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4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核心素养:1.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有关词语的含义。2.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并能够背诵。3.结合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五首诗歌中寄寓的情感。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习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学法指导:1.查阅资料,了解这五首诗词曲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熟读成诵,积累名句。2.搜集了解诗词曲的文体知识。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及各自的形式特点与审美风格。3.从意象,意境,典故,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诗歌,并总结方法。【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1.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最大的特点是: 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2.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北朝出现了“府兵制”。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明朝实行“卫所制”。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3.散曲。到了元代,出现新兴的体裁——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本课的“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二、预习任务1.查阅资料,了解这五首诗词曲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并简单了解古乐府、歌行、律诗、词和曲的文体知识。2.熟读并试着背诵这五首诗词曲。3.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感受其中的意蕴。摘录这这五首诗词曲里的名句。三、预习检测1.积累生字。冢( ) 舂( ) 羹( ) 饴( ) 雉( ) 狐裘( ) 宫阙( ) 踌躇( )答案:zhǒng chōng gēng yí zhì qiú què chóu chú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B.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解析:C 项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 打萍。3.文学常识填空。(1)辛弃疾( )词人。原字坦夫,改字( ),别号(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作品集有( )。(2)( )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3)元曲又称( ),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 )和( )。答案:(1)南宋 幼安 稼轩 《稼轩长短句》 (2)乐府诗 (3)长短句 杂剧 散曲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松柏冢累累 累累: 众多的样子。这里形容坟丘众多 (2)不知饴阿谁 饴: 同“贻”,送给 (3)瀚海阑干百丈冰 阑干: 纵横交错的样子 (4)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 宴请 (5)风掣红旗冻不翻 掣: 拉,扯 (6)何处望神州 神州: 中原地区 (7)坐断东南战未休 坐断: 占领,占据 (8)零丁洋里叹零丁 零丁: 孤苦无依的样子 (9)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 这里指史册 (10)望西都,意踌躇 踌躇: 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 5.默写。(1)兔从狗窦入,____________________。(2)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__。(3)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5)____________________,宫阙万间都做了土,(6)《十五从军征》中揭露汉代兵役极度不合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抒发词人千古兴亡之感、不尽愁绪和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下的以死明志,表达自己视死如归、忠心报国、名垂青史的崇高气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潼关的壮景,并巧妙注入了作者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答案:(1)雉从梁上飞 (2)千树万树梨花开 (3)生子当如孙仲谋(4)山河破碎风飘絮 (5)伤心秦汉经行处 (6)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7)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8)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9)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0)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A.《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既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B.《十五从军征》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段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C.《过零丁洋》的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D.《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写潼关的险要。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解析:诗中没有心理描写。【课中导读】导学《十五从军征》一、朗读明意1.正音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ā)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zhǒng)累累。”兔/从狗窦(dòu)入,雉(zhì)/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kuí)。舂(chōng)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gēng)。羹饭/一时熟,不知/贻(yí)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2.字词解释。(PPT)3.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二、整体感知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2.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明确:“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残酷的兵役制度。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3.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明确:远望:松柏冢累累。近看:狗窦:兔入;梁上:雉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4.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明确:“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5.主人公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明确:“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突出老兵“出门东向看”与“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三、品味赏析1.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2.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四、合作探究1.全诗只有一个“泪”字,你认为主人公是因何而落泪呢?明确:①对亲人离去的痛苦和思念②对家园破败的悲凉和凄苦③对自己孤独无依的忧虑和悲伤④对未来人生的茫然和绝望⑤对频繁战争的诅咒和痛恨。2.分析老兵形象。明确:本诗描绘了一个久战沙场、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孤苦无依、内心哀伤的老兵形象。3.造成老兵悲惨命运的根源是什么?明确:残酷的兵役制度。4.诗的写作特色什么? 以叙述抒发所见所感。这首诗以第一人称叙述,着力渲染了老兵的不幸遭遇和内心无法忍受的悲痛。“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以问话的形式点明老兵已是家在亲人亡。 用环境刻画人物形象。诗中写老兵回家后的境况:“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段环境描写将老兵家中的悲凉凄惨表现得淋漓尽致。导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题解读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明确:天气:雪天;人物:武判官、诗人;事件:送别;线索:一天雪景的变化。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二、朗读译诗。1.正音节奏。 