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议论文阅读【课标要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常见题型解题策略及训练】题型一 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题策略】中考对论证方法的考查方式相对比较单一,一般为:根据材料判断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中考常考查到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常见题型1.某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试举例说明。3.某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公式呈现论证方法及作用(1)举例论证:真实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增加说服力。(2)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严密地论证了……,增加说服力。(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增加说服力。(4)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权威有力概括地论证了……,增加说服力。公式解读总体解读:在中考的考查范围内,一般只考查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四种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因此,我们只需要明晰四种论证方法及每种论证方法的作用就可以轻松应对中考议论文阅读试题。论证方法归根到底是一种方法,既然是方法,那就是为内容服务的,因而在每一种论证方法“效果词”的后面都应该有对内容的表述,在这里就用来替代。在考试中切忌:只空洞记得论证方法的“效果词”,而忽略对内容的表述。这些应对论证方法的答题模式和技巧都是在多年中考中提炼出来并经过实践验证的,得分效果显著。具体解读:(1)举例论证。“真实”“具体”和“有力”。对应回答的是两种情况:其一,为了证明论点而列举的例子,这样的事例相对于观点而言肯定是“真实”“具体”,是有事实根据的;其二,证明论点的例子,或是源自生活实例,或是源自被大家公认的例子,这样的实例对证明论点就具有“有力’这样的效果。(2)对比论证。“突出”“强调”和“严密”。这源自两种考虑:一、正反对比论证,将一种事实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论证,就一定是为了“突出”“强调”某个方面;二、议论文的语言有“严密”的特点,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观点,会非常透彻深刻,使论证更充分,因此有“严密”的效果。(3)比喻论证。用形象化的事例论证道理,产生“生动形象”的效果。与比喻句效果类似。(4)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权威有力概括。“权威”“有力”“概括”也是源自两种情况:1所引用的话语如果是名人名言,这样的句子往往比普通的句子更有说服力,就会有“权威”的效果;2引用名人名言是为了更精简地论述问题,就会有“概括”的效果。如果试题不仅仅是考论证方法,还考查了“引用”的其他作用时,可做以下区分:引诗歌,增添文采;引传说,增加趣味;引记载,增加说服力。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4题。(18分)美 育【材料一】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树人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在学校教育中地位的提高,反映了我国学校教育发展水平和对教育质量理解上的升华。首先,美育居于教育之重要地位。虽然德育对学生培养具有目标定向作用,但美育可以通过体悟、感悟的方式,将德育目标内化于学生的人性发育和人格完善的过程中,从而使德育更有质量和效果。特别是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学生只有在对具体的事实、情节、人物有了真切的感知的基础上,才可能生成情感和认同,进而受到感化和教化。其次,美育能促进智育。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都要通过感觉、语言、思维器官的活动,在学习生活中通过欣赏自然景致、图画、音乐,有效地刺激这些器官,引起大脑皮质兴奋,从而在美的享受中建构知识理解。如将中国传统诗歌、词曲等文艺作品的学习置于音乐情境下,就可以增强学生文学美的感受能力。接下来,美育可以激励人的精神、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从而提高体育的运动质量。人们一直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强调德智体美是一个有机整体。【材料二】《颜氏家训》一再强调对世家子弟实施美育让他们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人际交往中“熏渍陶染”。《颜氏家训》“慕贤”篇曰:“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对孩子进行教育时,“重于呵怒”或者“无教而有爱”(即溺爱)都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而陶冶和熏陶则有利于孩子良好的个性习惯的形成。在“慕贤”篇中,颜之推还用墨翟“悲于染丝”(《墨子》中有言: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来形容环境对人的影响,以此来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只有经过长期的美的环境和艺术的“熏渍陶染”,方能取得良好的美育效果。