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12)下册 8.3酸和碱的反应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12)下册 8.3酸和碱的反应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8.3 酸和碱的反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酸和碱的反应是科粤版义务教育阶段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常见的盐之前学习。在学习酸和碱的反应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道酸的通性与碱的通性,已经具备进一步学习酸和碱的反应的基础知识和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找到酸与碱之间的联系,打通两类物质间反应的桥梁,同时为下节课学习酸和碱反应生成的盐类物质做铺垫,从而掌握酸碱盐的知识体系。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以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酸和碱的反应教学目标
课标依据 1. 知道无机化合物可以分成氧化物、酸、碱、盐。 2. 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
教学目标 思考如何验证酸碱是否发生反应,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体会通过实验操作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所学化学知识的用途。 运用酸和碱的相关化学性质,设计不同的方案,强化搜集证据即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形成通过检验反应物是否减少和产生新物质的方法证明发生反应的思想。 通过分析生成物和反应物是否过量的思路,做出合理猜想,并能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强化科学探究的步骤以及思想。 通过分析酸碱中和反应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反应,从离子的角度认识反应的实质,了解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探究酸和碱的反应,中和反应的定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二、课堂教学设计
表2 酸和碱的反应教学设计
章节名称 酸和碱的反应
教学目标
1. 思考如何验证酸碱是否发生反应,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体会通过实验操作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所学化学知识的用途。 2. 运用酸和碱的相关化学性质,设计不同的方案,强化搜集证据即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形成通过检验反应物是否减少和产生新物质的方法证明发生反应的思想。 3. 通过分析生成物和反应物是否过量的思路,做出合理猜想,并能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强化科学探究的步骤以及思想。 4. 通过分析酸碱中和反应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反应,从离子的角度认识反应的实质,了解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者的特征分析
在酸的化学性质的讲授时,已经引入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以及发生条件,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并理解胃舒平治疗胃酸过多的原理,在课本8.2的习题中也遇到过酸与碱发生反应的信息,而且学生已经掌握常见酸和碱的通性,已经具备进一步学习酸碱中和反应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利用曲线判断温度改变时溶液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溶液状态改变后,溶质、溶剂、溶液浓度的变化情况。
教法学法
实验探究法、类比分析法、归纳总结发、知识迁移法
课程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依据
新 课 引 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酸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碱也有共同的化学性质,现在回想并列出酸的通性和碱的通性,并思考为什么会有共同的性质? 回顾上节课中所讲的内容并回答问题,在笔记本上列出酸的四条通性和碱的三条通性。 复习巩固旧知,酸和碱的反应是将两类物质联系起来,学习两类物质之间的桥梁前,要保证先分别掌握这两个体系。
新 课 讲 授 探究是否反应 振荡试管,走向学生,便于学生仔细观察。 认真观察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的实验现象。 先直接观察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再抛出问题思考二者是否反应,如何证明。
引导学生从反应物是否减少的角度进行探究。 利用已有知识酸的通性与碱的通性,设计实验证明反应物消失,从而证明酸碱发生反应。 引导学生分析探究的思路,学生自己说出大方向,再根据已有知识列出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和反应实质 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反应过程,观察反应前后的微粒,思考是哪种微粒在反应后不见了。 认真观察微观模拟动画,找到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在反应后消失了,钠离子和氯离子没发生改变。 借助微观模型动画,帮助学生把不可见的微粒可视化,从而找到发生反应的微粒,理解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
探究反应后溶质成分 引导学生通过pH值的变化特点,以及横坐标的意义判断酸中加碱还是碱中加酸,再找到恰好完全反应的点。 先看清横纵坐标表示的含义,再进一步分析每个点表示的反应程度,写出每个点溶液中的溶质成分。 锻炼学生图形、图表结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已有知识应对不同的题型。
中和反应的应用 从化学角度解释被蚊虫叮咬为什么涂抹肥皂水止痒,胃舒平为什么能中和胃酸过多。 把酸碱反应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发现生活无处不化学,感受化学知识的魅力。
巩 固 练 习 设计一道基础题和一道拔高题。 思考并根据所学的知识解答问题。 学生通过运用新知解决习题,加深对本内容知识点的理解,体现了思维的拓展和延伸。
总 结 归 纳 请学生代表进行本节课的知识总结,之后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 学生组内讨论对知识点进行总结。 通过小结,培养学生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习惯,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8.3 酸和碱的反应 一、中和反应(放热) 1. 定义:酸 + 碱 → 盐 + 水 2. 实质: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 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
三、教学反思
第一,设计的问题要形成体系,避免碎问碎答;实验方案学生自己书写完整,思考的方向到方法要落实到位,方法指导和学生训练相结合。
第二,重点形成中和反应的概念,微观实质,让学生根据知识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才能提高参与度,否则课堂会乏味无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