北风卷地白草折(zhé),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sàn)入珠帘湿罗幕,狐裘(qiú)不暖锦衾(qīn)薄(bó)。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zhuó)。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pípa)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chè)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2. 结合注释疏通大义。北风席卷大地,白色的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的蹄印。三、整体感知1.再读诗歌,划分层次,概括大意。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明确: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3.送别地点是如何转换的?明确:中军→辕门→轮台→天山四、细读感悟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两句诗点明了风和雪有何特点?明确: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2.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明确: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象已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那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竟吹开了这千树万树的梨花,一个“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实乃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比喻辞格的运用,把雪比作梨花,十分新奇,使读者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形象而生动。既清新而贴切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3.赏析“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明确: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明确: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5.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明确:“百丈冰”,是夸张的写法,极言奇寒,寓意“行路难”之意;“愁云惨淡”,是为了写气氛。这一幅图景跟开头一幅形成鲜明的对照,显示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他的乡土之思。豪放的情怀和惆怅的思绪是兼而有之。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烘托了怎样的气氛?明确:——对偶、夸张;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也说明前途充满艰险。7.赏析“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明确: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句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8.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明确: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旗却一动也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9.赏析“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明确: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担忧。10.诗的最后一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五、深入探究1.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明确: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2.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明确: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和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大雪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3.诗人在句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惜别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明确: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4.诗歌主旨。明确:描绘了西北边陲的奇雪奇寒,抒发了送别朋友时真挚友情。六、小结(PPT)七、随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十五从军征》中揭露极端不合理的封建兵役制度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家在人亡、孤独悲伤的诗句: ,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 。以花喻雪的诗句: , 。体现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 , 。2.下列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A.诗歌开头两句就气势不凡,把塞外风雪的赫赫声威表现出来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形容北风的猛烈、强劲,连顽强的白草都吹折了,“八月飞雪”更表明了边地的酷寒。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巧妙地借助于夸张的修辞手法,将冰封雪飘草木凋零的北国严寒的世界变得春意盎然,仿佛令人体会到了“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馨,甚至充满了沁人心脾的芳香。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展现在人眼前的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冰雪世界,一个“凝”字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为转入写送别作铺垫。D.诗人在中军营里摆下饯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这就点明了饯行时间、地点及饯行原因。3.对《十五从军征》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E )A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所见所思。B“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体现了家中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场景。C“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两句体现老兵茫然而失落的悲痛心情。D诗的最后两句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E.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生动,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色。八、作业布置1.背诵《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写作(任选一)(1)发挥你的想象,将《十五从军征》改写成一篇记叙文。(2)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扩写成一篇小作文。要求:在原诗的基础上扩写,增加细节。不少于200字。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4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核心素养:1.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有关词语的含义。2.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并能够背诵。3.结合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五首诗歌中寄寓的情感。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习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学法指导:1.查阅资料,了解这五首诗词曲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熟读成诵,积累名句。2.搜集了解诗词曲的文体知识。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及各自的形式特点与审美风格。3.从意象,意境,典故,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诗歌,并总结方法。【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1.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最大的特点是: 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2.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北朝出现了“府兵制”。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明朝实行“卫所制”。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3.散曲。到了元代,出现新兴的体裁——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本课的“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二、预习任务1.