【材料三】美育的基础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也是美学知识最有效的传授渠道,该渠道下的美育集中在审美与感知能力的培养上。但美育缺乏“立竿见影”的功利成效,它总是在不知不觉的微妙形态中美化一个人的精神和灵魂。它是一个既漫长精细又广博深透的“熏”“浸”过程,所以学校美育课程规划中应首先保证国家规范艺术课程,即音乐、美术两类基础艺术课程,尤其重视体验、欣赏类课程与知识技能类课程的平衡,充分保障学生体验和感受直观艺术作品之美的条件。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一文件的出台,为学校美育政策体系构建了“四梁八柱”,制度建设更加完善。美育课程建设稳步推进,美育课程资源日益丰富。各地各校积极开发利用当地民族民间美育资源,丰富美育课程内容,深化美育教学改革,构架以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核心的美育课程体系,在中小学增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美育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人数由2012年的43.41万人增加到2022年的71.7万人,十年来平均增速为5.1%。十九大以来,美育学科教师每年平均增幅达8.7%。美育器材配置、场地设施条件大幅改善。设施设备标准日益完善。【链接材料】家长咨询中李女士的困惑:孩子马上初一下学期了,学习时间越来越紧张,孩子也有一些焦虑。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不好,总是读不懂文章内容和主旨,想去多花时间提高提高。但孩子从小就学习古筝,也考了不错的等级,虽然不走艺术特长生的路,现在放弃又可惜。在学校也没有时间和场地练习,觉得继续学古筝对孩子也没多大用,真不知道如何选择,我该怎么办呀 问题1.请写出【材料一】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4分)2.美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美育如何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4分)3.阅读【链接材料】中家长的困惑,学生家长李女士是否应该让孩子坚持学古筝 说出你的看法,并结合选文说说你的理由。(6分)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能促进德、智、体的发展。B.音乐和美术是国家规范艺术课程,需要在学校美育课程中首先得到保证。C.颜之推引用墨翟的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是为了强调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影响。D.2012年到2022年,这十年美育教师人数增加约28万人,十年来平均增速为5.1%。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11分)有趣的人不苟且孟祥夫1生活中,要是听说某某是个有趣的人,让人不免心驰神往,想要结识一番。有趣,和枯燥、乏味相对,是一个人身上闪闪发光的品质,是平淡生活里的“调味剂”。说一个人有趣,是很高的评价。正所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2那么,何为有趣 明人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对“什么是趣”,古今中外,尚无定论,只能见仁见智。在文人墨客笔下,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趣者,存乎一心,大凡让人心生快意、心旷神怡的,都莫不有趣。3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有时,即便身处逆境,他们也能过得兴致盎然:即便眼前满是苟且,他们也总能找到诗和远方。苏轼就是个十足有趣的人。被贬官后,他没有愁肠百结,而是发现了生活的真和趣。在黄州.他把“价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猪肉,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并撰文《猪肉颂》,讲述烧制心得。除了“东坡肉”,还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饼”,都轰动一时,流传甚广。生活拮据,苏轼辟地耕种,以此为乐,写出《东坡八首》《雨后行菜圃》等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4有趣的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为万般好奇,凡事都想探个究竟、弄个明白,自然就能找到常人一般难以发现的趣和乐。清人沈复在《童趣》中写道:“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他笔下的文字也是妙趣横生,比如“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如此趣味盎然的文字,若非有趣之人,肯定抓耳挠腮、冥思苦想也写不出来。5有趣的人,深藏大智慧。要从平淡的日子中咀嚼出趣味来,离不开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悉,对知识阅历的深厚积淀。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针砭时弊,入木三分。而鲁迅本人,却是幽默、有趣得很。一次,友人给鲁迅捎来一些柿霜糖,“吃起来又凉又细腻”听说有药用效果,他本想留着以后吃。