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元素》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一、课题内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题《元素》的第一课时。二、教材分析本课题主要内容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其中对元素这一概念的形成,元素的表示方法,元素的周期性规律认识作为教学的主线一直贯穿在教材之中。本课题教学担负着帮助学生把宏观和微观分析联系起来,建立元素概念的重要衔接作用。笔者将本课题分为两个课时来进行,第一课时讲元素概念的形成,第二课时讲元素符号及元素周期表。三、学情分析:通过前一课题《原子的构成》建立了物质微观构成的初步知识,特别是对于原子的构成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2、知道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3、知道分子,原子,元素和物质这四种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对比等方法,认识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2、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重点: 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及理解。难点: 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及理解;分子,原子,元素和物质这四种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五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生活启示】以课件形式展示学生熟悉的加碘盐,铁强化酱油,含氟牙膏等日常用品。 【教师导语】这些地方出现的“氟”“碘”“钙”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这些指的是都是元素。 2、 通过对几种碳原子的对比,得出元素的概念 【教师讲述】什么叫做元素?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刚学过的相对原子质量,它是以C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来作为标准的,那么什么是C12原子?【学生回答】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构成的原子。【教师提问】有没有C13和C14原子呢? 【课件展示】在百度中搜索到的关C13和C14原子的相关知识。 【教师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三种原子有什么共同点呢?【学生回答】他们都含有6个质子。【教师讲述】上述都是碳原子,它们核内质子数都是6,于是,我们把核内质子数为6的这一类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同理,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将这些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那么大家能不能够得出来什么是元素呢?【学生回答】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教师讲述】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概念,注意是相同的核电荷数或者质子数,能不能改为核外电子数呢?【学生回答】有的同学回答能,有的说不能。【教师讲解】核外电子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有得失电子的现象,核外电子数不一定等于核电荷数,所以不可以把核电荷数替换为核外电子数。【教师提问】元素的种类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又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元素的种类是由核电荷数来决定的。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核电荷数不同。【例题讲解】以下由学生讲解1. 化学上将众多原子划分为不同元素的依据是( )A.原子核的大小 B.核内中子数 C.核电荷数 D.核外电子数2. 某药品说明书中标明:本品每克含碘15mg,镁65mg,铜2mg,锌1.5mg,锰1mg。这里所标的各成分是指( )A.分子 B.原子 C.元素 D.单质三 通过一个题目引出四种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教师讲述】我们知道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那么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请看这个表格,请大家来完成一下。【学生回答】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元素的最小单元。【教师讲述】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和元素等概念。大家能不能很好的区分和理解这些概念呢,接下来我们来检测一下。请看:小华用凉开水养鱼,不久鱼全死了,下列哪些是合理的解释?【学生4】选C和D,因为凉开水中不含氧分子和氧气。【教师讲述】这四个选项分别对应了分子,原子,元素和物质。我们来看一下这几个概念,原子和分子是微观粒子,元素和物质是宏观概念。这几个概念间有什么联系呢?【学生回答】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物质,原子构成物质,元素组成物质;【教师讲解】那大家发现什么时候用组成,什么时候用构成呢?【学生回答】微观用构成,宏观用组成。【教师讲述】很好,那请大家以水为例,来说一下水的组成和构成。【学生回答】(可由其他学生补充完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例题讲解】针对这四种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的描述设计了四个题目。由学生完成并讲解。1、二氧化碳由 组成;二氧化碳由 构成 ;二氧化碳分子由 构成2.关于氧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过氧化氢五种物质,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都含有氧分子 B 都含有氧元素 C 都是氧化物 D 都是化合物3.关于二氧化硫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二氧化硫由硫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二氧化硫分子由硫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C、二氧化硫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 D、二氧化硫是氧化物4.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水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B 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C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 水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的四 元素的分类【教师讲解】请大家看一下附录的元素周期表,大家发现这些元素名称的偏旁都有些什么呢?【学生回答】有金字旁,气字头,“氵”字旁【教师讲解】我们发现很多元素名称是金字旁的,这些元素是金属元素;有些元素名称是“石”字旁,“氵”字旁或者是“气”字头(稀有气体除外),这些元素是非金属元素;还有一类是稀有气体元素。(讲评)在这讲元素的分类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元素的认识,也为后面学元素周期表做了铺垫。五 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学生看图总结【教师提问】请大家看这个饼图,把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找出来; 【学生回答】地壳中元素含量从多到少依次是:氧硅铝铁 【教师提问】请大家看图,想一下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前三位元素是什么。 【学生回答】氧碳氢【师生互动】通过师生互动得出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氢;;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是氢。六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变化——为后面做铺垫【教师提问】请大家看下列几个化学变化,讨论一下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是否发生改变,元素的种类是否改变。【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元素种类不变【巩固练习】已知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时候,生成了氧气和淀粉,由此可以判断,淀粉中一定含什么元素,可能含什么元素?【学生回答】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以得出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不足之处,可由其他学生补充)七 本节小结 【师生互动】共同回忆本节课所讲的内容【课件展示】一、元素1、元素的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 元素的种类是由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决定;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不同;3. 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4. 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依次为: 氧、硅、铝、铁5. 化学反应中,分子种类改变,元素种类不变八 课堂练习【过关练习】1. 用“原子”、“元素” 、“分子”填空:氧气、二氧化硫和二氧化锰三种物质中都含有氧氧气是由氧 构成的。1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一个硫 和2个氧2、不同元素的最本质区别是(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 核外电子数不同3. 海水是重要的资源,每千克海水中约含有钠10.62 g、镁1.28 g、钙0.40 g等。这里的“钠、镁、钙”指的是( )A.原子 B.分子 C.元素 D.单质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和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是 ( )A Fe2O3 B Al2O3 C SiO2 D CaO5.过氧化氢(H2O2)是隐形眼镜的洗液成分,下列有关过氧化氢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它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C.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 D.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构成6、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由此你可推出蜡烛肯定含有哪些元素?【能力提升】一瓶气体经化验知其中只有一种元素,则该气体是( )A 一种单质 B 一种化合物C 单质与化合物的混合物D 既可能是一种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