查阅资料,了解这五首诗词曲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并简单了解古乐府、歌行、律诗、词和曲的文体知识。2.熟读并试着背诵这五首诗词曲。3.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感受其中的意蕴。摘录这这五首诗词曲里的名句。三、预习检测1.积累生字。冢( ) 舂( ) 羹( ) 饴( ) 雉( ) 狐裘( ) 宫阙( ) 踌躇(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B.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3.文学常识填空。(1)辛弃疾( )词人。原字坦夫,改字( ),别号(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作品集有( )。(2)( )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3)元曲又称( ),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 )和( )。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松柏冢累累 累累: (2)不知饴阿谁 饴: (3)瀚海阑干百丈冰 阑干: (4)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 (5)风掣红旗冻不翻 掣: (6)何处望神州 神州: (7)坐断东南战未休 坐断: (8)零丁洋里叹零丁 零丁: (9)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 (10)望西都,意踌躇 踌躇: 5.默写。(1)兔从狗窦入,____________________。(2)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__。(3)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5)____________________,宫阙万间都做了土,(6)《十五从军征》中揭露汉代兵役极度不合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抒发词人千古兴亡之感、不尽愁绪和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下的以死明志,表达自己视死如归、忠心报国、名垂青史的崇高气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潼关的壮景,并巧妙注入了作者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既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B.《十五从军征》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段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C.《过零丁洋》的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D.《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写潼关的险要。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课中导读】导学《十五从军征》一、朗读明意1.正音句读。(文中标记)2.字词解释。(PPT)3.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二、整体感知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明确:景物特点:2.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明确:3.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明确:远望:近看:4.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明确:5.主人公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明确:三、品味赏析1.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明确:2.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明确:其返乡经历是:情感变化为: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明确:四、合作探究1.全诗只有一个“泪”字,你认为主人公是因何而落泪呢?明确:2.分析老兵形象。明确:3.造成老兵悲惨命运的根源是什么?明确:4.诗的写作特色什么? 以叙述抒发所见所感。这首诗以第一人称叙述,着力渲染了老兵的不幸遭遇和内心无法忍受的悲痛。“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以问话的形式点明老兵已是家在亲人亡。 用环境刻画人物形象。诗中写老兵回家后的境况:“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段环境描写将老兵家中的悲凉凄惨表现得淋漓尽致。导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题解读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明确:二、朗读译诗。1.正音节奏。(文中标记)2.结合注释疏通大义。(口述)三、整体感知1.再读诗歌,划分层次,概括大意。(文中标记)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明确:3.送别地点是如何转换的?明确:四、细读感悟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两句诗点明了风和雪有何特点?明确:2.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明确:3.赏析“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明确: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明确:5.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明确: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烘托了怎样的气氛?明确:7.赏析“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明确:8.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明确:9.赏析“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明确:10.诗的最后一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五、深入探究1.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明确:2.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明确:3.诗人在句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惜别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明确:4.诗歌主旨。明确:六、随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十五从军征》中揭露极端不合理的封建兵役制度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家在人亡、孤独悲伤的诗句: ,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 。以花喻雪的诗句: , 。体现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 , 。2.下列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两句就气势不凡,把塞外风雪的赫赫声威表现出来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形容北风的猛烈、强劲,连顽强的白草都吹折了,“八月飞雪”更表明了边地的酷寒。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巧妙地借助于夸张的修辞手法,将冰封雪飘草木凋零的北国严寒的世界变得春意盎然,仿佛令人体会到了“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馨,甚至充满了沁人心脾的芳香。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展现在人眼前的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冰雪世界,一个“凝”字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为转入写送别作铺垫。D.诗人在中军营里摆下饯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这就点明了饯行时间、地点及饯行原因。3.对《十五从军征》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所见所思。B“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体现了家中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场景。C“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两句体现老兵茫然而失落的悲痛心情。D诗的最后两句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E.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生动,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色。七、作业布置1.背诵《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写作(任选一)(1)发挥你的想象,将《十五从军征》改写成一篇记叙文。(2)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扩写成一篇小作文。要求:在原诗的基础上扩写,增加细节。不少于200字。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学生版).doc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教师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