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学案(Word版含解析) 2023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学案(Word版含解析) 2023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复习学案
【课标要求】
2.2 知道判断的基本特征;了解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学会正确运用判断;结合具体的判断活动,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
【自主学习】
1.什么是判断?判断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判断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如何?
2.如何理解判断和语句的关系?
3.如何理解性质判断的六种形式?请分别举例并说明其逻辑结构。
4.归类理解关系判断的六种类型?
5.如何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6.如何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7.如何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议学情境】
有位老人与一个猎人是朋友。一天,猎人送给他一只野兔,老人当即将兔子做成美味,招待猎人。几天后,有五六个人找上门来,自称是送兔子猎人的朋友。老人便拿出剩下的兔子汤,招待了他们。没过几天,又来了八九个人,自称是猎人的朋友的朋友。面对一帮无赖,老人端上一盆洗碗水让他们喝,说:“既然是送兔子猎人的朋友的朋友,就应该喝兔子汤的汤!”
从传递性角度看,那些无赖使用的是什么关系,老人的智慧表现在哪里?
【必备知识】
判断的概述
㈠判断及其基本特征
1.判断的含义: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2.判断的基本特征
⑴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
⑵判断有真假之分。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判断就是真判断;反之,是假判断。
【提醒】两个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有断定就会有真假,判断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
3.检验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知识拓展】不同领域对判断真假特征的研究
①哲学认识论是从主客体关系角度研究判断的真假。
②形式逻辑研究判断只是从形式上研究其真假特征,以及判断之间在形式上的真假关系。
③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确定某个判断的真假往往需要借助于语境。语境涉及上下文、时间、地点、被指对象等多种因素。
㈡判断的表达与类型
1.判断的表达
⑴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
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
⑵有的语句不表达判断
①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
②一般来说,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不直接表达判断。
⑶根据语境确定判断的含义
对于含义不明确的语句,我们需要依据语言的具体情况排除歧义,才能准确把握这些语句与其所表达的判断之间的关系。
2.判断的分类型: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⑴简单判断:
①含义:指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②分类:简单判断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⑵复合判断:
①含义: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断。
②分类: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
【知识整合】从逻辑学角度比较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简单判断 复合判断
含义 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断
分类 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
逻辑常项 量项、联项、关系项等 逻辑联结词(“并且”、“或者”、“要么、要么”、“如果、就”、“只有、才”“当且仅当”)
逻辑变项 概念(词项)变项 判断(命题)变项
二、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㈠正确运用性质判断(直言判断)
1.性质判断的含义: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又称直言判断。
2.构成:性质判断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组成。
①表示断定对象的叫作主项。
②表示断定对象性质的叫作谓项。
③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的叫作量项。(“所有”“一切”表示全部对象;“有些”“有的”表示部分对象;“这个”表示一个对象)
④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的叫作联项。(“有”“是”或“无”“不是”)
例如:
3.种类
划分标准 种类
判断的质 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判断的量 全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
特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
单称判断 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
“质”与“量”的结合上 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
【知识整合】性质判断的分类及其逻辑结构
类型 构成
量项 主项 联项 谓项
全称肯定判断 所有(一切) 商品 是 有价值的
全称否定判断 所有(一切) 理论 不是 检验真理的标准
特称肯定判断 有些 中学生 是 共青团员
特称否定判断 有些 中学生 不是 球迷
单称肯定判断 许海峰 是 运动员
单称否定判断 这个人 不是 小学生
4.准确地运用性质判断应注意哪些问题
⑴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例如:所有的人都认同。(缺谓项);通过学习进步很快。(缺主项)
⑵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状况,容易造成误解。例如:中学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主谓配合不当)