谁料,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又吃了一大半了。”读到此处,让人忍俊不禁,掩卷而笑。6有趣的人,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的“开心果”。而人一旦无趣,就不免面目可憎,让人避之不及。现在,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平日以“斗图”为乐,从各类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快意,而一旦合上电脑、锁住手机,往往双眼发胀,大脑茫然,趣味尽失。这样的趣,终非真趣。不妨学学前人,多发现、挖掘生活的趣味,多吸收、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识,让自己有趣,让生活有味。7梁启超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所以,不如行动起来,从明天起,做一个有趣的人。(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3段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即便眼前满是苟且,他们也总能找到诗和远方。“苟且”:“诗和远方”:3.文章第4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4分)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有趣的人不苟且孟祥夫①生活中,要是听说某某是个有趣的人,让人不免心驰神往,想要结识一番。有趣,和枯燥、乏味人相对,是一个人身上闪闪发光的品质,是平淡生活里的“调味剂”。说一个人有趣,是很高的评价。正所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②那么,何为有趣 明人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 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对“什么是趣”,古今中外,尚无定论,只能见仁见智。在文人墨客笔下,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趣者,存乎一心,大凡让人心生快意、心旷神怡的,都莫不有趣。③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有时,即便身处逆境,他们也能过得兴致盎然;即便眼前满是苟且,他们也总能找到诗和远方。苏轼就是个十足有趣的人。被贬官后,他没有愁肠百结,而是发现了生活的真和趣。在黄州,他把“价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猪肉,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并撰文《猪肉颂》,讲述烧制心得。除了“东坡肉”,还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饼”,都轰动一时,流传甚广。生活拮据,苏轼辟地耕种,以此为乐,写出《东坡八首》《雨后行菜圃》等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④有趣的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为万般好奇,凡事都想探个究竟、弄个明白,自然就能找到常人一般难以发现的趣和乐。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余忆童稚时,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他笔下的文字也是妙趣横生,比如,“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如此趣味盎然的文字,若非有趣之人,肯定抓耳挠腮、冥思苦想也写不出来。⑤有趣的人,深藏大智慧。要从平淡的日子中咂摸出趣味,离不开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悉,对知识阅历的深厚积淀。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针砭时弊,入木三分。而鲁迅本人,却幽默、有趣得很。一次,友人给鲁迅捎来一些柿霜糖,“吃起来又凉又细腻”。有药用效果,他本想留着以后吃。谁料,“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又吃了一大半。”读到此处,让人忍俊不禁,掩卷而笑。⑥有趣的人,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的“开心果”。而人一旦无趣,就不免面目可憎,让人避之不及。现在,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平日以“斗图”为乐,从各类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快意,而一旦合上电脑、锁住手机,往往双眼发胀,大脑茫然,趣味尽失。这样的趣,终非真趣。不妨学学前人,多发现、挖掘生活的趣味,多吸收、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识,让自己有趣,让生活有味。⑦梁启超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所以,不如行动起来,从明天起,做一个有趣的人。1.下列事例与本文“做一个有趣的人”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D )A.钱钟书行事如顽童,经常在他女儿睡着时,用墨笔在她脸上画胡子,在肚皮上画鬼脸,给女儿起各种形象的绰号来戏弄她。即使生活清苦,但这个有趣的爸爸却让他的女儿从小就知晓了乐观与探索的可贵。B.有一次,苏格拉底在街上行走,有人用棍子打他的背,但很快的,他又若无其事的站起来。