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4.2《扬州慢》导学案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4.2《扬州慢》导学案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4.2《扬州慢》
(一)【知人】南宋格律词派的代表——姜夔
姜夔(约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他少年即有文名,但屡试不第,一生从未做官,最后在贫病交加之中死在西子湖畔。姜夔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书法、音乐、诗词等都有很高的造诣,诗词俱工,尤以词的成就最高。他的词,多是咏物、写景、言情之作,风格清高典雅,格调甚高,是南宋格律词派的代表。代表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由于精通音律,姜夔喜欢新创自度曲(自己创制新词调),共有自度曲17首,本篇《扬州慢》是他写得最好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扬州战后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二)【论世】满目疮痍,悲从中来
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使这所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被洗劫一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侵,扬州再度遭受浩劫。第二次浩劫之后的15年,22岁姜夔路过扬州,仍然是满目疮痍,“荠麦青青”,作者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篇名作,表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
(三)杜牧咏扬州的名篇
①《赠别》: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②《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③《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四)慢词
唐五代至北宋前期,词的字句不多,称为令词。北宋后期,出现了篇幅较长、字句较繁的词,称为慢词。令、慢是词的两大类别。从令词发展到慢词,还经过一个不长不短的形式,即“引”或“近”。明朝人开始把令词称为小令,引、近列为中调,慢词列入长调。引、近、慢词到宋徽宗时代盛行。慢词句长,韵少,节奏较为舒缓。
慢词:
慢词——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内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词韵——平仄有别、节奏分明。
(五)学习目标:
⑴味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及“清冷”意境。
⑵握对比及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⑶背诵整首词。
(六)文本研读
序言研讨:
扬州慢 小序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
⑴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至日:__________________ 弥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戍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黍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小序交代了哪些方面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 主题 感情基调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文本研习:
扬 州 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词人进入扬州城,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
见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词人的想象与现实相比较,产生巨大反差,词人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慨?那么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作答)
3.这份感慨,词人是借助何种表现手法抒发的?
4.词的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词人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呢?
5.请大家把词中的典故找出来。想想使用这些典故,有什么作用
6.介绍“自胡马窥江去后”的时代背景。
整体感知
这首词写了词人路过扬州所目睹的 ,抚今追昔,抒发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鞭挞了金人南侵的罪恶以及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恢复失土的错误政策,抒发了对国事的痛惜伤感的黍离之悲。全词脉络如下:
三.阅读思考
【要点一:把握内容,归纳主旨】
1.读姜夔的《扬州慢》,结合作者的所见所闻具体谈谈扬州城空在何处。
2.下阕中,词人穿越时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
【要点二:梳理思路,鉴赏表现手法】
1.《扬州慢》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扬州慢》化用杜牧诗句有什么作用?
3.“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小结:以景现情、化景物为情思的手法
上片的“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等景物,呈现出劫后扬州的残破荒凉,从而表现出作者面对被蹂躏、被摧残的祖国山河时的伤感。下片的竹西亭、春风十里的扬州路、二十四桥、红芍药花等景物,是当年扬州繁华兴盛的象征,但在这里却衬托当今扬州的衰败,表现作者怀念往昔、伤痛今日的感慨。这些景物都很好地烘托出词人感时伤世的忧郁情怀。
课后巩固
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豆蔻,原是一种植物,花朵鲜艳娇嫩,后来用“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男少女。( )
2.高牙,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导引,旗很高,故称“高牙”。( )
3.“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
4.“淳熙”是南宋皇帝的年号,“丙申”是丙申年,“至日”是到这一天。( )
5.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以及向往田园的归隐之情。( )
2.默写。
1.《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扬州昔日繁华的街道,如今一片荒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杜牧诗境中所写的扬州的富盛反衬扬州如今的冷寂与荒凉。
2.《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容战乱之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人们对战争的厌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扬州慢》(淮左名都)中以有声反衬无声,渲染了凄凉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扬州慢》(淮左名都)中写杜牧重到扬州也一定会为扬州的变化感到吃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扬州慢》(淮左名都)中表明纵然有写“豆蔻”“青楼梦”那样的春风词笔,也难以表达词人此时悲怆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扬州慢》(淮左名都)中写芍药花自生自灭,无人欣赏的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拓展
归朝欢
柳永
别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渐渐分曙色。路遥山远多行役。往来人,只轮①双桨,尽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岁华都瞬息。浪萍风梗②诚何益。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注] ①只轮:借指车。②梗:草木的枝、茎。
1.这首词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少年游
柳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①?狎兴②生疏,酒徒萧索③,不似少年时。
[注] ①前期:以前的期约。②狎兴:游玩的兴致。③萧索:疏散,稀少。
2.“高柳乱蝉嘶”一句中“乱”字用得妙,请结合全词,分析其妙在何处。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注]。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 寒食:寒食节,宋时有郊游踏青的习俗。
3.虚实结合能较好地表达情感,请结合这首词简要分析。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当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4.“当窗滴”与“就砚旋研墨”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秦楼月
范成大
楼阴缺,栏干影卧东厢月。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隔烟催漏金虬①咽,罗帏暗淡灯花结②。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注] ①金虬:铜龙,造型为龙的铜漏,古代滴水计时之器。②灯花结:灯芯烧结成花,旧俗以为有喜讯。
5.上片描写的景色有何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以及解析
文化常识1.×;2.√;3.√;4.×;5.×
默写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言厌兵
3.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4.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5.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6.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课外拓展
1.交代了早行的环境,渲染了一种荒寒的气氛,暗示了羁旅的艰辛;烘托出旅人黯淡的心情和对羁旅行役的厌倦之情。风声渐渐,白霜满地,说明当时天气寒冷;宿雁惊起,残月当空,天刚破晓,旅人就踏着白霜上路了,突出了早行之早;萧索清冷的晨景,更衬托出旅途的艰辛和旅人心境的悲凉。
解析:因为景物描写位于上阕,所以要从点明环境特点、渲染氛围、奠定基调等方面人手。另外,还要考虑景物描写在展现人物心情方面的作用。整首词与“别”有关,“客”表明词中蕴含羁旅之愁。据此进行分析即可。
2.“蝉嘶”之前加一“乱”字,表现了蝉声的纷乱。这纷乱的蝉声,配以夕阳、秋风、茫茫荒野以及易令人产生离愁别绪的“柳”,形成了萧瑟凄凉的景象。由蝉声之“乱”引出词人内心的纷扰烦乱,“前期”的渺茫、昔日的欢乐的不可复得等愁绪令词人难以安适。
3.上片实写,下片虚写。上片实写今日所见春色所感岑寂,下片想象明日寒食之游和梨花落尽、飞燕寻春之景、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的惆怅和感伤。虚实结合,丰富意象,拓展意境,使情感表达委婉含蓄。
4.(1)“就砚旋研墨”暗指以“当窗滴”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2)红笺被泪水浸湿。情到深处,词中的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地流泪,泪水落到信笺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5.(1)清冷、幽寂。
(2)①比拟。“栏干影卧东厢月”,用一“卧”字,生动地表现了月光向东厢投下栏杆影子的景象。②反复。“东厢月”连用两次,突出了“月”这一意象,渲染了清幽的氛围。③比喻。“杏花如雪”,抓住“杏花”和“雪”同是白色和飘落时轻柔的特征,形象地描绘了皎洁月光映照之下的杏花飘飞之状。
解析:概括景物特点时要注意理解句子的意思。上片是说楼阴之间,栏杆的影子投在东厢,空中皓月一轮。月儿照射东厢,满天露冷风清,杏花洁白如雪。由此可以概括出“清冷”“幽寂”的景色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