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4.3 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沪教版(上海)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4.3 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名 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
一、教材分析(包括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核心知识。对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本节知识的学习比较容易,学生在前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础上经过讨论便可解决。“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是基础学生实验之一,这对体现化学学科特点,加强以化学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学生已经学习过氧气后,具备一定的“气体的制备与收集”的实践经验。初步具备了“根据药品选择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相关性质选择收集装置”的实验技能与方法,掌握气体的收集方法与物理性质有关。
二、教学目标及难重点(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并实验学习气体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合适药品及实验装置;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反思,培养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小组讨论,培养求实、合作的科学品;通过探究性学习,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激发求知欲,形成持续不断的学习兴趣。 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 难点: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采取讨论的形式,从学生学过的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归纳和总结出气体实验室制法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2)通过演示和学生动手实验,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采用了实验探究法,小组交流,推理法,多媒体辅助法,问题探究法等教法学法。
四、教学环境及设备、资源准备
实验室,有关实验器材,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制取二氧化碳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播放《温室效应的危险》片段,展示相关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温室效应”是由什么气体过多引起的吗 知道该气体的制取方法吗 实验 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这些方法有什么缺点? 「总结板书」: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是: 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和生成气体的物理性质,来设计实验装置,决定采用什么方法收集。 根据以上思路,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PPT: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 1.药品:大理石(石灰石)和稀盐酸 回答:二氧化碳 回忆:总结,提供制取氧气的方法。 归纳:碳的燃烧,甲烷燃烧等。 分析这些方法的缺点 阅读教材 让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原理 能根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模型举一反三构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模型提升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对比实验,探究原理 第一组:大理石粉末与稀盐酸; 第二组:碳酸钠固体与稀盐酸; 第三组:块状大理石和稀盐酸; 请利用老师提供给大家的药品 进行实验,并分析哪一组更适合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学生动手实验 归纳适合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碳酸钠粉末和大理石粉末与稀盐酸反应非常剧烈,二氧化碳气体根本来不及收集,此反应不适合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而块状大理石与稀盐酸的反应反应速率适中。 通过动手实验,教师将拍摄的实验照片进行展示,让学生评价这样的操作是否正确,提升学生科学实验的素养 找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反应原理,并为接下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选择教学做准备。整个探究过程渗透了寻找证据进行推理的意识。
(三)选择合适装置 弄清楚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那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需要哪些仪器 如何来组装呢 请你从给出的仪器中选择适当的仪器,设计并组装一套合理的装置。 提供flash,提供仪器。 实验室制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种。制取二氧化碳的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固体,稀盐酸为液体,反应在常温下进行,因此可选用固液反应不加热的实验装置。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因此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模拟搭建装置。 作品1:操作简单,节约药品,适合制取少量二氧化碳气体。 作品2:理方便随时添加液体药品,锥形瓶盛放固体药品多,适合制取较多二氧化碳气体。 作品3:能随时添加液体药品并且控制液体药品的用量,不用液封。 信息技术整合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仿真性,模拟展示不同物质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现象及反应原理。变“难见、不可见”为“可视化”。 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探究态度,学会根据客观的实验情境、实验需求进行分析,选择最适合的装置。
二、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 (1)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实验 如何解释?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验证 (3)验证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动手实验 观察:下面蜡烛先灭。上面后灭 讨论,结论 密度大于空气。无助燃无可燃性。 向两支试管中倒人少量的紫色石蕊试液,通过导管向其中一支试管通入二氧化碳. 现象: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了。 结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先在试管中倒人少量澄清石灰水,然后将导气管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 结论: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 激发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实验,并对其分析。 利用控制变量感知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事实。 实验验证。
总结 归纳
六、教学评价设计
(1)本设计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内涵、教学设计程序,并以“学会构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模型、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学会设计其他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为主线,设计了“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课,并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为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提供了案例。 (2)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可将单元知识内容按其内在联系和规律进行梳理和提炼,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整体化、条理化,形成知识结构,以此提高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力。
七、课后反思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基于化学核心素养下展现学生最真实的学习状态,从学生的认知出发,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以“简便”为原则确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以“适合”为原则学会根据不同实验需求设计;从而实现了二氧化碳制取中“研究”二字的意义与价值。通过制取的气体来学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把二氧化碳气体知识整合在一起。 通过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学会自主选择反应原理,自主设计实验装置,能够掌握一般气体制取的方法,能够依托于化学核心素养进行真实的化学学习,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宗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