目睹整个经过的旁人问他:“你挨打,为什么不还手 ”苏格拉底微笑地回答:“当一只发野性的驴踢你时,你会还它一脚吗 ”C.秦惠王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公子疾。他为人幽默风趣,但美中不足的是,他脖子下面因病长了一个大肿瘤,被时人戏称为“ 智囊”,意思是他的智慧都在这大囊里。他自己对有这个大肿瘤不自卑,对别人的戏称也不介意。D.唐代名相房玄龄,未做官时,有一次患重病,对他太太卢氏说:“我若病死,你不要守寡,要再嫁。”卢氏到房内,挖出一只眼睛以示终身不改节。后来房玄龄病愈,一直升到宰相高位,始终对夫人极为尊敬。2.本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过“不苟且”的生活 结合全文简要回容。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书卷长留伴一生我们的文明是前代多少世纪以来所累积而成的知识和纪念。我们只要能和前代学人的思想接触的话,就可以享受这种累积的文明。惟一能够这样做的,且可使我们变成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就是读书。任何事物都不能取代读书,都不能有读书那样的力量。插图固然是说明一部用文字写出的书最有效的手段,但仍难使我们看明构成的整个意念。电影,就像说话一样,一下子消逝了,再也不会回到我们的跟前来。只有书卷才能长留,成为我们一生的伴侣。法国思想家蒙田,认为我们有和爱情、友谊、书卷三种东西神交的必要。这三种东西都是相同的。我们能够爱书,因为书永远是我们忠实的朋友。和书卷发生的这种友谊,是可以不招嫉妒地和全世界几百万人共享的。作家如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塞万提斯.歌德,但丁,或是麦尔威尔,把远隔如两极一般的人们,奇异地带到一块儿来了。一个日本人,一个俄国人,或是一个美国对我原是完全陌生的,而他和我却有共同的朋友:《战争与和平》中的娜达莎,《帕尔玛修道院》中的法布里斯,《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密考伯。书卷可以把我们带到我们本身以外去。我们没有一个人有足够彻底了解别人的个人的经验,甚至连彻底了解自己的那种经验也都没有。“我们在这个广大而无反应的世界上,人人都有孤独之感",我们因此而感到痛苦,我们为世界间的不平,人生的困苦而感到心痛。但是从书上我们得知他人,比我们伟大的人们,也和我们一样,感到痛苦,而仍在奋斗。书卷是带我们到别人的心中,到别的民族当中去的门户,经由那个门户,我们便可从我们现住的这个窄小的世界中逃出,从那毫无结果的对我们自身的沉思筹划中逃出。一个晚上用来阅读名著对心灵所受的益处,就好像一个假日用来游山玩水对身体所受的益处一样。我们从那些高峰下来,变得较前更为健壮,我们的肺,我们的心,变得更纯洁清净,无丝毫污垢了。于是,我们装备更为齐全,而得以勇敢地去应付日常生活的平原上所展开的战斗。书卷是使我们得知过去时代的惟一方法,又是为理解我们从未进入过的那种社会的关键。契诃夫和托尔斯泰给我显示出的俄国魂的某一面,至今还是依旧未变。霍桑或马克·吐温的小说,使我得以历历再见到消逝了的美国的一面一样。因为这两个世界——一个是在时间与空间上远离我们的世界,一个是我们现在住着的世界是如此令人惊奇地相似,使我更加高兴起来。因此,我们为什么要读书的理由之一,便是想要超越我们的生活,了解别人的生活。但单是这一点并不是我们读书得到快乐的理由。在日常生活上,我们因为转入了现在正发生的那个事件的漩涡中,所以当局者迷,就不能把事情看明白,又还过于受到我们人自身感情的支配,就不能适当地体味出感情来。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值得狄更斯或巴尔扎克去写一部小说,但是我们从那种经验上,并没有获得一点快乐,反而受到许多痛苦。一个作家的任务,就是要给我们一幅人生真实的写照,但为要使我们不发生恐怖,不转入漩涡,而又能从容来欣.赏它,所以只好客观地来加以描写。读一部伟大的小说或传记的人,不啻是过着一种冒险的生活,但又不妨害他心灵的和平。桑塔耶那说得好,艺术显示在我们眼前的,是我们在行动中所找不到的东西,是生命与和平的结合。阅读历史是有益于我们心灵的健康的,它教我们节制和容忍,指示我们那产生内战和世界大战的可怕的争端,现在看来,不过是一些早已成为陈迹的口角罢了。历史又可教我们以智慧和价值的相对性。一本伟大的书,一定可以使读者在读过之后变成一个更优秀的人。赫胥黎说过:“每个知道读书方法的人,都有一种力量可以把他们自己放大,丰富他的生活方式,使他的一生内容充实,富有意义,而具兴味。”我们大家都希望能够享受的,就是这种由别人的生活而使之丰富的充实的人生。别的大量沟通思想的媒介:电影、电视、收音机、留声片,都将采取新的形式,普及各方,来帮助人类分享艺术的喜悦。可是这些东西没有一件能有读书那样深刻而持久的效果,没有一件能带给我们如读书那样广泛的感情和知识。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闸述的观点。2.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作者认为,书卷对我们有哪些益处?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成功的秘诀古往今来,成功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采撷成功的花朵,是芸芸众生共同的追求。那么成功的秘诀是什 么呢?有人认为,成功要有鸿鹄之志;有人认为,成功要得到命运的垂青……其实,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是对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念。坚信“有志者,事竟成”的项羽,做出了破釜沉舟的壮举,孤军突进,一举击溃秦军主力,创下“百二秦关终属楚”的军事神话。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仕途失意后,用全部 才情打造了一个浪漫瑰丽的诗歌世界,流芳百世,光耀千秋。