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项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题目。听见春分苏沧桑①暮光消失后,夜雨将山后浦村襄进怀里。隔墙的老庙突然传来“咚”的一记鼓声。②父亲走在前面,领我穿过院墙与老庙之间的小弄,看见一场春雨的足迹在石板路上闪闪发亮。苔痕缀满石缝,春草在寂静中生长,这条青翠欲滴的小路,是故乡留给我的入口。春分,“元鸟至,雷乃发生。始电。”燕子回巢,我回乡看望父母。在越来越密的鼓声和雨声里,我听见故乡万物生长,后山的梨花开了,河边的油菜花豌豆花开了,春茶抽芽,稻秧刚刚播下,雨传送过来一阵阵隐秘的香气,大地沉入了夜的深呼吸……③我还听见时间深处传来男女老少簪花喝酒、踏青赏景的欢声笑语,听见纸鸢在天空呼啸,上面写着希望天上的神能看到的一个个祝福。④回忆踏着鼓声蔓延到故乡的原点。一座很小的庙,一盏瓦数很低的电灯,一张旧桌,四五张矮凳,一个热水瓶,一个剃着平头、面相端庄的中年鼓词人,三个七八十岁的老年听众。热水瓶的影子投在墙上,唱词人的影子也投在墙上。扁鼓、牛筋琴、唱本、鼓签、快板,是他的全部行当,生、旦、净、末、丑的悲欢均由他一人承担。⑤故乡的春分之夜,仿佛来自古代。⑥父亲说,自古春分时节也是祭祀的时节。山后浦村每逢婚丧嫁娶、乔迁新居等,村里人就凑份子请唱词人来唱。唱前,先击鼓“打头通”,然后再唱正本,有神话,有断案的也有历史的世情的,有的一本唱一夜,有的唱两三夜。⑦今天大概是庙神寿日。老人们坐在昏暗的灯影里,似睡非睡,唱词人沉浸在他一个人的世界里。古老的腔调,在夜色中盛放、枯萎。我忽然想,他不是唱给人听,而是唱给神听。⑧父亲说,记得吗 我们家从镇上搬过来时,也请唱词人到小庙唱过词,多热闹啊,庙里坐满了人,老老小小像一家人。现在没人听了,只有几个老人家会去,有时就只有一个人,那个管庙的人。⑨父亲说,你大概忘记了。⑩不是大概,是完全、彻底。如同我每次回家,在小镇边缘鳞次栉比的新建楼群间,怎么都找不到山后浦村的入口,那个曾经青翠欲滴的入口。此时此刻,一座老庙,一段唱词,成了那个青翠欲滴的入口,将我带进了一些记忆 蒙蒙细雨洒下温柔,亲吻着老树的嫩芽,呼唤出花苞的美梦,头顶着落花,一个怯生生的小男孩站在泥墙根,看着那些不请而来的邻人为他安家,为他镌刻出故乡的模样。掌灯了,小庙里挤满了全村的男女老少,一双双眼睛闪耀着星星的光芒,也照亮了年轻的唱词人,那时,他唱给神听,更是唱给人听。木门吱呀,推开山间的晨雾,也走出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而今夜过后,伴着夜行的火车,我将又一次远离,远离小院的桂花树,远离母亲的目光,远离春夜独自盛放枯萎的鼓词声。时光呼啸着迎面而来,我在春分复活的记忆,像春夜的鼓词声,将又一次与我背道而驰。交通的便利,让我们误以为故乡近在咫尺,其实,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远去。 “遥思故园陌,桃李正酣酣。”终有一天,父辈们只在梦中出现,故乡那个青翠欲滴的入口,会成为一个伤口,一念及,舌尖便沾上涩涩的泪滴。多年后,当我再一次穿过春分的夜晚,穿过院墙与老庙之间的小弄,还会有一段鼓词在等我吗 不知道会是谁陪我,一起用目光捡起满地的雨水,或月光。1.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以“听见春分”为题有什么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 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 段画线句“终有一天,父辈们只在梦中出现,故乡那个青翠欲滴的入口,会成为一个伤口,一念及,舌尖便沾上涩涩的泪滴”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的身边有美好却渐渐消逝的让人怀念与留恋的民俗吗 请写段文字介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文,完成题目。一把老钥匙①回到家时,母亲正翻箱倒柜。杂乱的地面让我无处落脚。我说:“妈呀,您这是在翻传家宝吗 ”②母亲停住手看着我说:“见到我的钥匙没 ”③“喏,在这儿。”我从玄关柜上拿起属于母亲的那串钥匙。④“我说的不是这个,是老宅的,老宅的那个。”母亲的语气和神情有些焦急。我和母亲几乎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母亲要找的钥匙。母亲坐下来,情绪有些低落。我说:“妈,您就别总想着老宅了,咱又不回去住了,有没有钥匙都一样。”母亲叹了一口气,开始收拾凌乱的地面。⑤其实,我没有告诉母亲,弟弟正四处托人,要把老宅卖掉。弟弟说老宅总空着,时间久了,房屋会倒塌的,到时候想出手都不好意思谈价钱。⑥一周后,弟弟告诉我,老宅卖掉了,卖了两万元。看着那些钱,不知怎的,我的心里像坠了一块石头。⑦那天下班,在小区外碰到三婶。