⑶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例如:所有的金属都是固体。(断定过量)
⑷误用多重否定。例如:没有谁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国家不安定。
【特别提醒】全称判断、特称判断量项不能省略;单称判断的量项一般省略。
㈡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1.含义: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
2.构成: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
①关系者项:表示关系承担者,按出现顺序称第一、第二…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
②关系项:表示关系者之间关系。
③量项:表示关系者项范围。
3.分类:事物具有多种多样的关系。“关系的性质”可分为对称性关系和传递性关系。
类型 常见的关系
对称性关系 对称关系: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还具有那种关系 “同学”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两者的距离关系、“相同关系”“相等关系”“交叉关系”等
反对称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不再具有那种关系 “大于关系”“小于关系”“重于关系”“少于关系”“侵略”“剥削”“在……之上”“在……之下”“在……之前”
偶对称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在有的情况下具有那种关系、在有的情况下不具有那种关系 “佩服”“认识”“尊重”“喜欢”“赞美”“信任”“志愿”“帮助”等关系
传递性关系 传递关系: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第三个对象也具有那种关系,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之间还具有那种关系 “比……长(大、小、多、少、重、轻)”、“小于”、“大于”、“在……之前”、“在……之后”、“早于”“晚于”、“相等”、“平行”、“包含”“全同关系”
反传递关系: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不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反传递关系 “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儿子”、“孙子”“矛盾关系”
偶传递关系: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在有的情况下具有那种关系、在有的情况下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偶传递关系 “喜欢”、“赞同”、“信任”“朋友”“同事”“同学”“交叉关系”“反对关系”
4.意义
(1)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2)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㈠复合判断及其种类
1.运用复合判断的必要性:认识对象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仅仅依靠简单判断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对象的情况。这就需要运用复合判断。
2.复合判断
⑴含义:复合判断是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⑵组成:由联结词和支判断两部分组成。
①组成复合判断的判断,称为支判断。
②联结支判断的词项叫作联结词。
⑶种类: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多个种类。
㈡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1.含义: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2.联言判断的逻辑结构:联言判断由联言支和联结项两个部分组成。一个联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
⑴联言支:组成联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联言支。
⑵联结项:用来联结联言支的词项,叫作联言判断的联结项
⑶常用连接项:
“并且”“既……又……”“不但……而且……”“也” “虽然……但是……”“不是……而是……”
“接着” “一方面……另一方面……”“然后”“于是便” “不仅不……反而……”“尚且……何况……”
“尽管……可能……”“然而”“而”“且”
【特别提醒】联言判断的语言形式有并列复句、递进复句、转折复句等。在日常语言表达中,联言判断的联结项有时可以省略。 例如:“此商品价廉物美。”“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它要求各个联言支的断定都要与实际相符合。
【联言判断真假值口诀】一假即假,全真才真。
【特别提醒】联言判断不仅要求联言支同真,而且要求联言支之间有联系,不能割裂,否则,就无实际意义。
例如,“孔子是春秋时代人,并且光沿直线传播”。
这个联言判断的联言支虽然都真,但是该联言判断没有什么真实有效性,即没有实际意义。
4.正确运用联言判断的意义:有助于人们将认识对象的多种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从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断更为恰当。
㈢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1.选言判断的含义:是断定对象可能情况的判断。
2.选言判断的逻辑结构:由选言支和联结项组成。
⑴选言支:组成选言判断的支判断。
⑵选言判断的联结项:联结选言支的词项。
【特别提醒】在日常语言的表达中,选言判断的联结项一般不能省略。
3.种类:依据选言判断对选言支之间关系的断定情况,选言判断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
⑴相容选言判断
①逻辑性质: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
【相容选言判断真假值口诀】一真即真,全假才假。
②常用联结项:“或者”“或者……或者……”“是……还是……”“也许……也许……”
⑵不相容选言判断
①逻辑性质: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
【不相容选言判断真假值口诀】有且只有一真才真,多真为假,全假也假。
②常用联结项:“要么……要么……”“不是……就是……”“或者……或者……(二者不可兼得)”
4.正确运用选言判断的意义:正确运用选言判断,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关于对象的各种可能的情况,而且能够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途径。
5.正确运用选言判断应注意的问题:
①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还是不相容选言判断,不能误用;