坚信不走寻常路才有光明前途的李娜,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职业化的道路,一路走来,先后在法网和澳网封后,彻底打破了欧美选手对四大满贯赛事的统治局面,成为亚洲网坛一姐 。坚信付出终有回报的阿宝、“大衣哥”、“草帽姐”勇敢地登上了央视舞台,借助星光大道这一平台,成为家喻户晓的草根明星。必胜的信念为人插上了飞向成 功之巅的翅膀。自信是对目标执着的追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当一个人执着于一个目标,并脚踏实地不懈奋斗,他一定会收获辉煌的成功,至少会书写一段无悔的人生。正如居里夫人曾对友人所说的那样,“我们必须要有恒心……无论代价有多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为了改变新中国的贫油面貌,李四光风餐露宿,披荆斩棘,足踏千山,脚涉万水,风尘苦旅30载,相继发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多处油田,并成功预见了今天正在开发的x疆大油田,成为共和国杰出的地质学家。为了解决亿万生命的吃饭问题,袁隆平废寝忘食、潜 心钻研,以稻田为家园,视秧苗为亲人,白首不坠青云之志,浮华难动济世之心,为中国和世界粮食生产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了弘扬雷锋精神,建设和谐中国,郭明义几十年如一日,爱岗敬业,对工作一丝不苟;无私奉献,为他人雪中送炭。在他的感召下,雷锋精神在大江南北薪尽火传,而他也成了人们心中一座巍然的丰碑。所以,若想成功就得坚韧执着,就要忠于自己的梦想。历史上无数成功的事例和经验证明了自信之于成功的重要,然而,盲目的自信是自负,要不得。前秦苻坚,过于自信,刚愎自用,导致80万大军在淝水之战中惨败,他自己也身中流箭,仓皇逃回北方。骄傲自满,毫无自知之明,怎能不吞下失败的苦果?真正的自信,应当建立在对自己、对他人、对时势清醒认识的基础之上。青年朋友,愿你选定目标,坚定信念,锲而不舍地去奋斗,早日踏上成功之路。1.请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2.选文第(2)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3.选文第(4)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议论文常见题型解题策略及训练题型一参考答案一、《美育》1.道理论证(引用论证)(1分),引用了孔子和蔡元培的话(1分),权威有力地(1分)论证了美育能更好地树人育人(1分),使论证更有说服力。2.(1)只有经过长期的美的环境和艺术的“熏渍陶染”(1分),方能养成孩子良好的个性习惯(1分)。(2)美育缺乏“立竿见影”的功利成效(1分),它总是在不知不觉的微妙形态中美化一个人的精神和灵魂(1分)。3.(1)孩子应该坚持学习古筝。(2)艺术教育是美育的基础,(1分)艺术的熏陶有助于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情操和心灵(1分)。(3)音乐,有效地刺激感觉、语言、思维的活动,引起大脑皮质兴奋,从而在美的享受中建构知识理解可以慢慢增强文学美的感受能力,这样有助于语文阅读理解。(2分)(4)国家确保了课程资源的供给,美育场地和器材等条件得到了改善,为孩子在学校练习提供了条件。(2分)(针对有用2分,语文能力2分,针对场地2分,判定不给分,判定错扣6分)4.D(原文强调的是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二、《有趣的人不苟且》1.有趣的人不苟且。(3 分)2.“苟且”:身处逆境中所面临的各种挫折、困难、坎坷等。(2 分)“诗和远方”:对生活抱有大爱发现生活中的乐趣,把“苟且”的生活过得兴致盎然。(2分,意合即可)3.举例论证(1分),通过列举沈复发现常人难以发现之乐趣的事例(1分),真实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有趣的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的观点,进而论证了“有趣的人不苟且”的中心论点(2分),使论证更有说服力。三、1.【答案】 D【解析】此题考查论据的运用能力。论据必须要能应证观点,才是可取的材料,才能做论据用。此处前三句基本都和“做一个有趣的人”对应上,只有D项不论从两人谁的角度,都在说对爱情的忠贞,所以它不合要求。2.【答案】 举例论证。用苏轼身处逆境,依然对生活充满激情,用心做美食,用心写诗的事例,论证了本段“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的观点。既具有故事性,又有事实胜于雄辩的说服力。3.【答案】 不苟且就要做一个有趣的人。有趣的人就需要对生活抱有大爱;就要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的“开心果”。四、【答案】1.读书有益于人生,应让书卷长伴一生。【答案】2.对比论证,将插图、电影与读书比较,论述读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力量唯有书卷才能长留的观点。【答案】3.(1)了解别人的生活,知晓别的民族的世界,获得生活和战斗的勇气与力量;(2)得知过去,理解从未进人的社会.获得身心的愉悦和智慧的启迪;(3)益于心灵健康,学会节制和容忍;(4)成为有教养,更优秀的人。五、【答案】1.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答案】2.举例论证。举项羽、李白、李娜等人的事例,具体有 力地论证了“自信是对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念”的观点,进而有力地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答案】3.论证了“盲目的自信是自负,要不得。”对上文进行了补充论证,使论点更明确,论证更严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