三婶是我家邻居,和我们家没有亲属关系,按村里辈分我这么喊她。三婶说:“我正发愁找不到你家呢,你说这城里的楼一个框一个框的,看着都叫人眼花缭乱。”我让三婶家里坐坐,她直摆手,说没啥大事,就不去家里了,说着掏出一把钥匙交给我,说这钥匙是你们家老宅的,啥时候想回家就回。原来是她家买了我们家的老宅。⑧母亲没再提钥匙的事儿。我想着老宅现在已经是别人家的了,也就再不能回去,就没跟母亲提钥匙的事儿,把它包裹好,放在了柜子顶上的一个盒子里。⑨农历六月六,我们老家有传统庙会。母亲执意要回去看看。无奈,我和弟弟只好依着母亲。一路上母亲说着故乡风俗和旧年往事,精神从未有过地爽朗,她没有看到我和弟弟偶尔交会的眼神里都藏着忐忑。⑩三婶听说我们回来了,招呼我们去她家里。做邻居的那些年,三婶和母亲一直处得很好,亲姐妹一样。吃过晚饭,三婶拿了几床铺盖说:“你们别嫌,都是干净的。走,到你们家去,你们还睡你们各自的屋。”三婶掏出钥匙打开老宅的锁,我们怔怔地望着那干净整洁的院子,有些恍惚,仿佛我们从未离开过。 我送三婶到大门口,对她说谢谢。三婶说:“咱不说远亲近邻,我懂你妈的心思。我知道她舍不下老家。庄稼人走到哪里,其实根都牢牢扎在老家的土里。另外,我给你们钥匙,还有一个原因。还记得你在家的时候,经常问我为什么总带着一把老钥匙吗 我的老家在遥远的山里,是土房子,因为一场突来的泥石流,房子没有了,但母亲一直让我们自个儿保存着属于自己的那把老钥匙。想家的时候,我就看看老钥匙,摸摸老钥匙,想象着转动钥匙打开门锁,爹娘兄妹啊,那些熟悉的物件啊,一下子呼啦啦在眼前演电影,心里就热乎乎的,就连当初的一些懊恼、吵闹都成了好。你们想回来看看的时候就回来,这里啥时候都是你们的家。” 三婶眼里有亮光闪烁,我也感觉似乎有水滴落进了眼里。 回城后,我把三婶送来的钥匙给了母亲。母亲把钥匙放在掌心,像摸着婴儿一样轻轻地摩挲着说:“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 从那以后,不知为什么,有时候我也会摩挲那把老宅的钥匙。那一个个小齿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三婶来电话说村里要建社区了,老房子要拆迁了,用不了多久,老家的人也都要住进楼房里了。停了停,她说:“也好,咱们有钥匙。” 几年过去了,母亲一直保存着那把老钥匙,再也未丢过。 老钥匙陪着母亲风来雨往,不经意间常生斑斑锈迹,但都会被母亲那厚重、灵巧的双手反反复复摩挲着擦亮。6.阅读第⑨段画线句,联系上下文,说说“我”和弟弟“忐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第 段画线句中“你妈的心思”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依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时间 概括主要事件回到家时 母亲寻找钥匙一周后 弟弟卖掉老宅那天下班 (1)______________________农历六月六 母亲执意回去回城后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 段画线句“母亲把钥匙放在掌心,像摸着婴儿一样轻轻地摩挲着说:‘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运用了 修辞手法和 、 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对钥匙的 ,也表达出母亲对老宅的 。参考答案1.答案 以“听见春分”为题,新颖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听见”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浑然一体。解析 题目中的“春分”是节气,抽象的事物怎么会发出声音让人听见呢 从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文中写“我听见故乡万物生长”“我还听见时间深处 欢声笑语”“听见纸鸢在天空呼啸”,以及听“唱词”“鼓词”等,可见“听见”是贯穿全文的线索。2.答案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故乡小院的桂花树、母亲的目光和鼓词声,句式整齐,增强了语势,表达了对故乡桂花树的热爱,对母亲的目光和鼓词声的怀念,强调了远离故乡时的不舍与伤感。解析 根据画线句中“远离小院的桂花树,远离母亲的目光,远离春夜独自盛放枯萎的鼓词声”的三个“远离”,可以看出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势,表达了强烈感情。3.答案 (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我”每每回忆起故乡,心中便会感到无尽的痛楚。