护正义、拥有正义感,应是公民的基本德性 2.“过度的自由实际上是在提倡野蛮。”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有( A )  ①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  ②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③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 ④拥有自由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 法治社会,无法外之地,无法外之人,无法外之权,任何人都不能为所欲为,无论是维护权益,还是表达诉求,都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进行,任何逾越法律底线的行为,必将受到法律制裁。”其表达的理念是( D) ①崇尚自由 ②崇尚法治 ③权利重于义务 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A.①③ B.①④C.②③D.②④ 4.风筝在空中的自由靠线的束缚而获得,一旦系着它的线断了,风筝就会落地。这一事例启示我们( A )   A.法律是自由的约束和保障 B.法律是对自由的否定 C.法律是获得自由的唯一条件 D.真正的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5.近年来,我国一些高铁站设立了母婴候车室。这里有婴儿床、哺乳室,还有大人休息的座椅和儿童游乐设施,温馨又舒适。在这里,有热心的服务人员,每天尽己所能地为带娃出行的旅客提供贴心服务,让出门在外的人们上车前能度过一段短暂的舒适时光。这种做法( C ) A.违背了平等原则的具体要求 B.浪费了人、物力,不值得 C.符合不同情况差别对待要求 D.违背同等情况同等对待要求 学生以组为单位,观看幻灯片出示的检测题,讨论并交流,从而总结出正确的答案,巩固和理解好本节所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出示本节课的检测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自由和平等的含义、意义,明白了法治和自由的关系,全面掌握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知识。知道了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认识自由,行使自由,努力做到法眼看平等。 谈收获和体会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