②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揭示出来,不要遗漏了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
【知识整合】比较分析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
相容选言判断 不相容选言判断
含义 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同时存在 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不能有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情况并存
常用联结项 “或者”“或者……或者……” “是……还是……” “也许……也许……” “要么……要么……”“不是……就是……” “或是……或是……二者必居其一”等
真假值 选言支中有一个是真的或都是真的,则为真;选言支都是假的,则为假 【一真即真,全假才假】 有且只有一个选言支为真时,该选言判断为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为真,或都是假的,则为假 【有且只有一真才真,多真为假,全假也假】
㈣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1.条件关系:某一情况的发生会促使另一情况的发生;某一情况不发生,会导致另一情况不发生。事物情况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是条件关系。
2.假言判断
⑴含义: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假言判断是有条件地断定某个事物情况的存在。)
⑵组成:一个假言判断由表示条件关系的两个支判断和假言联结项组成。(前件、后件和假言联结项)
①前件:表示条件的判断叫作假言判断的前件,
②后件:表示依赖这一条件而成立的判断叫作假言判断的后件。
⑶种类: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①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含义 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条件关系的判断
逻辑性质 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真假值口诀】有前必有后,无前后不定,有前无后必假。
常用联结项 “如果……那么……” “倘若……则……” “只要……就……” “一旦……就……” “当……便……” “要是……就……” “假使……那么……”
②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含义 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
逻辑性质 必要条件是产生某种事物情况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真假值口诀】无前必无后,有前后不定,无前有后必假。
常用联结项 “只有……才……” “必须……才……” “除非……才……”“除非……才……” “……才……” “没有……就没有……”
③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含义 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
逻辑性质 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没有这种情况,必不产生该种情况。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真假值口诀】有前必有后,无前必无后,前后不一致必假。
常用联结项 “……当且仅当……才……” “只有并且只有……才……” “……当且仅当……” “如果……就……并且如果不……就不……”
3.假言判断的真假值特征(逻辑性质特征):
⑴假言判断的真假不取决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之间条件关系能否成立。
⑵有时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事物情况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条件关系,这样的判断仍然可以是真的。
【知识拓展】假言判断真假值
(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性质
①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形式:如果p,那么q。
②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表:
p q 如果p,那么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真
假 假 真
只断定一个判断前件是真的,后件也是真的。 (不断定前件是假的时,后件怎么样)
例如: 如果明天下雨,我就不去。
(2)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性质
①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形式:只有p,才q。
②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表:
p q 只有p,才q
真 真 真
真 假 真
假 真 假
假 假 真
只断定一个判断前件是假的,后件也是假的。 (不断定前件是真的时,后件怎么样)
例如:只有陈某去过作案现场 ,他才是本案作案人。
(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性质
①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形式:当且仅当p,则q。
②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表:
p q 当且仅有p,则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假
假 假 真
断定一个判断前件是真的,后件也是真的;前件是假的,后件也是假的。
例如:当且仅当被告人犯罪的证据充分确实,则可认定该被告人有罪。
4.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要求:
⑴掌握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是我们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
⑵对于不具有必然联系的事物情况,不能强加条件关系
例如:有人说“不说假话,办不了大事。”主观臆造联系
⑶要注意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的区别,准确使用假言判断的不同联结项。
5.判断的重要性:⑴判断是由概念构成的,又是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 ⑵没有判断,就不能明确概念,没有判断,也不能进行推理。
【提示】
表达复合联结项的常用语词
1.表达联言判断联结项的常用语词:“并且”“既……又……”“也”“不是……而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接着”“然后”“于是便”“不但……而且……”“不仅不……反而……”“尚且……何况……”“虽然……但是……”“尽管……可是……”“然而”“而”“却”等。