表达了“我”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与不舍。解析 把故乡的“入口”比作“伤口”,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伤口”“涩涩的泪滴”表达了“我”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以及对故乡变化的伤感之情。4.答案 (示例1)对比。将前后听鼓词的情景进行对比。小时候,小庙里挤满了听鼓词的男女老少,现在只有几个老年听众,有时甚至只有管庙的那一个人听。强调了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故乡,故乡变得冷清与落寞。表达了“我”对故乡变化的伤感之情。(示例2)插叙。文章第⑧—⑩段运用了插叙,插入了“我们”家从镇上搬来,请唱词人到小庙唱词的热闹景象。体现了邻人的热情与淳朴,表达了“我”对故乡的热爱。插叙的内容使文章内容充实,人物形象丰满,结构波澜起伏。(示例3)虚实结合。文章实写了“我”在春分时节回到故乡听到鼓词,虚写了“我”在鼓声中听到过去传来的欢声笑语、纸鸢呼啸,以及多年后“我”再回故乡的情景。把眼前现实生活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突出表达了“我”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对故乡渐逝的担忧与伤感。(示例4)线索。全文以“听见”为线索,串联了现实的鼓词声、乡人的欢声笑语、纸鸢呼啸声、过去的鼓词声等。表达了“我”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以及对故乡变化的伤感。“听见”贯穿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浑然一体。解析 只要从构思或写作手法中选择一点写出发现和见解,言之有理即可。如第⑧段中“多热闹啊,庙里坐满了人”与“现在没人听了,只有几个老人家会去,有时就只有一个人,那个管庙的人”进行了对比,表达了“我”对故乡变化后的惋惜之情。第⑩段中“一个怯生生的小男孩站在泥墙根,看着那些不请而来的邻人为他安家”运用了插叙,体现了邻人的热情与淳朴,表达了“我”对故乡的热爱。5.答案 (示例)踩高跷,传统民俗活动之一,多在春节前后表演。表演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身穿五颜六色的戏装,边走边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近年来该项活动表演得越来越少,逐渐被其他活动所代替。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民俗活动,不应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渐渐消逝。解析 作答时,应选择我们过去喜闻乐见,但是近年来却在我们的生活中渐渐消逝的民俗活动,如踩高跷、正月十五做面灯等,既要把民俗活动讲解清楚,又要充分表达应把优秀传统民俗活动发扬光大的美好愿望。6.答案 “我”和弟弟背着母亲卖掉了老宅,担心母亲知道后会生气解析 根据第⑤段中“其实 要把老宅卖掉”,可知“忐忑”的原因之一是“我”和弟弟要卖掉老宅而母亲毫不知情。根据第⑨段中“母亲执意要回去看看……精神从未有过地爽朗”,可知母亲对故乡和老宅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和弟弟怕母亲知道老宅被卖掉后会伤心,责怪“我们”,所以感到愧疚不安。7.答案 母亲舍不下老家解析 根据第 段画线句后文“我知道她舍不下老家。庄稼人走到哪里,其实根都牢牢扎在老家的土里”,可知“你妈的心思”指的是母亲舍不下老家。8.答案 (1)三婶送还钥匙(三婶买下老宅) (2)母亲保管钥匙(“我”把钥匙给母亲)解析 (1)根据时间“那天下班”定位到第⑦段,事件可概括为“三婶送还钥匙”或“三婶买下老宅”。(2)根据时间“回城后”定位到第 段,事件可概括为“母亲保管钥匙”或“‘我’把钥匙给母亲”。9.答案 比喻 动作 语言 珍视(珍惜、重视)依恋(留恋、怀念)解析 第一空:根据“母亲把钥匙放在掌心,像摸着婴儿一样轻轻地摩挲着”可知,将“钥匙”比作“婴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二、三空:根据动词“放”“摩挲”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根据“家门的钥匙在手里 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可知,运用了语言描写。第四、五空:画线句体现了母亲把老宅的钥匙看得很重,从中可以看出母亲对钥匙的珍视,以及对老宅的依恋。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