2.表达相容选言判断联结项的常用语词:“或者”“是……还是……”“也许……也许……”等。
3.表达不相容选言判断联结项的常用语词:“要么……要么……”“不是……就是……”“或者……或者……(二者不可得兼)”等。
4.表达充分条件假言判断联结项的常用语词:“如果/只要/只有/倘若/一旦/当/要是/假使……,那么/就/则/便……”“有……就有……”“……就……”等。
5.表达必要条件假言判断联结项的常用语词:“只有/必须/除非……才……”“除非……不……”“没有……就没有……”“不……不……”“……是……的基石/必要条件/根本”等。
6.表达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联结项的常用语词:“当且仅当……才……”“只有并且只有……才……”“如果……就……并且如果不……就不……”等。
为什么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都是假时,假言判断是真的?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意义是“有之必然”,即“有前件见必有后件”。因此,只有当前件是真的而后件是假的时,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假的,其余情况下充分条件假言判断都是真的,这其中包括了前件是假后件也是假的这种情况,因为一个判断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既然不是假的,那么就一定是真的。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意义是“无之必不然”,即前件是假的后件也是假的,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真的。因此,只有当前件是假的而后件是真的时,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才是假的,其余情况下,必要条件假言判断都是真的。因为一个判断非假即真。这其中就包括前件是假的后件也是假的这种情况。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意义是“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即前件是真的后件是真的,前件是假的后件是假的。在这两种情况下,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都是真的。在前件是真的后件是假的,或者在前件是假后件是真的这两种情况下,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假的。而在其余情况下,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真的,这其中就包括了前件是假的后件也是假的这种情况。
综上,无论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还是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要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那么假言判断就是真的,这一点是建立在严格的逻辑分析的基础上的,如果拘泥于某个具体的例子,反而可能想不明白。
【典例精练】
判断
1.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判断是真判断。 2.语句都能表达判断。
单选
1.有人认为,一个国家如果能有效率地运作经济,就一定能创造财富而变得富有;而这样的一个国家要想保持政治稳定,它所创造的财富必须得到公正的分配;而财富的公正分配将结束经济风险;但是,风险的存在正是经济有效运作的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从上述观点可以得出以下哪项结论
A.一个国家政治上的稳定和经济上的富有不可能并存 B.一个国家政治上的稳定和经济上的有效率运作不可能并存 C.一个富有国家的经济运作一定是有效率的
D.一个政治上不稳定的国家,一定同时充满了经济风险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
A.两个联言判断 B.第一个是联言判断,第二个是选言判断
C.两个选言判断 D.第一个是性质判断,第二个是关系判断
三、主观题
1.辨析以下语句是判断吗?
①杜甫是大诗人。 ②偶数难道不能被2整除吗? ③我们的祖国多么可爱!
④多么蓝的天啊! ⑤你去过上海吗? ⑥什么是商品?
⑦请把窗户关上。 ⑧飞机!
2.判断作为一种思维形式,是不能离开语句而存在的,但是他们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这一判断还可以用哪些语句来表达?请列举五种不同的表达语句。
【知识结构】
答案:
【议题探究】
【答案】①那些无赖将朋友这种非传递关系强化为传递关系。
②老人的智慧表现在:用反传递关系对付那些无赖不当的强化传递。
【解析】本题考查传递性关系判断的有关知识。猎人与朋友的朋友是非传递关系,而那些无赖将朋友这种非传递关系强化为传递关系,老人的智慧就在于用反传递关系对付其不当的强化传递。
【典例精练】
一、判断
1.【答案】错
【解析】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判断不一定都符合客观实际。
2.【答案】错
【解析】只有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语句才能表达判断。
二、单选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选言判断和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知识。由题干中的信息可知,①有效率地运作经济→富有;②有效率地运作经济→存在经济风险→财富不公正分配→政治不稳定;③政治稳定→财富的公正分配→无经济风险→无法有效率地运作经济。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和选言判断的转化关系,由③可知,或者政治不稳定或者无法有效率地运作经济,B正确:否定前件无法否定后件,因此根据①③,无法由政治稳定→富有,A错误;由①可知,“有效率地运作经济”是“富有”的充分条件,C错误;由②可知,“存在经济风险”是“政治不稳定”的充分条件,D错误。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逻辑思维规则的相关知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个并列复句,属联言判断;“元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一个并列复句,亦属联言判断,故选A。
主观
1.【答案】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是判断的一个基本特征。“杜甫是大诗人。”“偶数难道不能被2整除吗?”“我们的祖国多么可爱!”“多么蓝的天啊!”,都对情况有所断定,①②③④都是判断。“你去过上海吗?”是反问句,“什么是商品?”是询问句,“请把窗户关上。”是祈使句,“飞机!”没有断定真假,均没有进行断定,⑤⑥⑦⑧都不是判断。2.【答案】所有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什么事物不包含着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没有的。还有不包含矛盾的事物?难道有不包含矛盾的事物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